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颱風

海棠颱風

颱風海棠是2005年的第五號颱風,也是05年第一個影響中國的颱風。7月12日在關島東北洋面上生成,13日20時加強成為強熱帶風暴,14日14時發展成為颱風,於18日8時在台灣花蓮登入,19日17時10分在連江黃岐再次登入,登入後向西北方向移動,20日20時減弱為低氣壓。從台灣登入到連江登入一共近一天半時間,期間在台灣島上打轉,在台灣海峽路徑多變,其移動路徑是該年年影響颱風最為複雜的一個。受其影響,本縣平均雨量325.5毫米,最大雨量513.6毫米,極大風速41.1米/秒,直接經濟損失2.92億元。

簡介

海棠颱風海棠颱風
海棠颱風(TY Haitang(0505))是2005年太平洋地區第五個颱風,又稱第五號颱風。海棠颱風的命名是根據2000年時位於東京的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本身是世界氣象組織下轄單位之一)統合14個太平洋沿岸國家所提供的命名排序而決定,海棠這命名是由中國大陸的氣象單位所提供,是第5組第16順位的名字。根據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自行編列的颱風名稱列表,編號0505颱風又名為Feria,有“周日”、“不用工作的日子”的意思。海棠颱風是2005年夏季第一個登入台灣及中國大陸的颱風。

原因

在北太平洋西部生成的颱風,多會受到副熱帶高氣壓環流所影響,自2005年7月初開始,日本南方持續有高氣壓滯留,是導引海棠颱風向西行進的主要原因之一。

行進過程

7月16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追風計畫執行單位,研究人員搭乘飛機于海棠颱風周圍台灣東方1000公里高空,投出14個衛星定位的投落送(大氣偵測探空儀),以利全球氣象單位分析颱風結構與行進方向。
7月17日下午,首先進入暴風圈的陸地是日本石垣島,台灣全島於17日晚間陸續進入暴風圈的範圍。
海棠颱風7月18日上午移動到台灣花蓮東方約60公里的位置,其氣流使於位背風面的台東地區出現了溫度高而濕度低的焚風效應,清晨溫度達37.4℃,位於台東的成功氣象站於台灣上午六點三十分,測得的溫度為38.1℃,濕度只有約40%。
根據資料顯示,海棠颱風在花蓮近海打轉一圈後,於18日下午14時50分自宜蘭東澳附近登入,晚間22時左右自苗栗後龍出海。19日下午5點10分,海棠颱風由福建省連江縣黃歧登入,暴風圈逐漸縮小。颱風海棠於7月20日早晨在福建省南平市境內減弱為熱帶風暴。

影響

由於珠三角處於颱風海棠外圍,因此受到下降氣流的影響,加劇了廣東香港的酷熱天氣。在香港,7月18日及7月19日都錄得34℃-37℃的氣溫,其中香港天文台在7月19日錄得35.4℃,是1990年8月18日香港錄得歷史高溫36.1℃以來的最高氣溫。而澳門在7月19日更錄得39.0℃的氣溫,是澳門氣象局自1901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度。在7月17日、7月20日和7月21日,因熱成雨影響,珠三角多次受局部地區性雷暴影響,下起大驟雨和雷暴,引致7月20日香港部分地區出現停電,九廣西鐵出現信號系統故障。7月20日和7月21日香港均有冰雹報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