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陵

永曆陵

永曆陵位於貴州都勻高塘山。是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明昭宗(1623年—1662年)朱由榔之墓。

簡介

永曆陵歷陵

永曆陵位於貴州都勻高塘山。是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明昭宗(1623年—1662年)朱由榔之墓。

明昭宗生平簡介

明昭宗明昭宗

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孫子,明思宗的堂弟,父桂端王朱常瀛。在隆武被俘後,於當年十月初十日(一說十四日)稱監國於肇慶。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肇慶正式即位,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永曆帝倚仗張獻忠建立的農民政權大西之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帶抵抗清朝,因此維持時間較長,一度甚至收復湖南等地。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政權滅亡。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次年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永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1月,永曆帝在昆明遭絞死,終年39歲。死後廟號昭宗,諡號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清乾隆年間上諡號出皇帝。

早年

朱由榔明熹宗天啟三年生於北京。他的父親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第七子,封於湖南衡州(今衡陽)。天啟七年(1627年)就藩,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攻陷衡州,朱常瀛逃往廣西。清順治二年(1645)病死於蒼梧(今梧州),諡號"端"。三子安任王朱由(木愛)承嗣。隆武稱帝後,兄桂恭王一病不起,不久朱由榔被封桂王。

稱帝

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清軍俘虜,鏇被害。國不可一日無主。按照明朝的當時的繼承制度,皇位應該由明神宗的直系男性後裔繼承。而當時明神宗的男性後裔只剩下朱由榔一人。於是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的擁立下,隆武二年十月初十日(一說十四日)朱由榔稱監國於肇慶,以丁魁楚為首席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瞿式耜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書事,同時任命了各部院官員。

監國七天之後,十六日贛州失守(十月初四日)的訊息傳到肇慶。肇慶距離贛州還有相當一段路程,但舉朝洶洶,監國的喜慶氣氛消失得無影無蹤。司禮監太監王坤主張立即逃難,首輔丁魁楚隨聲附和,大學士瞿式耜等力主鎮定,也只推遲了四天。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往梧州。這種行為無異於放棄廣東,導致永曆朝廷在廣東人心盡失。

十一月初二日,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侍郎王應華等在廣州奉請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監國,並且搶在朱由榔之前,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稱帝,改明年為紹武元年。

十一月初八日,朱聿在廣州即位的訊息傳到梧州,為收拾廣東民心,朱由榔於十一月十二日東返肇慶,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明年為永曆元年。同時,追尊其父朱常瀛為端皇帝,兄朱由(木愛)為桂恭王;嫡母王氏為慈聖皇太后,生母馬氏為昭聖皇太后。

十二月十五日,正當紹武政權在同永曆朝廷激戰正酣,並且占據上風的時候。清軍在佟養甲李成棟統率下,偽裝成明朝軍隊,出其不意地攻占廣州。紹武帝及首輔蘇觀生自殺殉國,廣東淪陷。

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曆朝廷離開肇慶再度逃入廣西。永曆元年(1647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榔到達梧州,仍恐不安全,又經平樂府(今桂林市東南)逃到桂林

順治四年(1647年)正月十九日,李成棟部於順治四年正月十九日由三水進至高明,留守肇慶的明兩廣總督朱治澗不戰而逃。李成棟即命部將羅成耀留鎮肇慶,自己領主力進攻梧州。梧州守將陳邦傅棄城而逃。二十九日,李成棟占領梧州。二月間,明內閣首輔丁魁楚投降,被殺。

受制于軍閥

二月十五日,永曆帝逃奔全州,投靠軍閥劉承胤,從此被其挾持。大學士瞿式耜等人自請留守桂林,穩定局勢。四月十五日,朱由榔在劉承胤唆使下,遷入湖南武岡州,以岷王府為行宮,劉承胤迎駕有功進封武岡侯。五月,改武岡州為奉天府,晉封劉承胤為安國公,“政事皆決於承胤矣”。

