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有三仁

殷有三仁

出處:《論語·微子》 原文: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論語·微子》中稱讚微子、箕子、比干為殷商時代的三個“仁”人。 微子,名啟,是殷紂王的同母兄弟;箕子,名胥餘,曾任殷代的太師,他和比干均是殷紂王的叔父。

基本信息

殷紂王雖能文能武,但不守“先王之道”,不敬鬼神,是我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其暴虐統治使之大失民心。他的暴虐行為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從”(《史記·殷本紀》);一是“重刑辟,有炮烙之法”,誅殺忠臣,包括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囚箕子(《史記·殷本紀》)

殷紂“淫亂不止”,而殷的西方,周人勢力發展,將不利於商。微子便去勸說紂王,紂不聽,微子想到終有一天會亡國,就離開了紂王,逃到民間隱藏起來。比干說:“作大臣的人,不能不冒死勸諫國君。”於是態度強硬地勸諫紂。紂王發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臟有七個孔穴。”便利開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臟來觀看。箕子害怕假裝顛狂,扮成奴隸,紂還是把他關押了起來。

孔子有感於微子、箕子、比干三人至誠惻怛之行,讚嘆說:“殷有三仁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