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子

宋微子,子姓,名啟,世稱微子、微子啟(“微”是國號,“子”是爵位)。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呂氏春秋》稱微子、微仲與紂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時尚未成為妃,所以是庶子),宋國開國遠祖。

古文解讀

商朝末年,商紂王荒淫無道,庶兄微子啟、箕子和王子比干諫而不聽,微子逃走、箕子佯狂為奴。王子比干以強諫故,被剖腹而死。孔子稱他們為“殷之三仁”。 周武王滅商後,訪微子與箕子,並找到了他們。本篇所記即周武王問箕子洪範九等、微子建宋及宋國的興衰史。
箕子在回答武王詢問時說道:天子如果英明、謙恭、通達、能深謀遠慮、政務清明,那么,雨、晴、暖、寒、風五種自然現象便會都具備,並按一定規律發生,莊稼就會茂盛,人民就會富裕,國家就會安定。否則,天子如果急躁、糊塗、狂妄、貪圖享樂,那么,雨、晴、 暖、寒、風五種自然現象就要違反常規發生,或一種現象過多,或一種現象極缺,年成就歉收,人民就貧困,國家就動亂。在君主有無上權力的封建專制時代,這種天人感應、天責思想無疑對君主是個約束,有積極意義。它可以限制君主惡行的無限膨脹,引導君主積善成德、施行仁政、廣布恩惠,監督君主檢查過失、改正錯誤。這種天責思想在以後的政治生活中常常起作用。例如,宋愍公九年,宋國洪水成災,愍公就曾自責說,這是因為他不能侍奉鬼神,造成政治不修明的緣故。漢成帝時,水災,火災、日蝕、地震、隕星墜落等等連續發生,成帝便認為“天著變異,以顯朕郵,朕甚懼焉”,並多次發布詔令,讓群臣、公卿“陳朕過失、無有所諱”。漢哀帝時,發生水災、地動後,哀帝也自責道:“ 朕之不德,民反蒙辜,朕甚懼焉。”並“賜死者棺錢,人三千”,“民無出今年租賦”等等。當然,這種天責思想的效用也極有限,在那些無法無天、昏庸無道的君主在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殷紂就上不畏天、下不畏民、不採納長者老者的意見,一味沉溺於酒宴之中,只知迷戀女色。步紂王后塵、被諸侯稱為“桀宋”的宋君偃竟用牛皮袋盛著血懸掛起來射擊,稱為“射天”。他們共同的一點是無所畏懼、為所欲為、殘害直言相諫的忠良,都得到應有的懲罰。
讀過該篇,掩卷之後仍使人不能忘懷的悲憤來自於比干的慘死。比干認為君主有過,臣套用死直言規勸,才能免使百姓受害。但紂王喪盡天良地殺死比干,挖出心驗證聖人是否“心有七竅”。比干死得何其慘痛、悲壯!他的死絕非毫無意義、毫無價值。他的死更加暴露了紂王的殘忍,使人們認清紂王的真正面目。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進程中,這樣無畏的忠良屢見不鮮。他們用生命、用鮮血在漫長黑暗的專制主義道路上樹起一座座鮮亮閃爍的路標,指示人們推翻暴君統治、邁上新的里程。
宋襄公為了保全仁義,在戰鬥中坐失一個又一個良機,終於落得大敗而歸、身受重傷而死的結局。這種蠢豬式的仁義成為後人的笑柄,確是空前絕後的。
