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貧困

氣候貧困

氣候貧困( Climate Poverty),是指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及產生的災害所導致的貧窮或使得貧窮加劇的現象。氣候變化和貧困的關係體現在其將直接或間接加劇貧困。直接的影響是指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人民的生命財產、生計、基礎設施等造成的損失,將體現在氣象災害發生的頻次增加,強度增大,不僅對災害發生時期的生產活動產生嚴重的後果,而且會因對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損壞,給災後恢復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間接影響來自於對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長期影響。

概述

氣候貧困氣候貧困

貧困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發展現象,其核心是能力、權力和福利的被剝奪。貧困不只是收入的貧困,還包括人類教育貧困健康貧困知識貧困信息貧困以及生態貧困等。沒有任何國家、沒有任何明確的可量化的指標來評價生態、氣候貧困,實際上它是多維貧困中最難的也是最大的貧困。

研究表明,極端氣候帶地區,生態環境原本就比較脆弱,極端天氣對這些地區的影響也尤甚。因為這些地方的人口多數以農牧業為生,原本經濟發展就非常困難,極端天氣造成的生態災難,直接對區域內的人口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

氣候貧困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對於許多極端氣候帶來說,無法在本地為貧困人口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世界的角度看,各地區對氣候災害侵襲的抵禦能力也不盡相同。儘管卡特里那颶風非常明確地提醒人們,即使是在最富裕的國家,人們在面對氣候變化時也是那么軟弱無力,但氣候災難卻高度集中在貧困國家。高度貧困和低水平的發展限制了貧困家庭控制氣候風險的能力。由於獲得正式保險的渠道有限,加上收入低、資產微薄,貧困家庭不得不在極其窘迫的情況下處理與氣候有關的異常事件。

統計數據

1980年~2012年裡,已有6500起與氣候相關的災害。在這三十多年裡,中國溫飽線以下的人口,從2.5億減少到了不到1800萬,但這最後的1800萬,也是最難解決的部分,學者將之稱為“氣候貧困人群”。預計到2015年,全球氣候危機影響的人數將增長54%,即達到3.75億人。

氣候災害

極端氣候造成的貧困極端氣候造成的貧困

地球溫度上升導致喜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對淡水資源形成長期隱患;

海平面上升,上海、廣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面臨鹹潮破壞,甚至淹沒之災;

凍土溶化,日益威脅當地居民生計和道路工程設施;

熱浪、乾旱、暴雨、颱風等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等越來越頻繁,導致當地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加劇;

糧食減產,千百萬人面臨飢餓威脅;

每年,全球因氣候變化導致腹瀉、瘧疾、營養不良多發而死亡的人數高達15萬,主要發生在非洲及其它開發中國家。2020年,這個數字預期會增加一倍;

珊瑚礁、紅樹林、極地、高山生態系統、熱帶雨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的威脅,生物多樣性受損害。

氣候變化已經引發了很多問題,像沿海地區的海平面上升,南方的洪災,季節性乾旱,西南地區的山地災害,青藏高原的凍土融化,荒漠化加劇,西北地區的冰川退縮,東北地區的乾旱加劇。種種災難都會導致經濟財產的直接損失,其後果是不堪想像的。

中國情況

貧困帶

氣候貧困在中國的分布帶氣候貧困在中國的分布帶

中國的貧困問題和氣候異常關係相當密切,在消滅貧困的過程中,氣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數,而這個挑戰,還沒有引起國人的充分注意。中國的貧困帶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東部地區的孤島貧困帶,包括東北邊境、山東、河南一帶的革命老區;第二個是騰衝愛輝線貧困帶,這條中間線的兩側,多數都是高原和高山地區,是中國主要的貧困地區所在的區域;第三個就是西部沙漠和高原苦寒地區。在上述三個貧困帶當中,除了第一個孤島貧困帶,另外兩個貧困帶基本都是極端氣候帶。大約有8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極端氣候帶。

生態與貧困的關係

在中國,貧困地區與生態與環境脆弱地帶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具有較高的地理空間分布上的一致性的地理耦合,在生態敏感地帶的人口中,74%生活在貧困縣內,約占總貧困人口的81%。而生態脆弱區因處於不同生態區的邊緣交替地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差,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強烈,抗干擾能力弱,人們不合理開發利用更容易造成生態與環境的惡化。同時,中國生態脆弱區氣候變化的特點:冰川退縮,乾旱加劇;森林植被萎縮,水土流失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災害加重;海平面上升,加重海岸侵蝕等。因此,貧困地區從自然條件來說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極端氣候事件包括旱澇災害等發生頻率高,影響更大。氣候變化對貧困地區的各個領域和生活、生計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嚴重影響。同時,貧困地區多處於條件差的區域,大多數地區都較為偏僻,遠離經濟中心地區,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加之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短缺,另外人口增長過快,教育和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低,因此應對災害能力更為薄弱。

氣候的負面影響

氣候變化給中國帶來的主要負面影響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影響農業生產,引起種植業生產能力的下降,導致農業病蟲草害的發生區域擴大,使病蟲害的生長季節延長,害蟲的繁殖代數增加,危害時間延長,作物受害程度加重。影響水資源,水資源時空分布狀況發生變化,氣溫升高,蒸散量增加,大部分地區農業水資源減少,冰川面積縮減少,氣候變化會造成中國北方草地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產草量和載畜量下降氣候變化沒有緩解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相反,還將進一步加劇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的人均徑流量減少,減少幅度為20%~40%。在沿海地區,強熱帶風暴影響的加強,海平面加速上升,河流入海沙量減少,中國海岸侵蝕加劇將是必然趨勢。另外,氣候變化通過增加疾病的發生和傳播的機會危害人類健康,洪澇災害後,感染性腹瀉如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增加。

應對措施

貧困救濟貧困救濟

第一,調研評估以社區為單位的氣候適應知識,創建適合當地需要的科學知識網路。應該把科學和技術創新轉化為實際、可操作且與當地相關的信息,確保這些信息能夠方便實踐者和農民使用;

第二,開展跨領域研究。適應需要和其他社會發展領域的研究者共同合作,以解決如貧困、經濟差距、區域不平衡發展、生態和災害管理問題。

第三,針對氣候變化不是孤立存在的現實,應採用綜合分析的手法,將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放在更大的發展背景下加以評估。

第四,制定在農業領域減緩和適應的框架。在農業領域開發、整合減緩和適應的項目,增強應對氣候衝擊和變化的彈性,以幫助脆弱人群特別是婦女利用全球、區域、國家和地區層面的公共平台開展相關對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