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鎮

洛陽古鎮位於惠安縣南部,泉州市區東面,素以千年古鎮、僑鄉明珠而聞名,是泉州市總體規劃八大組團之一和福建省省級文明鄉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省級“農科教結合”、“科技示範”鄉鎮。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的洛陽橋。

簡介

地理區位

洛陽古鎮位於惠安縣西南部洛陽江東岸,東鄰螺陽鎮東園鎮,西臨洛陽江出海口,西北毗鄰洛江區雙陽鎮河市鎮,北接黃塘鎮,南連百崎回族鄉

土地面積

區域面積51.7平方公里,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14公里,海岸線總長12.8公里。

人口

戶籍人口6.2萬人,常住人口6.9萬人(2011年),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是閩南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方言

方言為閩南語

郵政編碼

362121

電話區號

(+86)0595

行政區劃代碼

350521104

地名由來

據《惠安縣誌》記載: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不止,大批漢人士族南渡入閩避亂,部分輾轉來此,沿江尤其選洛陽江萬安渡口周圍安居。唐初和唐末,中原地區兩次大的戰亂再次使中原人士大量南遷,洛陽古鎮成了中原漢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中原士族避難南遷於此,因思念家鄉而以“洛陽”命名此地,洛陽江得名也因此理,遂有洛陽橋。另據《閩中摭聞》載:唐宣宗微時行經此地,見此間風景秀麗,曰:“山川勝概,類我洛陽也。”以此得名,沿用至今。

氣候特徵

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雨季集中在5-6月份,10月以後雨量偏少,氣候乾燥,旱情常露。年平均氣溫25℃。全年無霜期長,基本無霜。季暖和濕潤多雨,季炎熱,多颱風,常發於5至10月,季乾旱少雨,沿海風大。

水文地理

依山臨海,北面山巒疊嶂,青蒼滿目,西南邊則縱眼千里,海天一色。地貌大體可分為丘陵台地平原灘涂等類型,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土壤以紅壤土、沙質土為主,沿海灘淤積地屬鹼質粘土、亞粘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境內有杏田溪、下曾溪、雲內溪、黃塘溪、水磨坑溪、西埭溪、洋坑溪、林口溪和嶼頭溪等中小溪流,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黃塘溪從埔兜匯入洛陽江,因洛陽橋閘鎖江而立,江水隨潮汐漲落,斷斷續續注入泉州灣。埔仔溪發源於東部尖山亭山,流經東園鎮埔仔、厝仔、雙溪口等地,注入南部五一墾區。轄區內有錦豐水庫、水磨坑水庫、西坑水庫、東風山圍塘、仙坑山圍塘、下樹山圍塘、山仔樓山圍塘等小型水庫和山圍塘,烏潭水庫、山美水庫的渠道穿過轄區的北部和西南部。

交通運輸

地處水陸交通要道,境內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國道324線、福廈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線福廈高速鐵路漳泉肖鐵路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洛秀組團南北主幹道、城西大道、惠城大道、洛沙公路、杏秀公路貫穿其中,洛陽橋、新洛陽橋、金嶼大橋、後渚大橋跨越洛陽江與泉州市區相連。新洛陽橋(國道324線)位於洛陽橋的西北側,連線該鎮和泉州市區。

南惠高速公路惠安南互通南惠高速公路惠安南互通
後渚大橋位於該鎮南邊,連線該鎮與後渚港。金嶼大橋跨越洛陽江,橋位距泉州灣約8公里,距上游的洛陽古橋約3公里,距下游的後渚大橋約4公里,大橋西接城東街(40號路延伸段),橫跨洛陽江後,與白沙片區惠城大道相連,該大橋同時布置輕軌線。從區位和功能上看,金嶼大橋主要承擔洛陽江兩岸的組團間跨江交通,北側的新洛陽橋主要以長距離過境交通為主,南側的後渚大橋主要承擔區域性城鎮的快速交通。

