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侖茲變換

洛侖茲變換

洛侖茲變換因其創立者荷蘭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亨德里克·洛侖茲而得名。洛侖茲變換最初用來調和19世紀建立起來的經典電動力學同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後來成為狹義相對論中的基本方程組。

洛侖茲變換

因其創立者荷蘭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亨德里克·洛侖茲而得名。洛侖茲變換最初用來調和19世紀建立起來的經典電動力學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後來成為狹義相對論中的基本方程組。

洛侖茲變換的提出

19世紀後期建立了麥克斯韋方程組,標誌著經典電動力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麥克斯韋方程組在經典力學的伽利略變換下並不是協變的。
由麥克斯韋方程組可以得到電磁波的波動方程,由波動方程解出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常數。按照經典力學的時空觀,這個結論應當只在某個特定的慣性參照系中成立,這個參照系就是以太。其它參照系中測量到的光速是以太中光速與觀察者所在參照系相對以太參照系的速度的矢量疊加。然而1887年的麥可遜-莫雷實驗測量不到地球相對於以太參照系的運動速度。1904年,洛侖茲提出了洛侖茲變換用於解釋麥可遜-莫雷實驗的結果。根據他的構想,觀察者相對於以太以一定速度運動時,長度在運動方向上發生收縮,抵消了不同方向上由於光速差異,這樣就解釋了麥可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

洛侖茲變換的數學形式

洛侖茲提出洛侖茲變換是基於以太存在的前提的,然而以太被證實是不存在的,根據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於任何慣性參照系光速都具有相同的數值。愛因斯坦據此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中,空間時間並不相互獨立,而是一個統一的四維時空整體,不同慣性參照系之間的變換關係式與洛侖茲變換在數學表達式上是一致的
洛侖茲變換的提出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完善提供了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