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廷以大漢奸恭順王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偕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續順公沈志祥、固山額真金礪、梅勒章京屯泰領兵往征湖廣、兩廣。明軍堅強抵抗,無奈寡不敵眾。次年(1647年)八月,孔有德進逼武岡,劉承胤於挾持永曆帝降清。不過,在劉母出面干預下。永曆帝和少數朝臣帶著宮眷匆忙出城逃難,逃往柳州。途中,太子及大學士吳炳為清軍截獲,被押至衡州,吳炳被俘後自縊。 十二月初五日再次遷駐桂林。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在平西王吳三桂的請求下,清廷決定出兵緬甸,迫使交出明永曆皇帝,並且摧毀在雲南邊境地區繼續抗清的李定國軍。內大臣一等公愛星阿被任為定西將軍,率領滿洲兵馬赴滇,同吳三桂一道負責進軍事宜。敕書中說:“茲以逆賊李定國已經 敗竄,怙惡不悛,宜盡根株,以安疆圉。特命爾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統兵同平西王吳三桂相機征討。凡事與都統卓羅、鄂爾泰、孫塔、署護軍統領畢立克圖、護軍統領費雅思哈等會議而行。如進剿,則令卓羅守城……”次年(1661)四月,愛星阿軍至貴陽,餵馬十天后 向雲南進發。八月二十四日,吳三桂、愛星阿部署滿、漢兵由昆明分兩路西進。十一月初九日,吳三桂所遣總兵馬寧、副都統石國柱以及降將祁三升、馬寶、高啟隆、馬惟興等由姚關推進到木邦。吳三桂、愛星阿致書緬甸國王,要求交出永曆君臣。清方記載中說:“偽晉王 李定國先奔景線,偽鞏昌王白文選遁據錫波,憑江為險。官兵自木邦晝夜行三百餘里,臨江造筏將渡。白文選復奔茶山。吳三桂、愛星阿遣總兵官馬寧等率偏師追之,自領大軍直趨緬城。先遣人傳諭緬酋,令執送偽永曆朱由榔,否則兵臨城下,後悔無及。”

永曆帝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訊息後,給吳三桂寫了下面這封信:

將軍本朝之勛臣,新朝之雄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逆肆志,突我京師,逼死我先帝,掠殺我人民。將軍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盡泯也。奈何清兵入京,外施復仇之虛名,陰行問鼎之實計。紅顏幸得故主,頓 忘逆賊授首之後,而江北一帶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南方重臣不忍我社稷顛覆,以為江南半壁,未始不可全圖。詎鸞輿未暖,戎馬卒至。閔皇帝(指弘光)即位未幾,而車駕又蒙塵矣。閩鎮興師,復振位號,不能全宗社於東土,或可偏處於一隅。然雄心未厭,並取隆武皇 帝而滅之。當是時,朕遠竄粵東,痛心疾首,幾不復生,何暇復思宗社計乎?諸臣猶不忍我二祖列宗之殄祀也,強之再四,始膺大統。朕自登極以來,一戰而楚失,再戰而西粵亡。朕披星戴月,流離驚竄,不可勝數。幸李定國迎朕於貴州,奉朕於南(寧)、安(隆),自謂 與人無患,與國無爭矣。乃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勛,督師入滇,犯我天闕,致滇南寸地曾不得孑然而處焉。將軍之功大矣!將軍之心忍乎?不忍乎?朕用是遺棄中國,鏇渡沙河,聊借緬國以固吾圉。出險入深,既失世守之江山,復延先澤於外服,亦自幸矣。邇來 將軍不避艱險,親至沙漠,提數十萬之眾,追煢煢羈旅之君,何視天下太隘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竟不能容朕一人哉!豈封王錫爵之後,猶必以殲朕邀功哉!第思高皇帝櫛風沐雨之天下,朕不能身受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能。將軍既毀宗室,今又欲破我父子,感鴟鴞之章, 能不慘然心惻耶?將軍猶是中華之人,猶是世祿之裔也。即不為朕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身之祖若父乎?不知新王何親何厚於將軍,孤客何仇何怨於將軍?彼則盡忠竭力,此則除草絕根,若此者是將軍自以為智,而 不知適成其愚。將軍於清朝自以為厚,而不知厚其所薄,萬祀而下,史書記載,且謂將軍為何如人也。朕今日兵單力微,臥榻邊雖暫容鼾睡,父子之命懸於將軍之手也明矣。若必欲得朕之首領,血濺月日,封函報命,固不敢辭。倘能轉禍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席,俾朕 備位共主,惟將軍命。是將軍雖臣清朝,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厚恩矣。惟冀裁擇焉。

