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學院

浙江科技學院

浙江科技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以科技套用和創新為己任,以培養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高層次套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學校。學校以工科為主,集工學、理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六大學科門類為一體的多學科全日制本科院校。學院借鑑德國套用科學大學辦學經驗,結合中國國情,逐步發展形成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培養高層次套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

基本信息

學院概況

浙江科技學院行政樓
學校坐落於杭州 西子湖畔,有小和山、學院路、祥符橋 3個校區,主校區小和山校區位於小和山麓,校園山環水抱,茂林修竹,風景優美。學校占地1,300餘畝,各類建築面積近35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近1億元,圖書館藏書135萬餘冊。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輕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服裝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理學院、中德學院、人文學院、成人教育學院13個二級學院,以及社會科學部、體育軍訓部。設有39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 在校生12500餘名,教職工1100餘名。
長期的辦學實踐,使學校擁有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其中副高以上職稱共有270餘人,擁有博士碩士 學位340餘人。近年來,學校在不斷提升辦學水平的基礎上,還承擔並完成了多項高水準的科技項目 和設計研究任務,這些在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為企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浙江科技學院聞理園

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德育為先,通過以網路文化、社區文化、社團文化為主要載體的校園文明建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的順利地成長成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建校25年來,學校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他們中有獲中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等榮譽稱號的傑出人才。展望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弘揚“求實創新、自強不息、知難而進、矢志發展”的浙科院精神,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高層次套用型人才作出新貢獻!

校史沿革

浙江科技學院浙江科技學院
1980.10.9浙江大學附屬杭州工業專科學校

1984.07.5浙江大學附屬杭州高等專科學校

1987.10.4杭州高等專科學校

1992.04.25杭州套用工程技術學院

2001.08浙江科技學院

2013年2月,安吉校區(中德工程師學院)建設項目獲浙江省政府批覆同意。安吉校區規劃土地面積500畝,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總投資8.2個億,在校生規模5000人左右,預計2014年9月建成。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100餘名,專任教師800餘名,其中正高職稱100餘名,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近80%,具有企業實踐經歷占30%以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教育系統職業道德建設標兵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人,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培養人員66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9人,省優秀教師5人,省高校優秀教師2人,省高校教學名師6人,省級教學團隊3個。

專業介紹

專業類型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工學類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本科 給水排水工程 本科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科 交通工程 本科

車輛工程 本科 化學工程與工藝 本科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本科 製藥工程 本科

自動化 本科 食品科學與工程 本科

測控技術與儀器 本科 生物工程 本科

建築電氣及智慧型化 本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 本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本科 包裝工程 本科

電子信息工程 本科 輕化工程 本科

通信工程 本科 印刷工程 本科

數字媒體技術 本科 給水排水工程 本科

軟體工程 本科 工業設計 本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中澳聯合培養) 本科 服裝設計與工程 本科

建築學 本科 物流工程 本科

城市規劃 本科 套用物理學 本科

土木工程 本科 信息與計算科學 本科

土木工程(國際班) 本科

教育學類 工業工程 本科

文學類 工業設計 本科 德語專業 本科

動畫 本科 中德聯合培養各專業(簡稱“2+3”項目) 本科

藝術設計 本科 漢語言文學 本科

英語 本科

理學類 套用物理學 本科 信息與計算科學 本科

信息與計算科學 本科

管理學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本科 市場行銷 本科

工業工程 本科 財務管理 本科

財務管理 本科

經濟學類 國際經濟與貿易 本科 全英文授課國際化專業 本科

經濟學 本科

國際合作

浙江科技學院是教育部確定的中德合作培養高等套用型人才的試點院校,學校的發展和建設始終同改革開放、對外交流合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浙江科技學院習得園
1985年,浙江省和德國下薩克森州簽訂協定,共同建設浙江科技學院。1990年,中德兩國政府正式換文,開始兩國政府級合作建設浙江科技學院的項目。與漢諾瓦套用科學大學、奧登堡套用科學大學先後執行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藝術設計、土木工程專業合作項目。在項目資助下,學院建成了一系列具有先進水平的校內實習基地和實驗室,派遣了三百餘人次出國進修考察,包括前德國總統 羅曼.赫爾佐克在內的德國貴賓,以及眾多的德國專家學者都先後到浙江科技學院訪問和工作,累計達500餘人次。

