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調

武林調

杭劇,又名武林班,用杭州話演唱,杭州地方戲曲劇種,源於宣卷(宣講寶卷的簡稱)。宣卷始於元明時,流行於江浙地區,宣唱的曲調稱宣卷調,無樂器伴奏,僅以木魚擊拍,一人獨唱,眾人合唱一句尾聲“南無阿彌陀佛”,內容多勸人為善。由於曲調、詞句通俗,易被民眾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為杭州織綢工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說唱形式,並逐漸在杭城內外廣為流行。

武林調簡介

2008年6月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林調,產生於清末民初,系在曲藝性的杭州宣卷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曲種。它又分為“高台(屬戲曲)”和“平台(屬曲藝)”兩支。1958年,杭州文化部門把“高台”的武林調定名為“杭劇”,把“平台”的武林調定名為“杭曲”。這裡所說的武林調,指的是後者。它用杭州方言說唱故事,以唱為主,以白為輔。流行於杭州、嘉興、湖州、及蘇南水鄉地區。
武林調的基本曲調,是藝人們創造的[大陸板]和[平板]。因此杭州聽眾也把這兩種曲調合稱為武林調。後來,[大陸板]被錫劇吸收而成為其主要曲調之一。
武林調共有書目四十餘部,多改編自宣卷本和戲曲劇本。如《太平記》、《琵琶記》、《賣油郎獨占花魁女》、《方玉娘上寶塔》等。

武林調淵源

武林調是很有特色、深受民眾喜愛的地方曲種。研究它的產生和發展歷史,對於了解宗教的講唱如何演變為世俗的曲藝,曲藝音樂如何在吸收宗教音樂和民歌、俗曲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而形成的,與戲曲音樂是如何相互吸收借鑑的等等,都是很有價值的。 “武林調”,即“武林班”唱說帶武林(即杭州)方言的地方曲種,前身為杭州宣卷,20世紀20年代演化為“化妝宣卷”後,又受到維揚文戲(即後來的揚劇)的影響,此名稱,亦是蘇滬一帶人所稱。20世紀50年代之後,正名為“杭曲”。
從武林調的基本曲調來分析,可分為三類,一類來自於自身。如男腔“大經調”、女腔“小經調”。這些“唱經調”,其構成是“一唱眾和”,一般前四句為“一唱”,後接“眾和”,虛詞為唱佛名號“南無阿彌陀佛”;二類吸收其他。如[平板],即從維揚文戲“梳妝檯”(即“孟姜女”)衍變而來,後又根據男女聲不同音高,胡琴分三種不同定弦,分別為D調“反宮”,G調“正宮”和A調“異宮”;三類是“其他”和“自身”的結合。如“二六調”、“大陸調”,前為“梳妝檯”和“宣卷調”的結合,後為“銀紐絲”和“宣卷調”的結合,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