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戰術

步兵戰術

步兵戰術,在黑暗時代,徒步士兵的戰術是逼近敵軍然後開始砍殺。騎士的興起一度讓步兵在戰場上失去價值,後期火炮可用來反制大批的長槍兵,它能夠擊破這種密集行列的戰陣,西班牙人就是最先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

步兵戰術簡介

步兵戰術:在黑暗時代,徒步士兵的戰術是接近敵軍然後開始肉搏。法蘭克人會在接近敵軍時擲出斧頭來瓦解他們。戰士倚靠體能和勇猛來取得勝利。

騎士的興起一度讓步兵在戰場上失去價值,主要是因為紀律嚴明和訓練有素的步兵尚未出現。在中古時代早期

步兵戰術的軍隊中,徒步士兵主要來自農民,而這些烏合之眾均不曾受到良好的武裝和訓練。

撒克遜人和維京人發展出一種防禦陣式,稱為盾牌牆,也就是讓士兵手持長盾緊靠連成一道防線。在缺乏弓弩手和騎兵的情況下,這道防線能保護他們不受敵方弓弩手和騎兵的攻擊。

發展

在某些缺乏資源去建立重騎兵的山區國家如蘇格蘭和瑞士,步兵會受到重視。由於沒有需要,在這些地方的軍隊中,只會設定少數甚至沒有騎兵。這些地區的軍隊發現,馬匹無法突破豎立的標樁或長槍陣。但受過訓練的長槍兵卻能制止富裕國家領主們精銳的重騎兵,而且在成本上也比重騎兵少得多。

斯希松戰陣就是由一群長槍兵所組成,在13世紀末蘇格蘭人獨立戰爭期間開始使用的步兵陣式。蘇格蘭人認識到這是一種有效的防禦戰陣。羅伯.布魯斯只會在沼澤地區向英國騎士發起攻擊,因為這種地形能妨礙重騎兵的攻擊。

瑞士人以長槍作戰而聞名。實際上,他們恢復希臘方陣,並非常熟練地以長標槍作為武器。他們把長槍兵組成方形的戰陣,在最外邊的四排士兵會以相近的高度持著長槍(稍微往下)。這是用來抵禦騎兵的有效屏障。在戰陣後排的士兵會使用標槍去攻擊接近戰陣的敵軍。這些受過訓練的瑞士士兵會指向同一個方向,讓他們的戰陣能移動得比較迅速。有時他們也會把用於防禦的戰陣轉變成可作攻擊的戰陣。

在火炮出現以前,西班牙人以持劍和小圓盾的士兵來對付長槍兵,這些輕裝的步兵能夠滲透到長槍兵之間,並有力地以短劍作戰。他們的小圓盾是小型和靈巧的盾牌。在中古時代末期,西班牙人最先嘗試以長槍兵、劍兵和投射兵種聯合作戰,他們可以在不同的地形上使用所裝備的全部武器。在中古時代結束時,西班牙軍隊便成為歐洲最有戰鬥力的軍隊。

步兵班戰術之衝擊準備和衝擊

班占領衝擊出發陣地後,班長應立即派出觀察、警戒,下達口述戰鬥命令,做好衝擊準備。
班長通常向戰鬥小組長下達口述戰鬥命令。地形隱蔽,敵火力威脅不大時,也可向全班下達。情況緊急,還可邊打邊下達下達口述戰鬥命令時,首先判定方位,介紹地形,指定方位物,爾後明確:
1.敵軍番號,兵力,前沿,裝甲目標、火力點的確良位置,工事和障礙物情況;
2.排(班)的任務,班的運動路線,衝擊目標和發展方向;
3.友鄰的任務與其協同的方法;
4.各組和加強火器的任務及相互間的協同動作;
5.支援火器、坦克的任務,與其協同的方法;
6.通路的位置和通過的方法;
7.完成衝擊準備的時限,與其協同的方法;
8.班長的指揮位置和代理人。
接到上級準備衝擊的口令或信號時,班長立即發出“準備衝擊”的口令或信號,督促和檢查全班迅速做好衝擊準備,並向排長報告。
衝擊是進攻戰鬥中最緊張、最激烈、最困難的階段,也是實現近戰殲敵、取得勝利的關鍵。因,衝擊時,應發揚不握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利用我火力突擊和煙幕掩護效果,一舉突入敵陣地,堅決殲滅敵人。接到上級的衝擊口令或信號時,班長應立即下達“衝擊前進”“的口令。班在衝擊過程中,班長應位於隊形的先頭,不斷地觀察衝擊路線和衝擊目標。通過通路時,應快速收攏隊形,充分利用火力突擊和煙幕掩護的效果,以疏散的隊形,靈活的方法,最快的速度通過。當通路縱深較大時,班可組織火力,利用地形,分組交替通過;如敵火力被壓制,也可成二(二——路隊形快速通過/當通路縱深較小時,班應快跑一次通過。
衝擊受挫時,班長應沉著總代表迅速查明情況,及時調整部署,指揮全班占領有利地形,組織火力壓制敵人,然後乘敵火力中斷、減弱、轉移之際,再次發起衝擊。當班傷亡過大時,班長應指揮全班繼續頑強戰鬥,並將情況報告上級。

東方古代步兵戰術

|

古代陣法-鶴翼

鶴翼是古代戰爭常用陣形.不用猜也知道這是人類一定會發展出來的.因此是專供包圍用的陣形.此種陣形,主將位於中央(多半是弓步兵),兩側是副將.兩側最好使用強的部隊(騎兵為多),當敵人後方有我方部隊出現時,兩翼立刻可以拉長,跟我方部隊會合,立刻形成包圍.三國志五代中有說到,是唯一可以積極攻擊的陣形,其實嚴格說來,他說的就是要形成包圍圈.@種陣形的弓箭攻擊力較不集中,所以不強.等一下會跟雁形去比較。