自2007年以來,新一輪的省州交流合作項目和校際合作項目進展順利,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浙江科技學院和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美國、法國、義大利以及中國香港等23所院校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開展了教師交流、學生交流、合作科研、共同舉辦學術活動、開設國際化專業、實施雙學位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先後與德國的漢諾瓦套用科學大學、紐倫堡套用科學大學、不倫瑞克/沃芬比特套用科學大學、肯普滕套用科學大學等7所院校簽署了“中德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協定,即從2000級的學生開始,每年選出部分學生先在國內學習兩到三年,符合專業和語言條件者選派到德國繼續學習,符合學位授予條件者,分別授予浙江科技學院和對方合作院校的學位證書。此外,浙江科技學院還與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英國利茲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分別簽署了中澳合作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雙學士學位協定書和選送優秀畢業生赴英國攻讀碩士學位的協定書。

浙江科技學院的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和辦學特色必將隨著中國加入WTO及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趨勢的進一步深入得到加強和完善。

校圖書館

校圖書館於1980年隨著浙江科技學院的成立而建館,圖書館總建築面積為24000平方米。坐落於小和山新館恢弘大氣,寬敞明亮,設有閱覽座位3000個。

浙江科技學院校圖書館
設有館長辦公室、數字系統部、資源建設部、外借服務部、閱覽服務部、參考諮詢部等6個業務和行政部門。館內一樓服務大廳設有總借還書處、諮詢台、檢索台、新書區,並開設了社會科學圖書借閱室、自然科學圖書借閱室、工業技術圖書借閱室、建築、藝術設計閱覽室 、外文圖書閱覽室、工具書閱覽室、專業期刊閱覽室、人文社科期刊閱覽室、過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文獻檢索 室和學生自修室。

校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便捷、舒適、具有人文關懷的學習和閱讀環境,為教學和科研提供充分的、切實有效的文獻信息服務。1991年,校圖書館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全面實行開架借閱,並採用書刊合一、中外合一、借閱合一的“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1992年開始局部業務實行計算機管理;1995年引入ILAS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采、編、流通、期刊實行自動化管理;2006年對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進行升級換代,使用圖騰V8.0管理系統,系統功能強大,模組豐富,實行采、編、典藏、流通、期刊、統計、辦公管理等自動化管理,還為廣大讀者提供網上預約、網上續借、網上薦購、網上館藏書刊查詢與讀者借閱信息查詢。2007年搬入新館後,校圖書館採用先進的門禁系統,讀者經認證進入圖書館後,可以自由地在館內任何一個書庫閱覽室瀏覽各種書刊、在電子閱覽室上網查資料。

浙江科技學院校圖書館
截止2008年4月,校圖書館有藏書165萬餘冊,其中印刷型圖書89萬多冊,電子圖書76萬冊,長期訂閱的中外文期刊近2500種,學科覆蓋面涉及工、理、文、經管、教育等各領域 ,其中以工業技術、藝術設計為館藏特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館藏體系。近年來,圖書館加強網路化和數位化文獻管理的建設,現擁有16TB的磁碟陣列 、有伺服器 、各種計算機終端和外部設備近350台(套),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館內區域網路和教學資源服務系統。購建了“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 ”、“維普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學術會議論文、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庫”、“CNKI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資料庫”、“超星電子圖書”、“apabi教學參考電子圖書”、“EBSCO(科學技術和商業信息全文資料庫)”、“Springer全文電子期刊”、“WorldSciNet全文電子期刊”、“Lexis-Nexis 全文資料庫”、“中國資訊行資料庫”等信息資源,資料庫內容基本涵蓋我校所有學科專業,初步形成了印刷文獻 和數位化文獻相結合的文獻保障服務體系。近年來還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浙江省分中心的資料庫共享系統,並與國內近100多所高校圖書館建立了文獻交換關係。

