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文化館

海淀區文化館

海淀文化館成立於1951年,由海淀鎮書報閱覽室與蘭靛廠書報閱覽室合併而成。

海淀區文化館簡介



海淀區文化館的前身是海淀文化館清河文化館

租用海淀鎮泄水湖16號院內19間民房辦公,有工作人員7名, 有幾件民族樂器和幾架幻燈機等簡單設備。

清河文化館成立於1952年11月, 由清河鎮第11書報閱覽室與德勝門外第18書報閱覽室合併而成。

海淀區文化館海淀區文化館

當時文化館的工作對象主要在農村,辦掃盲識字班, 組織民間花會等文化活動,利用小展覽和土廣播等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時事新聞, 在較大的村鎮建立書報閱覽室,在門頭村、八里莊、青龍橋等地建立了文化站。

1958年1月,海淀文化館與清河文化館合併,清河文化館改為文化站。 海淀區文化館館址仍在泄水湖16號,有工作人員19名,下轄清河、蘭靛廠青龍橋溫泉北太平莊八里莊、門頭村文化站。 這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廣泛地開展民眾性的文化活動,邀請一些文藝團體的專業演員到基層輔導並送戲下鄉,幫助社隊搞\"社教\",寫村史、家史,講革命故事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文化館被迫停止工作;1968年10月,全體人員下放到西山\"五七幹校\"勞動。1969年上半年,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站,由軍宣隊領導。1969年底,組成新的文化館,共9人,館長姚寶蒼, 隸屬於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0年,文化館和宣傳站一起搬進八一學校, 借用23間宿舍作為辦公和活動場所,這個時期的主要工作是宣傳先進人物事跡,普及\"樣板戲\", 輔導基層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組織節日遊園,整理圖書並籌建圖書館。1972年, 宣傳站撤銷,站屬文化館評劇團、電影隊分別獨立,這一年,文化館幹部陸續回館, 在編人員27人。此後,人員逐年有所增加,到1975年,增至44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 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文化館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時期,在館舍建設、業務設備、 工作人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1976年下半年, \"海淀區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成立,隸屬文化館領導,負責人為姜秀文、尹世昌。1979年9月, 文化館和圖書館正式分為兩個單位。同年12月,宣傳隊撤銷。

為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文化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滿足民眾對文化生活越來越高的需求。從1979年開始,設立\"基層文化輔導組\",負責街鄉文化站、農村俱樂部、街道居委會文化室的組建和輔導。

連續幾年舉辦燈會、廟會、海淀音樂節、文化之夜等活動,開辦了各類文化學習班、訓練班。 創辦《科學普及報》和《楓葉》報。

1980年,文化館遷入黃莊大泥灣5號新址,與海淀劇院毗鄰。 新館為五層磚木結構樓房,面積2千平方米,內有展覽廳、排練廳、舞廳、畫室、聲樂室、 會議室等24間廳室。

1981年, 文化館被評為北京市文化系統先進單位

1985年,文化館成立了一支以本館幹部為骨幹的\"長城電子樂團\", 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一年後,樂團改稱\"文藝小分隊\",活躍在農村、街道等地, 並參加香山紅葉節、臥佛寺桃花節、圓明園迎亞運燈會等活動,共演出305場。

1985年9月至1987年底,文化館以\"文化大觀園\"為名, 在館內開展書法研討、京劇排練、交誼舞比賽、集郵知識講座、英語樂園等活動, 共舉辦各類活動92期。

83年建成的文化館新館,內有展覽廳、排練廳、舞廳、畫室、聲樂室、會議室等24間廳室。文化館還與社會各界聯合組織一些有創意的文化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文化館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優勢,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推進和繁榮海淀區的民眾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開展民眾性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培訓工作是文化館三大職能之一。建館53年來,培訓部不斷發展壯大。現開設有:視唱練耳、聲樂、兒童舞蹈、兒童芭蕾舞形體、電子琴、小提琴、吉它、二胡、薩剋期、長笛、素描、色彩、國畫、書法、幼兒繪畫、兒童雕塑等各類藝術班。另外還根據社會需求開設了英語、電腦、棋類、食品烹飪、服裝裁剪、美容美髮等諸多方面40多個項目的各類培訓班。
參考網頁
http://www.3apples.com.cn/yyhy/info.php?id=291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