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文學院

聊城大學文學院始建於1974年,前身是山東師範學院聊城分院中文系,是聊城大學設定最早、辦學實力最強的院系之一。經過三十年的建設,文學院目前設有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文秘教育三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及研究生近兩千人。

簡介

聊城大學文學院始建於1974年,前身是山東師範學院聊城分院中文系,是聊城大學設定最早、辦學實力最強的院系之一。經過三十年的建設,文學院目前設有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文秘教育三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及研究生近兩千人。學院於198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現有課程教學論(語文)、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6個碩士生學位點,同時招收全日制教育碩士、在職教育碩士、同等學力碩士學位研究生。有博士研究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6人,在本科以及研究生培養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已經培養研究生90餘人。現有在讀碩士研究生88人,同等學力碩士研究生20餘人,在職教育碩士研究生101餘人。
學院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強大,學術實力雄厚。現有教師6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占全院教師總數的75%;博士生和碩士生導師26人。有省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全國和山東省優秀教師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3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獲得者3人。學院聘請張炯、王富仁、陸貴山、董學文、王元驤、劉躍進等全國知名學者任我院兼職教授。
學院教學理念先進,教育教學和教學研究,成果顯著。《高師語文學科專業技能培養規程》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高師中文專業教學體系建構》、《經典文本教學與本科生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先後獲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高校寫作課程內容與教學體系的改革》獲山東省教學改革二等獎,漢語言文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山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
學院學術氣氛濃厚,學術成果顯著。曾獲夏衍電影文學三等獎1項,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多項,山東省劉勰文學批評獎3項,省級科研獎勵10餘項,省教育廳科研獎勵50餘項。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國家古籍整理項目1項,教育部科研課題3項,省社科基金項目20餘項,省教育廳科研課題30餘項。共出版學術著作2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0餘篇,其中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現代傳播》等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逾百篇。
學院教學、科研設備先進,實驗室裝備條件良好。學院教學可使用的實驗室面積2100多平米,實驗教學設備總值1000多萬元。還擁有358平米的中型電視演播室和多功能教室等教學設施。學院圖書資料豐富,為學院的教學及科研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學院擁有全校最大的資料室。該資料室使用面積603平方米。包括1個閱覽室、3個綜合書庫、3個過期報刊庫、3個專業書庫(即古典文獻書庫,現當代文學書庫、語文教學論書庫)、1個電子音像資料室(電子音像資料近萬小時)、1個學生圖書室等6部分。藏書10萬餘冊,現刊344種,報紙合訂本1056冊,過期期刊13012冊。藏書及報刊中,既有《古今圖書集成》、《續修四庫全書》、《四部備要》、《叢書集成初編》等大型古籍文獻,也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版發行的大公報、晨報、晨鐘等40多種民國報刊。近年來,又根據專業需要陸續購進了《永樂大典》、《皇清經解》、《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金文詁林》、《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郭店竹簡》、《居延新簡》等重印或影印的珍貴文獻及《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
經過30多年的積累和建設,文學院已形成以校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與服務為主,以學院館藏資源建設與服務為輔,紙質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多媒體資料庫、電子圖書資料庫、全文期刊資料庫及題錄資料庫等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協同服務的相對完善與健全的信息資源體系,為文學院的教學及學術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學院注重國際交流,先後派出漢語教師4人,漢語教學志願者3人,和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的高等學校進行過學術及教學交流。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人才培養。數十年來,培養了一批批具有較為廣博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人文素質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的文化教育人才。其中,廳局級幹部、教授、博導、著名作家、全國教學能手數十人。