校園文化

學生會

浙江科技學院學生會是中共浙江科技學院黨委領導和共青團浙江科技學院委員會指導下的學校全體學生參與的學生組織。學生會順應學校的發展,成立於1980年,前身是杭州套用工程技術學院學生會,2001年8月正式改名為浙江科技學院學生會。其工作方針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

浙江科技學院校訓石
學生會的基本任務是:遵循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組織同學開展學習、科技、文體等多種活動,促進同學全面發展、引導同學成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充當校黨委、校團委聯繫同學的橋樑和紐帶。在協助學校建設良好的校風 、學風的同時,表達和維護同學的正當利益;倡導和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開展公益 勞動及參與和學生有關的學校事務管理等活動,努力為同學服務;發展同各地、市高校學生會的聯繫與合作,互通有無、取長補短。

學生會由學生代表大會、學生委員會、學生會主席團、學生會職能部門等組織機構組成,浙江科技學院學生代表大會是浙江科技學院學生會的最高權力機關,每三年召開一次,現已經召開了兩次大會。學生委員會是浙江科技學院學生會在學生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力機關。學生會主席團是學生代表大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的常設機構,學生會各職能部門是學生會主席團領導下的日常工作機構。

學生會下屬部門有宣傳部、學習部、體育部、文藝部、外聯部、權益部、辦公室,共7個部門。學生會已成功舉辦了“學校25周年校慶晚會”、“閃亮之星”、“三人制籃球賽”、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等各項活動,積累了組織大型活動的經驗。尤其在2006年,學生會策劃組織了一系列規模空前的活動,如:大型毅行活動——長征遠足,直接參與人數超過2000人,間接參與學生人數高達一萬人,徒中還引起無數民眾的關注與鼓勵,《錢江日報》等大型媒體紛紛報導;首屆“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與“浙江科技學院年度人物評選”轟動了整個小和山高教園,《浙江日報》、《錢江晚報》等大眾媒體爭相大幅報導。

校團委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共青團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民眾組織,是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浙江科技學院共青團是先進青年的民眾組織,是浙科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作為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為黨聯繫青年的橋樑和紐帶、作為青年權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等三大職能。校團委以人文科學為依託,以提高青年學生思想文化素質為宗旨,培養青年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滿足青年學生精神文化需要,建設和發展積極向上、健康高雅和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己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容,積極構築當代青年學生的精神支柱。各級團、學組織紛紛創新載體,活躍形式,深化理論學習和主題教育活動,加強理論學習型社團和輿情觀察體系建設,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學生中內化為精神支柱,外化為行為規範,使青年學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成為時代道德規範的踐行者,成為良好校風和學風的促進者。

第二、以服務學生創業和就業為根本,合力打造創新創業文化品牌。各級團、學組織積極爭取資源,拓展渠道,著力為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服務,積極構建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以企業家進校園為載體、以創業教育為抓手、以企業化的社會實踐為支撐的課外創新實踐服務體系,帶領團員青年積極投身創新創業的教育和實踐活動,努力培養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套用型人才,促進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

第三、以實施大學生骨幹培養計畫為重點,努力加強團員和幹部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學生幹部精英特訓營”和二級團校等載體,創新機制和平台,對團學幹部、入黨積極分子、專業拔尖人才、文體特長學生等各類學生骨幹開展教育培訓和實踐鍛鍊,努力培養“政治堅定、素質全面、模範表率、堪當重任”的高素質團學幹部隊伍,造就了一大批“勤學、勵志、修身、有為”的新一代青年。

浙江科技學院已連續四年被評為“中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校團委曾獲得“五四”紅旗團委、省級先進團委、浙江省共青團工作創新獎等省級榮譽稱號。自2004年至2007年以來,學校各級團組織共榮膺50多項省級團工作獎項。

科研概況

浙江科技學院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先後成立了機電工程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食品工程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信息技術與自動化研究所、計算機套用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研究所、結構工

