淮北小吃

淮北小吃

淮北小吃主要有:淮北鹵狗肉、燒餅夾手撕狗肉、老城辣湯、老城羊肉湯、老城油茶、臨渙培乳肉、百善硬面大卷、雙堆面魚、南坪響肚、水煎包、韭菜盒、麵皮、煎涼粉、娃娃魚、烤燒餅、水烙饃、鏊子烙饃、芝麻乾饃、涼湯麵、涼麵、燙麵、炒麵、地鍋粥、麵筋莧菜湯、饊子茶、雞蛋茶、撈蝦餅、油炸知了猴(螞蚱蠶蛹等昆蟲)。

燒餅夾手撕狗肉

鹵狗肉、燒餅夾手撕狗肉
淮北市小吃-鹵狗肉淮北市小吃-鹵狗肉

淮北別稱相城,為漢封國沛國的國都,居民愛吃狗肉,後來沛縣狗肉有名氣,其實是占了沛縣這個地名的光,實際上沛縣漢屬沛國,兩地都是一種做法。幾十種香料和肉汁調成鹵,滷汁鮮濃,一般鮮殺狗肉要鹵燒較長時間,滷好後肉色絳紅,香氣撲鼻,稍帶鹹味。售賣時不用刀切,用手撕之,最好夾於烤燒餅之中同食,即成當地又一著名小吃“燒餅夾手撕狗肉”。

老城辣湯

淮北小吃-老城辣湯淮北小吃-老城辣湯

老城辣湯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它源於清代中葉,大興於民國初年,之後花樣不斷翻新。根據所用底湯和主料的不同,叫法也不盡相同,常見的有麵筋湯、雞絲湯、鱔魚絲湯和混合湯等。辣湯一定要加適量的白鬍椒,辣湯特點是:辣、鮮、香。麵筋湯的做法是把洗好的麵筋在溫水中醒透,讓原來海綿狀的麵筋表面變得光滑柔軟,然後掐成一小塊張開下鍋,同時用筷子順時針攪動,這時麵筋就會被甩成片狀,如雞蛋絮,但比雞蛋絮略厚一些。辣湯麵筋製作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將麵粉放入盆內,用清水約1公斤調成軟麵團,用手蘸上水把麵團揉上勁;餳幾分鐘,再揉上勁,然後兌入清水輕輕壓揉,至面水呈稠狀時換上清水再洗。如此反覆幾次,直到將麵團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將麵筋用手攏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內。洗麵筋剩下的面水勾兌到湯中,這樣的勾兌連麵筋、雞絲、鱔魚絲都不會沉澱。在湯中加上些許香油和醋,味道更獨特。

老城啥湯

老城啥湯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相傳乾隆在下江南時,路過此地,感到肚子餓了,恰好路邊有一家老太太煮雞湯,乾隆就坐在路邊喝了一碗,感到很香,湯里還有麥仁,於是,乾隆就問老太太:“這是啥湯?”,老太太年齡大,耳朵也背,沒聽清楚,就重複了一句:“啥湯?”乾隆就誤認為這湯的名字就叫“啥湯”。後來這個名字就叫開了。 啥湯是一種以雞蛋為主料的辣湯。啥湯用母雞和圓骨,加上裝有十幾種配料的料包煮湯。煮的時候,湯里放有麥仁、大蔥、生薑、雞絲、胡椒麵等,將打碎的雞蛋放入碗中,用筷子將雞蛋攪勻,然後用煮沸的原湯衝出一大碗浮著雞蛋花的啥湯來。有的還在湯上放幾片香菜或是薄荷葉,淋幾滴香油。至於湯上的點綴,可多可少,形式多樣,內容不拘。“啥湯”的特點是:鮮、香、燙。

老城羊肉湯

老城羊肉湯(泡烙饃)

