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佛教

泰國佛教

泰國佛教是泰國代代相承的傳統宗教,也是泰國人的生活重心。泰國歷代國王都護持佛教,所以佛教成為泰國國教,僧侶備受敬重,在社會各階層有很大的發言權。王室儀式、國民教育及生活種種,都以佛教作為規範。

基本信息

泰國佛教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央,古稱墮羅缽底。居民為傣族,原住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由於受到漢人壓迫,漸漸遷徙到湄南河、湄公河沿岸,西元七世紀左右,征服近鄰,建立王國的基礎。十三世紀中葉,於湄南河上、中游分別建立蘭那泰王朝與素可泰王朝,至十四世紀中葉,兩王朝合併定立國都,正式統一,建立阿踰陀王朝,我國稱之為暹羅。統一之前,佛教信仰已頗興盛,造佛建寺的風氣也極普遍,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所載,唐朝義淨大師西行求法的時候,泰國佛法已經盛行。傣族人立國前的佛教大約可分為上座部佛教(西元前三世紀)、大乘佛(八世紀)、蒲甘佛教(十一世紀)、錫蘭佛教(十三世紀)的傳入等四個時期。

歷史

素可泰王朝初期的佛教兼揚上座部與大乘,第五代的立泰王精通內外典,著作《三界論》,詳細論述佛教的宇宙觀與人生觀,又領導鑄造佛像,就是現今供奉在彭世洛府大舍利寺的清那叻銅佛,與曼谷善見寺的大銅佛。十四世紀中葉,大城王朝取代素可泰王朝,曾興建佛陀最勝寺、巴考寺;怛萊洛迦王更將舊王宮改為佛寺,命名為最勝遍知寺;拉瑪鐵波底二世更敕造十六公尺高的大佛;頌曇王少年時曾出家,法名淨法,曾下令在一七六七年,皇室傾軋,內亂頻仍,緬甸乘機入侵,後由漢人鄭信光復,建立吞武里王朝,但只維持了十五年就發生叛亂,鄭信的部將昭披耶查克里,乘機殺害鄭信,開創曼谷王朝。昭披耶查克里就是現今泰國王室之祖拉瑪一世(一七八二至一八○九在位)。拉馬一世曾校訂三藏,改革僧團;拉瑪三世(一八二四至一八五一在位)諭令翻譯三藏及特別論典為泰文;他的弟弟是四世(一八五一至一八六八),曾出家二十七年,法號金剛智,提倡嚴格持戒,創立法宗派,原有的眾多僧侶就稱為大宗派,泰國僧團自此分成兩派,流傳至今;五世朱拉隆功王(一八六八至一九一○)以泰文刊行巴利語聖典,創建大舍利寺學院為高級巴利文研究中心,皇冕學院為高級佛學研究中心,並發行《法眼雜誌》迄今,是泰國佛教流通最久的刊物;拉瑪六世(一九一○至一九二五在位)著有《佛陀覺悟什麼》、《東方猶太》等書;拉瑪七世(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四在位)改編巴利三藏,成為泰國現行最完備、最新編的巴利三藏;拉瑪八世(一九三四至一九四六在位)時,佛教僧伽組織曾仿照國會形式,僧王為最高領袖,下設僧伽部長、僧伽議會、僧伽法庭。拉瑪四世到六世期間所修建的佛統大塔,高約一二○余公尺,周圍二四○公尺,為泰國最大的佛塔。

現狀

泰國代代相承的傳統宗教,也是泰國人的生活重心。在四千七百萬人口中,佛教徒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由於泰國歷代國王都護持佛教,所以佛教成為泰國國教,僧侶備受敬重,在社會各階層有很大的發言權。甚至王室儀式、國民教育及生活種種,都以佛教作為規範,而且規定男子年滿二十歲時,至少需要出家三個月,每天清晨出外托缽、過午不食。大部分青年僧侶是學生,泰國約有九千所教授巴利文和佛學的佛學院,另有兩所佛教大學,只教授佛學,長老比丘指導靜坐及修行,或致力於布教、教會行政和心理諮詢。在泰國,寺廟是主要的社會教育和慈善機構,所以它有很多的社會功能,如供奉僧侶、信徒朝拜、擺設歷史文物、接待外賓和遊客,甚至還收受社會上無法生活的鰥寡孤獨等窮人養老等。

教育

和平無憂寺和法身寺的建立最為泰國信眾矚目。在曼谷那孔巴東占地一千英畝的佛陀曼陀羅公園,是為慶祝現代泰國佛教備受泰王和人民護持。僧俗二眾共同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與政府一起引進西方現代教育制度,建立新式教會行政,奠定佛教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泰國所出版的巴利藏經,稱為“暹羅皇家三藏”,普獲各界讚譽。另設立皇家圖書館,以保存佛教聖典。摩訶馬固和摩訶朱拉隆功是特為僧侶設立的兩所佛教大學,一者利於進修佛學,再者便於接受現代教育。社區發展是泰國佛教另一重要課題。佛教大學和寺院均設有社會福利及鄉區發展的課程,並安排課程訓練農村弘法人員。各寺院及佛教寺院特別在假期舉辦短期出家。

