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珍寶館

法門寺珍寶館

法門寺珍寶館,又稱法門寺博物館,是為了保護、研究、陳列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以大批珍貴文物而興建的,於1988年11月9日建成開放。20多年來,法門寺博物館從單純的文物展示向歷史、文化、佛教等多學科研究發展,已經成為全國知名、走向世界的代表陝西乃至中國的文化符號。

位置簡介

法門寺珍寶館,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法門鎮法門寺內,東距西安110公里,西寶、法湯高速公路貫通,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法門寺珍寶館在法門寺左側,為仿唐建築,建築面積13768平方米,展覽面積3600平方米。館內主體建築——珍寶閣,是仿照地宮出土的唐代鎏金銅浮屠的式樣建造,高大宏偉,別具一格,與寺院真身寶塔相輝映。
目前,該博物館建有法門寺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大唐珍寶、唐密曼荼羅文化、唐代茶文化及法門寺精品文物特展等六大基本陳列。現有文物藏品兩千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1件,國家二級文物37件。2000年被評為首屆全國旅遊4A級景點。
法門寺珍寶館,仿佛一座薈萃唐代曠世奇珍的豐富寶庫,置身其中,仿佛置身於一座神秘莊嚴的佛教大千世界,仿佛融入大唐盛世奢華高貴的供佛大典,琳琅滿目的唐代曠世奇珍及其所承載的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內涵折射出的獨特魅力,無不令人讚嘆稱奇

建設背景

法門寺因安置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為華夏王朝所擁戴而成為我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唐代尊奉法門寺佛指舍利為護國真身舍利,曾有八位皇帝每三十年開啟一次法門寺地宮,迎舍利於皇宮供養。
1987年4月3日發現法門寺唐代地宮,在地下沉睡1113年的輝煌燦爛的唐代文化寶藏――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後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養曼荼羅世界以及數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絕代珍寶得以面世,這批文物包括:四枚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佛指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組)金銀器;首次發現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米至古羅馬等地的琉璃器群;上千件薈萃唐代絲織工藝的絲(金)織物,其中包括武則天等唐皇帝後繡裙、服飾等均是稀世珍寶;這些奇珍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
這是繼半坡、秦兵馬俑之後我國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幸事,為了保護、研究、陳列這批國寶重器,法門寺博物館隨之興建。

國寶重器

金銀器

法門寺地宮出土晚唐金銀器121件 (組),其中唐懿宗、唐僖宗父子供養的金銀器就達l000多件。這批器物

錫杖錫杖
器形雍容華貴,紋飾精美富麗,代表了當時金銀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凝聚著唐代工藝大師們的高超智慧和心血,是研究唐代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寶貴資料。
其中一件文物叫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錫杖為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路時應攜帶之具,用以驅趕蟲蛇,或乞食時振動有聲,使人聞知。後世則為法器之一。其用法極為嚴格,如見佛像時不得使杖頭有聲,不得以杖指人,或畫地作字。
錫杖是佛教最具權威的法器,有股、環多少之分。《錫杖經》云:迦葉佛為二股十二環,地藏菩薩為二股六環,釋迦佛為四股十二環。這枚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錫杖,出土於地宮後室,為唐懿宗所供奉。四股十二環代表佛教基本教義中的“四諦”和 “十二因緣”,應屬釋迦佛所持,是等級最高的。這枚錫杖在研究密教法器及李唐王朝與密教的關係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從杖股上的簍文可知,這枚大錫杖是唐鹹通十四年(873年)懿宗皇帝為迎送佛指舍利敕令工匠專門製作的。整體造型精美絕倫,古今罕見,比現藏日本正倉院被稱為錫杖之王的白銅頭錫杖等級更高,形制更為宏偉,工藝更顯精巧,堪稱佛門奇寶,是獨一無二的世界錫杖之王。
有兩件文物叫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銅熏爐和銀風爐,是一種薰香器。薰香爐是我國古代生活中常見的美化和衛生措施,到了唐代,無論是薦天祭地、供養釋迦,還是禮敬老子、尊宗禮祖,都要點香薰香。唐代時香爐造型開始趨向多元化,薰香器生產也更為發達,從銅而金銀,且式樣豐繁。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個熏爐及銀風爐充分說明,古代人同樣有著強烈的審美意識,總是千方百計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這兩件文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佛教焚香的風習。其中,銅熏爐原置於地宮後室,由唐懿宗供養。其形制高大,製作精美,為唐代同類金銀器最宏大的一個,精湛的製造工藝和精美的裝飾圖案令人嘆為觀止。熏爐、爐台成組配套出土,在我國尚屬首次。
鎏金雙蛾團花紋鏤空銀香囊鎏金雙蛾團花紋鏤空銀香囊
還有件文物叫鎏金雙蛾團花紋鏤空銀香囊,出土於地宮後室,重547克,是唐僖宗所供奉,也是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發現最大的一枚。香囊囊蓋、囊身各作半球狀,上下對稱,以子母扣相扣合,一側以鉸鏈連線,另一側則以勾環相連。在圓球滾動時,內、外平衡環也隨之轉動而香盂的重心始終不變,便香盂面始終保持平衡狀態。這種平衡裝置,與現代運用於航海、航空上的陀螺儀原理完全相同,這種陀螺儀原理與技術,歐洲十七八世紀才掌握,而我們的祖先,早在8世紀之前,就已熟練地掌握了。
還有件文物叫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出土於法門寺唐塔地宮後室,是唐僖宗供佛用品,重6265克。此器澆鑄成形,外飾蓮花。盆底外壁,鏨刻“浙西”二字,說明此盆為唐代浙西道 (今江蘇鎮江)所生產。浙西道是唐代後期南方金銀器的製作中心。下圖是迎真身金缽盂和鎏金大銀盤。
此外,有尊造像叫捧真身菩薩,出土於地宮中室漢白玉靈帳之後,整個造型由菩薩、蓮台座上下兩部分組成。捧真身菩薩公元871年唐懿宗39歲生日時,專為其迎送佛指舍利而鑄造,後由僧人澄依在公元873年迎送佛指舍利時供奉,是地宮內唯一有皇帝名號的文物。該菩薩製作精巧,工藝獨特,裝飾華麗,金碧輝煌,特別是人物圖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堪稱地宮出土文物中的極品,確是唐代皇室所供奉之等級最高的器物。