微子開是殷朝帝乙的長子,帝紂的同母兄。商紂即位後,統治黑暗,不務國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進諫,紂都不聽。等到祖伊因周西伯昌修行德政,滅亡(qí,齊)國後,擔憂災禍降落殷朝,便又來奉告紂王。紂王卻說:“我生有命,難道不是在天嗎?這能把我怎么樣呢?”於是微子估計紂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離開紂王,自己又無法決斷,便去詢問太師、少師說:“殷朝已經沒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們的祖先在上世貢獻了才力,取得了成功,紂王在當今竟一味沉溺於酒宴之中,唯婦人之言是從,擾亂敗壞湯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熱哀於草野盜竊、犯上作亂,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違法亂紀,使得人人有罪,自然他們的爵祿也就無法繼續下去。朝廷既亂,百姓便各起於四方,互為仇敵,天下失去了協和的局面。現在,殷朝喪失國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殷朝的滅亡,指日可待了。”微子繼續說:“太師,太師,我將何去何從呢?我們的殷朝還能保住嗎?你們無意告誡我,我如陷於不義,那么怎么辦呢?”太師順著說道:“王子啊,天帝降臨災禍滅亡殷朝,殷紂上不畏天、下天畏民,又不採納長者老者的意見。今天,殷朝臣民竟違背和誣穢神祇(qí,齊)意旨。現在,假使真能救治殷朝,國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國家還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遠走他鄉。”於是,微子離開了殷朝。
箕子是紂的親屬。紂王最初製作象牙箸時,箕子就悲嘆道:“他現在製作象牙箸,將來就一定還要製作玉杯;製作玉杯,就一定想把遠方的稀世珍寶占為已有。車馬宮室的奢侈豪華也必將從這裡開始,國家肯定無法振興了。”由於紂王淫佚無度,箕子進諫,紂王仍不聽。有人說:“可以離開了。”箕子說:“作人臣的向君主進諫,君主置之不理,便離他而去,這是張揚君主的惡行,譁眾取寵於百姓,我不忍心這樣做。”於是箕子披頭散髮、假裝瘋癲做了奴隸。並隱居彈琴聊以自慰,所以人們傳頌他的曲子為《箕子操》。
王子比干也是紂王的親屬,看到箕子進諫,君主不聽,去做了奴隸,就說:“君主有罪過,而不能用死直言規勸,百姓將受害,那百姓有什麼罪呢!”於是,就直言進諫紂王。紂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真是這樣嗎?”於是,紂王殺死比干,挖出他的心來驗證。
微子說:“父子是骨肉情,臣主是義理連。所以父親如果有過錯,兒子屢次勸不聽,就應隨之而號哭;人臣如果屢次規勸,君主不聽,那么從義上講,人臣應該遠離君主了。於是,太師、少師就勸告微子離去,微子便遠行了。
周武王討伐紂王,戰勝殷朝,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來到軍門。他露出右臂,兩手綁在背後,左邊讓人牽著羊,右邊讓人拿著茅,跪在地上前行求告武王。於是武王就釋放了微子,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
武王封商紂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來繼承殷朝的祭祀,並派管叔、蔡叔輔佐他。
武王滅亡殷朝後,便去訪問箕子。
武王說:“唉!上天默默地安定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我卻不知道上天定民的常理次序。”