濉溪老城的羊肉湯久負盛名,本地人喜食羊肉,歷史久遠。大鍋久煮羊肉羊骨,盛好湯後,加上滷好的羊肉片或燉好的羊肉塊,再配以香菜,湯色雪白為佳,冬天或愛吃辣的食客,則可以加少許辣椒油。湯中也可以放些冬粉、白菜、烙饃,則成“羊湯泡烙饃”。味道鮮美,感覺甚佳,比西安羊肉泡饃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濉溪太小,遠沒有西安有名而已。不過,多少還是有點遺憾,一般店家早上不做,食客中午才能喝到。

老城油茶

老城油茶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在街頭的飲食攤子上,擺把大壺,外用棉布包著用作保溫,壺內盛著做好的油茶。老城油茶的原料為過油豆皮、花生米、豬骨髓油、麵筋、黑白芝麻、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鍋內放入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原料,用微火燒開,過細籮;再將過油豆皮、花生米等徐徐溜入開水鍋中攪拌,用旺火燒至要冒煙時,倒入豬骨髓油、麵筋在鍋內攪拌均勻;將黑白芝麻放入鍋中拌勻,最後燒開掛麵粉,攪成稠糊,勻而沒有疙瘩,再加入醬油、鹽面、胡椒粉、味素,微火邊燒邊攪。完全要用攪功,攪得顏色發黃,油茶發稠,表面有裂紋痕跡才止。食用時,加醋、醬油、香油。其口感滑膩油潤,略感餬口,酸辣鮮香。

臨渙培乳肉

與培包瓜、培腐乳齊名,濉溪臨渙培乳肉同樣以它的色澤鮮艷、形態飽滿、入口肥而不膩、乳香濃郁,令人有食之不捨之感而遠近馳名。培乳肉工藝考究,必須由當地著名的醬菜培腐乳的

淮北小吃-臨渙培乳肉淮北小吃-臨渙培乳肉

湯汁為輔料,製作時須選用上好的五花肉,加工成大塊方形,然後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去掉油膩。撈出後冷卻,再切成均勻的肉片,淋入培乳汁(其培乳汁的好壞決定了培乳肉的色澤和風味),加入作料調勻,放入碗中或盤中,再上鍋中蒸若干時間,進一步去掉油膩,並將味道浸入肉中。蒸好後從鍋中拿出冷藏,待食用時再上鍋蒸15分鐘後便可食用。

臨渙羊肉湯

濉溪臨渙羊肉是當地著名的傳統食品。早在明清時期,臨渙人就以殺羊、開羊肉館、吃羊肉而聞名遠鄉近鄰。到了民國年間,臨渙人的羊肉生意日益興隆。現在,在臨渙鎮子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飯館、酒樓,羊肉食品成了每一家飯館、酒樓的招牌菜。臨渙人還把羊肉館開到了濉溪、淮北等城市中。傳統名吃“臨渙羊肉湯”是當地人們鍾愛的特色小吃。新出鍋的羊肉湯色白似奶,水脂交融,用水、放肉、添火、配料都十分講究,羊肉湯最關鍵的是作料和火候的掌握和套用。作料多了則藥味沖鼻,少了則腥膻不淨;火小了則水是水、油是油,水在下油在上界線分明,不能達到水乳交融,一色到底。另外火的急慢也大有章法可循,火太急不但熬不出味,反而丟失了營養成份。恰到好處的羊肉湯,質地純淨,口感鮮而不膻,香而不膩。

