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

武夷茶

武夷茶是茶葉,出至於蘇軾《葉嘉傳》。

武夷茶的歷史記載

據蘇軾《葉嘉傳》稱,武夷茶移植至建甌遂有“北苑”之盛。北苑至今尚存一塊南宋碑刻,敘述迄自太平興國初(976年)的植茶始未。四川萬源縣一塊立於大觀三年(1109)“得建溪綠茗,於此種植”的石碑,該茶當以武夷茶為淵源。陳椽教授考證:“武夷茶約在1400年前(南北朝齊時)就以晚甘候之名而聞名,武夷茶的起源時期一定更早於此”。

武夷岩茶簡介

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烏龍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產於閩北祟安縣武夷山岩上烏龍茶類的總稱。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武夷岩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餘韻猶存。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大紅袍”最為名貴。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武夷岩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著名的“僑銷茶”。

茶的沖泡方法

茶葉的沖泡,一般只要備具、備茶、備水,經沸水沖泡即可飲用。但要把茶葉本身固有的色、香、味完美的發揮出來,沖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據武夷岩茶的特性,應根據不同的茶葉,用不同的沖泡技藝和方法才能達到。

1,泡茶器具

泡飲武夷茶最佳的用具,首重發茶性佳、傳熱性高,通常來說白色瓷製蓋杯好。經常看到茶行老闆以及專業評茶師喜用蓋杯泡茶,其實這同時也表面了蓋杯泡武夷岩茶最能表現出茶湯本色!蓋杯有不加掩飾的效果。你泡的茶好,茶湯與香氣自然流露;你用的茶品質欠佳,蓋杯必然會讓它醜態盡出。詩云“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也說明瓷蓋杯傳導茶香散漫的極大功效!白色蓋杯極佳。市場上看到的蓋杯一般分成大、中、小三款;可依據飲茶人數,喜好靈活選擇。

2,備水

品茶因水質不同,會使香氣和滋味出現極大的差異。因此,水是茶之母。沒有好水,便無法泡出好茶的滋味。 茶聖陸羽的《茶經》替水做了分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差。陸羽所處的時代山澗無污染,水是活的,集山地菁英的水源用來泡飲品茗,當然必有佳湯。而今,山地遭水土破壞,河水被各種污水污染了,故今人不能效法古人隨意取水泡茶。同時對於取用泉水泡茶,也應留意水源是否遭到污染。 愛茶人想要學古人遠赴郊野取水沏茶,機率不大。同時又礙於取得運送不便,而難以實現享用好的自然水源。目前一般取用之水為市售礦泉水,純淨水,過濾水,家用自來水幾種。對於家用自來水一定要慎用,根據當地水質的實際情況選擇飲用。

3,蓋杯的使用

蓋杯使用必須保持潔淨和相當熱度。可用沸水先行澆淋杯體,如同溫壺般溫杯,然後可將適量茶葉再放入。水沸後,水注入杯內環繞一周如打圓圈的熱水沖泡茶葉,才能將每片茶滋潤得宜。用蓋杯,看似單純,卻要手指耐熱和掌握倒水速度,只有多練習,才能熟能生巧!蓋杯的使用多處都有介紹,這裡不再重複介紹。

4,置茶

雙手捧賞茶碟先平搖幾下,令茶葉分層後左手托住賞茶碟;右手取茶匙將面上的粗大茶葉撥到一邊,先舀取細碎茶葉放進蓋碗,再取粗大茶葉置其上方(目的是沖泡後細碎茶渣不易倒出)。用蓋碗沖泡的武夷岩茶,其為條索形,根據茶葉的外形不同大小,淡濃的飲用習慣,置茶量為一般蓋碗容量的(1/3--2/3)左右。水與乾茶用量的比例一般為1/(15--20)。

5,茶葉出水時間

浸泡時間:1至3泡浸泡10——30秒,以後每加沖一泡,浸泡時間增加10——30秒。茶在壺裡與水親密接觸,幾秒或幾分以後倒出來的茶湯滋味最佳,初學者用了計時器,太過公式化。提醒一下:不是每泡茶喝起來都一樣才是好滋味,你和茶友品出樂趣才是好滋味,一般來說,頭三泡出湯時間不宜超過1分鐘,控制在30秒內為佳。傳統型岩茶焙火重的岩茶相對焙火低的清香型岩茶浸泡時間應該縮短。