古代陣法-魚鱗

魚鱗是把兵團分成五到六段,一層壓一層的陣形.主將的位置是位於中後方.請注意,魚鱗跟錐形的不同點,就在於三角形的寬度,錐屋^寬.而且魚鱗在前方的部隊,通常跟保護主將的是一樣是很密集的.這樣的排列造成跟錐形不一樣的結果.由於錐形的部隊比較散,所以互相推擠效果小,移動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鱗卻可以突擊(因為最前方的部隊很密集,全軍才不會被衝散,錐形卻會).不用看也知道,~鱗跟鶴翼都是";文官陣形";,也就是主將不用在前面親自帶頭攻擊,而是躲在後面(例如武田信玄,諸葛亮).但是~鱗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後一衝,立刻全軍潰散.因為背後露出太多了。

古代陣法-鋒矢

顧名思義,就是在全軍形成箭狀的樣子.主將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適合戰鬥力高的勇將.由於最前面的部隊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擊陣形.請注意,所謂的突擊陣形,並不是只有這種陣形可以突擊,事實上所有陣形都可以下突擊令但是不見得能夠做到突擊效果(全軍穿入敵陣不會被衝散),也就是說,三國志五裡面說的可以突擊,是說真正戰場上有突擊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隊可以下突擊令.此外,此種陣形的後方是一平行隊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動效果相當好,當然此陣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後露出太多)。

古代陣法-沖軛

顧名思義是車前方的橫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陣.把隊形排成X形有什麼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從前,左,右三方來的敵人,都如同前方一樣(請注意兩排的部隊前方朝東北跟西北方).是個相當好的山地防守陣形(因為也是線形,所以山地移輿夠快)。

古代陣法-長蛇

是人的自然會發展出的陣形.這種隊形專為山地移動用.事實上攻擊,防守均不利.不過歷史上描述這種隊形常常會有,例如陳壽三國志:";孔明觀姜維陣形,勢如長蛇.";指的就是這種。

古代陣法-車懸

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車懸不是指形態,指的是涵義.車懸是一種騎兵陣.軍隊排成不互相推擠的多列,也就是說,這種是一車輪戰法.謙信用此陣,說穿了就是要衝散信玄隊形,取信玄的性命.。
騎兵大量出現以前,也就是秦,漢之前,從有記載的周到秦滅六國的這一段歷史.這一時期由於騎兵還沒有投入實戰,(雖然已用來偵察,傳遞訊息)中原各國的主戰兵力依然是車兵和步兵,而當時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時常用‘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作為標準,如此龐大而昂貴的戰車部隊自然要步兵的掩護(單純的戰車在弩兵,長戈,長戟兵面前很容易被消滅,原因就在於戰車的衝擊力有限,至少和騎兵比起來是這樣),於是乎,步車陣便出現了(在此之前就有,但從沒有像春秋,戰國時對陣這么講究)。
孫臏兵法中將陣完整系統地分為八種陣型,既:“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後兩種是特殊戰法情況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圓,錐為主.這三種是在打堂堂之陣時用,依兵力,兵士的戰鬥力,戰車的數量不同而定,並沒有多少玄機可言,只要佇列整齊既可.錐行陣主攻,將最精銳的車兵放置前沿作衝擊用,圓陣主守,車兵置於陣中央.方陣攻守兼備,車兵置於後,保證陣型有足夠的厚度和反衝擊的力度.疏陣,數陣是以步兵打車兵的戰法,類似於以後的散兵陣,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獨自作戰,尤以吳,楚用得多(戰車少,倒不是裝備不起,是用處不大,水網密集,不適合車兵馳騁).雁行陣是弩兵的特殊戰術,長處在於加大弩兵的正面遠程火力密度,玄襄,鉤行則較複雜,除非訓練有素,才能運用自如,威力也大,相當於大兵團的兵種配合,以玄襄為例,弩兵在前陣,射完後後撤,車兵在兩側,長戟在中陣,長矛在後陣,講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擊,當時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兩國能列此陣迎敵.(<;荊柯刺秦>;中有一段秦軍攻韓的一段列玄襄陣陣勢的場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戰場上一片死寂,各兵種依次出擊,很有氣勢).鉤行陣則是標準的車兵終極陣法,預先將車兵排在鉤的兩頭,中間放置弩,戟,矛諸兵種,由中間先出動攻擊,兩側縱列的車兵出擊,戟兵等集群兵種再跟上.。
此外,還有林林總總的‘陣”。比如射擊時用“雲陣”,包圍敵軍要用“贏渭”陣,奇襲用“闔燧”陣,而向山陵要用“封(那個字打不出,是封字半邊加右邊刀形)”陣,反正總加起來不會少於20種陣。(前面引用的大多是<孫臏兵法>中的陣型,也就是戰國中期的事,估計比孫子,吳起所列的陣要全面,畢竟年代相差了百多年)。
