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實驗教學中心

1934年,改名為浙江省立杭州蠶絲職業學校,直到1949年。 1962年,學校改名為浙江絲綢專科學校 。 1970年,學院被下放,改為杭州工業學校。

學校簡介

浙江理工大學是百年老校,前身是1897年清末創辦的蠶學館,是我國最早創辦的新學教育機構之一,1964年由國務院定名為浙江絲綢工學院,是我國較早建立的紡織類學科高校。
服裝實驗教學中心依託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隸屬於紡織科學與工程,是我校歷史最為悠久的特色優勢學科。目前擁有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紡織工程學科博士點1個,是浙江省的“重中之重”學科,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浙江省重點實驗室2個。服裝設計專業建立於1983年,是全國最早創辦該專業的院校之一,目前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已獲準為國家特色專業。
我校1958年開辦絲織專業時就設有面料設計方面的實驗與課程。1983年建立服裝實驗室,1985年建立服裝系,1993年建立服裝分院,隨著學科的發展和專業的增設,服裝實驗室更名為服裝實驗教學中心,先後建立了服裝基礎、服裝工程、染織設計、紡織服裝業信息化等4個實驗室,下屬21個功能室,面向服裝設計與工程、藝術設計、紡織工程、紡織品設計等13個專業及方向的學生,涵蓋了從面料設計、服裝設計、服裝工藝、服裝工程到服裝行銷的實驗教學內容。
一、實驗中心初創階段(1983-1993)
1979年我校就開始籌備建立服裝設計專業,當時國內還沒有服裝設計專業,也沒有專門的服裝實驗教學體系,我們的實驗教學借鑑了美國紐約時裝技術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紡織製衣系以及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等服裝院校的實驗教學經驗和長處,形成了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
1983年,我校建立服裝設計專業,同年,建立服裝實驗室。實驗室創辦之初,即注重服裝理論教學和服裝實踐教學的結合,培養學生既能夠進行藝術創意設計,又會樣板設計和工藝製作。1988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創辦,同時建立了織物服用性能實驗室,在服裝實驗教學的藝工結合教育方面進行了進一步探索。
服裝實驗中心的建設與發展,為我校服裝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986年掛靠在我校絲綢工程專業,開始招收服裝碩士研究生,1993年正式批准具有服裝碩士學位授予權。
二、實驗中心特色形成階段(1993-2003)
1993年,服裝分院成立,下設染織設計專業、服裝設計專業、服裝工程專業,服裝實驗中心也擴展為三個實驗室和若干功能室。在前一階段藝工結合實驗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經過廣泛的行業調研和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心明確了服裝實驗教學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提出了“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創意設計和產品設計相結合” “校內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三個結合”實驗教學思路。培養學生既能“畫”服裝――具有服裝創意設計能力,又能“做”服裝――掌握服裝製作工藝、了解服裝生產管理;既能做設計師,也能做策劃者、管理者。“三個結合”實驗教學思路的形成,標誌著我校的服裝實驗教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養的服裝人才既有紮實的服裝理論基礎,又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既能迅速適應服裝行業,又有持續發展的後勁。上世紀90年代後,我校服裝專業畢業生紛紛創辦起自己的服裝公司,樹起自己的品牌,許多企業稱讚我校服裝設計畢業生“最頂用”,甚至把這一模式稱之為“浙絲模式”。
2000年“堅持三個結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獲得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堅持三個結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服裝設計人才”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特色的形成使實驗教學中心獲得了行業與主管部門的雙重肯定,使中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99年,申請到浙江省教育廳22萬元經費,建設了浙江省服裝技術檢測及實習基地,2001年申請到中央與地方共建《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教學與科研設備》200萬經費,引進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服裝實驗儀器和設備,使我校的服裝學科成為浙江省服裝產業發展的信息源、技術源和人才庫。1999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和藝術設計專業成為浙江省重點建設專業,2002年服裝設計與工程成為浙江省重點學科,設計藝術學為浙江省重點扶持學科。