箕子回答說:“早先鯀堵塞大水,擾亂了上天五行的規律,上帝就怒氣沖沖,天道大法九類常理因此敗壞。鯀被殺死,禹就接續而興起。上天賜給禹天道大法九種,常理因而有了順序。
“這九種大法,一叫五行,二叫五事,三叫八政,四叫五紀,五叫皇極,六叫三德,七叫稽疑,八叫庶征,九叫任用五福,而讓人畏使用六極。
“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的自然常性是滋潤萬物而行下,火的常性是炎熱旺盛而上升,木可彎曲變直,金可銷熔變形,土可耕種收穫。滋潤下物產生水鹵有鹹味,火光上升燒焦物體作苦味,木成曲直作酸味,金銷熔變形有辣味,土地種收百穀有甜味。
“五事:一是儀容,二是言語,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是思維。儀容應嚴肅恭敬,言語應使人心悅誠服,觀察要明察秋毫,聽聞要明辯是非,思維要通達周密。儀容恭敬,百姓就嚴肅;言語使人信服,國家就能治理;觀察能明察秋毫,就不會受騙;聽聞聰慧,臣民就會進其謀畫;思維通達,事情就成功。
“八政:一是糧食,二是財貸,三是祭祀,四是建設,五是教化,六是除奸,七是賓贊,八是軍事。
“五紀: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五是曆法。
“至高無上的準則:天子應建立準則,聚集這種幸福,布施給自己的臣民,臣民們就擁護天子制定的準則,天子也可以要求臣民遵守這些準則。凡是臣民都不允許結黨營私,人們不結成私黨,就會把天子建立的準則當作至高無上的。凡是臣民,都要為天子謀慮,為天子辦事,要求自己遵守天子制定的原則。你要這樣考慮,雖然臣民的作為有時與你的原則不協凋,但只要未達到犯罪程度,天子就要容忍他。假如有人謙恭地說:“我喜歡你的原則,你就賜給他幸福。如此,人們便會完全遵守你的原則。不要虐待那些無依無靠的人,卻畏懼高貴顯赫的人。對有能力有作為的人,你應善於任用他們,國家便會繁榮昌盛。凡是那些被任用的,都應使他們有爵位有俸祿。假如你不能使官吏對國家做出貢獻,這些人就要走上犯罪道路。對於那些不喜歡你建立的原則的人,你雖然賞賜給他幸福,他對你的國家也沒有好處。你不要偏頗不公平,應遵循先王的法則辦事。你不要有個人的好惡,沿著先王的道路前進。你不要為非作歹,要遵循先王的正路行事。你不要偏私,不要結交朋黨,那么,聖王的道路就會寬廣。不結黨,不偏私,聖王的道路就會清明可辨。你不要違反王道,不要冒犯原則,聖王的道路就正直。你要會集那些按原則辦事的人,那么,臣民們就都能歸向你的原則。所以說,天子宣布的至高無上的原則,就應當經常遵守,就是天子的教導也要符合上帝的意旨。凡是臣民,也應把天子宣布的法則當作至高無上的,按照這個原則行事,就是親附天子了。所以說,天子應當象做百姓的父母一樣,來做天下臣民的君主。
三德:一是端正人的曲直,二是剛能取勝,三是柔能取勝。要想使天下平安,就要端正人的曲直,對那些強硬不友好的人,就套用剛硬態度戰勝他們,對那些友好的人就套用柔和態度對待他們,對亂臣賊子,就必須強硬,對高明君子,就必須柔和。只有國君才能授人爵位賞有俸祿,只有國君才能主持刑罰,只有國君才能享有美食。臣子無權授人爵位賞人俸祿,無權主持刑罰,無權享有美食。臣子如果也能授人爵位賞人俸祿,也能主持刑罰,也能享有美食,就會給你的王室帶來危害,給你的國家帶來災禍。人們就會因此行為不合王道,百姓就會因此犯上作亂。
