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鬱

氣鬱

氣鬱,內傷病證氣機不暢,氣的支行障礙,蘊結聚積不得發越,機能阻滯的一種病理變化,可繼發氣滯、血瘀、濕郁、痰郁、食郁以及五臟本氣鬱結等病證。

基本信息

六郁之先論

六郁”,首見於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即氣鬱、濕郁、痰郁、熱郁、血郁、食郁。六郁之中,氣鬱為先,氣鬱一成,諸郁遂生。
七情所傷,氣鬱為先。《丹溪心法·六郁》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以氣為動力,能推動臟腑氣化,輸布津液,宣暢血脈,消化水谷。若情志過極,憂思郁怒,首害氣機。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氣機郁滯,氣鬱由是而成。所謂氣鬱,通常是指肝氣鬱結。肝司疏泄,以氣為用,氣之疏泄,則可使周身之氣機,臟腑之功能活動條達暢茂。若肝氣鬱結,疏泄失司,木郁而致諸髒氣機皆不得暢達。肝氣鬱結,其臨床表現有二大類別,一是肝氣鬱於本經,症見胸脅脹滿或脹痛,善太息,抑抑不樂。二是肝氣鬱結病及它髒,如肝鬱乘脾,中氣不運,腹滿食少,嘔惡痛瀉;肝氣犯肺,胸悶喘息;肝氣犯胃,脘痛嘈雜,吞酸吐苦;肝氣犯腎,藏泄失司,則小便淋漓不宣,或癃閉不通。
氣鬱為六郁之始。肝氣既郁,疏泄不利,氣機鬱結,則可導致其它五郁。
氣鬱及血,則為血郁。血之運行,聽命於氣,故為血之帥。今氣既郁滯,則不能帥血暢行,是以血郁。《丹溪心法·六郁》說:“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氣鬱不能布津,痰郁內成。氣主輸布傳化,津液屬陰類,賴氣以行。氣鬱不宣,氣化失司,津液不能輸布蒸化,則停聚而為痰,痰郁為患,名曰痰郁。《丹溪心法·六郁》說:“痰郁者,動則喘,寸口脈沉滑”。
氣鬱不能化濕,則成濕郁。濕非人身素有之物,每因氣化失司,而停滯於內。氣機鬱結,氣化不利,或肝鬱乘脾,脾運不健,水濕不得正化,停聚而生濕。濕聚發為濕郁。《丹溪心法·六郁》說:“濕郁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
氣鬱化熱,熱郁即成。氣屬陽,其體熱。氣鬱不解,久郁易從熱化,所謂“氣有餘便是火”。氣鬱化火,則成火郁。而痰、濕、食、血、諸郁,亦常壅而化熱,故熱郁常先在諸郁基礎上形成。《丹溪心法·六郁》說:“熱郁者,瞀悶,小便赤,脈沉數”。
氣鬱納化失常,食滯內停,發為食郁。飲食納而能化,全賴氣的推動。納化失職,其司在胃,其用在氣,其助在肝。《血證論》說:“木之氣,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滲泄中滿在所不免”。肝氣鬱結,疏泄不利,逆而犯胃,以致胃氣失於和降,納化失職,納而不化,飲食積滯,而成食郁。《丹溪心法·六郁》說:“食郁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者是也”。
總之,諸郁以氣鬱為始,而諸郁必兼氣鬱。

病機

《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結氣候》指出:“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於內”。
由於本病始於肝失條達,疏泄失常,故以氣機郁滯不暢為先。氣鬱則濕不化,濕郁則生痰,而致痰氣鬱結;氣鬱日久,由氣及血而致血郁,又可進而化火等,但均以氣機郁滯為病理基礎。

介紹

氣鬱氣鬱
即郁,為中醫病因病機學概念。指內傷病證氣機不暢,氣的支行障礙,蘊結聚積不得發越,機能阻滯的一種病理變化,亦是繼發性致病因素之一。《醫貫·郁病論》說:“凡病之起,多由於郁。郁者,抑而不通之義。”《金匱勾玄·六郁》說:“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臨證指南醫案·郁》則說:“邪不解散,即謂之郁。”故氣鬱久而不解,則可繼發氣滯、血瘀、濕郁、痰郁、食郁,以及五臟本氣鬱結等病證。
形成氣鬱多指肝氣鬱結。多由憂思郁怒,情志不舒所致。情志內傷雖為引起氣鬱的主要因素,但易患氣鬱者,亦常有髒氣虛弱的內在因素。《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說:“諸郁,髒氣病也。其原本于思慮過深,更兼髒氣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病變的命名和分類

