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二月革命

法國二月革命

法國二月革命是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國人民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鼓勵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令十九世紀時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機制受到進一步打擊。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中產階級的不滿

法國二月革命法國二月革命
1840年至1848年,親政府的保守黨派領袖吉佐(Guizot)當了首相。為了贏取大支持,他以官位為獎賞,並濫用權力亂批商業契約,以討好資本家。政府官員在國家資助的計畫中投資,政府答應以高息支付銀行家借給政府以填補巨額赤字的款項。各種醜聞陸繼湧現,令政府信譽受損。
中產階級要求溫和的改革,希望藉擴大選舉權加強民主性以清除政府中的貪污行徑。但基佐和路易腓立拒絕回應這些要求,並繼續其“無為”(do nothing)政策;路易腓立更逐步加強警察審查出版的制度及民眾集會的限制。這顯示他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主領袖。因此,“七月王朝”的統治基礎從一開始便很薄弱。
路易腓立拒絕支持1830年的義大利及波蘭獨立運動,亦使法國的自由主義者失望。面對政府的貪污及專制,知識分子及中產階級十分不滿政府的統治。共和主義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政府,他們要求全民投票,對路易腓立的專制完全失望。

工人階級的不滿

隨著法國工業化在1830年代以後突飛猛進,工人階級興起及社會主義思想亦廣泛流行。聖西蒙(Saint-Simon)、傅立葉(Fournier)、卡貝(Cabet)、路易布朗(Louis Blanc)及普魯東(Proudhon)皆是法國著名的社會主義者。他們成立民間組織,提倡社會主義及人道思想,希望政府加強保障國民的就業機會、老弱者的權益。這種思想亦直接激發“主權在民”的觀念及對普選的爭取。社會主義的宣傳行動,更增加了人民的普遍不滿。

宗教人士不滿

法國的天主教會不滿基佐偏重資產階級的腐敗統治,並對於政府帶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宗教政策亦表示猜疑和憂慮。
正統主義者認為路易腓立是一個篡權者,他的統治亦沒有波旁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之下,查理十世的孫子尚博爾伯爵更有資格繼承王位。

民族主義者的不滿

法國二月革命法國二月革命
路易腓立以“平民皇帝”自居,生活簡單而沒有風采,加上施政傾向保守謹慎,沒有拿破崙支持者強調的軍事榮耀,不免叫人失望。
溫和的外交政策亦是奧爾良王朝(Orleanist monarchy)失敗的主要因素。民族主義者譴責路易腓立卑躬屈膝的外交政策,讓法國的外交政策臣服於英國之下,更不滿路易腓立未能善用時機使比利時受制於法國。加上1840年代拿破崙崇拜的復興,已令拿破崙的缺失被遺忘,其成就卻被歌頌。拿破崙被認為是國威的象徵,被看成是一個英雄,且是社會的改革者。對拿破崙的崇拜最終加深人民對路易腓立政府的失望,人民將之與拿破崙的功績比較,更認為現政權在外交上的不濟。
總括而言,政府的失政、以及統治者缺乏政治魅力是令二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經過

1847年,自由主義者開始舉行很多“宴會”(banquet),他們在此討論了很多關於改革的問題,這些宴會後來被禁止。
1848年2月22日,工人和學生上街遊行,聚集一起納喊,要求推行改革。他們高唱《馬賽曲》,並在街上燃燒雜物。
2月23日,國民衛隊奉命恢復秩序,但他們沒有執行命令,反而投向革命的民眾。路易腓立唯有作出某些無用的挽救措施,如撤銷基佐的職務以討好革命者,但最後他還是要放棄王位。拉馬丁(Lamartine)成立了臨時政府,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2月,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共和國總統。

影響

奧爾良王朝的崩潰進一步打擊維也納會議的正統原則,及鼓勵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
路易·拿破崙上台,法國更從此踏上積極擴張其歐洲霸權之路,更對奧地利主導的歐洲協調提出挑戰。

相關

“二月革命”是法國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資產階級革命。七月王朝是由銀行家、交易所經紀人、鐵路大王、大礦主、大森林主、大地主組成的金融貴族執政的政權。
七月革命勝利後,資本主義在法國的發展使廣大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更加貧困。工業革命的進展,使資本家腰纏萬貫,在他們財富不斷增加的同時,成千上萬的手工業者和小業主卻由於大工業的競爭而紛紛破產。農民中絕大多數是小土地所有者,他們擔負著國家稅收的各種苛捐雜稅。社會危機的加深,對基佐反動政府的不滿,使得全國上下反對七月王朝的鬥爭更加激烈,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實行社會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廣大民眾的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全國各地不斷發生饑民暴動,各城市工人也紛紛罷工,舉行示威遊行,並同軍警發生衝突。革命形勢在形成。到1847年末,實行選舉改革已成為一切反對派的共同要求,資產階級決定以宴會的形式來爭取改革選舉制度。
金融貴族集團的代表路易·菲利浦認為宴會運動是對自己的一個威脅,於是命令基佐政府禁止原定在1848年1月19日舉行的宴會。資產階級決定將宴會改在2月22日舉行,但政府再次禁止。資產階級退卻了。可是,巴黎的廣大民眾,特別是工人和學生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怒。2月22日,法國“二月革命” 終於爆發。人們冒雨走上街頭,高喊口號沖向基佐住宅。2月23日,起義民眾同政府軍進行激戰,工人也舉行了自發的總罷工。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軍隊發生了動搖。路易·菲利普感到局勢嚴重,下令把基佐免職,授命莫爾伯爵組閣,以內閣交替轉移起義者視線作為緩兵之計,以保全王位。但廣大人民吸取了1830年“七月革命”的教訓,不再受欺騙了。他們決定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國。他們堅守堡壘,繼續戰鬥。路易·菲利浦見大勢已去,倉惶出逃英國。以拉馬丁為實際首腦的11人革命臨時政府組成。2月25日革命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路易·菲利普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勝利了。

歷史意義

二月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對於法國來說,聲勢浩大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治王朝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拿破崙帝國時期以法律形式確立起資本主義發展的正常統治秩序,以後的各個王朝也都擔負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任務。二月革命推翻了阻礙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和損害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金融貴族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確立起資產階級的全面統治,為資本主義在法國的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二月革命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