著名僑鄉

洛陽古鎮是閩南著名僑鄉之一,華人出國謀生淵源流長。早在明代就有人遠渡重洋,到東南亞諸國。僑屬僑眷遍及全鎮,而以洛江半島的3個片區諸村為多。全鎮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11.7萬人。華僑多數居於菲律賓,其次居於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不少僑屬定居於香港澳門。許多該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桑梓情濃,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紛紛捐資擴建、改建校舍,為學校添置教學設備,設立教學基金和購置醫療器械等。據統計資料顯示,1949-1989年,全鎮的華僑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達516.93萬元。嶼頭村是主要僑村之一,旅居海外和港澳台同胞1萬餘人,旅居菲律賓及香港的嶼頭人超過其留在內地的人數。

歷史沿革

古代

時隸崇武鄉,時分屬信義鄉德興里、行滿鄉民安里的十八都、十九都,時屬埔林鋪、陳莊鋪、庸莊鋪、谷口鋪、玉沙鋪、通津鋪、上田鋪、前康鋪。

現代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於今域置洛東、洛安二鄉,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改洛陽鎮,轄12保。1949年9月,設第六區公所於洛陽街,轄16個鄉。1951年6月劃出黃塘、下殿、松溪、群合、獅峰等5個鄉,另設第七區公所於黃塘。1952年6月,第六區改為第八區,析前園、白沙、石蓮、杏塘、梅嶺等5個鄉,裁撤玉浦、杏梅2個鄉,計轄13個鄉。同年8月撤銷石蓮、白沙、前園3個鄉,恢復玉浦鄉,共轄11個鄉。1954年9月,洛陽鄉改為鄉級鎮建制。1955年10月,第八區划進錦厝、溪莊、端明、錦水、鳳旗、鳳山、五音、聯群等8個鄉,共轄19個鄉。1956年5月並區並鄉,撤銷洛陽區,歸東園區管轄。1958年5月撤區並鄉,設洛陽鄉,轄11個聯社、48個分社、349個生產隊。同年8月再度並鄉,仍設洛陽鄉,合併為11個分社、90個生產隊。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洛陽鄉改為上游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14個生產隊。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洛陽人民公社,轄25個生產大隊、224個生產隊(含1個漁業隊、1個運輸隊)。1963年6月,萬安大隊及機關、工廠、企事業單位從洛陽公社劃出,設洛陽鎮。1966年撤銷鎮建制。同時裁撤石任、錦莊、後鋪、玉浦、西坊、西吟頭、曾垵等7個大隊,恢復東蓮、西安2個大隊,計轄20個大隊。1980年析西安大隊為西方、曾垵、西吟頭3個大隊,共轄22個大隊。1984年改設為鎮,析萬安大隊為洛安、萬安、洛陽3個大隊,至此計轄24大隊。1985年1月,轄24個村民委員會、253個村民小組。1989年12月,計轄24個行政村、77個自然村。2001年析白沙村為白沙一村和白沙二村,計轄25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2010年6月,洛陽鎮與東園鎮、張坂鎮、百崎回族鄉及惠南工業園區一起從惠安析出,正式委託泉州台商投資區管理。

行政區劃

隸屬惠安縣轄,泉州台商投資區實際管理,

洛陽古鎮轄區圖洛陽古鎮轄區圖
鎮政府治所設在萬安路(國道324線旁),下轄25個行政村:~201_洛陽村、~203_上浦村、~204_後亭村、~205_西方村、~206_西吟頭村、~207_曾垵村、~208_後埔村、~209_前園村、~210_嶼頭村、~211_洛安村、~212_萬安村、~213_下曾村、~214_堂頭村、~215_杏田村、~216_梅嶺村、~217_雲莊村、~218_陳埭頭村、~219_霞星村、~220_陳壩村、~221_群山村、~222_西塘村、~223_上田村、~224_上曾村、~225_白沙一村、~226_白沙二村