說到列陣,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聞鼓出擊,聞金退兵的概念,具體到列陣時的排列,直擊還是迂迴,由兩,伍長之類的下級軍官看中軍旗決定,一伍的成員本身就是一個小的戰鬥集體,大致分(按步兵計)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長兵器和遠射兵器為主(短兵缺乏也與當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不精,難以造出適合短兵相接的長劍有關),後又去殳加入大盾,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戰時撤至最後)持盾兵站第二排(兩軍對射時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長兵器,戈在最前,以橫掃為主,主要對付對方的戰車和戰馬,戟可掃可刺,屬於多功能兵種,矛以刺為主,主要作戰對象是對方的作戰人員,各伍之間成縱列向前推進(伍為陣型之中最小的作戰單位,四伍為一兩,五兩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皆為春秋以前兵制).之間嚴格禁止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出現(再直接一點就是說,不允許逞匹夫之勇),這大概也是秦以前單騎突陣的情況不多的原因(單獨一輛戰車,突擊訓練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長戟,長矛為主要兵器的重陣,跟送死沒什麼巨別)。
再來重點說一說當時的兵器狀況,也許會有助於了解為什麼秦代以前陣那么流行.前面說了,青銅器時代短兵刃不可能做得很長,一般到50~80CM之間,這樣短的兵刃,韌性又不好,易斷,用來作主戰兵器好像不適合。主戰兵器最主要的就是穩定性,攻擊性倒是其次,而以長戟,長矛和戰車為主要兵器,近身的時候。特別是面對的是吳,越這類以短兵為主的步兵時會很吃虧(吳越的鑄造工藝比當時的中原要發達,這點從越王劍可以看出來),畢竟長達兩丈四尺(5.5~6米)的長戟運轉起來是遠不如只有60~80厘米的劍的(雖然也有長一丈二尺的短矛,但那是以投擲為主要作戰方式的,雖然也可以近戰),結果是只要對手能搶進身來,則長兵器的一方幾乎必敗,為了有效地進行對抗,只有使對手不得近身,這就需要配合,也從客觀上推動了陣的發展。只有戈,戟,矛有效配合,才能使對手不得近身這點道理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還有一點,秦以前由於長期處於戰爭之中,各國的常備軍數量龐大且有效(既便是臨時徵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戰鬥技能和很強的紀律意識,因為他們時常要被徵召),也從客觀上保證了陣對他們能進行有效的約束.也保證了將領們能有效地排出他們想要排出的,最適合戰場形勢和雙方兵力對比的陣勢,這一點很重要,也是這時的軍隊和以後的中國戰爭時大量的烏合之眾的區別。(自漢以後,只有岳家軍的步兵陣才能算是真正的陣,噢,還有戚家軍)秦滅六國,天下一統,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重又大亂,湧現出兩股有影響力的義軍。一是西楚霸王項羽(名籍),二是漢王劉邦(字季)。應該說這時的步兵陣在中國幾乎已發展到一個高潮,隨著三十幾萬秦軍主力被項羽在巨鹿擊敗,早期的楚漢爭霸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兵團,有組織的將陣用於戰爭。這樣比劉邦更強悍的項羽占盡了優勢,一度將劉邦打得狼奔琢突,潰不成軍。只是在韓信出現之後,漢軍才憑藉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戰陣(二者缺一不可,再強的計策,再突然的奇襲,士兵不守紀律也是徒勞,試想漢,趙井陘之戰,一萬老弱漢軍能擊敗二十萬趙軍,背水一戰是不假,但若沒有有效的陣,能堅持到漢騎偷襲成功嗎?),終於擊敗不可一世,只憑勇力的西楚霸王。
楚漢爭霸從總體來說,只是烏合之眾的較量,有效使用陣的情況很少。漢帝國建立後,隨著北方匈奴的屢屢入侵,漢軍的步兵又幾乎沒有用處(戰不能勝,勝不能追,敗不能逃),只好憑藉強大的國力組建龐大的騎兵集群,而騎兵又不大可能象步兵一樣進退有序地列陣,(儀仗兵也許能做到,但大規模的騎兵再拘泥於陣而不能放膽突擊,就將騎兵的優勢徹底放棄了)同時也將步兵的陣近乎完全放棄。(只有弩兵的戰術雁行陣還保留著)。
騎兵的戰術大部份時間裡就是正面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後路等等,既使是騎兵戰術的祖師爺匈奴人也只有這些。但這時的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種新戰術,車懸。(玩過三國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另看過日本電影<天與地>的朋友也能從影片中找到一些漢家騎兵的影子,哪裡面出現過車懸之陣)車懸其實也就是突擊戰術的威力加強版,但比突擊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擊哪樣一窩蜂似的一擁而上,更注重各騎之間的間隔,(前後,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時甚至還有意將橫列的間隔拉得大一點,以使敵軍有空隙可以躲,不至於堵住前軍的路,留給後邊的騎兵收拾)配合,等於一個騎兵版的錐行陣,不同之處在於寬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為車懸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陣(至少相對步兵的陣來說是這樣,並沒有各兵種間有效的配合,純騎兵的衝擊戰術),所以後世兵家大都不認為有此陣,如<曹操兵法>,<