浙江科技學院精藝園
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設計創意研究所、工業工程研究所、染料顏料研究所……等研究所和數控加工 技術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等。通過強化激勵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積極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質較高的科研隊伍。尤其是近幾年來引進一批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極大地增強了科研實力。為了發揮學校教師科研工作的積極性,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浙江科技學院和杭州市西湖區、桐廬縣、金華市金東區、永康市、天台縣、桐鄉市等縣(市、區)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關係。有關係、所還與地方企業建立了如汽車電子技術、化工塗料、生物保健食品等研發中心。

隨著學校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學校為社會服務意識的不斷增強,學校承擔的科研項目數不斷增多,科研經費總量持續增加。2004年至2007年的科研總經費總計6,100萬元,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200多項,其中,縱向課題511項(含國家級10項,省部級95項),縱向科研經費2,400萬元,橫向課題689項,科研經費3,700萬元;發表各類科研論文2,020篇,其中三大國際權威檢索機構(SCI、EI、ISTP)收錄論文147篇,出版各類專著及教材212部;獲廳局級以上科技成果獎72項,其中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9項;廳局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32項。科研工作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學校還充分發揮中德合作的優勢,和德方院校、企業建立廣泛聯繫,開展科研合作,引進德方技術為浙江企業服務。

院系設定

學校設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等13個二級學院,以及社會科學部、體育軍訓部。部分院系簡介如下:

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

院系設定院系設定

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的前身為信息與電氣工程學系,是學校建校初成立的工科系院。是學校實施中德政府級合作項目的重點建設單位,通過多年的國際間合作及建設項目的實施,學院已擁有了良好的教學、科研工作條件,教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層次逐步提高,科研工作發展迅速,形成了教學、科研工作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其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目前已具備了一支結構合理、研究水平較高的教學科研隊伍。

學院現設有自動化、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表等4個專業。全日制本科學生1072人。主要實驗室有電路原理實驗室、控制理論實驗室、過程控制實驗室、DCS實驗室、EDA實驗室、PLC實驗室、微機原理實驗室、計算機控制實驗室、電氣控制實驗室、電力電子實驗室、自動化綜合實驗室等十四個實驗室。學院有教職工4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講師及工程師18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有31人,有8名教師曾赴德進修學習。客座教授與兼職教授16人其中國外教授6人。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簡稱信息學院),是學校學科、專業及學生人數最多的一個學院之一,師資力量雄厚。信息學院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含職教),中澳信息技術管理雙學位班、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學、通信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等多個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浙江省高校中屬較早設立的專業,現為浙江省重點專業。信息學院建有:電子技術與EDA實驗室、計算機組成與微機系統實驗室、微控制器與DSP開發實驗室、計算機通信實驗室、通信原理實驗室、高頻電子技術實驗室、軟體開發實習中心、嵌入式系統開發實驗室、數字媒體實驗室、計算機基礎實驗室、計算機房等一批較先進的實驗室,並將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可滿足教學、科研和生產的需要。
信息學院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餘人。教職工100餘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共21名,博士9名、碩士40餘名。

建築工程學院

建築工程學院是浙江科技學院的二級學院,現設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築學、城市規劃等四個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專業為省重點建設專業,給排水專業為校重點建設專業,建築學專業為2002年開始招生的新專業。我院目前在讀全日制本科生共1303名。四個專業在學科上覆蓋了國家基本建設所涉及的土木建築、市政等產業領域。

學院有教職員工93人,有教師80人,其中正高級9人,占教師隊伍的11.3%,副高級27人,占教師隊伍的31.3%,中級39人,占教師隊伍的48.8%,具有博士學位的19人,碩士學位的32人,碩士以上教師占總數的63.8%。師資隊伍的年齡、學歷、專業結構基本合理,發展趨勢良好。

學院下設岩土工程、結構工程、鋼結構、建築經濟與管理、新型建築材料、市政與環境工程、建築設計及理論、城市規劃、藝術設計等九個研究所(教研室)和一個建築工程實驗中心,承擔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畢業設計、校內教學實踐、科研等任務。