“解決疑難的辦法是選擇擅長卜筮的人,任用他們分別用龜甲或蓍草占卜。命令他們進行卜筮,卜筮的徵兆有的象下雨,有的象雨後初晴,有的象雲氣連綿,有的象霧氣蒙蒙,還有兆相交錯,有的明正,有的象隱晦,卦象共七種。前五種用龜甲占卜,後兩種用蓍草占卜,對複雜多變的卦象加以推演研究。任用這些卜筮之人,如果三個人占卜就信從兩個人的話。你如果遇到重大的疑難問題,就首先獨自深思熟慮,然後與卿士商量,與百姓商量,最後用卜筮來決斷。你自己同意,龜卜同意,草占同意,卿士同意,百姓同意,這就叫大同,那么你本人就健康強壯,子孫也將大吉大利。你自己同意,龜卜同意,草占同意,卿士不同意,百姓不同意,這就是吉。卿士同意,龜卜同意,草占同意,你不同意,卿士不同意,這也是吉。百姓同意,龜卜同意,草占同意,你不同意,卿士不同意,這還是吉。你同意,龜卜同意,草占不同意,卿士不同意,百姓不同意,在境內辦事就會吉,在境外辦事就有兇險。龜卜、草占與人們的意見都違背,靜守就會吉利,行動就會有兇險。
“各種徵兆:或是雨,或是晴,或是暖,或是寒,或是風,這五種自然現象都應按時發生。如果五種自然現象都具備,並能按一定規律出現,莊稼就茂盛。如果一種現象過多發生,就會歉收。如果一種現象缺乏了,同樣也要歉收。關於美好的徵兆:天子謙恭,天就按時下雨;天子政務清明,陽光就會充足;天子英明,溫暖就會按時到來;天子深謀遠慮,寒冷就會應時而生;天子通達,風就會按時刮過。各種兇惡的徵兆:天子狂妄,雨水就會過多;天子僭越差錯,天就會幹旱;天子貪圖享樂,天氣就會過分炎熱;天子暴虐急躁,天就會過分寒冷;天子昏暗不明,大風就刮個不止,天子決策有了過失,就影響一整年,卿士管理有了過失,就影響一整月,官吏辦事有了過失,就影響一整天。年、月、日都沒有異常,各種莊稼就會生長茂盛,政治就會清明,賢能的人就會得到提拔,國家就會平安穩定。相反,年、月、日出現了異常,莊稼就長不好,政治就昏暗,賢能的人就受壓抑,國家就會動亂,百姓象星辰,有的星辰喜好風,有的星辰喜好雨。日月按規律運行,便產生了冬夏。月亮如果順從星辰,那么有時就會多風,有時就會多雨。
“五種幸福:一是長壽,二是富有,三是平安,四是有美德,五是善終。六種災禍:一是早死,二是多病,三是多愁,四是貧窮,五是醜陋,六是懦弱。”
武王聽完箕子的一番陳述,就把朝鮮封給箕子,未讓他作臣民。
後來,箕子朝拜周王,經過故都殷墟,感傷於宮室毀壞坍塌、禾苗叢生,箕子十分悲痛,想大哭一場,但不行;想小聲哭泣,又感到近於女人的性格,於是觸景生情吟出《麥秀》詩,詩中說:“麥芒尖尖啊,禾苗綠油油。那個小子啊,不和我友好!”所謂小子,就是紂王。殷的百姓看到這首詩,都為之泣下。
武王駕崩後,成王還年少,周公旦代理行政掌握國家政權。管叔、蔡叔懷疑周公旦,就與武庚作亂,想攻打成王、周公。周公借用成王的命令誅殺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又讓微子開管理殷地,以繼續殷先祖的事業,並作《微子之命》告誡他,國名為宋。微子本來就仁義賢能,代替武庚後,殷的百姓十分擁戴他。
微子開去世後,立他的弟弟衍為國君,這就是微種。微種去世後,兒子宋公稽即位。宋公稽去世後,兒子丁公申即位。丁公申去世後,兒子愍公共即位。愍公共去世後,弟弟煬公熙即位。煬公即位後,愍公有兒子鮒祀殺死煬公奪取君位,並宣布說:“我應當即位。”這就是厲公。厲公去世後,兒子釐公舉即位。
釐公十七年(前841),周厲王逃跑到彘。
二十八年(前831),釐公去世後,兒子惠公即位。惠公四年(前827),周宣王即位。三十年(前801),惠公去世,子哀公即位。哀公於元年(前800)去世,子戴公即位。
戴公二十九年(前771),周幽王被犬戎所殺,秦國開始被列為諸侯。
三十四年(前766),戴公去世,兒子武公司空即位。武公的女兒做了魯惠公的夫人,生下了魯桓公。十八年(前748),武公去世,兒子宣公力即位。