臨渙燒餅

濉溪臨渙燒餅是一種沒有淡旺季之分、大眾化的傳統食品。關於臨渙燒餅的來歷,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一個溫柔善良的村姑,嫁入銍城集市上的一戶手藝人家。按照當時的封建禮俗,女子是不能上桌用餐的,所以村姑常常是一日三餐只能吃些剩飯殘羹。丈夫也是個厚道人,十分疼愛自己的妻子,看著妻子每天吃些剩飯殘羹,心中十分不忍。後來,丈夫在用餐時趁父親不注意,偷偷把大饃放在袖口中,帶給妻子吃。待丈夫把大饃交給妻子時,大饃已是又冷又硬了,兩人一起點燃一堆火,把切成片的饅頭在火上面烤熱。慢慢地村姑發現,加上一些佐料後,烤熱的饅頭會更好吃。為了家庭生計,村姑便和丈夫在街頭支起一個爐子,賣起了“燒餅”,街上的人品嘗了這種燒餅,人人拍手叫好,夫妻倆的生意也紅火起來。“燒餅”不僅是一種名吃,它還見證了當時社會的封建習俗及夫恩妻賢的一種美德。臨渙燒餅歷經演變,不斷創新,放寬了原材料選擇範圍,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有以脆香見長的“油酥燒餅”,有以柔潤見長的“馬蹄燒餅”,有以疊層見長的“千層燒餅”,有以塊大見長的“薄層燒餅”。淮海戰役中,臨渙人民也曾以臨渙燒餅為禮品,慰問趕赴前線作戰的英雄將士們。臨渙燒餅至少有四大亮點:一是表層芝麻足,餅面上幾乎找不出縫隙來;二是蔥花香,燒烤出的蔥花香味兒很濃;三是餅皮酥,每咬一口都會往下掉餅屑;四是餅瓤柔。燒餅的主要原料是麵粉、豬油、芝麻、蔥花等。面和好後揪成小劑,揉成橢圓形,粘上蔥花、芝麻,然後入爐烤熟。

百善硬面大卷

濉溪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狀美觀看見舒心,麥香筋道吃起來掉渣,方圓百里聞名遐邇。過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嘗硬面大卷以飽口福。百善硬面大卷不同於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變形,像磚頭塊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長7厘米,寬3厘米,高15厘米,一個足有四兩多。其次是它的形狀:上方為橋拱圓弧形,下邊為四方形。如今在百善鎮只有謝家獨家經營。百善硬面大卷已瀕於失傳的邊緣。

丁家壯饃

濉溪丁家壯饃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其製作工藝非常細緻,首先要選用精細麵粉,加水和,再用一根長近一米茶杯口粗的壓面棍反覆壓制後,撒上少許芝麻,在平底鍋上用文火慢慢炕熱,做成的壯饃直徑有40公分,厚三公分,渾圓堅硬,厚如手掌,正面焦黃,背面雪白,外酥里香,食之有筋頭。壯饃很硬,要慢慢嚼,越嚼越能品出小麥的面香。

雙堆面魚

淮北小吃-臨渙培乳肉淮北小吃-臨渙培乳肉

濉溪雙堆面魚是民間的傳統主食之一。雙堆面魚做法很簡單,用碗盛上麵粉,加上一定的水,放鹽適量,搗成糊狀,將水燒開後,用筷子將搗成糊狀的麵糊一筷一筷地撥入正在燒的開水之中,麵糊進入開水後凝固,形狀像大大小小的河魚,故稱“面魚”。面魚入鍋煮熟後,再加上適量的調料即可食用。如果搗麵糊時,加上一兩個雞蛋,面魚吃起來會更鬆軟。雙堆面魚可葷可素,而面魚的葷素一般都以配料和佐料來調節。素者,配料施以青菜、菠菜之類的蔬菜,用油也以小磨麻油為主。葷者,配料可用各類肉丁肉絲,用油則以動物油為主,加以少量的香油搭配。煮麵魚的湯也有講究,現在大多用豬骨、牛骨、羊架子等燉煮的高湯。

南坪響肚

濉溪南坪響肚是用新鮮豬肚烹製而成,是南坪鎮的一道特色名菜。在濉溪南坪鎮,無論是紅白喜憂還是朋友聚會的宴席上必有響肚,它具有味道鮮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點,在口中嚼時,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故稱“響肚”。響肚的製作方法也很簡單,但煮時的火候應根據作料細緻掌握。需購買新鮮豬肚,用鹽和醋水反覆搓洗,切成條狀,在開水鍋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將湯、肚一起盛出來,用小勺舀著吃。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南坪響肚。

