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博物館

汶川地震博物館

汶川地震博物館是建川博物館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60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圖)汶川地震博物館網友設計作品汶川地震博物館網友設計作品

汶川地震博物館是建川博物館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6000平方米。建川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汶川地震博物館耗資3000萬元,對徵集來的地震實物以日記的形式,真實地記錄了地震後一個月中發生的事情。30多個展廳分為震撼512-612日記、地震美術作品館、地震科普館等,包括實物、照片和文字等。2008年6月3日上午,由四川省文物局、地震局的專家組成的考察組來到汶川大地震重災區之一的都江堰考察,開始為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館選址。汶川地震博物館經過近一年緊張施工,在四川大邑縣安仁鎮正式建成。

來源

(圖)四地震遺址遺蹟圈定 地震遺址博物四地震遺址遺蹟圈定 地震遺址博物

汶川地震博物館,地震文化新辭彙,是為紀念“汶川5•12大地震”而興建的大型博物館,溫家寶總理2008年5月22日,在汶川地震博物館設計圖災區說:“(北川)這座老縣城可以作為地震遺址保留,變成地震博物館。”因此,汶川地震博物館,從狹義角度講,起源於北川地震博物館的建設構想;從廣義角度講,汶川地震形成了300公里的龍門山斷裂帶,樹立地震紀念碑、興建文物館藏、紀念設施,都是地震博物遺產保存的形式。該館重點在一頭一尾(即汶川和北川),地震紀念設施布局整體,規劃和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

簡介

開館時間:
汶川地震博物館經過近一年緊張施工,在四川大邑縣安仁鎮正式建成。原定於2009年5月12日14時28分的開館時間提前到11日。

內容:
包括:汶川大地震遺址博物(紀念)館、紀念地及地震文物。

特徵:
汶川地震博物館,選址點線面串成整體,建成世界一流的災難性遺址博物館,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徵集10萬件文物,每件地震文物資料背後都有詳實的介紹。保存幾處地震破壞的原生態現場,設立“汶川死難人民紀念碑”,珍藏與地震、賑災有關的內容,是一部關於地震的“活辭典”。

收藏

1、地震的見證物,包括圖文資料、廢墟書包、遇難者遺物等;
2、道路中斷、郵政郵路標誌物,發行的郵票、紀念封、紀念戳等;
3、記錄抗震救災的郵集;
4、抗震救災見證物,包括軍警、志願者的實物資料標語等。

展廳

(圖)“豬堅強”“豬堅強”

30個展廳再現抗震場景
汶川地震博物館是建川博物館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展館總面積6000平方米,由北京奧運會鳥巢中方設計師李綱擔綱設計。

“建地震博物館,是為了留下沉痛的災難記憶和災難中閃光的民族精神。”建川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汶川地震博物館耗資3000萬元;在設計中,對徵集來的地震實物以日記的形式,真實地記錄地震發生當天至6月12日一個月中,災區每天發生的事情。30多個展廳,分為震撼512~612日記、地震美術作品館、地震科普館等,包括實物、照片和文字等,再現了抗震救災過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

特殊展品

(圖)吳加方的摩托吳加方的摩托

共徵集地震實物5萬多件
進入地震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武警部隊第一艘衝到災區映秀鎮的衝鋒舟。地震館還有空降部隊救災時使用的降落傘,抗震救災部隊、醫療隊所用過的救災工具、榮譽錦旗等大批捐贈物品。而為搶救受災民眾而失事的邱光華直升機組墜毀的飛機殘骸,也靜靜地躺在展廳一隅,讓人回想起那悲壯的一幕。

博物館最多的,就是大量現場照片的展示。此外,陳列的地震實物有:慘不忍睹的地震廢墟、生活用品、永遠停留在地震發生時刻的座鐘、被滾石砸癟的運鈔車,以及從廢墟挖掘出的學生日記、書包、鞋等各類工作學習生活用品。記者在展廳還看到了“可樂男孩”薛梟喝過的空可樂罐,上面還有他的親筆簽名。在博物館徵集的數萬件地震實物中,溫家寶總理指揮救災時用過的擴音話筒以及他在直升機上使用過的軍用地圖等格外引人注目。

(圖)范美忠的眼鏡范美忠的眼鏡

“范跑跑”眼鏡花了234元
另外,都江堰光亞中學老師“范跑跑”的眼鏡,頗有爭議的“情義男”吳家方背著亡妻所騎的那輛感動世界的機車,也在其中。

“范跑跑的眼鏡花了234元。”博物館向范美忠徵集地震文物時,希望收藏他在地震中佩戴的這副極具“范跑跑”形象標誌的黑框眼鏡。范美忠開始有些猶豫,通過做工作,范美忠去選購了新眼鏡,其所報銷的發票金額為234元。那張發票,還有當時范美忠上紅樓夢課的教材,都被陳列在櫥窗里。

徵集吳加方的摩托時,博物館人員稱“費了不少力氣”——第一次與吳取得聯繫後,吳開價兩千,可去取摩托時吳又變卦了。於是,博物館提出買一輛新的互換,吳折騰了幾次,看中了一輛8000多元的摩托,可要去買車時吳又變卦了,他要求只要現金,博物館只好照辦,付了8000元。成交後博物館得知,吳的摩托是他花700元買的二手貨,“幾次折騰,他有點不講信用。”

模擬廳能感受地震氣息
博物館工作人員稱,地震館陳列的實物全是徵集的,“通過這些珍貴實物的永久展示,能全方位、多角度反映這場大災難,體現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所呈現出的空前凝聚力和頑強不屈精神。”