從品種來分的沖泡技巧

外引品種以香為先,一般滋味較遜,久泡易出現苦澀味.出水速度可以快些,浸泡時間儘量縮短.這樣可以更好的表現出其的優點。肉桂,水仙品種,本地名樅非常適合武夷山環境生長,其滋味,韻味都較好,浸泡時間可以相對更長
可以從焙火程度來分的沖泡技巧:當地品種肉桂,水仙,名樅焙火程度低,輕焙火茶浸泡時間時間可以相對長點。而焙火程度高的肉桂,水仙或者老陳茶,出水時間可以相對縮短。時間過長的話,味道濃而苦,新手一般很難接受。

不同季節的茶葉的沖泡技巧

春茶的出水時間可以相對長些,其他季節的茶,特別的冬片,應該出水快些。
具體沖泡方法,靈活多變,個體不同,多泡多喝,多練習,自然掌握。

品茶要領

品茶要領:岩茶滋味醇厚,內涵豐富,有特殊的“岩韻”。茶樹品種特徵能從滋味中體現;香氣或高或長,香型的多樣化;品茶時先嗅其香,再試其味,並反覆幾次。聞香有聞乾茶香、蓋香、水香、杯底香、葉底香等等;嘗味時須將茶湯與口腔和舌頭的各部位充分接觸,並重複幾次,細細感覺茶湯的醇厚度及各種特徵,綜合判斷茶葉的特徵和品位。 勤加練習聞茶香,品茶味,熟能生巧,一聞一品就知道其茶種的製法及焙火度。

武夷茶俗

武夷茶俗是在武夷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涉及多個方面,如武夷茶藝表演、喊山祭茶儀式、民間鬥茶賽等。

武夷茶藝

武夷山人不但擅長種茶、制茶,而且精於品茶。在挖掘繼承古人煮茶、鬥茶、鑒茶的基礎上,把品茶和觀景、賞藝融為一體,在1990年黃賢庚為主在首屆武夷岩茶節前編出一套頗富雅興的“武夷茶藝”,大大地提高了武夷茶文化的觀賞藝術。其表演程式為十八道:
(1)焚香靜氣:焚點檀香,造就幽靜,平和氣氛。
(2)葉嘉酬賓:出示武夷岩茶讓客人觀賞。葉嘉即宋蘇東坡用擬人筆法之武夷茶代稱,意為茶葉嘉美。
(3)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為宜。
(4)孟臣沐霖:即燙洗茶壺。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稱名茶壺為孟臣。
(5)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6)懸壺高沖:把盛開水的長嘴壺提高沖水,高沖可使茶葉鬆動更快出味。
(7)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淨。
(8)重洗仙顏: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洗淨壺外表,又提高壺溫。“重洗仙顏”為武夷山雲窩的一方石刻。
(9)若琛出浴:即燙洗茶杯。若琛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後人把名貴茶杯喻為若琛。
(10)遊山玩水:將茶壺底沿茶盤邊緣旋轉一圈,以括去壺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11)關公巡城:依次來回往各杯斟茶水。關公以忠義聞名,而受後人敬重。
(12)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剩少許後,則往各杯點斟茶水。韓信足智多謀,而受世人讚賞。
(13)三龍護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
(14)鑑賞三色:認真觀看茶水在杯里上中下的三種顏色。
(15)喜聞幽香:即嗅聞岩茶的香味。
(16)初品奇茗:觀色、聞香後,開始品茶味。
(17)游龍戲水:選一條索緊緻的乾茶放入杯中,斟滿茶水,仿若烏龍在戲水。
(18)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茶質鑒評

感官評茶,是通過人的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對茶葉的形狀、色澤、香氣和滋味進行審查評定,是確定茶葉質量好差的主要方法。
三看:一看茶葉外形特徵、色澤、整碎度、勻淨度及乾茶香。好的岩茶外形應條索緊結重實,葉端折皺扭曲,色澤油潤,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不帶梗朴,不斷碎。二看湯色,好的岩茶沖泡後湯色清澈明亮,呈橙紅色,、三看葉底。葉底是泡開的葉片放在清水碗中,看其粗嫩度以及是否“綠葉紅鑲邊”,好的岩茶葉底肥厚柔軟,葉面黃亮,葉緣為紅邊。
三聞:武夷岩茶一般要求3次沖泡。第一泡聞岩茶香氣的高低、長短、強弱、清濁以及火候。好的武夷岩茶香氣清銳細長,無異味。第二泡聞岩茶的香型,好的岩茶具有其獨特香型,有水蜜桃香、桂皮香、蘭花香、奶油香等。第三泡聞茶香的持久程度,好的岩茶“七泡有餘香”。
三晶:也叫嘗滋味。一品火功:看是“足火”或是“老火”、“生青”,有無苦、澀感。二品滋味:茶湯的滋味是否鮮爽,好的岩茶,岩韻顯,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特徵。三品岩韻:品岩韻是品飲武夷岩茶的特色。然而,許多人卻認為,這種岩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靠自己用心去領悟。三品中則以二品的滋味為茶葉品質好差的主要參考依據。