秘色瓷秘色瓷原產於浙江越窯。宋人趙德鱗曾有記載說:“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迸,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1987年4月12日,考古專家在清理法門寺地宮中室文物時,在一朽壞的木箱內發現了13件瓷器,有碗、盤、碟,器形較大而且規整,造型精美,胎質優良,釉色自然,製作精巧,器物口、腹、底渾然一體,宛若天成。地宮內的《物賬碑》明確記載它們為秘色瓷,而其釉色也與古人記載相吻合,這就破解了一直籠罩在秘色瓷身上的種種謎團。

秘色應是一種青中泛湖綠的釉色,它是越窯青瓷中極為罕見的一種色調。由於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燒造等方面獨具特色,使燒製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類玉,在光線的照射下,盤內無中生有,似盛有水,清澈明亮,玲瓏剔透,給人以“巧剃明月染春水”之感。
從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可以看到,唐代越窯在裝燒工藝方面的革新,已取得重大突破,並對唐宋以後的燒制工藝,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

絲綢和琉璃器

據地宮內《物賬碑》記載,地宮內有武則天、魏宗、僖宗、惠安皇太后、昭儀、晉國大人等皇室帝胄供奉釋迦牟尼的各類絲織物700多件,包括綾、羅、綢、緞、錦、綺、絹、繡、紗、繪等30多種品類,堪稱唐代

絳紅羅地蹙金繡絳紅羅地蹙金
皇家的一座地下絲綢寶庫。這批絲織品幾乎涉及了唐代各個時期、各個類型的絲織品精華,是我國唐代絲綢考古發掘中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紡織史、服飾史、織造技術史等以及研究中國絲綢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提供了最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其中有五件絳紅羅地蹙金繡,包括袈裟、拜墊、襽(lán,同襴,古代一種上下衣相連的服裝)、半臂、案裙,是為捧真身菩薩特製的微形衣物,也是地宮內保存最完好的絲綢織物。蹙金繡是用金銀絲盤結成各種圖案,然後將圖案固定在絲綢上的一種刺繡針法。這五件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加工複雜,它的中間是一根絲線,外面纏繞金絲,每米蠶絲
菱環紋琉璃杯菱環紋琉璃杯
上繞金箔3000圈,據考證當今世界手工捻金線的最細直徑為0.12毫米,而l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種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的最細直徑僅為0.06毫米,比頭髮絲還要細,堪稱古今一絕。它們的刺繡針法精細纖巧,製作工藝精湛,質料考究,作為宮廷加金繡品,雖歷經千載,依然色澤艷麗,燦然如新,不愧為絲綢史上的一大奇蹟。
琉璃即玻璃,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幾件藍色刻紋玻璃盤,均為深藍色透明玻璃,盤底刻有以植物的枝葉、花為主題的刻紋,線條生動,圖案優美。刻紋玻璃工藝是伊斯蘭玻璃匠從羅馬帝國繼承下來的工藝之一,在伊斯蘭早期流行一時,但像這樣保存下來、完整無損的實屬罕見。這幾件藍色刻紋玻璃盤,對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中外玻璃發展史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依據。