為了讓參觀者加深對地震的認識,博物館以汶川地震震級為參照,模擬真實的地震現場。觀眾進入封閉的模擬地震廳後,在視覺、聽覺、觸覺上,能身臨其境體驗地震發生的實時場景,感受到山崩地裂的恐懼,並能讓體驗者聞到地震的“氣息”——通過噴出的一種無害氣體,模擬出瀰漫在空氣中的地震廢墟氣味。

此外,在地震中被埋36天后救出的“豬堅強”,也將作為特殊館員在它的生態豬舍與觀眾見面。

收藏內容

(圖)汶川地震博物館汶川地震博物館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反抗遺忘的歷史。地震博物館的使命在於記憶,但決不能只用它來記憶地殼的物理變動,而是要記憶地球人類的精神。因為這樣的博物館才能提升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在汶川地震博物館裡,主要應體現出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勇氣:地殼內部釋放的能量摧毀了一切,但人們內心釋放出來的勇氣支撐著人們的精神。汶川地震讓中華民族在大災大難面前展示出來的勇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讓千古同哭,萬世同悲;足以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無堅不摧的堅強大家庭,沒有艱難困阻能擊垮。記住《世界末日》中那句最激動人心的話:“我們人類經歷了歷史的混沌、錯誤和過失,經歷了所有的苦難,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只有一種東西能純潔我們的靈魂,激勵人們超越自己,那就是勇氣。”
敬畏:地震,證明了人類的渺小。人類應該在自然界面前保持一種“敬畏”,比盲目地相信“人定勝天”要好得多、理智得多、科學得多。有些災難,即使人類保持敬畏也無濟於事,但有更多的災難卻會因為人類的敬畏而化險為夷。
大愛:即使災難摧毀了一切,只要一息尚存,“愛”永遠都是這個世界永恆不變的主題。父母用身體護住了孩子、老師用生命捍衛了學生、戰士拼盡全力拯救那些不相識的人、大學生用自己的鮮血拯救傷員……用國外媒體的話來說:中國在災難中成長起來了。為了救助四川災民,所有中國人都“敞開了心懷,打開了錢包,張開了血管”。除了愛,沒有別的理由能夠解釋。“5·12”汶川大地震,讓人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的大愛精神,也讓人首次看到獻血者的隊伍綿延不絕,血庫爆滿;也見識到了國人前所未有的捐款熱情,有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捐,不少人自己並不富有卻仍慷慨解囊。在災難發生後,沒有任何動員,幾十萬志願者大軍就開往了災區;民間組織和志願者的身影活躍在各個災區,他們在尋找生命、運送食物、心理輔導上在災區扮演了重要角色。

(圖)汶川地震博物館汶川地震博物館網友設計作品

人本:以人為本,前提是人性之善。在“5·12”汶川大地震面前,人性的光輝得到了張揚和凸現,“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以人為本還體現在以人的利益為本。全國各地紛紛和四川災區結對援助,給他們提供最好的醫療救助條件,而且立即投入到災區重建之中,以減少他們的受災損失,這其實也是以人為本。默哀,只短短三分鐘;哀悼日,也不過三天時間。但這三分鐘、這三天,對人們的影響,或將持續一生——它讓人明白,人類該如何對待生命、尊重生命;它讓人明白,在災難面前,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人們該如何熱愛這個國家,如何對待自己的同胞。
開放:“5·12”中國汶川大地震,新華社在地震18分鐘後(5月12日14:46)便發布了第一條地震報導,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在地震32分鐘後便開始直播《關注四川地震特別節目》,全國各地媒體自發奔赴地震災區最前線,對這場強過唐山大地震的災難,在第一時間都作出了最大規模的報導。在這次抗震救災過程中,中國政府不但迅速公布災情,而且接納海外救援隊和救援物資。透明的信息和開放的心態掐滅了謠言、喚醒了民眾、聚攏了人心、強化了國家意志;以開放的思維救災,無疑增強了中國救災的能力。“中國在救災行動中的表現‘既現代又靈活,而且很開放’。”《洛杉磯時報》如是說。
哭牆:汶川大地震已經注定有數以萬計的遇難者,還有數以千計的失蹤者。在中國“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失蹤者的親人也許比已經確定遇難者的家庭更悲慘、更難以釋懷。為了讓生者活得更好,讓死者能夠安息,博物館可考慮建一堵“哭牆”,上面寫上每一個遇難者和失蹤者的名字,在每年的特定時間,可以讓生者有地方去祭奠他們,以了卻生者的願望。

價值

(圖)汶川地震博物館汶川地震博物館

歷史價值:歷史不僅是站在今天看過去,而且要站在明天看今天。從這樣的歷史觀出發,人們有責任把此次地震災難作為一次歷史性事件記錄下來,見證它的破壞力,見證當今直面這場災難的舉動,見證這代人的精神境界。
學術價值:“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國西部地區建國以來發生的損失最慘重的一次破壞性地震。因此,關於此次地震中地質地貌的研究以及水源等多方面的重要資料,可以說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在汶川或其附近的某個有代表性的遺址上修建汶川地震博物館,對地震的相關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個“活化石”。
精神價值: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過程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人文情懷,煥發出患難與共、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一筆無窮的財富,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升華。

意義

1、建立一座博物館是要見證汶川地震的巨大破壞力,見證這一悲劇的事實。
2、在地震學、地質學、建築學還是科學地抗震救災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3、它將見證當代中國人面對這一特大災難表現出的特有的氣質與崇高境界。它將堅實而鮮明地記憶著中國人勇敢、堅韌、博愛、團結和神聖的生命情感。

汶川大地震不只是汶川的災難,而是整個國家的災難,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災難。記憶必須物化,物化才能定格為不朽。所以,無論從哪種角度而言,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館都應該是眾望所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