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飲食文化

海豐飲食文化

海豐飲食文化是在古代時飲食為“飯稻羹魚”;明末以後,番薯逐漸成為主食 海豐燴番薯;改革開放以來,主食大米,兼食麵粉等一日三餐,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乾飯,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乾飯,各地不一。

概述

海豐古代飲食為“飯稻羹魚”;明末以後,番薯逐漸成為主食海豐故有“番薯縣”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主食大米,兼食麵粉等一日三餐,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乾飯,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乾飯,各地不一。受省港習俗影響,民國以後,汕尾等城鎮飲早茶之風漸興,改革開放以後更濃。夜間勞作者常結伴到大排檔“宵夜”。

特點

居家食俗較為隨便、節約,菜餚多是時菜、魚肉,儉約者佐以鹹菜、 菜脯、榨菜等。節日食俗和禮儀食俗則豐盛、鋪張,俗稱“食排場”或“食九簋”;為講義氣和體面,戚友交往,常備家宴款待,故有諺謂“頭好做人客,二好過年節”。飲食口味清淡、濃醇並重,生脆、爽口為佳。喜吃蚝鮭、蝦鮭、魚鮭等,傳統菜式有大三仙(豬腳、墨脯、雞)、小三仙(豬肉、鰻魚、蚝)、大粒參、甜扣玻璃肉、鰻魚鹹菜湯、蛤仔湯、三鮮湯、魚丸、肉丸、蒸膏蟹;蒸龍蝦、蒸排骨、炒魷魚、炒鮮蚝、炒絲蚶、白斬雞、反沙芋、冬瓜盅等等。
海豐小食,甜、鹹各有許多款式,常見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漿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湯、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魚粥、蝦粥、肉粥、甜酒糟,、餃子、冬節蛤、小米(薯粉餃)、扁食(雲吞)、甜丸、鹹丸、 豬腸粿、,重糕粿、菜包粿、扎頭粿(碗仔 )、印桃粿菜頭丸、水糍、油糍、鼎客仔、甜粿、發粿、松粿、涼粉粽、牛腳粽、三角粽、炒米方、豆方、油條、油角、煎堆、薄餅、月餅、剪酥、豆酥、紙牌糕、麻寶、蛋糕、蛋卷和各類包點等。
婦女傳統日常飲料是“牙缽茶”,把茶葉放於茶缽內,稍擂幾下,放幾粒鹽,將開水衝下即可;或用菝仔葉、芒果葉、苦刺心等代茶葉均可。稍高級的叫“炒米茶”、“油麻茶”,即於“牙缽茶”上撒以芝麻、炒米、花生。“菜茶”過去於每年元宵節才品嘗,現在一般人家閒時也做菜茶,以豬肉、鮮蝦、魷魚、魚脯、菠菜等為料,置於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豬骨湯,再以胡椒粉調味,便成噴香可口的菜茶。公平等地還盛行“飯茶”,即菜茶中加有米飯。也有飲“功夫茶”的習俗,但不如潮汕地區那樣講究和普遍。家中遇有值得慶喜的事情,如嬰兒出生、病人出院、喜遷新居等等,泡茶請親鄰戚友; “食茶”成了一種溝通鄰里親友感情的好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