三、實驗中心鞏固提高階段(2003-現在)
從2003年開始,服裝實驗教學中心成為校級實驗中心。中心在鞏固原有服裝實驗教學體系特色的同時,加強了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時裝技術學院、香港理工大學、英國倫敦時裝學院、義大利歐洲設計學院、韓國漢陽大學、韓國水原女子大學、日本杉野服飾大學、法國高級時裝工會學校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吸收國際先進的服裝實驗課程體系、實驗教學大綱、教材及授課方法,每年聘請外國專家擔任2-4門服裝實驗課程教學,同時,中心每年選派2-4名專業人員赴國外學習進修,攻讀學位。2005年“立足創新,引進國外優質資源,構建高等服裝教育新體系”項目,獲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在這一階段,中心依託學院的一批精品課程和系列課程,深化了實驗課程建設,出版了一系列實驗教材,被國內多數高校的服裝專業選為服裝實驗教材,起到了示範作用。2003年《成衣工藝學》獲準為浙江省省級精品課程,2007年獲準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同年《成衣工藝學》獲準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時裝工業導論》、《織造學》、《紡織CAD》等3門課程獲準為省級精品課程;2009年“基於‘影子公司’的服裝生產理論與實踐系列課程建設”獲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6年《服裝製作工藝(基礎篇)》獲部委級優秀教材,另外還有“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3本,“十一五”部委級規劃教材9本。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中心也獲得了長足的跨越。2005年11月中心牽頭建立了“杭州市絲綢及其製品科技創新服務平台”。2006年11月,中心作為四家共建單位之一建立了“浙江省服裝科技創新服務平台”。2009年被評為“杭州市科技創新十佳高校院系科研院所”。
中心依託得天獨厚的優良產業環境及服裝學科的優勢,經費和設備都得到進一步的增加提高。2003年7月中心申請到浙江省財政廳的支持,2004年12月獲得專項經費500萬元,藉助專項經費和學校130萬元配套經費建成了國內領先的、與國際接軌的紡織服裝業信息化實驗室和服裝工程實驗室,使得本學科擁有了一流的實驗條件,實驗環境更為完善,對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2005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再次被確認為浙江省重點學科A類,設計藝術學科被確認為浙江省重點學科B類。2007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通過驗收,2008年獲準為浙江省重點專業。2008年藝術設計專業獲準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已獲準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經過2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心先進的實驗教學體系為長江三角乃至全國高校服裝專業起到了示範作用,中心教師編寫的教材及課件被各兄弟院校服裝實驗教學所使用;中心通過研發中心與技術服務平台,為浙江省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做出了貢獻。
中心開創的獨樹一幟的“三個結合”實驗教學思路,培養了一大批實踐動手能力強、對服裝產業真正有用的人才,畢業生一直受到社會和相關行業的高度評價和歡迎,自主創業能力突出。在畢業生中,已有7位榮獲全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杭州女裝的眾多品牌中近60-70%是由我校畢業生創辦或擔任首席設計師。教師指導的學生已有200餘人次在各類服裝大賽和創新設計大賽中獲得大獎。每年都有1名以上學生獲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頒發的“新人獎”,我校學生已占全國“新人獎”獲獎總數的20%,學校也因此連續9年獲得全國服裝教育的最高獎“育人獎”,獲“中國著名時裝學府”稱號,列中國服裝院校前三甲。

