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

河上公亦稱“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齊地琅琊一帶方士,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黃老道的開山祖師。

簡介

河上公亦號“河上丈人”,實由傳說中的黃老學者河上丈人敷衍而來。

詳細資訊

史記·樂毅列傳》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①並臚列其傳承系統,自河上丈人凡六傳至漢初曹參。據此,生當戰國時代,其傳承體系亦出自齊地黃老學者。漢文帝好黃老刑名之言,東漢方士遂敷衍出河上公傳道於漢文帝的一段傳說,後經兩晉人葛洪整理而成為《神仙傳》中的內容,並由靈寶派吸收於托稱“太極左仙公葛玄造”的《老子道德經序訣》中(二者及諸本文字大同小異)。這一傳說的定型當在東漢全面神化老子和《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之後,道教創立後的神仙傳記大都本此。 據今本《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孝文帝時結草為庵於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時文帝好老子之道,詔命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誦之,不通老子經者不得升朝。帝於經中有疑義,人莫能通。侍郎裴楷奏云:‘州河上有人誦《老子》。’即遣詔使齎所疑義問之。” 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也。”帝即賀(駕)幸詣之,公在庵中不出,帝使人謂之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民。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子雖有道,猶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能使民還篤都”須臾,公即拊掌坐躍,冉冉在空虛之中,去地百餘尺而止於虛空。良久,俯而答曰:“余上不至於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焉!君宜能令余還篤賤乎?”帝大驚悟,知是神人,方下輦稽首禮謝曰:“朕以不能忝承先業,才小任大,憂於不堪,而志奉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唯願道君垂愍,有以教之。”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章句》二卷,謂帝曰:“熟研究之,所疑自解。余著此經以來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示非人!”帝即跪受經。言畢,失公所在。遂於西山築台望之,不復見矣。② 《老子道德經序訣》稱:“論者以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盡通其議,而精思遐鹹,仰徹太上,道君遣神人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純信,故示神變,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時人因號曰河上公焉。”③按:陝州系北魏以後建制。今本《神仙傳》無“世人不能通其議……太上道君……便去耳”云云,疑《神仙傳》“道君”一詞亦系靈寶派道士所改。從這一故事透露出道教創立前期,某些道士蔑視專制君權、嚮往個人自由的情操,超脫君權羈絆,故有此河上公的形象。而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道士們對河上公其人其事的評論遂迥異其趣。 元道士趙道一稱:“厥後文帝以恭儉化天下。後世議者謂漢文帝有三代之風,豈非河上公道德之化耶?‘並記’有河上公廟,在陝府之北,並文帝望仙台遺蹟存焉”。④道教崇奉河上公為“河上真人”。《太極隱訣》規定誦《道德經》儀式,首先燒香整服禮十拜,心存玄中大法師老子、河上真人、尹先生,然後念開經蘊咒、叩齒,咽津,等等。 註: ① 《史記》第7 冊2436頁,中華書局,1959年 ②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9冊299 ~300 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③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1 冊407 ~409 頁S .57《老子道德經序訣》 ④ 《道藏》第5 冊175 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