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宋衛有懷三仁》

過微子之墟兮⑵,殷祀綿綿⑶。 望比干之墓兮⑷,箕子連連⑸。 趙繼順,明代人。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游宋衛有懷三仁》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趙繼順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作品原文

游宋衛有懷三仁⑴

過微子之墟兮⑵,殷祀綿綿⑶。

望比干之墓兮⑷,箕子連連⑸。

展轉於淇之猗猗兮,君子仿佛其斐然⑹。

噫⑺!天生德予文王⑻,既凌兮⑼,文不茲而有天⑽。

作品注釋

⑴宋衛:古國名。即宋國和衛國。三仁:即被孔子譽為“殷三仁”的微子、箕子和比干。

⑵微子之墟:即宋國都城之遺址。微子,西周宋國的始祖,名啟(一作開),商紂的庶兄。商時曾被封於微(今山東梁山西北)。因見商代將亡,數諫紂王,王不聽,遂出走,後被周武王封於宋(今河南商丘)。兮:語助詞,相當於“啊”。

⑶殷祀綿綿:對殷的祭祀連續不斷。

⑷比干之墓:在今淇縣南衛輝市比干村。比干,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官少師。相傳因屢次勸諫紂王,被紂王剖心而死。

⑸箕子連連:箕子愛殷之心,思鄉之情連綿不斷。箕子,名胥余,商代貴族,紂王叔父。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年北),爵為子,故稱箕子。官太師。周滅殷商,不作周民,被周武王放逐,箕子至朝鮮半島建立“箕子朝鮮”。《史記》載,箕子過殷(朝歌),見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於婦人,乃作《麥秀歌》。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⑹展轉二句:反覆來往遊覽於猗猗綠竹之間,君子們(武公、三仁)之賢德和文采仍然存於天地之間。展轉,原義是經過許多人的手或經過許多環節的地方,同“輾轉”。淇之猗猗(yīyī),指淇河邊上婀娜的綠竹。君子: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這裡指衛武公。斐然,有文采的樣子。此句為,好象看到衛武公的文采。

⑺噫:唉!感嘆詞。

⑻予:給。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亦稱西伯昌。曾被商紂囚禁於羑里(今河南湯陰北)而演“周易”,即“易經”,又簡稱“易”,儒家經典之一。

⑼凌:欺凌。指文王被拘於羑里。

⑽末句:《論語·子罕篇第九》: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被困,他說:“文王死了後,文化遺產不都由我繼承嗎?老天若要滅絕文化,我就不會掌握這些文化了;老天若不滅絕文化,匡人能把我怎樣?”茲,此,這裡。

作品簡析

此詩見於清乾隆《淇縣誌》卷九。詩寫作者遊歷宋衛之地,過微子之墟,謁比干之墓,懷念“三仁”之功德。那“淇之猗猗”之竹,豈不是說明君子們的賢德和文采仍然存活於天地之間,猶如“天生德予文王”,雖受欺凌,有天命在,其賢德和文采永存。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無限崇拜景仰古宋衛之地的先賢們,但有相信天命的迷信思想。

作者簡介

趙繼順,明代人。其人字號、里籍、生卒時間及生平事跡均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