校徽含義

校訓:厚德致遠,博學敦行 “厚德”,猶言大德,引自《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借指人事,是謂厚德育人。德,乃立身之本。《論語・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高度重視德育,將其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 “致遠”,謂人的志向遠大,才幹卓越,能擔負重任而行於遠方。引自諸葛亮的《戒子篇》:“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博學”,意指廣泛地學習,通今博古,學識淵博。引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敦行”,猶言篤行,意指切實履行,專心實行。引自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中的“敦行不倦,持善不厭”。又《逸周書・小明武》:“敦行王法。”《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此語要求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施展才華,做到知行合一。 校訓從“德、志、學、行”四個方面對該校的教育理念和內涵進行了闡述,要求師生重視道德修養,樹立遠大志向,勤奮學習,博採眾長,純厚樸實,身體力行。

學院校風

校風即:求是篤實。求,意為探索、尋取;是,意為事物的真相和發展的規律;篤,意為純一、專一;實,堅實、實在。篤實,指純厚樸實,忠誠專一。 1897年4月,杭州知府林啟(字迪臣)創辦蠶學館,“以培養人才為第一義,以講求實學為第一義”,倡導“求是篤實”,教育學生勤奮學習,踏實工作,學以致用,講求實效,首開篤實之風氣。故國學大師羅振玉在《杭州蠶學館成績記》中,就稱讚蠶學館的學生嵇侃“堅苦篤實”。林啟一生推崇“求是”,力主“篤實”,他將所創辦的書院(即浙江大學的前身)命名為“求是書院”,選拔的學生要求“行誼篤實,文理優長”等,顯示了他的價值取向。並且,他在守杭期間自己也身體力行,故杭州市民稱他“守正不阿,精明篤實”。 在新時期仍然要繼承和發揚求是篤實的校風,要求廣大師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把握規律;要求純厚樸實,勤奮努力,專一堅定。

歷史沿革

蠶學館時期

(一)蠶學館(1897-1908)時期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啟在西子湖畔金沙港關帝廟和怡賢王祠附近(現曲院風荷公園內)創辦蠶學館,揭開了我國近代紡織絲綢教育的帷幕。學校從創辦時起,就以先進、科學的新學教學方法和切實服務於我國蠶絲事業的辦學宗旨得到了社會的肯定,而被譽為“開全國蠶桑改良之先聲”,受到清廷嘉獎。

杭州蠶絲職業學校時期

(二)浙江高等蠶桑學堂到浙江省立杭州蠶絲職業學校(1908-1949)時期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新任浙江巡撫增韞因蠶學館辦學卓有成效,奏請清廷改校名為“浙江高等蠶桑學堂”並獲御準。 辛亥革命後,1912年學校改名為浙江省高等蠶桑學校。1913年改名為浙江省立甲種蠶業學校。1926年更名為浙江省立蠶桑科職業。1927年,從五年級起分設制絲、養蠶兩專業,並開始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校。1928年,又改稱為浙江省高級蠶桑科中學。1934年,改名為浙江省立杭州蠶絲職業學校,直到1949年。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學校易地十處,由浙西、浙東到浙南,歷盡艱辛,但師生同仇敵愾,團結抗日,堅持上課。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是年12月,學校搬回杭州,1946年春、秋兩季繼續招新生。

杭州絲綢工業學校時期

(三)杭州絲綢工業學校到浙江絲綢工學院(1949-1975)時期 1949年5月,杭州解放。1950年,學校在蕭山坎山設立分部。1952年春,根據中央政務院關於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實行專業化辦學的指示,蠶絲職業學校制絲部分成為浙江制絲技術學校,蠶絲職業學校蠶桑部分與國立湖州高級蠶桑學校合併成立浙江蠶桑技術學校。同年底浙江制絲技術學校改名為杭州紡織工業學校,原浙江工業幹部學校的的紡織科也同時併入。1953年夏,浙江工人技術學校併入杭州紡織工業學校。從解放到1957年,學校幾經變遷,體制不穩定,對學校發展有一定影響。1958年,在杭州紡織工業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浙江紡織專科學校。1959年,絲工和絲織兩專業開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60年,浙江紡織專科學校與浙江大學的部分系科及電專、機專等校合併成立杭州工學院。1961年,杭州工學院被撤消,部分系科併入浙江大學,同時恢復浙江紡織專科學校,學制為四年制本科。1962年,學校改名為浙江絲綢專科學校 。1964年,國務院批准定名為浙江絲綢工學院。“文革”十年動亂,學校兩遷校址,受到嚴重的干擾破壞。1970年,學院被下放,改為杭州工業學校。1975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浙江絲綢工學院,歸浙江省領導。

浙江絲綢工學院時期

(四)浙江絲綢工學院(1976年-1999年5月)時期 粉碎“四人幫”,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經過調整、充實,各個方面都呈現一派新氣象。1979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並先後開設了藝術類和經濟類等專業。1980年學校成立我國第一個絲綢史研究室。1984年學校改由中國絲綢總公司領導。1987年1月,學校隸屬關係改由紡織工業部(後為紡織總會)領導。1992年,鄧小平南下以後,學校解放思想,抓住機遇,使學校規模得到快速發展,辦學效益得到顯著提高。 1997年10月26日,學校舉行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儀式。經過百年辦學的積累,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面向全國,以絲綢紡織為特色,以工為主。工、經、文(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府。 199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隸屬關係由原紡織部直屬改由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管理為主。根據新的辦學形勢,學校及時調整辦學思路,加大為地方經濟、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的力度。