經濟發展

經濟以外向型為主,經濟發展多年來居於全縣(區)前茅,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10年實現工業產值63.8億元,規模企業產值56.1億元,出口交貨值12億元,外貿出口7358萬美元;工商稅收入庫2.12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繼續位居全區前列,榮獲福建省經濟發展五十強鄉鎮。
● 區位優勢: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地帶,與泉州東部城區接壤,是惠安縣、泉州台商投資區、泉州市區的連結點,受泉州中心城市完善的基礎設施延伸和輻射。
人文優勢:千年古鎮積累了絢麗多彩的文化沉澱,人文歷史璀璨輝煌,擁有“海內第一橋”洛陽橋、歷史名人陳金城陳伯達故居、人民音樂家吳文季故居、雲蓋寺等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
資源優勢:依山、臨江、臨海,西北山地蘊藏大量的蛭石礦白雲母等珍稀礦藏,其中以花崗岩為最,儲藏達100萬立方米以上,還有5000多畝的山地可供發展現代高優農業;省級洛陽江河口濕地保護區擁有5000多畝紅樹林,具有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鳥類資源和人文景觀。12.8公里的海岸線上,可供開發的淺海灘涂達8000多畝。
基建優勢:擁有日產8000噸自來水廠、11萬KV輸變電站和2萬門程控電話及6個基站。已形成交通便捷、水電充裕、通訊快捷、金融機構配套的良好投資環境,能滿足遠期經濟發展需要。
產業優勢:服裝鞋帽、食品飲料、建材石雕、機械鐘錶、電子化工等支柱產業已基本形成。

風景名勝

●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始建於1053年(北宋皇祐五年),前後歷時七年之久,由時任泉州太守蔡襄主持興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該橋位於洛陽江上,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被譽為“海內第一橋”,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於洛陽橋南側,始建於宋朝。祀洛陽橋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據傳是在洛陽橋竣工不久後建成的。《萬安渡石橋記》碑勒石之後不久,當地人民為緬懷蔡襄在泉為官造福一方、為修建跨海長橋竭盡心智的功績,自發捐獻立祠,用以紀念他一生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
昭惠廟:坐落於洛陽橋北側。相傳始建於唐代,原名鎮海庵。廟祀“福佑帝君”。北宋皇祐年間造洛陽橋時,從豐州迎奉九日山海神通遠王李元溥,祀於鎮海庵,作為鎮海造橋之精神支柱。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賜額“昭惠”。廟坐北朝南,占地3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過亭、大殿。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構架,硬山屋頂。廟額“昭惠廟”為清光緒泉州末代狀元吳魯書題。廟內外存有明清碑記5方,其中2方記述有關重修洛陽橋事。
● 洛陽古街:古街上大多是富有民國時期特色的建築,年代跨度從宋代到民國,歷史風貌較為傳統。其中西結合的騎樓,堪比泉州的中山路。古街擁有的文化遺產有民居、商號、寺廟、宗祠、古井、名人故居等。古井禪寺是古街上有名的古蹟,兩層樓街式的建築,寺大門上有一方“古井禪寺”匾額。古井禪寺後有一口宋代古井,古井旁有一碑記《萬安井重修記》,上面記載著鑿井之人及其年代。
● 陳金城、陳伯達故居:坐落於梅嶺村嶺頭,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為清古民居五開間三落大厝,南邊有勉齋學館,北邊護厝,門前石埕,有三對中舉旗桿。陳金城是陳伯達的曾祖父,與林則徐魏源頗有交往,參加過抗英鬥爭,是清朝刑部支南司主事,進步思想家,愛國士大夫,著有《怡怡堂文集》等。陳伯達則是中共早期黨員,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擔任毛澤東秘書時間最長的一位,前後共達31年。
● 洛陽江口紅樹林濕地:洛陽江口生長著中國最北界的紅樹林,主要分布於洛陽江東岸的後渚、嶼頭、莊兜、橋南和洛陽及鳳嶼等地。該保護區是福建省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紅樹林、珍稀鳥類等。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
雲蓋寺:坐落於安峰山巔,始建於641年(唐朝貞觀十五年),緣因該寺的上空長聚祥雲,故名“雲蓋寺”。相傳古時該寺香火之盛,冠於閩南各寺。迨至1160年(南宋紹興三十年),宋大丞相梁克家因遭受朝中奸臣的陷害避難於此寺,倖免於死,故有“靈神護國”之譽,名噪一時。雲蓋寺有兩項堪稱閩南第一:一是大悲殿中的玉臥佛,2002年從緬甸迎請來的,長7米,重達50多噸,是福建省內最大的一尊玉石臥佛。另一個是2007年11月4日安座在圓通殿的千手千眼觀音銅塑,重十幾噸,高7.32米,為閩南最大。
觀音禪寺:坐落於洛陽觀音山(又名士公亭山)的山麓,始建於641年(唐朝貞觀15年),後失修倒塌殆盡,2004年完成重建。據查考:自東西晉南北朝以來至唐初,大批中原士族為避北方戰亂南遷來泉,部分人員在洛陽江北小山坡建房居住,形成一個村落,名曰“溫厝坑”。百姓為祈求平安,乃建寺供奉觀音菩薩

