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博物館

汕頭市博物館

汕頭市博物館位於市區中山公園內,是一座綜合性的博物館,也是潮汕地區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該館1960年正式建館。收藏有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歷代陶瓷器、玉器、字畫、銅器、金漆木雕、硯台、圖章、古錢幣以及其它各類文物近萬件,其中有些是國寶級文物精品。這些珍貴文物使汕頭市博物館在國內享有一定的聲譽。1982年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為汕頭市博物館題寫了館名.

基本信息

簡介

汕頭市博物館汕頭市博物館

汕頭市博物館位於中山公園西北角,於1995年6月開工建設,1997年11月建成,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之一,總投資逾億元,新館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主體總建築面積17951平方米,新館建築採用了當今世界先進的基礎橡膠隔震技術,是一座集收藏、展覽、學術研究、辦公及配套於一體的智慧型型現代化建築。

歷史沿革

汕頭市博物館汕頭市博物館

汕頭市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是潮汕地區文物的主要收藏、宣傳和科研機構,也是中國博物館學會團體會員。1960年“汕頭市博物館”正式建館,初定名為“汕頭市文物館”,設於中山公園內展覽館,進行文物的徵集、收藏和陳列展出。文革初期,文物館受到衝擊,有1200件文物被當作“四舊”物品毀掉,剩下文物於1969年移至梅州後方庫房暫存,文物館被迫停止工作。1973年春才正式復館。復館後因原館址已被改作他用,只得暫時先借用設於中山公園內的市歌舞團前樓二樓作臨時館址。1978年1月改名為“汕頭市博物館”,1978年5月才遷回原址。

建築設計

汕頭市博物館汕頭市博物館

1993年初,汕頭市委、市政府決定在中山公園西北角建新館,以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新館位於景色秀麗的韓江邊,背靠中山公園,溪流環繞,綠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為方便出入,館前新建一座從韓堤路跨越月眉河直通新館的橋樑。橋長90米,寬12米,似一鉤新月,映照在平靜的江面,給新館增添了幾分姿色。
新館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9293平方米,主體高42.5米,層數共9層(地下1層、地面8層)。設有各種大小展覽廳,可同時舉行不同內容的展覽。
新館在建築設計上採用較獨特和大膽的手法,即以中國古代園林建築手法組織建築平面,採用以民族傳統建築格調進行裝飾,並充分採用現代化建築技術和新型建築材料,以滿足現代化博物館複雜的使用功能。新館的建築外觀既新穎又大方,建築風格以潮汕建築手法為基調,採用柱廊,大桃檐,配琉璃瓦形式,牆面裝飾花崗岩浮雕,在周圍園林及江水襯托下,顯得格外清新悅目。當夜幕降臨,燈飾一齊啟動,整個建築流光溢彩,倍感壯麗輝煌。新館按智慧型大樓及抗9度以上地震設計,採用當今世界上較先進的基礎橡膠隔震技術和設備。在電梯、空調、防盜、消防等設備方面,均選用當前世界上較先進的產品。1993年6月18日奠基並正式動工,1996年10月15日主體順利封頂,1997年11月建成。 新館集展覽、收藏、學術研究、辦公於一體,並配有大型地下停車場及各種配套服務設施。

建設意義

汕頭市博物館新館的建成,不僅為汕頭市增添一處重要的文化設施,又為廣大市民提供有益的文化活動場所,更由於自身的風姿,使她成為一座不可移動的藝術品和汕頭新景觀。

館藏

汕頭市博物館汕頭市博物館

該館收藏有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陶瓷器字畫、玉器、銅器、金漆木雕、硯台、圖章、古錢幣及其它各類文物近萬件。其中包括國內僅存二套的清雍正年間陳鳴遠手制的宜興紫砂陶擺件《八果一蟲》、明代著名畫家林良的繪畫珍品《蘆雁喜鵲圖軸》、明代方以智《臨褚河南虞永興行書冊》、清道光潮州金漆木雕精品《金漆通雕人物鳳窗櫝仔》、清乾隆《浮雕山水人物白玉筆斗》以及清道光《松山行旅青玉山》等一大批極其珍貴的國寶級文物。

展覽活動

汕頭市博物館復館至今已推出展覽近百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市民前往觀看,充分發揮了社會教育作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如《廣東歷史畫首批作品展覽》、《紀念反法西斯勝利五十周年》、《肩負人民的希望———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型圖片展覽》等;歷史知識教育內容的,如《館藏曆代書法、繪畫展覽》、《館藏金漆木雕展覽》等;潮汕地方文化歷史內容的,如《汕頭地區出土文物展覽》、《汕頭市元霄畫會展覽》等等。除了在館內陳列、展覽之外,還經常組織一批流動展覽到工廠、農村、部隊、學校流動展出,深受歡迎

(圖)汕頭市博物館汕頭市博物館

地址:廣東省汕頭市中山公園
郵編:51503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