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書院

求是書院

浙江大學的前身,位於杭州上城區大學路3弄5號。杭州知府林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求是書院求是書院

位於上城區大學路3弄5號。杭州知府林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初名求是書院,幾經更名,1928年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舊址普慈寺,現存大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通面寬22.15米,通進深18.14米。單檐歇山頂。七架抬梁式帶前後三步廊。外檐平身科明間四攢,次間三攢。稍間一攢。

求是精神

求是書院碑求是書院界碑

“求是書院”的創辦就孕育著“求是精神”。創辦之初,“勤”“誠”之風漸然蔚成。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隨著社會變革,求是書院經歷了求是書院——求是大學堂——浙江大學堂——浙江高等學堂——浙江高等學校的發展歷程。雖僅有18年,但師生們“勤”“誠”之風孕育並逐漸形成了“求是”學風。“求是書院”創建之初,正值清廷腐敗、國勢日衰,外侮日亟之際,許多有志的青年學子,甘願捨棄當時科舉取士的“利祿必由之途,而入學堂,學西學”。在這期間,師生們逐漸形成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孳孳為學,互以敦晶勵行相勉”,“如有以功利之說進者,常笑之”,“不應沾之於貪權功利為滿足”,以盡“一己職責”的求是學風。後幾經變遷,浙江高等學校相繼演變為浙江中等工業學堂、浙江公立中等工業學校、浙江省甲種工業學校、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第三中山大學、(國立)浙江大學,變的只是學校的稱謂,不變的是師生們所共同形成的“求是”學風,她源源流長,延至今日的浙江大學,而且進一步弘揚光大,逐漸升華為“求是精神”,成為浙江大學的精神瑰寶、師生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光榮傳統。

歷史沿革

當年的求是書院當年的求是書院

浙江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由杭州知府林啟提出建議,經浙江省巡撫廖壽豐奏報清廷批准,於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5月正式開學。校址在杭州蒲場巷(今大學路)普慈禪寺。該院當年招收“舉貢生監”30名。次年擴充學額,分設內、外兩院,以原有30名為內院生,另招外院生60名,以有志於講求新學者為合格。課程分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課有國文、英文、算學、歷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學及體操等課,選修有日文、外國史地、音樂等,肄業以5年為限。杭州知府林啟兼任書院總辦,聘請美國人(E.L.Mattox)為總教習,並延聘各科教習。為避免當時保守勢力的阻撓,故不稱學堂而稱書院。院裡有藏書樓,學生可去借閱讀。指定的必讀書有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王船山的《黃書》及嚴復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等。書院不僅在院培養學生,而且首創派學生出國留學。1898年至1902年就資送何燏時(爕侯)、許壽裳等32人赴日留學。1901年11月,各省有設大學堂之議,故將該書院改為浙江省求是大學堂。次年去“求是”兩字改稱浙江大學堂。1904年遵照“欽定高等學堂章程”規定更名為浙江高等學堂。1912年按中華民國教育部的有關規定,改名浙江高等學校,又奉命停止招生,至1914年維持到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學校完全停辦。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國立第三中山大學(由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和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改組為第三中山大學工學院和勞農學院),學生數達174人。1928年4月1日改名為浙江大學,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國立”兩字,稱國立浙江大學,下設工、農、文理3個學院。  
求是書院舊址於1997年被列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仍聳立於杭州大學路原址。

歷史人物

當年的求是書院求是書院

林 啟 (1839—1900)

字迪臣,福建侯官人。1876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為編修,放陝西學政。1889年為浙江道監察御史。1896年調任杭州知府,1897年至1900年兼任求是書院總辦,並親自負責國文教學。1897年農曆正月創辦求是中西書院,5月21日正式開學,為今浙江大學前身。同年辦蠶學館,為浙江絲綢工學院(2000年改名為浙江工程學院)前身。1899年辦養正書塾,即今杭州高級中學前身。三校為浙江省開創省立大學、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學先河。在杭的最大政績是興辦學校,提倡農桑,並開篤實的士風。

勞乃宣

1901年至1902年任求是大學堂總理, 1902年至1903年任浙江大學堂總理。

吳震春

1906年至1910年任浙江高等學堂監督

邵裴子

1912年任浙江高等學校校長

陳大齊

1912年至1913年任浙江高等學校校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