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編碼

簡介

由來
1983年6月海關合作理事會(現名世界海關組織)主持制定的一部供海關、統計、進出口管理及與國際貿易有關各方共同使用的商品分類編碼體系。
主要作用
HS編碼“協調”涵蓋了《海關合作理事會稅則商品分類目錄》(CCCN)和聯合國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兩大分類編碼體系,是系統的、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它除了用於海關稅則和貿易統計外,對運輸商品的計費、統計、計算機數據傳遞、國際貿易單證簡化以及普遍優惠制稅號的利用等方面,都提供了一套可使用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
從1992年1月1日起,我國進出口稅則採用世界海關組織《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簡稱HS),該制度是一部科學的、系統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採用六位編碼,適用於稅則、統計、生產、運輸、貿易管制、檢驗檢疫等多方面,目前全球貿易量90%以上使用這一目錄,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一種標準語言。我國進出口稅則採用十位編碼,前八位等效採用HS編碼,後兩位是我國子目,它是在HS分類原則和方法基礎上,根據我國進出口商品的實際情況延伸的兩位編碼。

 2012年1月1日,2012版《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製度》目錄(以下簡稱2012HS或2012海關編碼)在全球貿易領域正式實施,我國也相應地對2012年稅則做了調整,以適應2012年海關編碼的變化。2012版HS目錄是在2007版目錄的基礎上修訂的。與2007版目錄相比,新的HS目錄共有220處修訂,涉及2012版目錄459個6位數子目。主要包括:農業類98處,化工類27處,造紙類9處,紡織類14處,賤金屬5處,機械類30處,其他各類37處。

 2012版《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製度》目錄是WCO主持通過的《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製度公約》的附屬檔案,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編制進出口稅則和統計目錄的基礎,也是世界通用的6位數商品分類目錄。檢驗檢疫機構執行的“檢驗檢疫目錄”,就是建立在中國的進出口稅則的基礎上的。同時,在簽發、套用原產地證書過程中,HS目錄也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因素。

HS Code編碼

實施
HS於1988年1月1日正式實施,每4年修訂1次.世界上已有150多個國家使用HS,全球貿易總量90%以上的貨物都是以HS分類的。HS的總體結構包括三大部分:歸類規則;類、章及子目注釋;按順序編排的目與子目編碼及條文。這三部分是HS的法律性條文,具有嚴格的法律效力和嚴密的邏輯性。HS首先列明6條歸類總規則,規定了使用HS對商品進行分類時必須遵守的分類原則和方法。HS的許多類和章在開頭均列有注釋(類注、章注或子目注釋),嚴格界定了歸入該類或該章中的商品範圍,闡述HS中專用術語的定義或區分某些商品的技術標準及界限。
內容 
HS採用六位數編碼,把全部國際貿易商品分為22類,98章。章以下再分為目和子目。商品編碼第一、二位數碼代表“章”,第三、四位數碼代表“目”(Heading),第五、六位數碼代表“子目”(subheading)。前6位數是HS國際標準編碼,HS有1241個四位數的稅目,5113個六位數子目。有的國家根據本國的實際,已分出第七、八、九位數碼。
在HS中,“類”基本上是按經濟部門劃分的,如食品、飲料和菸酒在第四類,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產品在第六,紡織原料及製品在第十一類,機電設備在第十六類。運輸設備在第十七類,武器、彈藥在第十九類等。HS“章”分類基本採取兩種辦法:一是按商品原材料的屬性分類,相同原料的產品一般歸入同一章。章內按產品的加工程度從原料到成品順序排列。如52章棉花,按原棉——已梳棉——棉紗——棉布順序排列。二是按商品的用途或性能分類。製造業的許多產品很難按其原料分類,尤其是可用多種材料製作的產品或由混合材料製成的產品(如第64章鞋、第65章帽、第95章玩具等)及機電儀產品等,HS按其功能或用途分為不同的章,而不考慮其使用何種原料,章內再按原料或加工程式排列出目或子目。HS的各章均列有一個起“兜底”作用,名為“其他”的子目,使任何進出口商品都能在這個分類體系中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