歐洲中古騎兵與步兵戰術

|
歐洲中古世紀的戰爭形態必須看時代與地域而定,但一般來說,在百年戰爭之前,戰爭的規模都極小,絕大部分都是領主之間的「小衝突(skirmish)」,既使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歐洲騎士也還是不喜歡列陣出擊,所以十字軍東征除了第一次東征正好占了回教帝國內亂的便宜,所以成功以外,其它次東征皆以慘敗而回。不過歐洲重甲騎士的個人戰鬥力極高,所以應付農民暴動是綽綽有餘的,直到具有懂得集體行動的職業傭兵興起,這才開始末落,而火槍則是最後一推。在法國,一名騎士的合格考試之一就是身上沒有任何護甲,然後空手與野豬搏鬥,能夠把野豬幹掉的話,才能通過。
重甲騎兵身上的重甲具有極高的防護力,在火槍發明以前,少有騎士在戰場大量死亡(百年戰爭例外,但大部份的重甲騎士並非死於英國長弓的威力,而是被匕首割斷喉嚨)。但重甲也是騎士的負擔,雖然騎士們身著重甲可以攀牆爬竿翻跟斗(法國騎士的資格鑑定考試就包括全身穿上重甲,佩戴武器,爬過城牆),可是騎士們一旦失去戰馬,步行距離不會太長,尤其是在泥濘中行走時,更是倍加艱辛,結果徒然耗費體力。阿尚弧會戰時的情況就是如此,結果成為法軍慘敗的原因之一。
不過如果認為高溫會把重甲騎士們給熱昏,那就錯了,他們從小就得如此習慣這樣的環境,而且盔甲下還有密不透風的重袍,使得衣服內因為汗水的蒸發而產生內循環,所以反而涼快(當然不是冷氣機那種涼快),這個是十字軍向阿拉伯人學來的辦法。
騎士們的另外一項弱點就是戰馬,如果沒有戰馬,純靠步行作戰,那么光是穿著重甲走路,就會把他們給累死。而戰馬也必須選擇足夠壯健的,不然無法承受重甲與騎士的體重(所以騎士們必須儘可能保持短小精悍的模樣,就連赫赫有名的亨利五世,也僅身高170mm),因此騎士們往往會非常疼愛他們的戰馬,一匹好馬的價格,通常可以僱請數十到一百個長弓手。所以在百年戰爭時,步兵就只要插下削尖的木樁,騎士們就往往會為了避免戰馬受傷而轉身。此外,馬無論是那種馬,人是絕對無法說服它為了國家民族主義而去犧牲犯難萬死不辭的,所以步兵們只要排成空心方陣,再把槍尖一致對外,就能夠阻止戰馬從任何一個角度向他們衝撞過來。
但身著重甲的騎士們集體衝鋒時所產生的噪音加上視覺效果,會使得面對他們的步兵們感到震憾,尤其是以訓練度越低的話,越是容易因為「騎兵恐懼症」而導致崩潰。而且騎士們作戰往往是兩兩三三的跑到步兵陣列的前面,投擲標槍後就迅速離去,英國就是在Hasting會戰中,因為雜種威廉的騎兵所使用的這種戰術而導致步兵的鬥志喪失,最後自動崩潰的結果。不過歐洲騎士除了早期的諾曼騎士以外,並沒有隨身系帶弓箭或是標槍的習慣,甚至對這種戰術毫無興趣進行發展。唯一的例外大概是在百年戰爭時,亨利五世企圖讓長弓手騎馬作戰,可是結果不是很理想,因為長弓難以在馬背上與疾馳中使用外,當時的長弓手只是傭兵,裝備一切自備,所以馬通常是給比較有錢的長弓手來代步用的,這些人比騎士們還要珍惜他們的座騎。
後期騎士的重甲已經到了連鐵臂十字弓也無法貫穿的程度(姑且不算火槍),雖然這類重甲還是不少脆弱的縫隙可以被弓箭射穿,但那些地方不是人體的要害之處。因此步兵要以個人的力量來對付重甲騎士,唯一有效的武器除了匕首之外,就是『alberd」,中文翻譯成「戟」是一種錯誤的翻譯,因為戟是「勾」與「矛」的結合體,而halberd是「斧頭」、「鉤子」、「長矛」、和「開罐器」的結合體。使用人可以集合起來,將它做長矛使用,也可以用來和步兵或是騎兵進行單打獨鬥。通常步兵是用halberd把騎兵給鉤下馬來,然後用上面的斧頭或是長得像是開罐器的部份把那位倒霉的騎士給解決掉,瑞士獨立時,奧地利的盟友勃艮第公爵莽夫查理就因為如此而陣亡在halberd之下,從此瑞士傭兵的驍勇善戰和善於使用halberd的聲譽聞名全歐。
如果說騎士是很“個人化”的戰士,那么中古時代的步兵就是十分講究集體的了嗎?那是中古世紀接近結束時是如此,之前也是很個人化的。所以戰場上往往是一連串的單挑,而非兵種之間的配合,直到百年戰爭時,才由英國“復古”出這樣的戰術。也就是因為如此,中古時代的傭兵並不講究紀律,而且他們的營養大多很差,更不用說沒什麼紀律與組織可言,因此他們單以個人戰鬥力而言,絕非騎士的對手。可是當他們懂得如何集體行動,兵種協調作戰時,騎士們就發現到他們已經無法再輕視這些昔日的吳下阿蒙了。但使用的這種戰術而導致步兵的鬥志喪失,最後自動崩潰的結果。
既使如此,步兵的反制騎兵作戰往往是被動的,必須先要料定騎兵的攻擊方向,而且難以在行進中保護自己,更不用說排列防禦陣形時就是防禦最脆弱的時刻,而騎兵因為具有機動力,所以作戰的時間與路線具有比步兵更大的彈性空間。
此外,中古時代的歐洲步兵作戰方式,可以參考Braveheart這一片。但到了傭兵興起時,因為成本效益與作戰對象的雙重主要問題,歐洲的步兵大多捨棄使用盾牌,而大量採用長矛,有錢一點的就用halberd,因為他們的主要對手是「重甲騎士」,況且長矛在近接戰時,也不見得會輸給拿著盾牌的刀斧手。
另外一項專門的武器就是雙手劍,真正的雙手劍其實不重,至少沒有阿諾在電影裡面用的那么誇張。它的劍身的刃只有前端較利,其他地方就算用手握著也不會割傷皮膚。所以可以揮著它砍人,也可以用來刺戳,甚至倒轉過來,用劍環鉤住對方的武器,或是用把手的頂端來頂擊對方的臉部或是身軀。
騎士用的劍則是另外一種,較短,但十分尖銳,可以用來在疾馳時,在馬背上揮砍別人,或是刺戳對方盔甲的縫隙。騎士用長矛,也就是看起來像是支大型鉛筆的東東,那是用來嚇人多於用來殺人用的,就算是騎士決鬥時使用,也很少讓人致命,唯一讓我想起來的例子就是某位法國國王在與衛士練習時,不小心的讓保護臉部的面罩上的眼洞撞上矛尖而致命。

