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首飾

民族首飾

作為服飾的主要輔助手段,各民族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儘量講究首飾,如耳環項鍊戒指等。在金、銀、玉、珍珠糟瑙、松石、絲、翡翠、珊瑚、蜜蠟、琥珀、海貝、料珠、羽毛、獸皮、獸骨、獸牙等諸多質地的飾品中,以銀飾品最為常見,金首飾和珍珠、玉石等次之。蒙古達斡爾裕固塔吉克烏孜別克、門巴、珞巴、羌、彝、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基諾、苗、瑤、畲、侗、水、布依、壯、仡佬、土家、毛南、黎、高山等近四十個民族都喜用銀飾。其中苗族銀飾品種之繁多,款式之豐富,可說是我國五十多個少數民族之冠,世界上恐怕也沒有任何民族能與之相比。其頭飾,有銀牛角、銀風冠、銀扇、銀抹額、銀飄頭排、銀插花、銀雀花、銀寶帽、銀響鈴帽、銀簪、銀花梳、銀耳環等,胸飾有銀項鍊、銀排圈、銀壓領、銀胸牌等,背飾有銀背吊、銀背牌等,衣飾有銀衣片、銀圍腰、銀袖吊、銀扣子等,手飾有銀手鐲、銀戒指、銀手鍊,腳飾有銀腳鐲銀腳鈴。即便是同一品種,也往往有若干造型。如銀項鍊,就有雙龍搶寶式、六方式、四方式、八字式、響鈴式;項因則有空心雕花式、小米式、空心式、六字式等。再如銀手鐲,亦有龍頭式、六方式、明子式、扭空心式、小米空心式、小米螺絲式、三方式、兩股扭螺絲式、四方扭實心式等。復如耳環一項,據貴州省博物館尚不完全的收藏,式樣即達一百餘種。
貴州省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姑娘,一身銀飾重達二十多斤,其脖頸上的項圈層層疊疊,直逼嘴鼻,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美。滿身的銀飾部件形態各異,有的輕柔如羽毛,無風自動;有的銳利似匕首;有的粗壯有力;有的則小巧玲瓏。銀飾的圖案,大都與苗族居住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傳統有關,或花鳥蟲魚,或山川日月,尤其喜愛牛角造型配龍鳳和蝴蝶紋飾。
瑤族銀飾品的款式亦十分豐富,據稱有六十餘種,只是工藝水平略遜色於苗族。
許多少數民族的銀飾工藝品是近代才有的,如雲南的阿昌、景頗等民族所佩戴的銀飾品,主要是從漢族地區和鄰國頃甸買來,自己不會生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