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古斯

毛古斯

毛古斯,又叫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主要於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

概述

“毛古斯”流行於湖南湘西家族地區,土家語大意是渾身長毛的打獵人。
毛古斯毛古斯

傳說

古時候,湘西土家族地區森林莽莽,荊棘遍野,人煙稀少,土家族先民為了覓食,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捕魚。後來又從漁獵生活步入農耕時代。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獨自下山去學習農耕技能,之後急於趕回山寨傳授技能,一路上風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荊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時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調年”(過年),舉行跳擺手舞等活動。他衣不遮體,不好露面,便躲在調年場旁的雜草叢中觀看調年活動。不料幾個參加調年活動的小伙子在草叢中發現了他,他只好走出來,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被在身上,參加到調年活動的人群中去。他用舞蹈的形式向鄉親們傳授所學到的農耕技能。從此,土家人為了紀念這位傳授農耕技能的先祖,每逢還願、祭祖等活動時,都要表演“毛古斯”,有時也單獨表演。

特點

表演“毛古斯”的人數10至20人不等,一人身著土家族服飾,飾老毛古斯(土家語叫“巴普”),他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動,其餘為小“毛古斯”,代表子孫後代。他們都身披稻草紮成的草衣,赤著雙腳,面部用稻草紮成的帽子遮住,頭上用稻草和棕樹葉擰成沖天而豎的單數草辮,四個單辮的是牛的扮演者。“毛古斯”的扮演者們事先裝扮好,在擺手舞場不遠的樹林中等待,擺手舞跳到一定的時候,他們轟然入場,擺手舞立即停止,為之讓場,說是“祖先爺”來了。“毛古斯”的表演內容以反映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產、生活為主,表演者模擬上古人古樸粗獷的動作,講土家語,唱土家歌,融歌、舞、話為一體。其程式分為“掃堂”(意為掃除一切瘟疫、鬼怪,使後代平安)、“祭祖”、“祭五穀神”、“示雄”(表現全家族人民的生存和繁衍)、“析求萬事如意”等幾個大段落,每個段落中細節繁多,如祝萬事如意的表演中,有打露水、修山、打鐵、犁田、播種、收穫、打粑粑、迎新娘等等。
“毛古斯”表演粗獷豪放、剛勁激昂,它讓人們領略到五荒時代的原始藝術之美,它是人們研究土家族歷史的活化石。土家族雖無文字,但“毛古斯”代代相傳不衰,並在傳承中不斷完善,成為土家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茅古斯表演的內容,主要是表現先民的生產勞動、生活方式,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及一定的表演程式,以村落或姓氏為單位輪流舉辦,持續五至九天不等;按序分“生產”、“打獵”、“釣魚”、“接親”、“讀書”、“接客”等段落。全用古代土家語演唱,以至有些土語今人無法翻譯。其動作原始粗獷,滑稽有趣,粗線條地勾勒出土家族從遠古走到現在的發展歷史。保留至今的劇目有《做陽春》、《趕肉》(即狩獵)、《捕魚》、《搶親》、《甩火把》等。

毛古斯毛古斯

茅古斯舞動作特點別具一格,表演時曲膝抖身,渾身抖動,全身茅草唰唰的響,頭上五條大辮子左右不停擺動;碎步進退,左右跳擺,搖頭抖肩。根據表演的動作內容,可一目了然,如“打露水”、“掃進掃出”、“圍獵”、“獲獵慶勝”……。舞蹈最突出的特色是服飾原始,身穿草衣樹皮,古老大方,頗有原始人的形象;表演者的動作古仆健康,對話時要求變腔怪調,使觀者辨認和監聽不出表演者是誰,這是舞蹈者最大的成功。

價值

歷史價值

1、茅古斯實錄了父系社會初期至五代時期的“酉溪人群”的漁獵、農耕的生產生活,婚姻習俗情況,以及湘西原始毛人的生存繁衍狀況,說明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還應上溯得更遠。

2、茅古斯以豐富的內容與湘西酉水流域舊石器、新石器考古遺址相佐證,擴寫了土家族古老文明的歷史進程。

文化價值

1、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考察,茅古斯是一筆彌足珍貴的古老遺產。

2、從戲劇發生學來說,茅古斯是中國戲曲的一條古根,從中可以找到戲曲的寫意性、虛擬性、模仿性等基本性的創始緣由和載歌載舞表演形式的造因。因此,有些戲曲專家贊它為“中國戲曲的最遠源頭”。

3、從舞蹈發生學來說,茅古斯是我國民族舞蹈的一條古根,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最遠源頭。”

4、從宗教學的角度來考察,茅古斯保留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時期遺存的種種精神符號,其巫詞、巫術、巫歌、巫咒、巫祀為人們研究中華上古時期的宗教源要提供了珍貴的“活化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