特產小吃

鯽魚:俗名紫魚,是古代宮庭貢品。洛陽鯽魚頭小,有鰭。洛陽江地處鹹淡水混流處,故這裡產的鯽魚特別肥美。主要產地洛陽江象浦灣,象浦灣風平浪靜,餌料豐盛,是鯽魚生存的良好環境。江灣泥灘多為赤色黃土,鯽魚時時以嘴觸土,天長地久,鯽魚的嘴也變成黃色,與其他烏嘴鯽魚不同。待到秋風起,鯽魚又大又肥。其烹製可清蒸,油煎,也可燉湯,粉炸。

洛陽鯽魚洛陽鯽魚
肉質細膩,味道噴香,實為海味之珍饈。曾有詩人吟喔贊曰:“錦鱗細口肥鯽魚,不是洛江總不宜。”
● 芡薯粉:洛陽盛產地瓜粉(薯粉),每逢婚慶、生孫做大生日,不分貧富之家都要芡薯粉。(攪拌)薯粉主要原料有地瓜粉、鹽、味素、炒熟花生仁、芹菜、蒜葉、油,佐料有蔥、白菜、蝦皮等。一鍋成品,可供25人左右食用,是名副其實的大鍋飯。
● 剁肉丸:在每年的冬至、除夕、元宵節,洛陽家家戶戶都要剁肉丸。剁肉丸主要原料有薯粉、五花肉、蔥、姜、豆腐渣、鹽、味素等。肉丸有和氣團圓之意。
● 蟶螺:據說蟶螺專吃蟶苗,殼薄而軟,約如花生仁大,其味之鮮,堪與蝦、蚝齊名。
大蚝:洛陽古橋下,自古出大,據傳皆因洛陽江流水較為湍急及鹹淡水混流,故寄生於洛陽橋下石墩縫隙里的大蚝,只只鮮嫩肥碩。這些大蚝,直徑有兩三寸,重有三四兩,一口吃不下。不過,因洛陽江及橋下生態環境與之前不同,故大蚝極少。
● 紅蟳:洛陽紅蟳大且肥,非他處所能比。其中,尤以一鰲獨大的最為上乘。
:夏季盛產。調雞鴨蛋煮、煎均可。蟶製成乾後,久藏不壞。
海鱔:滋補品。潛居海泥最深處,冬季盛產。其狀如鰻魚
● 花鮡:棲於退潮海灘淺水處,夏季盛產,身上有彩色花皮尾翅,身長20厘米左右,頭大,嘴闊、牙粗,味美,產婦吃之最有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