瓦解敵人的有效戰術—步兵方陣

盛行時期:公元前700年-公元160年
步兵方陣是由士兵緊密排列構成的一個方形編隊,可以形成一道由盾牌和長矛組成的堅壁;在古代戰爭中,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步兵戰術。最早使用步兵方陣的是閃米特人,之後希臘人和馬其頓人對其進行了改進;最為常見的戰法是,藉助步兵方陣吸引敵方兵力,然後派騎兵突破敵軍防線。
希臘軍隊的步兵方陣由身穿重裝鎧甲的步兵組成,前後排成六到八列,手持六英尺長的刺矛,並用木製盾牌互相交疊形成一道道堅壁。經過反覆操演複雜的陣法,如有必要,方陣中的士兵可以從後側移動到編隊兩側,進而充實增強方陣前側的兵力。
後來,馬其頓人對步兵方陣做了進一步改進,他們把矛的長度增加了兩三倍,從而使方陣前後可容納12到16排士兵。因此,馬其頓方陣異常堅固,儼然一座銅牆鐵壁;即便與更加龐大且機動性更強的波斯軍團對陣,他們也能展露出極大優勢。在亞歷山大大帝攻克波斯帝國的征程中,步兵方陣可謂居功至偉。
採用方陣的軍隊:閃米特軍隊;希臘軍隊;馬其頓軍隊;羅馬軍隊
相關戰例:
公元前338年,國王菲利浦二世率領的馬其頓軍團與由底比斯和雅典城邦組成的希臘聯軍展開了切羅尼埃(Chaeronea)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馬其頓步兵方陣強大的功防能力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作為進攻方的馬其頓軍團擁有約3萬名富有經驗的步兵和2千名騎兵,而與之對戰的希臘聯軍則擁有數量相當的步兵,再加上一個5千人的輕步兵僱傭軍團。在兩軍相接後,菲利浦國王命令訓練有素的護衛方陣緩慢向後撤退,但同時保持著陣型和秩序。當馬其頓軍團退守到一條小河岸邊的緩坡上時,在後面追趕的雅典軍隊和底比斯軍隊之間很快就出現了一道致命的缺口—這正是菲利浦所期待的。就在此時,由菲利浦國王年輕的兒子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精銳騎兵沖入了這道缺口;他們最終包圍並殲滅了底比斯軍團。雅典軍團在前進途中遭此一擊,全然潰不成軍,紛紛自擇逃路,與其他聯軍部隊一道逃離了戰場。經此一役,希臘聯軍付出了2千人陣亡和4千人被俘的慘痛代價,相比之下,馬其頓軍團損失少之又少。儘管人們把此次勝利歸功於亞歷山大和他率領的騎兵,但贏得戰役的根本卻在於馬其頓步兵方陣豐富的征戰經驗和良好的秩序。
後繼者:
步兵方陣在正面攻防上具有優勢,但卻行進卻很困難,而且側翼防護薄弱。後來,高機動性更高的羅馬軍團最終取代了步兵方陣。

步兵連(排)防禦戰鬥基本原則

防禦戰鬥是軍隊占領一定地區,抗擊敵人戟的戰鬥行動,是作戰基本類型之一。步兵連通常在營的編成內組織防禦,可擔任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或預備隊。連(排)的防禦正面和縱深通常由上級根據任務、戰鬥編成、敵情、地形等條件確定。連擔任第一梯隊防禦時,防禦正面一般為600~800米,縱深為500~800米;排的防禦正面和縱深均為200~300米。連在防禦戰鬥中,通常可以得到82迫擊炮、82無坐力炮、高射機槍、重機槍各1個排,反坦克飛彈、噴火器、工兵各1個班和防化兵1個組的加強。排通常可得到82無坐力炮1~2個班、重機槍1個班、噴火器1個組的加強。此外,連(排)還可得到上級火力的支援。連(排)為完成防禦戰鬥任務,應掌握以下基本原則:
(一)正確選擇主要防禦方向和防禦要點
正確選擇主要防禦方向和防禦要點。主要防禦方向是集中主要兵力、兵器防禦的方向,通常應選擇在便於敵坦克、步戰車展開衝擊和發展戟的方向。防禦要點是防禦地區內起支柱作用的重要地點。通常選擇在主要防禦方向上與防禦安危相關的地點。連通常選擇1~2個防禦要點,每個要點的防守兵力不少於1個排。
(二)正確地部署兵力
連(排)應將主要兵力使用於主要防禦方向,依託要點沿正面向縱深作疏散而隱蔽的配置。連通常編成兩個梯隊,將2個步兵排作為第一梯隊,以1個步兵排作為第二梯隊。在次要方向擔任寬大正面防禦時,也可成一個梯隊的兵力部署。
(三)組織完善的陣地防禦體系
連的陣國編成應根據任務、敵情和地形條件而定。通常主要包括第一梯隊排陣地、第二梯隊排陣地、迫擊炮排的發射陣地、反坦克彈陣地、對空射擊陣地和連指揮觀察所等。
(四)嚴密地組織火力配系
連(排)組織火力配系,應根據敵情、任務、火器性能、地形特點及敵人可能的行動,貫徹火器分散、火力集中、重點配置、便於機動的原則,集中主要火力於敵人主要戟方向上,組成以打坦克為主,結合打步兵、打低空飛機的火力配系。
(五)構築工事,設定障礙,搞好偽裝
連(排)進入防禦後,應迅速構築工事,力求在敵人戟前完成。設定障礙物應按先前沿後縱深,先主要向後次方向,先防坦克障礙物後防步兵障礙物的順序進行。為防敵地面、空中偵察,連(排)應根據地形、植被及季節、氣象特點,充分利用制式器材和就便器材,採用多種方法進行偽裝。偽裝要符合戰鬥要求,自然逼真。