《類經》對《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五郁”的注釋說:“故或郁於氣,或郁於血,或郁於表,或郁於里,或因郁而致病,或因病而生郁。”因而,諸郁病變有病因和病機、廣義和狹義之分。《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以五行立名,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屬廣義五氣之郁,合稱“五郁”,實指六淫邪氣導致的五臟郁證。《丹溪心法》所載的氣鬱、血郁、濕郁、火郁、痰郁、食郁等,合稱“六郁”,屬病因之郁,並指出以氣鬱最為重要。《景岳全書》提出有怒郁、思郁、憂鬱、悲鬱、驚郁恐郁之分,是為廣義情志之郁。《赤水玄珠》以心郁、肝鬱、脾郁、肺郁、腎郁膽郁等分類,屬五臟本氣自郁,以肝鬱氣結最為常見。可見,古代醫家儘管有五郁、六郁、情志之郁和五臟之郁的不同區分,但對臨床常見的氣鬱和肝氣鬱結是為諸郁的病因病機學基礎,卻是有共識的。狹義之郁,則指肝氣鬱結。

性質和致病特點

主要有如下幾方面:①郁則氣聚而滯,聚則病似有形而無實質。如《臨證指南醫案·郁》說“郁則氣滯,其滯或在形軀,或在臟腑,必有不舒之現證……如胸膈似阻,心下虛痞,脅脹背脹,脘悶不食,氣虛攻沖,筋脈不舒”等症。②郁則肝失疏泄,情志不舒。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功能疏達氣機而發泄壅滯。氣鬱則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情志鬱結而不得發泄,常表現為精神抑鬱不樂、胸悶不舒、兩脅脹滿或串痛等症。③郁則傳化失常,中焦致郁為多。《金匱勾玄·六郁》說:“郁者……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並認為,凡有六淫、七情、勞役妄動,上下所屬髒氣出現虛實克勝之變,必影響及中焦之氣,因而中焦郁病較為多見。《證治要訣》說:“中焦致郁多也。”中焦為脾胃之所,脾主運化而升消,胃主納腐而和降,為飲食水谷傳化之關鍵。肝木之於脾(胃)土,本為制勝之髒,若肝氣鬱結,則易橫逆乘脾犯胃,致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可見脘悶、噯氣、吐酸、腹脹、泄瀉等症。④氣鬱日久,則可繼發多種病變。氣機鬱結日久,由於病機的發展變化,一般在肝鬱氣滯的基礎上,常可繼發血郁、火郁、痰郁、濕郁、食郁等多種病變。《丹溪心法·六郁》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如氣鬱不解,日久影響及血,致使血運不暢,脈絡阻滯,則成血郁,可見胸脅刺痛、痛有定處、舌有瘀點或瘀斑等症,久則可發展成血瘀證。若氣鬱日久化火,以致肝火上炎,則成火郁,可見性情急躁,口苦咽乾,目赤耳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症。若氣機郁滯,日久不解,亦可影響津液的輸布,致使津液運行不暢而釀生痰涎,形成痰郁;痰氣交阻於胸膈之上,則可見胸中窒悶,咽中有物作梗,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症,此即所謂的梅核氣病證。若憂思氣結傷脾,或肝鬱氣滯,橫逆乘脾,均會導致脾失健運,以致水谷不得運化和水濕運化失職,形成飲食停滯,則成食郁,又稱宿食積滯,可見納呆食少、腹脹、胸脘痞悶、吞酸噯氣等症。若水濕不運而內停,阻滯中焦,則成濕郁,可見食少噯氣、脘腹脹悶、便溏腹瀉、苔膩等症。⑤郁多積漸而成,病則亦難速解。氣鬱為病,多由情志抑鬱不伸,鬱悶不樂,日積月累而成,多非突然發病。治療宜用和解之劑,舒肝理氣而解郁,以緩圖之。

氣鬱體質

機理分析

人體之氣是人的生命運動的根本和動力。生命活動的維持,必須依靠氣。人體的氣,除與先天稟賦、後天環境以及飲食營養相關以外,且與腎、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所以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實質上都是氣在人體內運動的具體體現。當氣不能外達而結聚於內時,便形成“氣鬱”。中醫認為,氣鬱多由憂鬱煩悶、心情不舒暢所致。長期氣鬱會導致血循環不暢,嚴重影響健康。
體質特點
總體特徵: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鬱、憂慮等氣鬱表現為主要。
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
發病傾向:易患髒躁(多指女性精神憂鬱、心情煩亂、哭笑無常、呵欠頻作)、梅核氣及郁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
易患疾病:抑鬱症、失眠、更年期綜合徵、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等。

調養方案

飲食宜多食黃花菜、海帶、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氣、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
食療方
①橘皮粥:橘皮50克,研細末;粳米100克,加清水煮至粥將成時,加入橘皮,再煮10分鐘即成,佐餐食。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適用於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者。
②菊花雞肝湯:銀耳15克,菊花10克,茉莉花24克,調料適量,雞肝100克(切薄片),將水燒沸,先入料酒、薑汁、食鹽,隨即下入銀耳及雞肝,燒沸,撇去浮沫,待雞肝熟時,調味,再入菊花、茉莉花稍沸即可,佐餐食。具有疏肝清熱、健脾寧心的功效。
運動起居儘量增加戶外活動,多參加民眾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如打球、跳舞、下棋等。

氣鬱臨床證型及治療

《古今醫統大全·郁證門》說:“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鬱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
《臨證指南醫案·郁》所載的病例,均屬情志之郁,治則涉及疏肝理氣、苦辛通降、平肝熄風、清心瀉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絡、化痰滌飲、益氣養陰等法,用藥清新靈活,頗多啟發.