宣公的太子名與夷。十九年(前729),宣公生病了,把君位讓給弟弟和說:“父親死了,兒子繼位,哥哥死了,弟弟繼位,是天下普遍的道義。我要立和為國君。”和多次謙讓,最後才接受。宣公去世後,弟弟和即位,這就穆公。
穆公於九年(前720)病重,對大司馬孔父說:“先君宣公捨棄太子與夷而把君位讓給我。我永生不能忘懷。我死後,一定立與夷為國君。”孔父卻說:“大臣們都希望立公子馮(píng, 憑)!”穆公說:“不要立馮,我絕不能辜負宣公。”於是穆公派馮出使鄭國並居住在那裡。八月庚辰日,穆公去世,哥哥宣公的兒子與夷即位,這就是殤公。君子聽到這種情況後說:“宋宣公可以算是知人善任了,立自己的弟弟為國君保全了道義,然而自己的兒子也還是終於享有了國家。”
殤公元年(前719),衛公子州吁殺死自己的國君完,自己立為君主,想得到諸侯的支持,便派人告訴宋國君說:“馮在鄭國,一定是後患,你可以和我共同討伐他。”宋答應了,和衛共同攻打鄭國,軍隊打到東門便返回了。第二年(前718),鄭國討伐宋國,還報“東門役”的仇恨。那以後,諸侯多次來進犯宋國。
九年(前711)的一天,大司馬孔父嘉的美貌夫了外出,路遇太宰華督,華督看中嘉的夫人,竟目不轉睛地盯住她。華督貪圖孔父妻,就讓人在國中揚言說:“殤公即位十年,竟打了十一次大仗,百姓苦不堪言,這都是孔父的罪過,我要殺死孔父以安定人民。”當年,魯人殺死自己的國君隱公。十年(前710),華督殺死孔父,奪了他的妻子。殤公很生氣,於是華督又殺死殤公,從鄭國迎回穆公兒子馮並立他為君王,這就是莊公。
莊公元年(前710),華督作宰相。九年(前702),逮捕了鄭國的祭(zhài,債)仲,要挾他立突做鄭國國君。祭仲答應了,終於立突為國君。十九年(前692),莊公去世,兒子愍公捷即位。
愍公七年(前685),齊桓公即位。九年(前683),宋國洪水成災,魯國派臧文仲到宋國慰問,愍公自責說:“因為我不能事奉鬼神,政治不清明,所以發生了大水。”臧文仲認為這話很對。這話實際是公子子魚教導愍公的。
十年(前682)夏天,宋國討伐魯國,在乘丘作戰,魯國活捉了宋國南宮萬。宋人請求釋放萬,南宮萬回歸宋國。十一年(前681)秋天,愍公與南宮萬出獵時作博戲,南宮萬與愍公爭道,愍公很生氣,侮辱了他,說:“最初我很敬重你,今天,你只不過是魯國的一個俘虜。”南宮萬勇武有力,痛恨愍公這樣說,於是抓起棋盤把愍公殺死在蒙澤。大夫仇牧聽說這件事,帶著武器來到公門。南宮萬迎擊仇牧,仇牧門齒碰到扉上死了。南宮萬又殺死太宰華督,就改立公子游作國君。各位公子逃奔到蕭邑,公子御說逃奔到亳(bó,伯)。南宮萬的弟弟南宮牛帶領軍隊包圍了亳。冬天,蕭邑大夫和宋都逃來的公子們聯合擊殺了南宮牛,並殺死新立的國君公子游,而立愍公弟弟御說,這就是桓公。南宮萬逃奔到陳國。宋國派人賄賂了陳。陳國人巧使美人計用醇酒灌醉了南宮萬,用皮革把他裹上,送回宋國。宋國人對南宮萬施以醢(hǎi,海)刑。
桓公二年(前680),諸侯討伐宋國,到了宋都郊外就離開了。三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二十三年(前659),衛國把公子毀從齊國迎回,並立他為國君,這就是衛文公。文公的妹妹是宋桓公的夫人。這一年,秦穆公即位。三十年(前652),宋桓公病重,太子茲甫謙讓自己的庶兄目夷繼承君位。桓公雖然認為太子之意合乎道義,但最終未同意。三十一年(前651)春,桓公去世,太子茲甫即位,這就是宋襄公。襄公讓自己的哥哥目夷做宰相。桓公還未安葬,齊桓公就在葵丘會見各國諸侯,襄公前去赴會。