學院現擁有3個省級重點學科

1.中國現當代文學。該學科始建於1974年,創始人是全國魯迅研究知名專家薛綏之先生。1980年即開始招收研究生,是聊城大學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學科之一,2001年重新招收研究生。2006年成為山東省“十一五”省級重點學科。現有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家作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語言與文體研究三個研究方向。
2.中國古典文獻學。該學科始建於70年代末,創始人是全國知名學者王世舜先生。1999年招收碩士研究生,至2009年已招收十屆研究生。1996年,該學科成為山東省省級重點學科,2006年成為山東省“十一五”省級重點學科。現有儒家經典文獻整理與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方向兩個研究方向。
3.課程教學論(語文)。該學科始建於1986年,創始人是全國知名學者韓立群先生。200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6年成為山東省重點學科,2006年成為山東省“十一五”省級強化重點學科。現有高師語文教學論、中學語文教學論、語言教學理論和語文教育史論四個研究方向。
重點學科的學術隊伍構成、學術水平、研究成果較為均衡,有比較顯著的特點和突出成果,在科研立項、獲獎、高層次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所屬的研究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和知名度。
文學院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教學條件顯著改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形成。如今的文學院,正在著力構建“書香文化學院”和“人才素質學院”,再創文學院的美好未來。


研究機構

語文與教學論研究

所語文教學論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原為聊城師範學院中文系內部組織,系主任韓立群兼任所長,劉樹山陳黎明等先後任副所長。1998年3月,學校黨委決定成立聊城師範學院語文教學論研究所,陳黎明、於源溟任副所長。2006年4月,學校黨委決定陳黎明任聊城大學語文教學論研究所所長。1998年以前,研究人員涵蓋原中文系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寫作、中學語文教學法、大學語文等教研室以及基礎部教育學、心理學等教研室相關人員,主要設立高師語文教學論和中學語文教學論兩個研究方向。1998年以後,該所橫向聯繫數學系、教育技術系、體育系等共同組建課程與教學論優勢學科生長點,2001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5月,以語文教學論為基礎組建的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被確定為山東省高校“重中之重”強化重點建設學科。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成立於1979年,現有教師16人,教授8人,有博士學位者8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7人。多年來,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高層次立項和獲獎等方面均取得優異成績。該所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界逐漸顯示出較為鮮明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其一,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是本學科的重點和基礎,本方向在“大文學史觀”的統攝下,以作家的心靈史研究、主題學和文學思潮研究為主要內容。目前本方向現有教學科研人員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講師1人。方向帶頭人宋益喬教授,是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之一,聊城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其二,作家與文化研究。本方向將文本研究與人本研究結合起來,探討作家創作道路的延展及成敗得失;將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結合起來,在社會和文化轉型的背景上深入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演變;同時藉助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透視20世紀社會文化轉型及其對於知識分子的影響,達到對20世紀文學、文化及中國知識分子精神歷程進行整體考察的多重目的。目前本方向現有教學科研人員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講師2人。本方向帶頭人石興澤教授,系山東省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長期致力於老舍研究,是海內外著名的老舍研究專家,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其三,文學與語言研究。本方向包括中國現當代作家語言觀研究、中國現當代語體理論研究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內部與外部轉化互動研究三個方面。通過對魯迅、胡適、傅斯年等現代作家語言觀的研究,考察中國現代文學及語言不斷發展成熟的軌跡,並由此展示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語言互動共進的關係。目前本方向現有教學科研人員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本方向學術帶頭人劉東方教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後,聊城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目前,本所研究人員已出版《徐志摩評傳》、《梁實秋傳》、《老舍與20世紀文學和文化》等學術專著40餘部;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社科項目6項,曾獲教育部人文社科獎1項,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2項,省高校社科優秀成果獎多項。