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

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是浙江科技學院最早建立的學科院系之一,自1980年浙江大學附屬杭州工業專科學校化工系創辦以來,依託浙江大學的教學和科研緊密紐帶關係,依託20餘年中德合作辦學,秉承了浙江大學“求是”精神和辦學理念,借鑑了德國套用科學大學(FH)高等工程教育辦學經驗,在28年的發展歷程中,倡導科學精神,培植人文素養,孕育和諧心靈,激發創新思維,凝練和培育了“科學、人文、和諧、創新”生化學院文化和精神。

學院有全日制本科學生1127人,設有“化學工程與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製藥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5個系,設有“化學工程研究所”、“食品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等5個研究機構和“浙江科技學院——新安化工可再生能源研發中心”等6個產學研聯合研發中心。擁有浙江省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省重點學科“套用化學”學科、校級重點學科“食品科學”學科和校級研究所“浙江科技學院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研究所”。

輕工學院

輕工學院於2005年6月根據浙江省和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而建立。設定包裝工程、印刷工程、輕化工程(製漿造紙工程方向)三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其中製漿造紙工程學科是學校的A類重點學科,輕化工程專業是學校的特色專業。

學院有一支既具有紮實理論基礎,同時具備較強的實踐經驗,能勝任培養高層次套用型人才的師資隊伍。教師中有浙江省“151”第二層次人才、校特聘教授、兼職教授、客座教授等。專任教師中有6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
學院的“輕工學院實驗中心”下設輕化工程實驗室、印刷工程實驗室、包裝工程實驗室。面向學生結合人才培養要求開設了大量的各類綜合性、設計性和開放性試驗。

藝術設計學院(服裝學院)

創建於1988年,經過近二十年的建設和發展,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實力較強的師資隊伍,截止至2007年9月,共有教職工105人,專職教師88人。在校學生1643人,成為國內藝術院校中設計類專業齊全、教學規模大、知名度較高的藝術設計學院之一。學院的設計藝術學為浙江省重點學科,藝術設計專業為浙江省重點專業,服裝設計為學校特色專業,工業設計為學校重點專業。
理學院
2003年8月學校基礎教學部更名為理學系,2005年6月在原理學系基礎上組建為理學院。學院下設2系1中心5所:數學與信息科學系、套用物理系、實驗實習中心、功能材料研究所、套用數學研究所、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套用物理研究所、光電信息技術研究所。“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科為校級重點學科。

學院有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物理學兩個本科專業,其中信息與計算科學03年開始招生,套用物理04年開始招生,03級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首屆畢業生81名,04級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與套用物理學專業畢業生總計113名。全院學生人數為492人,另外與德國聯合培養有“2+3”套用物理專業學生20名。

中德學院

2005年成立。學院師資力量雄厚,隊伍結構合理。學院共有教職工26名,其中,正高職稱2名,副高級職稱5名,外聘德籍教師4名,兼職德國教授5名,具有德國留學經歷教師23名。在校學生400多名。學院下設德語系和大學德語教學部(“2+3”項目),並負責浙江威聯科技教育交流中心的管理。德語系負責德語專業學生培養,以培養“熟練運用德語,從事一般翻譯、教學科研和外事工作的套用型德語人才”為目標。大學德語教學部(“2+3”項目)結合中德雙方的教育模式和優勢,借鑑德國套用科學大學的先進經驗,與德國套用大學合作,聯合培養中德“2+3”項目學生。

人文學院、社會科學部

學校重點教學部門之一,負責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大學語文的教學工作。人文學院、社會科學部有教職工44人,其中,專任教師40人。教職工學歷:博士和在讀博士11人,碩士29人。教職工職稱: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講師26人。此外,還有外聘教授、副教授9人,職稱、年齡和學歷結構合理。
人文學院、社會科學部近幾年承擔20餘項國家、省、市級縱橫向課題;發表200餘篇科研論文;出版十餘部教材、著作;2人被學校評為教學優秀獎,3人被評為“十佳青年教師”;4門課程被評為重點建設課程;1人獲得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