襄公七年(前644),宋地隕星墜落如雨,和雨一塊降下,六隻鶂(yì,億)退著飛行,因為風太大了。
八年(前643),齊桓公去世,宋國想與各諸侯結盟相會。十二年(前639)春天,宋襄公要在鹿上結盟,向楚國提出請求,楚人答應了他。公子目夷進諫說:“小國爭當盟首,是災禍。”襄公聽不進目夷的勸告。秋天,各諸侯在盂與宋公聚會結盟。目夷說:“災禍難道在此嗎?國君的欲望太過分了,怎么受得了呢!”果然,楚拘捕了宋襄公以討伐宋國。冬天,諸侯再次在毫相會,楚釋放了宋公。子魚說:“災禍還沒有結束呢。”十三年(前638)夏天,宋國討伐鄭國。子魚說:“災禍就在這裡了。”秋天,楚國為援救鄭國而討伐宋國。襄公要出戰。子魚進諫說:“天拋棄商很久了,不可以戰。”冬天,十一月,襄公在泓水與楚成王作戰。楚軍渡河未完時,目夷就勸說:“彼眾我寡,要趁他們渡河時攻打他們。”襄公不聽目夷的意見。等到楚軍渡完河還未排列成陣勢時,目夷又建議:“可以攻打了。”襄公卻說:“等他們排好陣勢再打。”楚軍陣勢排好,宋軍才出戰。結果宋軍大敗,襄公大腿受傷。宋國人都怨恨襄公。襄公辯解說:“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好陣勢的軍隊。”子魚說:“打仗勝了就是功勞,說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麼用呢!真的按襄公說的做,就當奴隸服侍別有算了,何必還打仗呢?”
楚成王救鄭成功,鄭國熱情款待他。成王離開時,娶了鄭君兩個女兒回楚。叔瞻說:“成王不懂禮節,難道能壽終正寢嗎?講究禮節內外無別,從這裡就知道他絕對不能成就霸業了。”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路過宋國,襄公因為被楚國打傷,想得到晉援助,於是厚禮重耳,贈送給重耳八十匹馬。
十四年(前637)夏天,襄公終於死於泓水之戰時的腿傷,兒子成公王臣即位。
成公元年(前636),晉文公即位。三年(前634),宋國背棄楚國盟約與晉友好,因為宋曾對文公有過恩德。四年(前633),楚成王討伐宋國,宋國向晉國告急。五年(前632)晉文公救援宋國,楚軍退去。九年(前628),晉文公去世。十一年(前625),楚太子商臣殺死自己的父親成王即位。十六年(前620),秦穆公去世。
十七年(前619),成公去世。成公的弟弟御殺死太子和大司馬公孫固,自己立為國君。宋人殺死國君御,擁立成公小兒子杵臼,這就是昭公。
昭公四年(前616),宋在長丘打敗長翟緣斯。七年(前613),楚莊王即位。
九年(前611),昭公昏庸無道,百姓不歸附他。昭公的弟弟鮑革很賢惠,又能禮遇下士。先前,襄公夫人想與公子鮑私通,未能如願,於是就幫助鮑對國人布施恩惠。公子鮑收於華元的推薦作了右師。昭公出獵時,夫人王姬讓衛伯殺死昭公杵臼,弟弟鮑革即位,這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610),晉國率領諸侯討伐宋國,譴責宋殺死了國君。但聽說文公已被立為國君,就退兵了。二年(前609),昭公兒子靠文公的同母弟弟須和武公、繆公、戴公、莊公、桓公後代的支持作亂,文公便誅殺了他們,趕走武公、繆公後代。
四年(前607)春天,楚讓鄭討伐宋國。宋國派華元作統帥,鄭國打敗了宋國,囚禁了華元。華元在作戰初曾殺羊犒勞士兵,他的車夫沒有吃到羊羹,所以十分怨恨,便駕著車跑到鄭軍中,所以宋軍失敗,華元被囚。宋國用一百輛兵車、四百匹毛色漂亮的馬贖回華元。這些東西還未完全送到楚國,華元就逃了回來。
十四年(前597),楚莊王包圍了鄭國。鄭伯投降了楚國,楚國又解圍而去。