南坪狗肉

在濉溪南坪,狗肉是宴席必備的冷盤,最地道的吃法就是在狗肉上面撒些花椒,不但吃不到麻味,而且更能突出狗肉被譽為“香肉”的特點。剛煮出鍋的熱狗肉,味道更為鮮美。

南坪槓子饃

濉溪南坪槓子饃是長溜溜的圓柱狀,外形酷似槓子,饃的名稱也就由此而來。南坪槓子饃選料嚴格認真,所用的麵粉必須達到細、乾、白、筋、香的標準。南坪槓子饃有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在和面、趕製和蒸籠等方面都十分講究,恰當的溫度調適,保證面發得透,發到火候。南坪槓子饃發麵的方法為傳統的酵母發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發好的麵團比較鬆軟,然後要用槓子千百次地碾壓,不停地灑上麵粉,麵團也就越來越硬,做出來的饃十分筋道,一般採用木柴加地鍋進行籠蒸。

烙饃

烙饃是淮北地區的一種普通麵食,在農村較為常見。烙饃是用未發酵的麵粉和成柔軟的麵團,用擀麵杖擀成厚度約0.1厘米,直徑約30厘米左右的圓形。在一塊圓形有三條腿、中間稍微突起的鐵板上烙熟的,當地人管這種鐵板叫做“鏊子 ”。烙饃吃起來柔韌、筋軟、有嚼頭。 小孩子有時候會拿它卷些白砂糖吃。當地也有卷饊子吃的習慣,裡面脆,外面軟。還可以卷各種蔬菜、肉、乾煎小魚等。後來又發展出了乾饃水烙饃菜盒子。水烙饃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鍋蒸熟的而已。菜盒子是用兩片烙饃中間加上韭菜、雞蛋等,重新烙熟以後再吃。

苗饅

苗饅就是苗家製作的饅頭。濉溪老城苗饅在清朝鹹豐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開始經營,現在仍繼續使用傳統的純手工技藝製作。苗饅主要特點是精選優質麵粉,發酵適中,製作時反覆軋、折、疊、揉、盤,靈活掌握火候,饅頭色白如雪,個頭均勻,嚼之有筋頭,微甜。

鍋餅

鍋餅是淮北地區一種常見的麵食,尤其在農村較為常見。鍋餅做法和地鍋雞中的鍋餅一樣,只是稍厚點,除了白面的,還有玉米面的,豆面的,雜麵的,一般在燉雞、燉豬肉的鍋里貼。

麵皮

淮北是國家商品糧基地,而小麥是淮北的主要糧食作物,淮北出產的麵粉量大質優。用麥胚精華部分加水經過壓汁和蒸製,成為半透明的含水很薄很薄的麵皮餅,具體做法較複雜。然後切

淮北小吃-麵皮淮北小吃-麵皮

一指寬的條,與辣椒油、蒜泥、調料汁、麵筋塊、綠豆芽、黃瓜絲、香菜等一同食用。

涼湯麵

先燒湯,晾涼。然後麵條煮熟,過冷水。吃的時候,放入涼湯中,再加蒜泥、醋、辣油、黃瓜絲、香菜等,極具酸辣味,夏天吃,開胃可口。

“娃娃魚”

淮北小吃-娃娃魚淮北小吃-娃娃魚

這裡所說的“娃娃魚”是用紅薯粉做的一種形狀像小魚的小吃,並不是國家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這種小吃的做法蠻簡單的,就是在鍋中加水燒熱,調入水的一半量的澱粉,邊加熱邊攪拌,待燒開後將濃稠的糊狀澱粉倒入有許多小洞的漏勺上,邊倒邊用力地擠壓,使小塊的澱粉掉到容器內的冷開水中。糊狀的澱粉掉到熱水中,很快便凝固成半透明狀的“娃娃魚”了。將冷卻了的“娃娃魚”盛入碗中,加入香油、香菜、蒜泥、榨菜以及調味汁等,一碗色香味俱佳的美味小吃便做成了。

其它小吃

水煎包、菜盒子、煎涼粉、地鍋粥、芝麻乾饃、麵皮、涼麵條、燙麵條、炒麵條、麵筋莧菜湯、饊子茶、雞蛋茶、撈蝦餅、油炸知了猴(螞蚱、蠶蛹等昆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