人文學院、社會科學部設中文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5個教研室。

經濟管理學院

成立於2005年6月(其前身經濟管理系成立於2001年)。目前有6個本科專業,即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工程、市場行銷及經濟學,其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我校重點專業,物流工程專業為我校特色專業。有一個校級重點學科,即工業工程。現共有教職工72名,其中教授(正高)7名,副教授(副高)12名;95%的教師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其中有6名分別是從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留學歸國的博士、碩士。有全日制本科學生1358名。下設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國際經濟系、工商管理系和實驗中心等基層教學機構,設有工業工程研究所、物流技術發展中心、企業發展管理研究中心、信息管理技術研究所等。學院以教書育人為宗旨,把教學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近三年來,我院教師還承擔了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的縱橫向課題115項,到校經費總額890餘萬元,其中省級以上縱向課題24項,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863”計畫、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浙江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等;出版著作和教材27部;發表學術論文162篇。我院教師曾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重大獎項多次。我院還與美國休斯頓大學維多利亞分校、德國漢諾瓦套用科學大學、艾爾福特套用科學大學、南威斯伐倫套用科學大學等相關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

浙江科技學院學校風光
成人教育學院

成人教育學院成立於1994年,在十餘年的辦學過程中,依託主校師資、設備等資源優勢,根據我省經濟建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開闢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培養人才的途徑,採取多種類型的繼續教育形式,與省市有關部委、企業政府聯合,先後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等省及省內建立了函授教學站點30餘個,培養了大批經濟建設急需的高、中級科技和管理人才。

體育軍訓部

學校體育、軍事訓練教育的職能部門。主要擔負著全校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運動競賽、教職工體育活動等任務。體育軍訓部有專職任課教師36人,教授3人,副教授9人;高級職稱總計12人,其中碩士生為7人,在讀博士2人,在讀碩士8人。專職教師分別畢業於國內知名體育院校,專業知識豐富,年富力強,愛崗敬業,充滿活力。有多名教師先後被評為“杭州市高校優秀體育教師”和學校“先進工作者”,體軍部兩次被評為學校“三育人”先進集體。

體育軍訓部承擔全校公共體育選項課的教學任務,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校的師資場地器材條件,開設了籃球排球足球桌球網球武術健美操、健身健美、游泳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等專項教學課程。同時,組織、訓練運動隊參加全省、市高校的體育比賽。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王建華
院長、黨委副書記:葉高翔
黨委副書記:陳根芳
黨委副書記:周加敏
黨委委員、副院長:趙東福
黨委委員、副院長:馮軍
黨委委員、副院長:單勝道
黨委委員、副院長:鄭友取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澤泉
黨委委員:毛建衛
黨委委員:張雲

知名校友

1、江燮平
1993屆服裝設計專業校友,現任素非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形象總監。1994年創立杭州羅詩萊絲服飾有限公司--羅馬情懷。
2、祁剛
中國十大服裝設計師,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理事,流行趨勢研究員。1998年從服裝設計系畢業後,輾轉於逸飛服飾、中服集團等。大學時代,就屢獲設計大獎,在時尚圈,成名頗早。

3、鄭孟琳
1995年就讀於浙江科技學院服裝藝術系服裝設計專業,2005年被評選為“杭州十佳設計師”,2008年獲時尚先生設計師。
4、何艷
內地知名女演員,藝名何彥霓。畢業於浙江科技學院電子商務專業,代表作品有:《傻王闖天下》、《牛郎織女》、《倩女幽魂》、《仙劍奇俠傳三》(飾聖姑)、《宮鎖心玉》(飾太子妃)、《美人天下》(飾雲兒)等。

5、小小白
國內知名Coser,,2006年加入杭州304社團,2007年組建學校動漫社“IN”,2010年與中國小說天后明曉溪以及美少女漫畫家米沙合作《泡沫之夏》COS,並且發布第一本個人同人誌《洛幕》以及首本個人作品集《白》。代表COS角色有《秦時明月》白鳳凰,《軒轅劍六》鳳天凌,《泡沫之夏》洛熙,《封神榜》伯邑考,《仙劍奇俠傳》李逍遙等。

浙江大學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