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東嶽廟會

泰安東嶽廟會

泰山廟會是一種融宗教文化與商業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它濫觴於唐,定製於宋,鼎盛於明清,在民國期間曾一度衰落,直至改革開放以後才又逐漸興盛起來。民間傳說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和四月十八日分別是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生日,所以民間多在三四月間舉行廟會,來朝山進香,慶賀山神和元君的誕辰,因此一開始泰山廟會的內容主要是宗教活動,此間香客要吃飯住宿,又要遊玩娛樂,商貿服務和文化娛樂活動也就隨之出現。今天的廟會雖然也有眾多文化娛樂活動助興,不過經濟貿易卻成了它的主要目的。

泰山廟會是一種融宗教文化與商業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它濫觴於唐,定製於宋,鼎盛於明清,在民國期間

泰安東嶽廟會泰安東嶽廟會
曾一度衰落,直至改革開放以後才又逐漸興盛起來。民間傳說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和四月十八日分別是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生日,所以民間多在三四月間舉行廟會,來朝山進香,慶賀山神和元君的誕辰,因此一開始泰山廟會的內容主要是宗教活動,此間香客要吃飯住宿,又要遊玩娛樂商貿服務和文化娛樂活動也就隨之出現。今天的廟會雖然也有眾多文化娛樂活動助興,不過經濟貿易卻成了它的主要目的。

簡介

泰安東嶽廟會泰安東嶽廟會

泰山東嶽廟會於每年3月31日至5月7日舉辦。東嶽大帝的誕辰是3月28日,自宋朝起,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以祭東嶽大帝地點在東嶽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後世逐漸增加了商貿、娛樂活動等內容,服務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滸傳》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東嶽廟會上。另外元君生日為4月28日,與東嶽大帝生日僅僅晚一個月,而且後世碧霞元君的影響超過了東嶽大帝,因此東嶽廟會拖長了時間,增加了祭祀碧霞元君的內容。文革期間一度取消了東嶽廟會現在的東嶽廟會會期在5月6日至12日,一般在岱宗坊西側的廣場舉行。廟會內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外,主要是經貿活動、旅遊觀光和文化娛樂近年來,八方人士紛至沓來,國外客商及遊客也不斷增加。東嶽廟突出民俗宗教文化,全方位地挖掘和展示泰山千年歷史積澱。從獨具魅力的民間曲藝到驚心動魄的遊藝競技,從多姿多彩的民間工藝到新穎時尚的旅遊商品,從祈福納祥的拜山儀式到古代帝王的封禪大典,遊客置身其中,宛如進入了民俗文化的大觀園。整個廟會將持續一個多月時間。
東嶽廟會以“逛東嶽廟會,覽民間風情”為主題,深入挖掘東嶽廟會的文化內涵,旨在豐富遊客和城鄉居民文化生活,打造“民俗泰安,購物泰安,美食泰安;文化泰山,吉祥泰山,祈福泰山”旅遊形象,營造歡快祥和的節日氛圍,進一步提高泰安、泰山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配合國家旅遊局推出的中國鄉村游主題活動,按照“貼近民間,貼近企業,貼近遊客”三個貼近和“突出民俗宗教文化,突出企業社區文化,突出購物美食文化”三個突出的原則,本屆東嶽廟會共安排了十二大項活動,在活動的組織形式和內容上都將有所創新。於4月12日在天外村廣場舉行的開幕式將上演獨具泰安、泰山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在泰山王母池蟠桃會和泰山碧霞祠祈福迎祥大法會上可以領略到泰山宗教的獨特魅力。除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外,我市還將舉辦春季旅遊聯誼會,邀請國內重點旅行社、媒體記者、周邊大型企業和高校相關負責人前來考察景點,開展旅遊業務洽談。在中國泰安旅遊投資合作洽談會上國內外知名旅遊服務企業和國內投資開發企業負責人將共商旅遊發展大計。泰安旅遊購物美食節將開展美食大賽,推出豐富多彩的珍饈美饌,以滿足市民與遊客美食需求。

發展歷史

泰安東嶽廟會泰安東嶽廟會

泰山廟會的緣起與泰山崇拜和道教在泰山的興盛有關。泰山是中國東部的第一大山,它綿延橫亘於泰安、長清、歷城之間,主峰海拔1545米,號稱“東天一柱”。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大汶口人”就十分崇拜泰山,並借泰山之高以祭天(大汶品文化由“日、火、山”組成的陶文是最生動物形象的說明),成為後來封禪泰山活動的濫觴。孔夫子編定的《詩經》中有“太山岩岩,魯邦所瞻”的詩句,漢武帝劉徹曾面對泰山發出“高矣,極矣,大矣,特矣,赫矣,駭矣,惑矣”,的感嘆。道家之人對泰山情有所鍾。道與仙有緣,仙與山有關。《說文》云:“仚(即仙),人在山上貌,從人從山。”《釋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要想得道成仙,就必須入山修煉。戰國時期,方土黃伯陽隱居於泰山之鹿町岩洞修煉,後人稱為“黃伯陽洞”。泰始皇東封泰山時,曾條算訪仙人羨門高的蹤跡;又傳說秦始皇求見修煉於泰山東南仙人山的安期山,“與語三日而去”。漢武帝對李少君提出的“修煉、封禪、長生”三者融為一體的建議極感興趣,一生七次到泰山。道教的符籙有“五嶽真形之圖”而東嶽真形列其首,東方塑的《五嶽真圖序》說:“東嶽泰山君領群仙五千九百人,……泰山君青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平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魏晉時期的曹植,多次登臨泰山,留下了不少求仙問道的詩篇:“仙人攬六著,對博泰山隅”;“驅風游五海,東過王母廬;俯視五嶽間,人生如寄居”《仙人篇》。“晨游泰山,雲霧窈窕”;“西登玉樓,金樓復道;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飛龍篇》李唐王