單兵戰鬥動作

單兵通常在班(組)內行動,主要任務是以手中武器和爆破器材,打、炸敵坦克、戰鬥車,消滅敵步兵。在戰鬥中,單兵必須發揚優良的戰鬥作風,巧妙地利用地形,以靈活機動的戰鬥動作,堅決完成戰鬥任務。下面主要介紹一下利用地形知敵火下運動的方法。
一、利用地形
利用地形的目的在於隱蔽身體,發揚火力。利用地形時,就做到“三便於、三不要、一避開”。“三便於”:即便於觀察和射擊,便於隱蔽身體,便於接近、利用和變換位置;“三不要”:即不要妨礙班(組)長的指揮、鄰兵火器的射擊,不要幾個人擁護在一起,以免接連大傷亡,不要在一地停留過久;“一避開”:即晝避開獨立、明顯、易燃、易倒塌的物體和難以通行的地段。
利用地形時,應根據敵情和遮蔽物的高低取適當姿勢,迅速隱蔽地接近,由下而上地占領,周密細緻地觀察,不失時機地出gun。
下面介紹一下對幾種覺地形的利用方法。
(一)對坎的利用
坎有縱向、橫向和高低之分。橫向坎要利用背敵面隱蔽身體,縱向坎要利用彎曲部、殘缺部或頂端的一側隱蔽身體,以其上沿做射擊依託。對土坎最好利用殘缺部,對堤坎晝利用凹陷部。根據坎的高度可取立、跪、臥等姿勢。
接近坎時,通常應採用躍進的方法。當進至坎的最大遮蔽界後,迅速臥倒,再匍匐至坎的底部,視情況可左右移動,選擇好利用的部位。占領時,應由下而上地占領,隱蔽地觀察,需要射擊時,應迅速出gun。占領後,應不斷觀察戰場,選擇好前進的路線和暫停的位置。轉移時,迅速收gun縮體,視情況可採取左右移動、揚土、施放煙幕等方法欺騙、迷惑敵人,突然躍起(出)前進。當敵火力被我壓制時,可直接躍起(出)前進。
(二)對土堆的利用
對獨立土信通常利用其右側,視情況也可利用其左側或頂端。雙土堆可以利用其草案部。對空射擊時,通常利用其後側或頂端。接近、占領、轉移的動作與利用坎時相類似。
(三)對坑的利用
對坑通常利用其前切面隱蔽身體,利用其上沿作射擊依託,按其深淺、大小、以跳、跨、匍匐等方法進入,取立、跪、臥等姿勢射擊。跳入通常是在進入較深的坑時採用。其要領是右手持gun,左手撐坑沿順勢跳入坑內。跨入通常是在進入較淺的坑時採用。其要領是接近至接近至坑沿時,左腳迅速跨入,順勢側臥於坑內。滾入的要領是臥倒後迅速以滾到坑沿,觀察後再進入。轉移時,應根據坑的深淺,採取不同的方法,突然躍起前進。
(四)對壕溝的利用
對壕溝通常利用其壕壁或拐彎處隱蔽身體,利用其上沿或拐角作射擊依託。
(五)對樹木的利用
樹木通常利用其背敵面隱蔽身體,依其右後側作射擊依託。利用大樹時,可取立、跪、臥等姿勢;利用小樹後,通常採取臥姿。
(六)對高苗地、叢林地的利用
對高苗地、叢林地通常應儘量利用*近敵方的邊緣內側,以便觀察和射擊。接近時,右手持gun,左手分開高苗側身前進。
(七)對牆壁、牆角、門窗的利用
利用牆壁時,根據其高度取適當姿勢。對矮牆可利用頂端或殘缺部作射擊依託。牆高於人體時,可將腳墊高或挖射擊孔。轉移時,可繞過或躍過。
利用牆角時,通常利用其右側作射擊依託。射擊時,左小臂外側緊*牆角,取適當姿勢。利用門時,通常利用其左側,右臂依*門框進行射擊,利用窗時,通常利用其左下角,也可勝利其左側下角,也可利用其左側或下窗框射擊。
二、敵火下運動
單兵通常按班(組)長的口令,利用我火力掩護或敵火減弱、中斷、轉移的瞬間,迅速隱蔽地前進。有時,也可採取欺騙、迷惑敵人的方法突然前進。
單兵在運動前應選擇好運動路線和暫停位置;運動中應不斷觀察敵情、地形、班(組)長的指揮和友瓴的行動,保持前進方向;發現目標後,應按班(組)長的口令或自行射擊。
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運動姿勢和方法
(一)直身前進
直微量前進是在地形隱蔽,敵人對我觀察不到時採用。通常以大步或快步持槍前進。
(二)屈身前進
屈身前進通常是在遮蔽物略低於人體時採用。其要領是:右手持槍,上體前傾,兩腿彎曲,屈身程度視遮蔽物高低而定,目視前方,以大步或快步前進。
(三)跳入時,應根據壕的深淺,採取不同方法,壕較淺時,右腳踏壕沿,左腳邁出的同時收gun,以右腳掌的彈力,順勢跳入壕內,兩腳著地的同時(或下落中)劈槍。壕較深時,右手持槍緊貼右側,左手扶壕沿,左腳踏壕沿,以左手的撐力和左腳和蹬力,順勢跳入壕內。在壕內運動時,根據壕的深淺,通常採取直身或屈身前進。其要領是:右手持槍緊貼身體右側,左手扶裝具,目視前方,隱蔽地前進。運動中做到:姿勢低,速度快,不斷地觀察敵情和前進路線,同時,防止gun托碰撞壕壁。
(四)躍進
躍時是在敵火下迅速通過開闊地時經常採用的運動方法。其要領是:躍進前,可左、右移動(滾動)以迷惑敵人,迅速收槍,屈左腳於右腿下,右手提槍,以左手、左膝、左腳的力量將身體撐起,邁出右腳,突然躍起前進。也可在收槍的同時,屈左腿於腹下,以左手、右膝和左小腿的外側支撐身體,邁出右腳,突然躍起前進。躍進時,右手持槍,目視敵方,屈身快跑。躍進的距離、速度應根據敵火力強弱和地形情況而定。地形越開闊,敵火力越猛烈,躍進的距離應越短,速度應越快。每次躍進的距離通常為20~40步。
停止時,應迅速隱蔽或臥倒。臥倒時,左腳向前一大步,按左小腿的外側、左手、左肘的順勢臥倒;或右腳向前一大步,左手撐地迅速臥倒,並做好射擊準備或繼續前進的準備。
(五)匍匐前進
匍匐前進是通過敵火力封鎖下的較短地段或利用較低遮蔽物時採用。根據遮蔽物的高低分為低姿、高姿、側身和高姿側身匍匐四種。
1.低姿匍匐前進。在遮蔽物高約40厘米時採用。其要領:右手掌心向上,槍面向右,虎口卡住機柄,余指握住背帶,槍身緊貼右臂內側;或右手虎口向上,握住背帶環處,食指卡槍管,使槍置於右小臂上。前進時,屈回右腿,伸出左手,用右腿和左臂的力量使身體前移,同時屈回左腿,伸出右手,再用左腿和右臂的力量使身體繼續前移,依此法交替前進。
2.高姿匍匐前進。在遮蔽物高約60厘米時採用。其要領:攜gun的方法同低姿匍匐,也可兩手橫托握槍,槍托向右。前進時,以兩小臂和兩膝的內側支撐身體前進。
3.側身匍匐前進。在遮蔽物高約60厘米時採用。其要領:則gun的同時向右轉身,左小臂著地,左大臂向前傾斜,左腿彎曲,右腳*近臀部著地,右手持gun,用左臂的支撐力和右腳的蹬力使身體前移。
4.高姿側身匍匐前進。在遮蔽物高約80~100厘米時採用。其要領:收gun的同時屈左腿於腹下,以左手、左小腿的外側將身體撐起,右手提槍,以左手的撐力和右腳的蹬力合身體前稱。
(六)滾進
滾進是為了避開敵人的觀察和射擊而左右移動或通過稜線時採用。其要領:關上gun的保險,滾動的同時微收槍,兩臂晝里合,兩腿自然伸直,全身用力向移動的方向滾進;也可在臥倒的同時(通常是側臥)右手將槍順置於胸腹前,兩臂緊貼兩肋,兩腿自然伸直,全身用力向移動方向滾進。