浙江工程學院時期

(五)浙江工程學院(1999年5月--2004年5月)時期 1999年5月8日,經教育部批准,浙江絲綢工學院更名為浙江工程學院。

浙江理工大學時期

(六)浙江理工大學(2004年5月起--)時期 2004年5月21日,經教育部批准,浙江工程學院更名為浙江理工大學。

辦學規模

學院下設紡織工程系、材料工程系、輕化工程系、設計與包裝系等四個系。現有紡織工程博士授權點;紡織工程、紡織化學和染整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學等6個碩士點;紡織工程、輕化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包裝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紡織工程專業和輕化工程專業為浙江省重點專業。

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目前有教職工80餘人,其中有教授21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學位20人,博士生導師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1人,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6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5人。近年來,學院派遣多名教師赴英、德、日、意、法、美、澳等國工作講學、訪問、進修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聘請了一批在國內外材料、纖維和染整、等領域內成績斐然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並與美國、日本、英國、巴西、印度、德國及港澳台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協作交流關係,合作培養研究生和本科生。

辦學成果

近幾年承擔了一批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招標項目等在內的縱向科技項目和大量企業委託項目,取得倆功能好的社會效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浙江省科學技術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二、三等獎10餘項目。
學院上下齊抓共管,學風良好。近幾年,獲浙江省“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二等獎5項、浙江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8項。歷年畢業生就業率近100%,名列全校前茅,每年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考取碩士研究生、國家地方公務員,其中輕化工程、紡織品設計的一次就業率達100%。

排名情況

武書連主持的2011中國大學評價課題2011年元月結稿,其後公布了評價結果,我校以684.22分高居2011大學獲獎100強第55位
中國大學生創業富豪榜首(近年來,我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推進大學生就業,湧現了一大批學生創業先鋒。6月下旬,中國校友會網和21世紀人才報聯合發布“2009中國大學創業富豪榜”,我校畢業生金津、吳立傑王學集、尚貞濤登上百強名單,數量位列浙江省高校首位。中國青年報、京華時報、北京晨報、重慶晚報、錢江晚報、青年時報等紙質媒體,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社網、浙江線上等逾千家網路媒體報導了我校畢業生的創業事跡。詳細報導參見校園網媒體理工欄目)。
全國重大技術發明排名12(2010年1月6日,中國校友會網和21世紀人才報聯合發布了《201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我校綜合排名為第151位,在其重要子榜之一的2010中國高校國家重大技術發明獎排行榜中,我校位居第12位)
“國家重大科技獎勵”是中國科學技術成就的最高展示、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2010中國高校國家重大技術發明獎排行榜”以1978-2009年中國高校獲得的國家重大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為數據基礎統計得出,是衡量高校技術創新貢獻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反映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高校套用研究和成果轉化水平的重大標誌。報告詳細內容請見(中國校友會網)。
2009評師網中國最佳大學排行榜第65位(2010年2月,中國首家第三方高等教育教學評價專業網站――評師網,向社會首次推出“中國最佳大學榜”,該排行榜參照美國《福布斯》雜誌“美國大學排行榜”模式編排,結合中國高等教育的具體情況,設計了一套完整、科學的指標體系和編排方法。這是中國第一個根據“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編制的大學排行榜,我們期望,本排行榜的發布,能夠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在國內高等教育界的實施,推動各個大學為高等教育的核心服務對象――大學生們,提供更為優質、更具價值的教學服務)。
中國大學工學100強(人民網教育頻道發布2011年中國大學工學100強名單,我校名列第72位)。
挑戰杯全國並列第14名(第十一屆“挑戰杯”航空航天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於11月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落下帷幕。我校獲獎數量和成績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共有6個課題獲獎,其中二等獎5個,三等獎1個,總分並列全國高校第14位(名列全國高校第36名),並第六次捧回全國高校優秀組織獎,再次成為發起高校)。
2009年度獲發明專利授權前50所高校(教育部發布了“2009年度獲發明專利授權前50所高校”,我校榜上有名,位居全國高校第48位,浙江省高校第3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