古籍整理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是聊城大學設立最早的研究所之一。聊城師範學院(今聊城大學)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建立了古籍整理室,建立之初只有專職人員2人,條件比較簡陋。隨後,在聊城師範學院(今聊城大學)及中文系(今文學院)領導的支持下,通過老一輩學人的不懈努力,幾年之中,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古籍整理研究室開始在國內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於是,經過學校及中文系(現文學院)有關領導的整合,集合了一批在專業研究上目標明確,在學術領域上成就突出的專家及相關研究人員,於1988年在古籍整理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所。
經過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古籍整理研究所已成為聊城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研究重鎮之一,這主要表現在:
以古籍整理研究所為主體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1996年成為山東省高校省級重點學科。2006年又成為山東省“十一五”省級重點學科。
古籍整理研究所其研究人員相對固定,年齡、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學術研究機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圖書資料及儀器設備也逐漸齊備和完善。古籍整理研究所現有專門書庫一個,藏書圖書3萬多冊,各種型號的微機12台、複印機1台、印表機6台,80平方米的圖書資料室1間、20平方米的微機室1間。這一切都為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教學科研人員及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治學條件。
古籍整理研究所為社會、高校、學術研究機構培養了大批的學術研究人才。以古籍整理研究所為主體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自1999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現已招收七屆共43名研究生,其中取得碩士學位的有27名,考取博士的有12名。
同時,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以來,先後出版學術專著60餘部,發表論文300餘篇。完成各層次科研立項課題30餘項,其中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獲得各層次的科研獎勵40餘項,其中獲得教育部高校優秀成果獎1項,全國古籍圖書優秀成果獎1項,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4項。
在古籍整理研究所前期的發展中,其學術研究就已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1982年,參加了由全國多個高校加入的《漢語大詞典》的編撰工作;在全國比較早地進行了先秦典籍的研究和整理,1982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該所研究人員的《尚書譯註》,這是改革開放後最早的系統治理《尚書》的學術著作之一。此後,又連續出版了《莊子譯註》(1984年)、《論語、孟子詞典》(1998年)等一系列的對先秦典籍進行整理和研究的專著,這些學術成果都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使得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為在全國有一定名氣的對先秦典籍進行研究和整理的一個學術基地。其後,在古籍整理研究所的中期發展中,對明代文學的整理與研究又成就突出,尤其是在謝榛研究方面,在全國都有相當的影響,在這方面,連續出版了《謝榛全集箋注》等專著,這些專著的出版使得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明代文學專集的整理與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近年來,一些年老的專家及學術骨幹陸續退休,同時,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學與科研人員又逐漸成長為學術骨幹,因此,在學校及文學院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經過幾年的建設與調整,以古籍整理研究所為主體形成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現已形成三個相對穩定而又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一、中國傳統經典文獻整理與研究方向。本方向主要致力於儒家經典文獻的研究,這曾是本學科最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後出現了一批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學者。
二、中國古代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方向。本方向現主要在“詞曲及音樂文學文獻研究”、“古代詩學及明清詩學文獻研究”兩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較多。在“詞曲及音樂文學研究”方面,主要以唐宋詞為研究基點,致力於文學與音樂關係的研究。在“古代詩學及明清詩學研究”方面,主要致力於古代詩學的巨觀研究和明清詩學的微觀研究。
三、中國古代語言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方向。本方向主要從事對先秦漢語專書語法和辭彙的研究。

碩士點

漢語言文字學學位點

漢語言文字學學位點所在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著名學者孫良明、史恩濤、賀德揚為學科點創始人。該學科於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開始招生,帶頭人為陳黎明教授。現有導師4人,設有3個研究方向:(1)漢語文化研究方向,導師陳黎明教授,主編省統編教材《現代漢語》(省優秀教材一等獎)、《漢語套用語言學》(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出版《漢語套用語言學研究》專著,並在《中國語文》、《古漢語研究》、《文獻》、《辭書研究》、《語文建設》等刊物發表30餘篇語言研究論文。(2)對外漢語研究方向,導師董秀梅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合著)等,參編《現代漢語》教材,在《語文建設》、《語言文字套用》等刊物發表10餘篇語法研究論文;導師邢梅萍副教授,主要著作《國語水平測試教程》,參編《現代漢語》教材,在《語文建設》、《世界漢語教學》等刊物發表10餘篇論文。(3)漢字研究方向,導師趙立偉副教授,出版專著《魏三體石經古文輯證》,並在《文獻》、《華夏考古》、《語文建設》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學位點其他教師,如曹桑副教授,汪梅枝、常俊之任永軍博士等,均具有深厚的學術潛力、良好的學術素養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文藝學碩士學位點