1、氣鬱脘痛

:氣機郁滯所致胃脘痛。多由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所致,故又稱肝胃氣痛。證見胃脘脹痛,痛常遊走,連及兩脅,噯氣頻繁,嘈雜吐酸等。治宜疏

2、氣鬱脅痛

:七情過度,肝氣鬱結所致脅痛,見《東醫寶鑑·外形篇》。

3、氣鬱眩暈

:又稱氣暈。見《證治匯補·氣鬱眩暈》:“七情所感,髒氣不平,郁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證見頭目昏眩,精神抑鬱,心悸怔忡,時時面部發熱,眉棱骨痛,嘈雜噁心,脈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定志。

4、氣鬱頭痛

:因情志觸發,氣逆於上所致的頭痛。見《丹溪心法附余·風熱門》。證見頭痛,頭目昏眩,胸腹脹滿,嘔吐酸水等。

5、氣鬱怔忡

:《不居集》卷二十二論氣鬱怔忡:“失意之人,懷抱抑鬱,氣生痰涎,涎與氣搏,心神不寧,脈必沉結,或弦者是也。”治宜疏肝和營,解郁化痰。

6、氣鬱吐血

:氣機郁滯所致吐血。證見惡風寒,面色晦滯,口苦口酸,噁心喜嘔,脈澀。治以舒郁為主。

7、氣鬱血崩

:屬血崩症型之一。多因暴怒傷肝,氣亂血動,血液妄行,致成崩漏。症見突然陰道下血量多,色紫紅有塊,煩躁易怒,胸脅不舒。治宜止血以治標。

8、氣鬱痰滯

:氣鬱痰凝,阻滯胸咽。症見: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精神抑鬱,胸部悶塞,脅肋脹滿;舌脈:苔白膩,脈弦滑。治宜行氣開郁,化痰散結。
常用藥:厚朴、紫蘇理氣寬胸,開郁暢中;半夏、茯苓、生薑化痰散結,和胃降逆。
加減:濕鬱氣滯而兼胸脘痞悶、噯氣、苔膩者,加香附、佛手片、蒼朮理氣除濕;痰郁化熱而見煩躁、舌紅、苔黃者,加竹茹、栝蔞、黃芩、黃連清化痰熱;病久入絡而有瘀血徵象,胸脅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者,加鬱金、丹參、降香、薑黃活血化瘀。

9、氣鬱化火

:氣鬱日久,化火薰灼,橫逆犯胃。
症見: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乾,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
舌脈: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常用藥:柴胡、薄荷、鬱金、制香附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朮、茯苓健脾去濕,丹皮、梔子清肝瀉火。
加減:熱勢較甚,口苦、大便秘結者,可加龍膽草、大黃瀉熱通腑。肝火犯胃而見脅肋疼痛、口苦、嘈雜吞酸、噯氣、嘔吐者,可加黃連、吳茱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肝火上炎而見頭痛、目赤、耳鳴者,加菊花、鉤藤、刺蒺藜清熱平肝。熱盛傷陰,而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去原方中當歸、白朮、生薑之溫燥,酌加生地、麥冬、山藥滋陰健脾。

10、肝氣鬱結不孕

:不孕症型之一。見陸成一《女界須知》。多因婦女平素情志不舒,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氣血不和,沖任不能相資攝精成孕。臨床見情志抑鬱,經量少而延期,經前乳房脹痛,胸脅不舒等,治宜疏肝解郁,養血調經。
加減:血虛生風而見手足蠕動或抽搐者,加當歸、生地、珍珠母、鉤藤養血熄風;躁擾、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制首烏等養心安神;喘促氣逆者,可合五磨飲子開郁散結,理氣降逆。該證發作時,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適當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並結合語言暗示、誘導,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11、心脾兩虛

:情志所傷,脾失健運,心失所養。症見: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治宜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芪、當歸、龍眼肉等益氣健脾生血;酸棗仁、遠志、茯苓養心安神;木香、神曲理氣醒脾。
加減:心胸鬱悶,情志不舒者,加鬱金、佛手片理氣開郁;頭痛加川芎、白芷活血祛風而止痛。

12、心腎陰虛

情志所傷,化源不足,陰精虧虛。症見: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滋養心腎。前方滋陰補血,養心安神,後方滋補腎陰,合用適宜於心腎陰虛證。
常用藥:地黃、淮山藥、山茱萸、天冬、麥冬、玄參滋心腎;人參、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丹參養心安神;丹皮涼血清熱。
加減:心腎不交而見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者,(黃連、肉桂)交通心腎;遺精較頻者,可加芡實、蓮須、金櫻子補腎固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