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首飾龍

樂清首飾龍

在溫州樂清、永嘉等地,盛行著一種叫“首飾龍”的龍燈。 首飾龍屬於觀賞性龍燈,專供人們觀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 當首飾龍出動時,還有一隻和龍燈配套的燈,俗稱“龍船月”,因它的形狀像上弦的月亮,故名。

簡介

樂清首飾龍樂清首飾龍

樂清首飾龍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首飾龍這一民間燈彩遊藝活動除了當地老百姓用來娛樂外,還蘊涵著人們的美好祝願。每年元宵節前後,樂清都會舉行盛大的首飾龍遊行活動,人們希望首飾龍能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首飾龍的製作工藝複雜,集木工、油彩、紙紮、龍燈、刻紙等工藝技法為一體,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往往幾種不同的技法交叉進行,是一種綜合手工技藝的展示。

作品及特點

這次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藏的“樂清首飾龍”,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林邦棟及其兒子林順奎,花了300多天時間精心製成的。作品長約5米,高3米,寬2米,龍身分四層,有80多個樓閣、亭台,濃縮了《封神榜》、《西遊記》等80多出戲,有近300個形態各異、從事各行各業的古今人物在手舞足蹈。還重現了磨粉、打鐵、算命等36個行當的生動場景,妙趣橫生,逗人喜愛,仿佛一幅幅活生生的樂清民俗風土畫卷。

在溫州樂清、永嘉等地,盛行著一種叫“首飾龍”的龍燈。它和其它的龍燈不同,全身不是呈龍形,而是依照魚船結構,整個首架是以一條弧形木條做基礎,上面用竹條和篾絲糊紙紮成一隻龍船。船長3米,款米,高米3左右。前有龍頭,在龍頭口狀部分,含珠垂須,作為龍的象徵性標誌,後有龍尾,中間“龍身”上有5-7層樓閣。上插各色小旗,每層左右和後方系複壁結構,內壁貼透光白紙,外壁貼淡綠色或五顏六色的細紋刻紙圖案,當龍腹內點燈時,燈光映得四周刻紙奇彩紛呈,耀眼奪目。整隻龍船飾有70多個製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層亭台中又配飾著近300個精彩的綢塑人物。組成80多出戲,內容大多取材與《三國演義》、《說岳全傳》。民間稱為“龍船燈”,又叫“樓船”。整個龍燈還裝有木製齒輪傳動裝置,把所有吸取人物分別聯結在一塊。通過燈下的一人搖手,由一個人操作,可牽動全部綢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動作,妙趣橫生,逗人喜愛,顯示出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首飾龍屬於觀賞性龍燈,專供人們觀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當首飾龍出動時,還有一隻和龍燈配套的燈,俗稱“龍船月”,因它的形狀像上弦的月亮,故名。它的體形很小,沒有亭台樓閣,也不貼剪紙圖案,只在燈的左右繪上一點龍鱗,以做象徵。
每年元宵節前,各地要雇扎燈藝人,花兩個月時間,才能製作好一隻龍燈。快到元宵節時,龍船燈便和其它龍燈一起出來活動。活動時間一般是從正月初十開始至十六,一共七晝夜。人們扛著首飾龍,到各村各家巡遊,並敲著大鑼大鼓,演唱著吉祥頌詞。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飾龍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處廟宇中,進行“收殤”(用火焚化),所謂送龍上天,並以芝麻、綠豆撒之。在收殤前,還要讓村民評論各龍燈的工藝高低,特別是龍船燈尾部一張大型的細紋刻紙(俗稱“龍尾花”),誰如能評上第一,就被稱為“龍船哥”,是很大的榮譽。
龍船燈誕生在溫州的樂清等地,決不是偶然的,首先,溫州地處東南海濱,歷代漁民靠海捕魚為生。魚船是漁民的生命,離開了船,漁民就沒有一切,正因為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使他們對魚船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創造出這種特殊的龍燈,這正是海洋文化特徵在民間燈采中的具體反映。其次,它和當地的工藝美術密切相關,名聞全國的樂清細紋刻紙,據說和龍燈上的“龍船花”有著血緣關係,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發展,並逐漸使剪紙廣泛套用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最後成為一門獨立的有區域特色的藝術。龍船燈,不僅僅是元宵節的絕妙燈彩,更是一件無比精巧的藝術品。
首飾龍燈,作為明代的傳統燈采,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它是溫州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吳越地區燈采的代表作,在全國也算一絕。

名字從何而來 

首飾龍,名字從何而來呢? “一直就是這么叫的。”林順奎說,“每次元宵節,首飾龍必須排在巡遊的第一位,之後才是其他表演項目,所以稱之‘首’,而首飾龍上裝飾的部分非常多,所以才有‘飾’字。” 每逢元宵,各村的首飾龍就會帶著巡遊隊伍,在人們的祝福聲中游遍八鄉四鄰,所到之處都是大鑼大鼓。由於首飾龍一般有五六百斤重,人們只能用手推車推著前行。 “我們通常會在龍身上安裝200多個小燈泡,以及200多面小圓鏡,傳說這樣可以趕走妖魔鬼怪。”林順奎說,龍身里有供電裝置,一通上電,首飾龍就變得金光燦燦,耀眼奪目。 在巡遊結束後,各個村會把首飾龍送到廟裡,用火焚燒,這是送龍上天,還會撒上芝麻、綠豆,表示祈福。 林順奎回憶,在他小的時候,各村還要舉辦一個擂台賽,把首飾龍聚攏在一個場地上,讓村民們對首飾龍工藝評個高低,手藝最好的師傅被評為“龍船哥”,這可是很高的榮譽。“第二年,龍船哥就會接到很多‘做龍’的訂單,忙都忙不過來,他也能得到更多的穀子(當時的工錢是穀子)。”

民俗檔案 

首飾龍起源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一般長4.5米,高3米,寬2米,前有龍頭,後有龍尾,龍身至少是由4層樓閣組成的。 在樓閣里,有300多個形態各異、從事各行各業的古今人物,還會手舞足蹈。 製作首飾龍所用的材料非常多,主要有竹子、木頭、鐵絲、紙、布、繩子、油漆、齒輪等,工藝流程繁雜,做好一條首飾龍需要半年的時間。 1996年,首飾龍在浙江第二屆鄉鎮工藝美術精品會上獲得了特等獎。1999年,首飾龍在雲南昆明世博會上做了現場表演,艷驚四方。2002年,首飾龍被樂清博物館收藏,同年又被溫州市博物館收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