這大概是永曆帝留下的最後一份檔案了。其音哀愁如秋蟲鳴泣,無壯烈之氣,有乞生之念。語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南明志士寄希望於這樣的皇帝實現中興大業,真可說是緣木求魚了。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軍迫近緬甸阿瓦,緬甸國王大驚,決定送出朱由榔父子以避免本國捲入明、清之戰。劉健記載:“十二月朔,三桂至舊晚坡。緬相錫真約我兵往迎永曆。錫真持貝葉緬文納款,譯其文有:願送永曆出城,但求退兵扎錫坡,等語。蓋恐大兵襲其城 也。”初二日未時,一隊緬甸士兵突然來到永曆住地,口稱:“中國有兵來近城,我國發兵由此抵敵,宜速移去。”說完,七手八腳把朱由榔連同座椅抬起就走,另外備轎供太后、皇后乘用,太子朱慈烺和其他隨從一併起行。在緬兵押送下陸行五里即抵河岸,戌時渡河,只 聽見對岸兵馬往來,人聲嘈雜,也不知道是誰家兵馬。清軍先鋒噶喇昂邦擔心永曆帝室得知實情可能在渡河時投水自盡,事先安排了不久前降清的鐵騎前營武功伯王會到河邊等候,永曆座船抵岸時,他即上前拜見,自稱奉晉王李定國之命特來迎駕。朱由榔還蒙在鼓裡,對王 會慰勞有加。直到王會把永曆一行人送入清軍營中,朱由榔才發覺上當,憤慨不已,斥責王會的叛賣行徑。王會內心有愧,無言而退。

參考諸書記載,吳三桂等所統清滿、漢軍主力進至舊晚坡,該處“去緬城(指緬京阿瓦,今曼德勒)六十里”,前鋒到達阿瓦城對岸河邊,“緬人謀獻桂王,請大軍留駐”。《陽秋雜錄》記:“吳三桂標將有商於吳者。問以舊晚坡之事,據云:十二月初三日,三桂至舊晚坡 ,檄緬送王,並索從亡諸臣頭首。緬迫於兵威,亦遣人相聞。薄暮,緬人送人首三十七至三桂營(按:當即死於咒水之難之明臣),營中訛言王薨。及二鼓,言王至矣。隨眾出迎,見二艘渡江來,一為王及太妃、王妃、世子、郡主,一為遇害諸臣家屬。有緬相及蠻兵二百 餘人俱至。三桂送王及宮眷於公所。王南面坐,達旦。三桂標下舊官相繼入見,或拜,或叩首而返。少頃,三桂進見,初甚倔傲,見王長揖。王問為誰?三桂噤不敢對。再問之。遂伏地不能起。及問之數至,始稱名應。王切責曰:‘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 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緘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對曰:‘某能任之。’王令之去,三桂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則色如死灰,汗浹背,自後不復敢見。”

初九日,吳三桂班師。回滇途中,吳三桂於下營時均將朱由榔一家置於附近地方帳篷內,由滿洲官兵嚴密看守。原先隨從永曆的明朝官員妻妾躲過咒水之難後,又被滿洲官兵搶去。侍候朱由榔的人只剩下小內官五人、面貌醜陋的小宮女三四人和跛足侍衛總兵鄧凱。

康熙元年(1662)三月十二日,清廷以擒獲永曆帝詔告天下,詔書中說:“念永曆既獲,大勛克集。士卒免徵戍之苦,兆姓省輓輸之勞。疆圍從此奠安,閭闔獲寧乾止。是用詔告天下,以慰群情。”五月,吳三桂因擒獲朱由榔有功,進封為親王。

在清廷詔告全國的同一天,朱由榔和他的眷屬被押回雲南昆明。昆明城中許多百性眼見皇帝蒙難,不免黯然神喪。當時一個目擊者說:“永曆之自緬歸也,吳三桂迎入,坐輦中。百姓縱觀之,無不泣下沾襟。永曆面如滿月,須長過臍,日角龍顏,顧盼偉如也。”清軍把朱由 榔一家圈禁在世恩坊原崇信伯李本高宅內。吳三桂等人認為如果押解赴京獻俘,路途遙遠,恐怕發生意外,建議就地處決,得到清廷核准。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朱慈煊(又作朱慈炫)和國戚王維恭的兒子被處死。據記載,行刑前吳三掛主張拖出去砍頭,滿洲將領不贊成,愛星阿說:“ 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安南將軍卓羅也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於是,把朱由榔父子和王維恭子抬到門首小廟內,用弓弦勒死。臨刑之前,年輕的朱慈炫大罵吳三桂:“逆賊!明朝負了你什麼?我父子倆負了你什麼?使我有此下場?”行刑結束,隨即命昆明知縣聶聯甲帶領員役搬運柴薪把三人棺木焚化於北門外。次 日,清兵至火化處拾取大骨攜回作證。雲南人民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墳為藉口,尋得未燼小骨葬於太華山。南明最後一帝至此煙消雲散。