唐茶禮儀

唐代宮廷茶事興盛,在文人和寺院僧侶茶道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尚繁縟、群體,重等級、禮儀,表現

高度藝術化的茶文化活動和宮廷茶道。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一套完整的唐皇室金銀茶具,是唐代宮廷茶文化的一個歷史縮影和真實再現。據地宮內《物賬碑》記載,這套茶具是唐僖宗的御用珍品,作為國寶重器奉獻給佛祖真身舍利,以事虔誠禮佛的心愿,與佛教中的茶供養相吻合,可見當時的茶文化已是皇家禮佛的最高禮儀。地宮出土的這套茶具主要包括烘焙、碾羅、貯藏、烹煮、飲用等器皿。
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
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仿木製箱匣體結構,由蓋、身、座、羅、屜五部分組成。羅身上部為雙
壺門座茶羅子壺門座茶羅子
層框羅斗,歲斗兩端有空隙可來回抽動。歲屜用來呈接過羅的茶末,羅的出現是人對茶末的細度有更高要求的結果。唐代以前茶羅從末出土過,此件茶羅為首次發現,彌足珍貴。整件茶羅無論是做工,還是結構質地都呈現出了皇家的氣魄。
鎏金銀龜盒
鎏金銀龜盒,是貯存茶末所用,既可揭蓋取茶,又可以從龜口倒出。整體造型惟妙惟肖,極富動感,實為稀世之寶。龜在唐人的心目中象徵著吉祥長壽,作為茶具的裝飾圖案,則表現了唐皇室祈求聖壽萬春、聖枝萬葉的心愿,比喻飲茶有益健康長壽。
三足架銀鹽台
鎏金蕾紐摩竭紋三足架銀鹽台,整件鹽台近似為由一簇荷葉、蓮花、蓮蕊、荷葉稈組成的立體造型,並有摩褐、花草等附屬檔案裝飾,新穎別致。唐人飲茶或調以鹽、姜、椒等,鹽台即為盛放佐料的器具。歷代茶書均未記載鹽台,此器為首次發現。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茶具,向人們全面展示了從烘焙、研磨過篩、貯藏到烹煮、飲用等制茶工序及飲茶的全過程,系統形象地再現了唐代宮廷茶道的歷史風貌,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達到的最高境界,為我們認識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關係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是不可多得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兼具的歷史藝術珍品。唐密曼荼羅地宮

在博物館內,還有法門寺唐密曼荼羅地宮。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這座地宮就是有關專家經過潛心研究之後,於2006年4月重構的唐密曼荼羅。

密宗經典記載,法身佛大日如來為十地以上菩薩講授《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在南天鐵塔內外分別傳出了胎藏界(物質世界)和金剛界(精神世界)兩部大法,於公元七世紀分別為印度高僧善無畏和金剛智所承傳。善無畏、金剛智未在印度傳授,而率其弟子不空於唐開元年間先後來到中國長安(史稱開元三大士)結壇傳法並相互傳授,是謂“金善互授”,由始兩部大法互相交流。其後,善、金又將兩部大法傳給印度僧人不空和中國僧人一行,由是一人而傳承兩部大法,謂之“兩部
唐密曼荼羅唐密曼荼羅
一具”。不空盡得兩部真諦而全傳於中國僧人惠果。一行原是天台學人,側重胎藏界,其《大日經疏》為胎藏界解釋《大日經》之根本論典,台密(日本天台宗所傳之密教)以他為創造台密的實際宗祖。惠果先後任唐朝代宗、德宗、順宗皇帝的國師,他雖融匯兩部大法,卻側重於金剛界,其創繪的金剛界曼荼羅與金剛密號等,是金剛界理解《金剛頂經》之根本依據,其內涵多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繼承印密而又別有發展的唐密體系,推動佛教密宗中國化而成為唐密大法,東密(以東寺為根本道場之日本真言密教)公認他為初祖。
法門寺地宮內建立兩部曼荼羅,放置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寶函,表示胎藏界因曼荼羅;放置第三枚靈骨的密室五重寶函,表示金剛界果曼荼羅。據專家介紹,金剛界曼荼羅是大如來為金剛手、觀音等十地菩薩所示顯的集會等式樣;胎藏界曼荼羅是毗盧遮那佛的大悲願化益眾生現種種身、法、心而示顯的圖像。這兩部曼荼羅把佛教大意和思想內容用圖像表達出來,它網羅宇宙萬象,包括十界聖凡,兼收並蓄,顯密圓融,為宇宙法界之縮影,是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歷史寶庫。
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展示的主要是唐密金剛界曼荼羅,以立體景觀的形式,將佛教密宗的“無上法界”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