泰安東嶽廟會可有祀文的陶片
朝的最高統治者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為祖宗,道教活動更加興盛。泰山腳下有座道觀名曰“岱嶽觀”,傳為黃帝時始建,(李諤《瑤池記》)唐朝的最高統治者多次遣道士致祭,原勒於岱嶽觀的一道唐《雙束碑》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資料。其一日,唐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即武則天攝政第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敕使東嶽先生郭行真,弟子陳蘭茂、杜知古、馬知止,奉為皇帝後七日行道,造塑像一驅,二真人夾侍。”再者為唐睿宗手敕的刻辭文字,講的是睿宗皇帝遣道士楊太希到泰山燒香事,辭日:“景雲二年(公元771年)六月二十三日,皇帝敬憑太清觀道士楊太希,於名山斫燒香供養。惟靈蘊秘凝真,含幽綜妙,類高旻之亭育,同厚載之陶鈞。蓄池煙雲,蔽虧日月,五芝標秀,八桂流芳,翠嶺萬尋,青溪千仞。蟣裳戾止,恆為碧落之庭;鶴架來游,即是玉京之域。百祥覃於遠邇,五福被於黎元,往帝所以馳心,前王由其載想。朕恭庸寶位,嗣守昌圖,恐百姓之守,廣八方之未泰。式陳香薦,用表深忠,實冀明靈,降茲休祉。所願從茲以後,浹宇常安;朕躬男女六姻,永保如山之壽;國朝官僚萬姓,長符擊壤之歡;鳥魚遂性于飛沉,夷狹歸心於邊徼。實希靈鑒,用副翹誠,今因鍊師遣此不悉”。有唐一代,岱嶽觀齋醮活動不斷,善男信女雲集,由此逐漸形成了泰山廟會。有的研究者將顯慶六年泰山岱嶽觀造像事成而七日齋醮活動視為泰山廟會正式出現的標誌(袁愛國:《泰山東嶽廟會考識》,《民俗研究》1988年第4期),應該說信仰有道理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岱嶽觀造成神像不大可能年年都慶賀一番,因此唐代的泰山廟會應是隨齋醮活動而成會,也就是說泰山廟會尚無定製,廟會的規模也不會太大。只是到了宋代,把慶賀東嶽大帝的誕辰(三月二十八日)作為泰山廟會的主要內容,明代又增加了慶賀碧霞元君誕辰(四月十八日)的活動,這樣就大體界定了一年一度的泰山廟會的會期時間。

重要意義

泰山廟會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泰安經濟的一項舉措。泰山廟會給泰安帶來重大影響主要有:“第一、泰山廟會以最少的投入,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一業帶來百業興,廟會期間,泰城的車站、商場、旅館、飯店到處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泰山廟會給泰安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都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其綜會效益是難以用文字說明的。第二,廟會是最直接、最好的信息中心,十天來赴會民眾達270多萬人次,其中包括了社會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各個行業的人士,他們的所需所求基本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消費指向。生產廠家、經營單位都能從這裡捕獲到有用的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指導生產與經營,必將會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第三,廟會通過其歷史影響力和豐富多彩的形式──如商品交易、文娛活動、評品小吃、參觀遊覽等等,把廣大的民眾聚攏到一起,人們在這裡購物、觀賞、交流、洽談,獲得了精神上與物質上的滿足,其樂融融,一片祥和昇平的景象,這對於創造一個更加適宜改革開放的良好環境也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主要活動

祭祀

泰安東嶽廟會泰山奶奶

泰山信仰的基礎緣自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泰山祭祀由大山崇拜而發端。原始的自然崇拜,歷代帝王的封禪告祭,成就了泰山所特有的文化形態。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而言,對泰山的信仰就是對天、地的信仰,但這太抽象了,於是在特殊的文化氛圍中,造就了泰山之神,也就形成了廟會信仰的主體-東嶽大帝(聖帝)和碧霞元君(泰山奶奶)。隨著泰山信仰的逐步擴展、滲透,民眾參與的祭祀活動逐漸增加。時值宋代,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社會意識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泰山祭祀的專權觀念開始動搖,孕育已久的以平民為主體的廣泛而自覺的祭祀活動,終於出現在廟會中。宋代開始,東嶽廟會成為慶祝泰山神生日的專題活動,形成慣例得以延續。明代又增加了奉祀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內容,從而進入了泰山廟會的鼎盛時期。

進香

隨著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影響的擴大,前來朝拜進香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被稱為“香客”。香客來泰山進香,或許願或還願都是自發的。當相同信仰的人多了,為了一個目的成群結隊的活動時,相應的組織是必要的,於是民眾性的民間組織--香社便產生了。“香社”又稱“香會”,主事人被稱為“會首”,“社首”或“香首”“香主”。香社的出現是廟會向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標誌。無論是有組織的也好,還是無組織的也好,一年一度的泰山廟會,在泰山上下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相關條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