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是武漢大學專門建制,屬文學院領導,與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聯繫的實體研究所。

簡介

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是武漢大學專門建制,屬文學院領導,與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聯繫的實體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首任所長周大璞,繼任所長宗福邦,現任所長駱瑞鶴。黃焯、李格非、闋勛初、廖延堂等教授曾為古籍所研究人員。全所現有專職人員10人,兼職人員5人。專職人員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9人具有博士學位。宗福邦(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駱瑞鶴(教授,所長),萬獻初教授(教授,副所長),羅積勇(教授),於亭(教授),蕭毅(副教授),陳海波(副教授),鄧福祿(副教授),熊桂芬(副教授),李會玲(副教授)汪波(資料員)。
古籍所兼有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為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兩方面的任務。
上世紀八十年代,古籍所教師及中文系其他一些教師完成了《漢語大詞典》武大編纂組的任務,為《大字典》的成功出版作出了重要貢獻。近五年來,全所出版專著5部,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由宗福邦教授、陳世鐃教授、蕭海波教授主持全所人員投入編纂的《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受到學術界好評,被譽為是我國繼《辭海》、《辭源》、《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之後的第五大語文工具書,是一部訓詁學巨著;該書的出版,也成為武漢大學近年來文科研究的標誌性成果之一。目前,古籍所正在進行的重大研究項目2項,即省部級項目《古音彙纂》,是《故訓彙纂》的姊妹篇;國家級重大項目《中華大典·語言文字典·音韻分典》。這兩大項目將在今後三、五年內完成。古籍所建所以來,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這就是突出對傳統語言學典籍的整理與研究,兼及其他相關研究。這一研究特色,得到了全國高校、學校、文學院及其他兄弟所的肯定。2004年,在學校社科部與文學院的關懷下,以古籍所為依託,聯合漢語言文化系成立了“傳統語言文學典籍整理研究中心”。
古籍所在完成大項目研究任務的同時,一向重視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早在1985年,古籍所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即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點。截至2006年,古典文獻學專業已畢業40多人。在文學院的指導和幫助下,2005年,古籍所被批准增設國學與漢學專業碩士點,2007年開始招生。2005年,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目前有博士生導師6人,已招生,並接受博士後人員。近五年來,古籍所教師給研究生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古典文獻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校勘學,古籍目錄學,古代要籍研讀,古籍整理實踐,人文計算。古籍所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教學規範,講究實際。實踐證明,已畢業的研究生無論在考博還是就業方面,都有較強的競爭力和較寬的適應面,頗受多方面的歡迎。
由於有《漢語大字典》、《故訓彙纂》長期而廣泛的收集與積累,古籍所的資料建設具有既全又專的特色,既有古今各類大型叢書的全,又有傳統典籍與出土文獻的專,更寶貴的是從全國各大圖書館複印回來的一大批珍稀資料,能為大項目的研究與博士、碩士生的學習和研究提供優越的條件。古籍所還著力建設自己的閱覽室和機房,有很好的教學和研究用電腦設施,把人文計算的課程教學與套用落到實處。
古籍所辦所宗旨是“務實”,工作作風是“踏實”,追求的教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