文藝學於2002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開始招生。經過於傳勤郭太安朱印海等幾代學人的不斷努力,該學科有了長足發展。學位點帶頭人為樊寶英教授。現設三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文藝美學研究,方向帶頭人朱印海教授,出版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等多部著作,撰寫學術論文數十篇,被“人大”書報中心轉載多篇;中國古典文藝學研究,方向帶頭人樊寶英教授,出版了《天人合一與中國藝術精神》等多部著作,在《文學評論》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篇,“人大”複印資料轉載近10篇;文藝理論基礎研究,方向帶頭人楊春忠教授,出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視界》等著作,在《中國比較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學位點現有教師10人,教授4人,博士4人。臧運峰、譚善明等青年學人表現出豐厚的學術潛力,逐漸成為學位點的骨幹力量。該學位點先後承擔省級以上課題9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獲省部級獎勵4項。中

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點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位點於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帶頭人是國內外知名魯迅研究專家薛綏之先生。學位點在研究生培養和學術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培養了宋益喬、徐鵬緒、張俊才、王光東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優秀人才。200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學位點帶頭人為石興澤教授。現設三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一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方向帶頭人宋益喬教授,出版《徐志摩評傳》、《青年梁實秋》等多部著作,《青年梁實秋》譯成日文,反響熱烈。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二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研究,方向帶頭人孫進增教授,出版《社會轉型期的文學思潮》、《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視界》等著作,在《山東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三是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方向帶頭人石興澤教授,出版《老舍與20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等著作10部,在海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五十餘篇,《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20餘篇。學位點現有碩士研究生導師7人,隋清娥、王輝、劉廣濤、劉東方等青年碩導表現出豐厚的學術潛力,逐漸成為學位點的骨幹力量。

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點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於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起開始招收研究生。系聊城大學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兩個學科之一。學位點帶頭人先後為王世舜教授、李慶立教授、張文國教授。最初設三個研究方向:1.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方向帶頭人王世舜教授在《尚書》、《莊子》研究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望。2.明清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方向帶頭人李慶立教授出版學術著作6部,發表論文近百篇,在明清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尤其是謝榛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3.中國二十世紀古籍整理與研究,方向帶頭人於傳勤教授出版《李澤厚美學思想提要》等著作。進入21世紀以來,碩士點重新進行整合,形成三個較為穩定的研究方向: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和中國古代語言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碩士點現已招生7屆共43人,畢業27人均獲得碩士學位,考取博士的12人。碩士點於2006年5月順利通過國家學位辦的評估驗收,成績優秀。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位點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位點於200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帶頭人為陳黎明教授。200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現已招收28人,其中23人已獲碩士學位。現有導師3人:導師陳黎明教授,山東省“重中之重”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帶頭人,聊城大學教育碩士學科帶頭人,致力於語言學與語文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中國語文》、《教育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著作《新世紀語文教師發展叢書》、《二十世紀中國語文教學》獲省社科二等獎,《高師語文教學論》、《語言學與中國小語文教學》獲省社科三等獎,另獲教育部優秀教研成果三等獎、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多項;導師於源溟教授,致力於語文教育哲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教學激勵最優策略論》《語文教學過程論》、《語文教育學》、《語文教學生態論》等,《預成性語文課程基點批判》獲省社科三等獎、另有合作成果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全國教育圖書二等獎;導師李洪先副教授,致力於語文文本解讀研究,主要成果有專著《語文解讀學》,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大學語文》等教材。學位點張衛紅副教授、李衝鋒博士、康海燕博士、王明建博士等青年教師,均具有深厚的學術潛力並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點

