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炳靈寺石窟

永靖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位於臨夏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距劉家峽水電站大壩54公里水路,在庫區炳靈湖末端的峽口,沿大寺溝分布上寺、洞溝、下寺,以下寺為主,創建於西秦,歷經北魏至清各代擴建現存窟龕183個,有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造像近800身,壁畫約900平方米,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甘肅三大石窟。

概況

永靖炳靈寺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永靖縣之西偏北約35公里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地處處在“絲綢之路”南線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 炳靈寺最早叫“唐述寺”,是羌語“鬼窟”之意。後歷有龍興寺、靈岩寺之稱。明永樂年後,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布在大寺溝兩側的紅沙岩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鏇而上。炳靈寺以下寺為主,創建於西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炳靈寺最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藝術,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甘肅三大石窟。 炳靈寺以下寺最為壯觀,窟龕造像鑿於大寺溝右側峭壁上,長2公里,上下四層,高低錯落,幢蓋縱橫,瀕臨黃河,氣勢莊嚴。現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窟龕183個,大小石雕像近800尊,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壁畫約900平方米。唐代作品約占三分之二,藝術造詣精湛,造型豐滿瀟灑,富有朝氣和生命力。鸝道元《水經注•河水》稱:“河峽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其中169窟開鑿於一天然石洞中,規模最大,據說就是唐述窟。內有精美的西秦造像,造型剛健挺撥,栩栩如生。壁畫中神人衣袂飄逸,色澤絢麗,構圖古雅,顯示出神奇美麗的天國風光。畫上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造像題銘。是全國石窟中迄今發現最早的題記。

歷代開窟造像情況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於當地的鮮卑族統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並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餘第172窟和第1龕,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龕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儘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徵,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優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鍊細膩。 唐代,由於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仿佛,都是強調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誇張,起伏處稜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
此後,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於沒落了。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儘管歷經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生命力,是我國藝術史上的一件珍品。

交通旅遊

從蘭州出發乘車行75公里,到劉家峽水電站大壩換乘遊艇,經過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進峽口,過姊妹峰,即可到達。 從蘭州去炳靈寺參觀,可加入旅行社旅遊團隊活動,也可以在蘭州汽車西站乘坐赴永靖縣的長途公共汽車,再換乘遊船去旅遊。 永靖縣經G213公路過祁家黃河大橋可達東鄉縣、臨夏市。 經永靖縣三塬鎮的向陽碼頭輪渡,到底對岸蓮花碼頭,可達臨夏市。電影《天下無賊》中劉德華和劉若英乘此輪渡拍攝鏡頭的。

相關旅遊

1.劉家峽水電站:大壩處購買門票,電站工作人員導遊參觀發電站,可達大壩下出口。 2.永靖縣太極島旅遊區:自大壩下行到永靖縣,可達太極島旅遊區。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 20元/人
交通提示
  • 從臨夏市汽車站坐汽車到達臨夏永靖縣
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