步兵班戰術

|
一、進攻戰鬥中的步兵班
步兵班通常在排的編成內遂行戰鬥任務。進攻時,通常可擔任突擊班,有昌擔任連(排)預備隊。必要時,還可能擔任開闢通路等任務。班的進攻正面,根據敵情、地形和任務而定,通常為50~70米。班可能得到噴火器2#3具的加強,有時也可得到無坐鴨蛋1門的加強和上級隨伴火炮和坦克的支援。
(一)傳達任務,做好戰鬥準備
班長受領戰鬥任務後,應迅速召集全班傳達任務。其內容是:敵情,上級的意圖,本班的任務和得到的加強,衝擊出發陣地的位置和運動路線等。
班長傳達任務後,要簡單地進行動員,同是,要開展軍事民主,研究完成任務的方法。爾後,督促全班迅速檢查武器、彈藥、裝具器材及偽裝,在上級規定的時間內做好準備並向排長報告。
(二)迅速隱蔽接敵
班在接敵時,要關於利用有得地形和敵火力中斷、減弱、轉移和被我火力壓制煙幕迷盲等有利時機,採取欺騙=迷惑敵人的方法,迅速前進或交替掩護前進。
班的戰鬥隊形,應根據敵情、地形和任務而定。通常有以下幾種:
1.一(二)路隊形:通常在距敵較遠,地形較隱蔽,敵火力威脅不大或通過狹窄地段時採用。班長口令:“距離(間隔)*步,成一(二)路跟我來!”班(組)長向目標前進,各小組(戰士)按規定距離依次跟進。
2.一字隊形:通常在通過開闊地、密集火制區或向敵衝擊時採用。班長口令:“目標(方向)*處,*組為準,成一字隊形——散開(或向左、右散開)”。基準組向目標前進,其餘組(戰士)向其兩側或一側散開前進。
3.三角隊形:通常在通過開闊地、密集火制區或向敵衝擊時採用。班長口令:“目標(方向)*處,*組為準,成前(後)三角隊形——散開”。基準組向目標前進。
4.梯形隊形:通常在翼側有敵情顧慮時採用。班長口令:“目標(方向)*處,*組為準,成左(右)梯形——散開”。基準組向目標前進。班在敵火力下通常採取躍進的方法接敵。
根據地形、敵火力威脅程度,班通常可以採取以下方法實施躍進。
1.全班躍進:通常在距敵較遠,敵火中斷、減弱或被我火力壓制時採用。班長口令:“向*處——全班躍進”。全班戰士突然躍起前進,到達位置時應迅速臥倒,占領射擊位置。
2.分組躍進:通常在距敵威脅較大,需要相互掩護前進或受地形限制時採用。班長口令:“向*處——從左(右)分組躍進”。或逐個指揮戰鬥小組躍進。
3.分組各個躍進:通常在通過敵火控制較嚴的開闊地時採用。班長口令:“向*處——全組各個躍進”。各組長逐個指揮戰士躍進。
4.全班各個躍進:通常在敵火封鎖嚴密的開闊地或隘路時採用。班長口令:“向*處——全班躍進”。或逐個指揮戰士躍進。
班在接敵過程中,如遇敵機轟炸掃射時,應利用地形,加大間隔距離,迅速前進,如遇敵炮火攔阻時,應加大間隔距離,乘敵炮火減弱、中斷,跑步通過,或利用彈坑等地形躍進通過。
班的衝擊出發陣地通常選擇在敵障礙區以外的有利地形上。班通常利用夜暗、不良天候或在我火力、煙幕掩護下,利用地形,採取各種有利的戰鬥隊形和運動方法,隱蔽迅速地接近,並根據情況一次或逐次占領衝擊出發陣地。
(三)衝擊準備和衝擊
班占領衝擊出發陣地後,班長應立即派出觀察、警戒,下達口述戰鬥命令,做好衝擊準備。
班長通常向戰鬥小組長下達口述戰鬥命令。地形隱蔽,敵火力威脅不大時,也可向全班下達。情況緊急,還可邊打邊下達下達口述戰鬥命令時,首先判定方位,介紹地形,指定方位物,爾後明確:
1.敵軍番號,兵力,前沿,裝甲目標、火力點的確良位置,工事和障礙物情況;
2.排(班)的任務,班的運動路線,衝擊目標和發展方向;
3.友鄰的任務與其協同的方法;
4.各組和加強火器的任務及相互間的協同動作;
5.支援火器、坦克的任務,與其協同的方法;
6.通路的位置和通過的方法;
7.完成衝擊準備的時限,與其協同的方法;
8.班長的指揮位置和代理人。
接到上級準備衝擊的口令或信號時,班長立即發出“準備衝擊”的口令或信號,督促和檢查全班迅速做好衝擊準備,並向排長報告。
衝擊是進攻戰鬥中最緊張、最激烈、最困難的階段,也是實現近戰殲敵、取得勝利的關鍵。因,衝擊時,應發揚不握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利用我火力突擊和煙幕掩護效果,一舉突入敵陣地,堅決殲滅敵人。接到上級的衝擊口令或信號時,班長應立即下達“衝擊前進”“的口令。班在衝擊過程中,班長應位於隊形的先頭,不斷地觀察衝擊路線和衝擊目標。通過通路時,應快速收攏隊形,充分利用火力突擊和煙幕掩護的效果,以疏散的隊形,靈活的方法,最快的速度通過。當通路縱深較大時,班可組織火力,利用地形,分組交替通過;如敵火力被壓制,也可成二(二——路隊形快速通過/當通路縱深較小時,班應快跑一次通過。
衝擊受挫時,班長應沉著總代表迅速查明情況,及時調整部署,指揮全班占領有利地形,組織火力壓制敵人,然後乘敵火力中斷、減弱、轉移之際,再次發起衝擊。當班傷亡過大時,班長應指揮全班繼續頑強戰鬥,並將情況報告上級。
(四)在敵陣地內戰鬥
班突入敵前沿陣地後,班長應迅速查明情況,及時給各組規定任務,採取壕內壕外密切協同的方法,指揮全班逐段肅清壕內壕內殘敵。通常班以1~2個小組進入壕內,其餘小組在壕外掩護。壕內小組可由壕的一翼向中間,也可由蹭向兩翼進行搜尋。相對搜尋時,要避免誤傷。搜尋時,應沿壕逐段搜尋,發現敵人,應以射擊、投彈或拼刺的方法將其消滅。壕外小組應以火力掩護壕內小組的行動,並切斷敵人的退路。必要時,也可進入壕內戰鬥。全班要連續作戰,充分發揮戰鬥小組的作用,利用敵防禦間隙,大膽插入敵側後,勇猛進攻,不給敵重新組織抵抗的機會。
當敵人向班發丐反衝擊時,班長應指揮全班以準確猛烈的火力切斷敵步坦聯繫,消滅敵步兵。當敵向友鄰反衝擊時,班長應主動指揮全班以火力支援支鄰,或根據上級指示,向翼側攻擊,協同友鄰殲滅反衝擊之敵。當班受領鞏固陣地的任務時,班長應迅速派出警戒、觀察,及時明確任務,調整部署,組織火力,救護傷員,領發彈藥,構築或加修工事,設定障礙,進行偽裝,防敵火力報復,做好抗敵衝擊的準備。
二、防禦戰鬥中的步兵班
步兵班的防禦戰鬥中,通常在排的編成內堅守排支撐點的一段陣地,防禦正面通常為80~120米。有時也擔任預備隊,增強或接替前沿分隊的防禦或實施反衝擊。班根據擔負的任務,可能得到無坐力炮1門、重機槍1挺和噴火器1個組的加強,以及上級坦克和各種火力的支援。
班的兵力通常成一線配置,根據地形,有時也可成三角形或梯形配置。火器應配置在便於發揚火力、便於機動的位置,各種火器要在前沿和陣地內形成直射、側射、反射和義叉火力,並做到火力與障礙物相結合、打地面目標火力和打空中目標火力相結合。
班長受領防禦任務,應指揮全班占領防禦陣地,派出觀察和值班火器。然後,傳達任務,下達口述戰鬥命令,構築工事,設定障礙,做好防禦戰鬥準備。
防禦戰鬥開始後,班長首先應指揮全班防敵核武器和化學武器、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的襲擊。同時,應以火力和兵力阻止敵在我障礙區內開闢通路。當敵發起衝擊時,班長應適時指揮全班占領射擊陣地,以各種手段阻止敵人通過通路,向已方前沿和陣地的衝擊。當敵突入陣地時,班長要指揮全班頑強地堅持在陣地內的戰鬥,消滅突入的敵坦克、步戰車和步兵,阻止敵人進一步擴張戰果。當敵人突入友鄰陣地時,班長應根據當面情況,適時組織火力和兵力支援友鄰戰鬥。當班被迫轉入坑道作戰時,班長應指揮好全班進入坑道的行動,防止敵尾追進入;進入坑道後,應組織力量堅守坑道口,並積極向坑道外出擊,消耗敵人,為最後收復陣地創造條件。