死亡

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

莽白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訊息後,曾寫信給吳三桂,到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初三(1662年01月22日),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皇統徹底滅亡。。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望日(1662年06月01日,清康熙元年),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終年40歲。其身亡處後改名為逼死坡。死後廟號昭宗,諡號匡皇帝。清乾隆年間天地會上諡號出皇帝。

寫給吳三桂的絕筆信:

將軍本朝之勛臣,新朝之雄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逆肆志,突我京師,逼死我先帝,掠殺我人民。將軍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盡泯也。奈何清兵入京,外施復仇之虛名,陰行問鼎之實計。紅顏幸得故主,頓 忘逆賊授首之後,而江北一帶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南方重臣不忍我社稷顛覆,以為江南半壁,未始不可全圖。詎鸞輿未暖,戎馬卒至。閔皇帝(指弘光)即位未幾,而車駕又蒙塵矣。閩鎮興師,復振位號,不能全宗社於東土,或可偏處於一隅。然雄心未厭,並取隆武皇 帝而滅之。當是時,朕遠竄粵東,痛心疾首,幾不復生,何暇復思宗社計乎?諸臣猶不忍我二祖列宗之殄祀也,強之再四,始膺大統。朕自登極以來,一戰而楚失,再戰而西粵亡。朕披星戴月,流離驚竄,不可勝數。幸李定國迎朕於貴州,奉朕於南(寧)、安(隆),自謂 與人無患,與國無爭矣。乃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勛,督師入滇,犯我天闕,致滇南寸地曾不得孑然而處焉。將軍之功大矣!將軍之心忍乎?不忍乎?朕用是遺棄中國,鏇渡沙河,聊借緬國以固吾圉。出險入深,既失世守之江山,復延先澤於外服,亦自幸矣。邇來 將軍不避艱險,親至沙漠,提數十萬之眾,追煢煢羈旅之君,何視天下太隘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竟不能容朕一人哉!豈封王錫爵之後,猶必以殲朕邀功哉!第思高皇帝櫛風沐雨之天下,朕不能身受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能。將軍既毀宗室,今又欲破我父子,感鴟鴞之章, 能不慘然心惻耶?將軍猶是中華之人,猶是世祿之裔也。即不為朕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身之祖若父乎?不知新王何親何厚於將軍,孤客何仇何怨於將軍?彼則盡忠竭力,此則除草絕根,若此者是將軍自以為智,而 不知適成其愚。將軍於清朝自以為厚,而不知厚其所薄,萬祀而下,史書記載,且謂將軍為何如人也。朕今日兵單力微,臥榻邊雖暫容鼾睡,父子之命懸於將軍之手也明矣。若必欲得朕之首領,血濺月日,封函報命,固不敢辭。倘能轉禍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席,俾朕 備位共主,惟將軍命。是將軍雖臣清朝,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厚恩矣。惟冀裁擇焉。

家庭

子女

長子朱慈爝王繼宗),懷愍太子,(1644年三月十九-?)清兵進軍廣東,永曆帝逃離肇慶時朱慈爝隱居貴陽清鎮。後追封。

次子:朱慈

南明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明恭宗朱常洵熙陵河南省
明安宗朱由崧弘光陵北京市
明惠帝朱宇溫惠帝陵河南省南陽
明順帝朱宙栐順帝陵河南省南陽
明端帝朱碩熿端帝陵河南省南陽
明宣帝朱器墭宣帝陵河南省南陽
明紹宗朱聿鍵隆武陵福建省汀州
明禮宗朱常瀛興陵廣西省梧州鳳凰山
明昭宗朱由榔永曆陵雲南省雲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