中國古代文學於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招收研究生。學位點帶頭人苗菁教授。現設三個研究方向: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方向帶頭人王連儒教授,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宗教文化關係以及六朝家族政治與婚姻文化研究方面特色顯著;唐宋文學研究,方向帶頭人苗菁教授,在詞曲及音樂文學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元明清文學研究,方向帶頭人閻增山教授,在明清小說研究等方面特色突出。學位點現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碩士5人,形成一支以中青年為主體、結構合理、具有發展潛力的教師隊伍。近幾年來在《中國文化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文學評論叢刊》、《紅樓夢學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29部。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級課題8項。獲省社科優秀成果及其它獎勵10餘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學科建設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始建於1986年,時名“語文教學論”。著名學者韓立群教授系學科點創始人。1995年,該學科被確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1996年,該學科被確定為山東省重點學科。1999年,該學科點橫向聯繫我校相關學科研究方向共同組建“課程與教學論優勢學科生長點”。2005年,該學科被評定為“山東省十五強化建設學科”。2006年,該學科被評定為“山東省十一五強化重點建設學科”。學科帶頭人為陳黎明教授。作為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一個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點成員先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餘項,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教育部三等獎1項。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碩士6人。目前,學科點全體成員正在為取得博士學位授權點而努力奮鬥。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在古籍整理研究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籍整理研究室始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當時只有專職人員2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該學科得到了長足發展。1988年升格為古籍整理研究所,同年被確立為省級重點學科。創始人王世舜教授是國內知名學者,曾被聘為《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特邀編委,其著作《尚書譯註》、《先秦要籍詞典》等影響甚大。李慶立教授的明清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於傳勤教授的中國二十世紀學術史研究、劉中光教授的“三禮”研究,均取得豐碩成果。學科帶頭人張文國教授致力於中國古代語言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出版《古漢語的名動詞類轉變及其發展》等著作多部。本學科現有教師16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6人。先後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30多項,出版學術著作4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先後獲各層次科研獎勵40餘項,其中李慶立教授的《謝榛研究》獲國家教育部第四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本學科圖書資料豐富,儀器設備先進。2006年11月該學科再次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末。創始人是國內外知名魯迅研究專家薛綏之先生,在其帶領下本學科一度因魯迅研究成績卓著,而享譽海內外。《魯迅生平史料彙編》影響甚巨。80年代中期以後,該學科由韓立群先生、孫慎之先生主持,學術研究向多方面發展,在郭沫若、茅盾、許地山等作家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果。90年代以後,第三代學人開始成為學科的骨幹力量,湧現出宋益喬、孫進增、石興澤等青年學者。進入新世紀以來,隋清娥、王輝、劉東方、劉廣濤等青年教師成為學科建設的生力軍。本學科在教學教研、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取得優異成績。近些年來,出版學術著作30餘部,在《文學評論》、《中國文學》(韓)等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獲省級社科優秀成果獎6項,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立項6項。2006年12月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