十六年(前595),楚國使者路過宋國,宋國因有前仇,就逮捕了楚國使者。九月,楚莊王包圍宋都。十七年(前594),楚國包圍宋都達五月之久,城內告急,無糧可吃,華元便在一天夜裡暗中會見楚國將領子反。子反告訴莊王。莊王問:“城中怎么樣?”子反回答:“城內人劈開人骨作柴燒,交換幼子果腹。”莊王說:“這話是真的呀!我軍也只有兩天的口糧了。”楚國由於講求信義,就退兵了。
二十二年(前589),文公去世,兒子共公瑕立為國君。宋國第一次實行厚葬。君子譏笑華元沒有盡到為臣的職責。
共公十年(前579),華元與楚將重友好,又與晉將欒書友好,因此與晉楚都結了盟。十三年(前576),共公去世。華元做右師,魚石做左師。司馬唐山殺死太子肥,又打算殺死華元,華元要逃亡到晉國,魚石陰止了他,到了黃河又折回來,殺死了唐山。於是,立共公小兒子成,這就是平公。
平公三年(前573),楚共王攻下宋國的彭城,把彭城封給宋國左師魚石。四年(前572),諸侯共同殺死魚石,而把彭城歸還給宋國。三十五年(前541),楚公子圍殺死自己的國君即位,這就是靈王。四十四年(前532),平公去世,兒子元公佐即位。
元公三年(前529),楚公子棄疾殺君即位,做了平王。八年(前524),宋國發生火災。十年(前522),元公不講信用,用欺騙手段殺死許多公子。大夫華氏、向氏作亂。楚平王太子建逃奔到宋國,看見華氏等人互相攻伐作戰,便離開宋國跑到鄭國。十五年(前517),因為魯昭公在外居住躲避季氏,元公便替他四處求情回魯國,半路上元公去世,兒子景公頭曼(wàn,萬)即位。
景公十六(前501),魯國陽虎逃奔到宋國,後又離開。二十五年(前492),孔子路過宋國,宋國司馬桓魋(tūi,推)討厭孔子,想殺死他,孔子換上平民服逃出宋國。三十年(前487),曹背叛宋國,宋國討伐曹國,晉國未去救援,於是宋國君滅亡了曹國,占據了曹國。三十六年(前481),齊國田常殺死國君簡公。
三十七年(前480),楚惠王滅亡了陳國,火星侵占了心宿星區。心宿區是宋國的天區,景公十分擔憂。司星子韋說:“可以把災禍移到相國身上。”景公說:“不行,相國象是我的手足。”子韋又說:“可以移到百姓身上。”景公說:“也不行,國君靠的就是百姓。”子韋又說:“可以移到年成上。”景公說:“更不行,年成歉收,百姓貧困,我做誰的國君!”子韋說:“天雖高遠卻能聽到下界細微的聲音,您有這三句國君應該說的話,火星應該移動了。”於是仔細觀測火星,火星果然移動了三度。
六十四年(前453),景公去世。宋公子特殺死太子即位,這就是昭公。昭公是元公的曾孫。昭公的父親是公孫糾,糾的父親是公子褍(duān,端)秦,褍秦就是元公的小兒子。景公殺死昭公的父親公孫糾,所以昭公怨恨太子,便殺死他,自己即位。
昭公四十七年(前404)去世,兒子悼公購由立為國君。悼公八年(前396)去世,兒子休公田即位。休公田二十三年(前373)去世,兒子辟公辟兵即位。辟公三年(前370)去世,兒子剔成即位。剔成四十一年(前329),剔成的弟弟偃襲擊剔成,剔成失敗逃到齊國,偃自立宋國國君。
君偃十一年(前318),自己號為王。東面打敗齊國,攻下五座城;南面打敗楚國,侵占三百里地;西面打敗魏國,和齊魏結成怨家。君偃用牛皮袋盛著血,懸掛起來用箭射它,稱為“射天”。君偃只知沉緬於酒色之中。凡是規勸提意見的大臣,君偃一律射死。於是諸侯們都稱他為“桀宋”。“宋君偃又步紂王后塵,為所欲為,不可不殺。”諸侯要求齊國討伐宋國。王偃即位四十七年(前282),齊愍王與魏、楚討伐宋國,殺死王偃,滅亡了宋國,瓜分了宋地。

參考

百度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