節日活動

每年有四個佛教節慶,都是國定假日,法師們透過電視與廣播開示佛法,民眾要受持八關齋戒。佛教與泰國人的一生息息相關,如新居落成、嬰兒出生、生日、結婚等場合,都要邀請法師誦經祈福,尤其重視超薦法會。

一般家庭通常設有佛龕,出外常帶佛像項煉。路經佛寺,必定恭敬禮拜。每日晨間,自動準備食物,供養托缽僧侶。每逢佛寺舉辦活動,人們便帶著各種糧食前往供養,同時聽聞佛法。

泰國有兩個主要佛教教會,下設各省分會。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泰國佛教總會”在皇室贊助下成立,全國各地設有七十五個省分會。另有“泰國佛教青年總會”,在一九五○年創立,亦由皇室贊助,全國共有四十五個省分會。“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是個國際組織,成立於一九五○年,以促進佛教發展、實踐佛教理想為宗旨,永久會址設於曼谷。一九八八年,假美國佛光山西來寺舉行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星雲被推為榮譽會長,這是該會自成立以來,第一次在西方國家舉行大會,有中國北京與中華台北兩岸的代表,在分裂四十年後,第一次同桌開會。

泰國紋身節: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紋身是獨特個性及自我的一種體現,許多人迷戀上這種疼痛的美麗,並將其視為性感和魅力的象徵。而在全民信仰佛教的泰國,紋身也被賦予了一層神秘的宗教意義,由僧人在寺廟內為信徒紋上的經文和特殊的佛教圖案更是被泰國人奉為保佑平安,驅除霉運的護身符。每年3月,曼谷近郊的佛統府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紋身節慶典,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向佛教僧侶致敬並告誡人們遵從佛教向善宗旨。

國際交流

近二十年,青年僧侶赴國外,尤其是往印度深造的人數顯著增加。由泰國皇家推薦來台灣佛光山研習大乘佛法的耀康法師,非但在佛光山接受大乘教育,並且完成了台灣大學的學位,今已返國弘法。另有滿藏法師和覺和法師,亦完成佛光山叢林學院的課程。一九八八年,星雲率領“佛光山泰北弘法義診團”,深入泰北美思樂、金三角、熱水塘等偏遠地區義診弘法,並成立佛光山信徒援助泰北難民村建設功德會,多次組團赴泰國參訪,更在一九九六年設立佛光山曼谷道場,將大乘人間佛教思想帶到泰國,為南北傳佛教的融和播下種子。

近年來,西方人士亦紛紛來到泰國修習佛法,修行一段時日後,多數請求披剃出家,有些在曼谷的禪坐中心學靜坐,大多數則入山林苦修。同時,泰國人亦掀起了研究佛教教義的熱潮,禪坐中心四處林立,大專院校佛學社團亦逐年增加,許多受過優良教育,來自城市高階層家庭背景的青年,也紛紛加入僧團。另一方面,高級研究機構對佛教學術研究頗有進展,各大學及研究機構都設有巴利文、梵文、佛教及其他宗教課程。此外,也有許多人研究阿毘達磨藏,師資多數為在家學者,尤以女性居多。

以國家教會組織而言,在國際間,泰國僧團可說是個完善的組織,目前有二萬八千座寺院和四十萬僧侶團結在這一組織下。全國僧侶獲得政府全力資助,並能統一所有的教育行政,以及各種教育、慶典儀式等活動。在金字塔式的中央系統管理下,所有的教會活動皆經由適度的輔導督促,以保持佛寺的律法,並迅速將訊息由曼谷行政中心傳遍全國寺院。泰國僧團與政府間有完善和諧的合作關係,尤其在團結民心、穩定國策上,僧侶提供了很多貢獻。唯一欠缺的是:千年來,沒有比丘尼教團的成立。

著名寺廟

泰國三大國寶之一金佛寺曼谷黎明寺曼谷法身寺清曼寺——清邁的第一座寺廟拍儂佛塔寺——泰國著名的佛教聖地

相關關係

泰國佛教的僧侶行政系統劃分為四大域,大上座為域首長,域下設十八個部域,每個部管轄三至四府。僧侶最高領導為僧王,僧王下設副僧王。

寺廟禁忌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因此,佛像無論大小都要尊重,切勿攀爬。對僧侶應禮讓,但不要直接給錢,女性不能觸碰僧侶,如需奉送物品,應請男士代勞,或直接放在桌上。到寺廟參觀,著裝應整齊,不要穿短褲、短裙和無袖上裝,進入主殿要脫鞋。泰國人視頭部為神聖之處,因此,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用腳指人指物,特別是腳底不能衝著佛像,也不要用腳開門關門。給人遞東西要用右手,不套用左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