專業建設

文秘教育專業

文秘教育專業是我院較早設定的本科專業之一,1993年開始招生,1997年因教育部整合專業設定而停辦。2006年恢復招生,2010年6月以該專業為基礎成立文秘系。現有專業教師10人,其中副教授3人,講師5人,博士2人,碩士7人。
本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現代人文素養與秘書專業理論知識,具有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秘書業務技能,熟練掌握現代辦公自動化技術,能夠勝任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秘書工作以及中等職業學校文秘教學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秘書人才。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秘書學、文書學、公共關係學、辦公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學、秘書禮儀、檔案管理學、秘書心理學、秘書實務、社會心理學、行政管理學、中國秘書史、速記技巧、演講與語言藝術、攝影技術、電子商務、市場行銷等,並擁有多媒體教室、微機室、文秘實訓室等現代化教學科研場所。
多年來,文秘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走出了一條“厚基礎”與“高素質”相結合的道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與優勢。第一課堂固本培元,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人文素養與文秘職業素質,使學生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理論,並掌握現代文秘工作的基本技能;第二課堂拓訓提質,注重培育學生的基本技能與專業素質,通過國語、演講、寫作、閱讀、書法五項基本技能的拓展訓練,強化提升學生的文秘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文秘職業的實際需要。從往屆學生的分配去向與發展狀況來看,本專業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1995、1998級文秘班分別獲得全國先進班集體和省先進班集體的榮譽稱號,畢業生50%分配到機關、企事業單位工,經過幾年鍛鍊,有的擔任了副縣長、工商局副局長、法院副院長、市政府秘書、市委秘書、管區主任等重要職務。
隨著文秘服務產業的普遍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社會對文秘專門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文秘教育專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屬於文學院新聞系,是非師範類專業,該專業是研究廣播、電視及網際網路等大眾傳播媒介新聞信息傳播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的新聞學套用專業。學生就業主要面向廣播電台、電視台、網際網路站、報社等大眾傳媒及宣傳、教育、司法、文化管理等部門。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文理滲透、技藝結合、軟硬兼備”的建設思路,在學生培養方面,採用新型的新聞傳播教育理念,學生通過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新聞學、廣播電視學、以及與廣播電視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廣播電視新聞採訪、寫作、編導、播音、節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良好的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現場及鏡前採訪報導能力、社會調查和社會活動能力及廣播電視節目策劃、製作、評論和分析的能力,成為從事採訪、寫作、報導、攝像、編輯、策劃、播音主持、評論以及廣播電視管理等工作的套用複合型新聞人才。
學院重視教學改革、教材建設、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與手段的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已形成鮮明的特色:一是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優勢,實行多媒體、網路化教學;加強教學手段的改革,有效地提高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採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全部採用多媒體授課,增強知識講授的直觀性、形象性與生動性。三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制定了《文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培養規程》,凸顯了新聞寫作、新聞攝影報導、電視節目製作、播音節目主持等實踐環節,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四是為學生專業素養與能力的提高開拓平台,學院創辦了學生自辦刊物《文新時空》、《新聞發現》,組織專業社團——文新協會,並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如傳媒協會舉辦的“燭光悼念巴金活動”等活動,被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國日報》等國家級權威媒體關注報導,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
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先進,實驗室裝備條件良好。教學、科研設備先進,實驗室裝備條件良好。教學可使用的實驗室面積2100多平米,實驗教學設備總值1000多萬元。設有專業新聞攝影實驗室、電視攝像實驗室、電視節目製作室、新聞播音與節目主持實驗室、電聲實驗室、廣播節目錄製室、特技實驗室、演播廳系統、虛擬演播室、音像資料庫等。還擁有358平米的中型電視演播室和多功能教室等教學設施。為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注重學生實習基地的建設,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力倡導“以實踐促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目前該專業擁有聊城大學廣播電台、聊城大學電視台、聊城廣播電台、聊城電視台、山東電視台公共頻道、《泰安日報》、《聊城大學報》、《齊魯晚報》、《聊城晚報》、《半島都市報》等實習基地,學生實習成果豐富,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
秉承著優良的教風與學風,我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以專業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稱讚,並且每年都有本科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有的學生還考取了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暨南大學、廈門大學等全國知名院校碩士研究生。

漢語言文學專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院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專業之一。該專業1974年開始招生,已有33年的歷史。到目前為止,已有35屆畢業生,累計畢業生人數6000餘人。
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較高漢語言文學素養的優秀人才。三十多年的辦學經驗和歷史積澱,使該專業始終以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基礎知識和能力的鍛鍊、人文素質的提高以及創新實踐能力的發掘。在培養人才模式方面逐步形成了“厚基礎”、“重技能”、“高素質”、“求創新”的優勢。本專業《高師語文學科專業技能培養規程》獲國家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一等獎;《高師中文專業教學體系建構》獲山東省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高校寫作課程內容與教學體系的改革》獲省級教學改革二等獎;“經典文本教學與本科生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被列為省級教學改革項目。
注重教學改革,使學生的基本技能、專業水平、人文素質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確保了學生在擇業競爭中的優勢。畢業生向來以學業基礎牢、專業素質高、實踐能力強而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考驗率達30%左右,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合格的畢業生人才,造就了許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廳局級幹部、教授博導、著名作家、全國教學能手達數十人之多,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