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

民生問題

民生問題的界定對於“民生”有一個比較準確、合理、恰當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為這直接影響著具體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如果對民生的界定過於模糊或者過於寬泛的話,那么,基於這種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過於龐雜、模糊不清的狀況。相反,如果對於民生的界定過於狹窄的話,那么,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會出現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基本信息

概念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計。到了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給“民生”注入了新的內涵,並將之上升到“主義”、國家方針大政以及歷史觀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孫中山對民生問題較為經典的解釋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頁)“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

範圍

對於“民生”有一個比較準確合理恰當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為這直接影響著具體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如果對民生的界定過於模糊或

民生民生

者過於寬泛的話,那么,基於這種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過於龐雜模糊不清的狀況。相反,如果對於民生的界定過於狹窄的話,那么,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會出現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計。到了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給“民生”注入了新的內涵,並將之上升到“主義”、國家方針大政以及歷史觀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孫中山對民生問題較為經典的解釋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頁)“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
現代意義上的民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都屬於民生範圍內的事情。這個概念的優點是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但其明顯的不足在於,概念範圍太大。從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角度看,廣義上的民生概念幾乎可以延伸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任一領域,無所不包,甚至還可以包括歷史觀方面的問題。這樣一來,由於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沖淡人們對於直接、切身、具體、真正的民生問題的關注和改善,使民生問題難以同改善民生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結合起來。孫中山對民生的界定大致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立論的。

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

狹義上的民生概念相對來說比較準確,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體層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們平時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狹義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會上流行的說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一語中的“民生”,就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

內容

民生問題包括由低到高、呈現出一種遞進狀態的三個層面上的具體內容。

第一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生計狀態的底線。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存狀態”,即:社會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像人那樣有尊嚴地生存下去”。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狀況,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的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人不僅要有尊嚴地生存下去,還要有能力生存下去。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計來源”問題,考慮每一個社會成員“要有能力和機會活下去”的問題,即:一個社會在滿足了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問題之後,就應考慮社會成員基本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問題,以期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發展平台和發展前景。其具體內容包括:促進充分就業,進行基本的職業培訓,消除歧視問題,提供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問題(如勞動權財產權社會事務參與權),等等。

第三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生存線以上的社會福利狀況。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活質量”問題,即: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民眾基本生存和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之後,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和公共財力的大幅度提升,隨著現代制度的全面確立,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使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眾應當享受到較高層面的社會福利,比如,未來公立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得到免費的教育;住房公積金應當普及到每一個勞動者;社會成員的權利應當得到全面的保護,等等。應當看到,這一問題屬於較高層面上的民生問題,目前的中國社會尚沒有能力全面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應當將這一層面的民生問題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長期目標體系當中。

改善民生問題實際上有一個規律,這就是:從現實和操作邏輯看,民生問題上述三個層面上的內容具有一種逐層遞進的關係,即:前一層面內容的基本實現是後一層面內容實施的前提條件,當前一層面內容基本實現之後,應當順理成章地開始後一層面內容的努力。這個順序千萬不能倒過來。

建設

(1)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2)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3)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

由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和長足的發展,GDP增長速度在全球範圍內來看,也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民生問題卻越來越凸顯,民眾怨聲載道,究其原因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性成因。我國一直都比較重視民生問題的解決,但計畫經濟體制下,我們一方面在巨觀上實行“高積累”政策,影響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觀上又否定個人爭取自身利益的正當性,解決民生問題的政策、思路出現偏差。某些民生問題還因政府實施的政策導向所致。如農民收入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落後,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改革開放前,國家通過剪刀差的方式為工業化積累資金導致的。

(2)結構性成因。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政治發展和生態發展之間呈現出結構失衡的狀態,即經濟發展快,社會發展、生態發展相對緩慢,政治發展明顯滯後。這使得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一些制度、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問題,最終都以民生問題的形式凸顯出來。

一、城鄉二元結構制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長期施行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優先支持城市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相對來說,對廣大農村的重視和投入卻較少。畸形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人為地把社會成員擺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存與發展的起點上,而且由於制度、習慣的剛性使這種不平等具有了一種難以打破的平穩態勢,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自我內循環。

二、民眾利益表達機制不暢。公共政策制定及實施時,如果弱勢群體對其受損利益,缺乏正常的利益表達機制,就會引發一系列民生問題。三、民生政策的短缺。一方面,民生政策的缺失或不到位,是出現大量社會問題進而導致民生問題的重要根源。另一方面,民生政策的執行存在梗阻現象。職能部門和利益集團謀取自身利益,幹部民生政績觀念的缺失等都會導致政策的執行障礙。

(3)變遷性成因。這是我國當前民生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我國的民生問題與社會變遷有著必然的聯繫。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舊社會結構因素長期並存,引起社會結構的震盪及不穩定,民生問題也就因此產生。這類問題是社會發展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性現象,往往與本國的政治、經濟問題扭結在一起。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過程中,政府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經濟,解決廣大人民民眾的溫飽問題,這使得公共資源大多優先用於經濟和產業領域,社會與公共事業方面(救災扶貧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的比重相對較少,導致民生改善滯後。第二,體制改革過程中,國有經濟改革和經濟部門的所有制結構多元化,加上上世紀90年代產業結構的高速轉換,社會資源被不同階層和利益集團解構和分割。整個社會追求效率優先,而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由此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收入差距擴大和分配不公平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