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人[民族]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的一支民族群體,自稱“布雅衣”,在西南邊疆地區以武力著稱,游移於邊境兩端,有的為邊疆安定之患,有的成為土兵、土練,為安定中國西南邊疆做出了貢獻。有的沙人還遷入了今越南、寮國、緬甸境內。新中國成立後進行民族識別,不同地方的沙人被分別歸入壯族和布依族。

概述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沙人自稱“布雅依”,與富寧“土族”,廣西貴州布依族自稱相同。其他少數民族稱“沙人”也是“布雅依”,有時有些音變。麻栗坡“儂人”稱沙人為“普廳”,富寧縣舊名普廳,這表示麻栗坡“沙人”是從富寧遷去的。富寧的“沙人”至今誤稱為“土族”。沙人在宋末元初即從西原蠻、牂牁蠻等中分離出來,因其首領為沙氏而得名。《元史.忽辛傳》載:“廣南酋沙奴,素強悍,宋時嘗賜以金魚了,雲南諸路悉平,得此梗化。”民國《馬關縣誌》卷二載:“沙人,本儂人之變種,明末,其酋長沙定洲驍悍雄傑,率屬叛亂,其有之沙人。”《馬關縣誌》中把“少人”之得名與明末沙定洲起事聯繫在一起,顯然是錯誤的。沙定洲起事發生在明末崇禎年間,而在天啟《滇志》中已有沙人的廉潔。民國《馬關縣誌》還有另一種解釋說:“(沙人)多居河濱,男婦老稚每於沙灘乘涼,初和一小兒以之臥沙上則無疾易養,故稱為沙人云。”

歷史及分布

明代,沙人主要集中在廣南府富州及廣西府維摩州(今硯山縣)和羅平州(今羅平縣)。天啟《滇志》卷三十載:“沙人……在廣西者(今瀘西縣)屬於瓏氏,在富州者屬李氏、沈氏。……羅平州亦有沙人,器用木,昏喪以牛為禮。”天啟《滇志》卷三十言及臨安府的教化三部和王弄山長官司的屬夷有沙人。

清代,“沙人”分布廣泛。道光《雲南通志》引《清職貢圖》說:“沙人,散處廣南、廣西、曲靖臨安、開化等五府。”廣南府的沙人主要分布在其東北部、北部及土富州,分化成白沙人和黑沙人。道光《廣南府志》卷二記載:“黑沙人,散處溪。”“氣勢洶洶和人,散居四鄉……衣服尚白色,惟土富州有此。”

清代廣西府的沙人集中聚居在師宗州。清初師宗州(括今師宗縣和邱北縣的大部人)的主體民族當為“沙人”。康熙《師宗州志》卷三載:“師宗昔稱羈縻州……沙人居其七,倮羅居其二,漢人只一耳。”“沙人有黑白二種……雄比、怒雄、沙完、龜缺等村寨有之。”歷史記載如此,今人的口碑傳說亦如是說。據高立士先生調查:“傳說清初不僅南盤江流域的十三槽是壯族聚居區,而且今日的師宗縣丹鳳鎮、大同、彩雲鄉,乃至西北的葵山鄉、雄壁鎮等處均有壯族分布。大同鄉新安村及山外有沙人墳遺址。”沙人的主要聚居區在上下七槽。上七槽即黑耳、普槽、壩昂、五洛河、魯克、蚌別、壩村,桿當於今日師宗縣的五龍、高良、龍慶3個鄉。康熙《師宗州志》卷三記載:“上七槽沙彝,白沙彝種也,惟黑爾為黑沙彝,性皆獷悍,好仇殺,近州者為上,無姓氏。”下六槽相當於今日邱北縣東北部與師宗縣接壤的地區。康熙《師宗州志》卷上載:“下六槽沙彝曰阿寧鄉、宜常、補羅、六桂、鍋底、者旦,先拭目以待維摩州,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維摩隸師宗焉,地近粵西廣南、暑濕。蠻人更悍,名白沙人。”上七槽的沙人聚居狀況至今仍未改變。今日師宗縣五龍、高良、龍慶3鄉的壯族19376人(1990年統計)占全縣壯族總人口91%。據民國《邱北縣誌》統計,民國15年前後邱北縣有人口約八萬人,其中沙人二萬餘,占邱北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說明下六槽的沙人的聚居地的狀況未改變。現在,這些地區仍是壯族沙支系的主要聚居。

清初開化府共有沙人聚居47寨,占總寨數的3.9%。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沙人逐漸被漢人同化。清初開化、樂農、王弄、安南4里有沙人聚居11寨,沙人與其他民族雜居3寨。民國時期文山縣轄開化、樂農2里和安南、王劃2里的大部分,沙人聚居的村寨已不復存在,公有與其他民族雜居的6個寨。清初永平、逢春2里有沙人聚居19寨。民國時期馬關縣括永平、逢春2里,僅有沙人聚居18寨。

清代的臨安府(治今建水縣),轄建水縣、石屏州(今石屏縣)、阿迷州(今開遠市)、寧州(今華寧縣)、通海縣、河西縣(今峨山縣境)、習峨縣(今峨山縣)、蒙自縣及納樓茶甸長官司(今建水縣南部)、虧容甸長官司(今紅河縣東南)、左能寨長官司、思陀甸長官司(今紅河縣西南)、落恐甸長官司(今紅河縣西南)。這些州縣和各長官司轄地內均有沙居住。

滇南元江府也有沙人。康熙《元江府志》卷二說:“沙人,習俗多同儂人,慓勁過人。惟元江境內止在惠遠、定南二里。”民國時期的《元江縣誌稿》內還有關於沙人的記載。現在元江已無沙人。箇舊縣內也有沙人,民國《箇舊縣誌》記載:“沙人性狡而悍,多居山谷。”澄江府的路南州(今路南縣)也有少量沙人。

沙人分布的西端在普洱府內。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載:“沙人,思茅有之,習俗多類廣西(州)儂人……言語服色與擺夷相同,居多近水,喜食酒及腥辣等物……以耕種漁獵為業。”近代易武的沙人村、那著村仍有一部分壯族,即沙人。易武在清代屬思茅管轄。道光《普洱府志》所記載的思茅沙人,實居住在易武。普洱府的他郎廳(今墨江縣)也人。道光《他郎廳志》說:“沙人,性強悍……居多近水,以漁獵為業。”近代以來,墨江已無壯族。普洱府邊境的勐龍(今西雙版納勐海縣勐龍)有較多的沙人。《清高宗實錄》卷七百六十二載,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公元1766年7月)大學士管雲貴總督楊應琚的奏章說:“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又有勐龍沙人頭目叭護猛呈稱:‘我所管地方約二千餘里,並所管沙人暨共七十餘寨,計一千餘戶,概請內附。’……叭護猛等原籍內地廣南夷民,流落外夷居住,現聞大兵攻克整欠,慕化來歸。邊外夷人種類甚多,一種之中,又有數種,惟沙人止系一種,幅員廣闊,若準歸附,可與整欠、孟艮犄角相倚,直與南掌、寮國接境。且沙人武勇,邊方得此,尤資防範。”今西雙版納勐臘縣仍有部分沙人居住,由於長期受傣族的影響,雙方生活習性上已基本相同,只是語言上稍有差異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