武夷茶的競爭優勢

武夷茶主要品種包括紅茶類的正山小種和烏龍茶類的武夷岩茶。說到武夷茶進入國際市場,不得不提武夷茶的四大競爭優勢:
一是品牌優,武夷山是世界雙世遺保護地、中華十大名山,武夷岩茶位於中國十大名茶之列,“大紅袍”更是塊金字招牌。
二是環境優,武夷山有茶葉生長的最佳地理氣候條件。武夷茶園大多錯落於山林之間,武夷山風景區內的連片茶園面積大都小於5畝,茶園之間樹木間隔,形成良性生物鏈,天然防治病蟲害條件良好,所產茶葉是典型的有機茶。
第三是品種優,紅茶、綠茶、烏龍茶在武夷山都有優質品種,其中烏龍茶品種160多種,能焙製成不同品質風格的茶葉。四是內在品質優。加工過程是烏龍茶生產中最難的階段,其中有一道工序叫焙火。焙火的溫度越高,茶葉的香味越淳厚,但焙火的溫度過高茶葉會燒焦。由於武夷茶生長環境好,種質資源好,內含礦物質含量高,能夠經得起較高溫度的長時間烘烤,這是其他地方茶葉所難以比擬的。
正是武夷茶的這些優勢,成就了武夷茶曾經輝煌的出口歷史。

福建武夷茶出口歷史

武夷茶主要品種包括紅茶類的正山小種和烏龍茶類的武夷岩茶。說到武夷茶進入國際市場,不得不提武夷茶的四大競爭優勢:
一是品牌優,武夷山是世界雙世遺保護地、中華十大名山,武夷岩茶位於中國十大名茶之列,“大紅袍”更是塊金字招牌。
二是環境優,武夷山有茶葉生長的最佳地理氣候條件。武夷茶園大多錯落於山林之間,武夷山風景區內的連片茶園面積大都小於5畝,茶園之間樹木間隔,形成良性生物鏈,天然防治病蟲害條件良好,所產茶葉是典型的有機茶。
第三是品種優,紅茶、綠茶、烏龍茶在武夷山都有優質品種,其中烏龍茶品種160多種,能焙製成不同品質風格的茶葉。四是內在品質優。加工過程是烏龍茶生產中最難的階段,其中有一道工序叫焙火。焙火的溫度越高,茶葉的香味越淳厚,但焙火的溫度過高茶葉會燒焦。由於武夷茶生長環境好,種質資源好,內含礦物質含量高,能夠經得起較高溫度的長時間烘烤,這是其他地方茶葉所難以比擬的。
正是武夷茶的這些優勢,成就了武夷茶曾經輝煌的出口歷史。

製作工藝

武夷岩茶獨到的製作工藝,使其優異內質得以外揚。武夷岩茶傳統製作技藝之高超是罕見的,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具有傳承性,也包含著豐富的經驗性。

圖書信息

基本資料

書名:武夷茶
圖書編號:1119800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武夷茶
定價:22.0
ISBN:750572098
作者:池宗憲
出版日期:2005-01-01
版次:1
開本:24開

內容簡介

“茶風系列”是以一份尊敬茶的心情編寫籌劃的!是用最淺顯的文字記述茶在多元變動因素中如何脫穎而出,並期待帶給華人品飲藝術的一份清香!
品茶可以是件輕鬆平凡的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口味。品茶要得好滋味,貴在好茶、好水之外,還要有一顆對茶的好情,才能凝精聚神細細地由茶的實體抽離出意象,才能穿透茶的種植、製作工序找到滋味和內涵!
茶是國飲,茶香飄揚千年,你我在茶里乾坤中,有沒有找到柔鮮?有沒有喝了口茶而能品出她一身風情?且讓“茶風系列”伴你在茶文中看得到茶的香味。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武夷茶歷史風華
第二章 “御茶園”的驚嘆號
第三章 清代茶市仍飄香
第四章 武夷紅茶聯接東西文明
第五章 武夷茶“花花”世界
第六章 岩茶——黃金水的品種
第七章 大紅袍與四大名叢
第八章 栽培的秘密花園
第九章 核心競爭力——制茶工序
第十章 鑑賞香、清、甘、活
第十一章 泡出岩骨花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