美軍防禦戰術的主要特點

防禦一般都是由戰鬥力對比上占劣勢的一方組織實施,所以,美軍防禦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抗擊敵人的進攻逐步消耗、殲滅敵人;擺脫劣勢、奪取主動;為爾後的進攻創造條件。在這一目的指導下,其防禦的主要特點是:
一、進攻性行動貫穿於防禦的全過程,反對等待式的消極防禦
美軍認為,“成功的防禦取決於反應與進攻這兩個同時並存的要素”,“進攻是任何防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美軍在防禦的各個階段,都很重視採取進攻性行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凡個方面。
1、在敵人發起進攻之前實施破壞性進攻。破壞性進攻即旨在破壞敵人進攻準備的攻擊行動。執行防禦任務的美軍為了遲滯、擾亂和破壞敵人發動進攻的能力,在敵人發起或正在準備發起預有準備進攻之前,通常都要派出預備隊或臨時抽調小分隊對敵人的集結地域或進攻出發地位的側翼或側後,先敵實施進攻性行動。美軍認為,此種攻勢行動,可以打亂進攻之敵的進攻準備和進攻計畫,達到戰鬥偵察和疲憊敵人之效果。
2、在進行近距離戰士的同時,實施縱深戰鬥。美軍條令認為,成功地實施縱深戰鬥,不僅可以打亂攻方的進攻節奏和各種作戰手段的協調,而且還可以通過剝奪攻方的行動自由來達到保證近距離戰鬥順利進行的目的。近距離和縱深兩個戰場的戰鬥同時進行,可迫使攻方顧此失彼,迅速暴露弱點,造成其戰鬥力分散。美軍營以下分隊通常不實施縱深戰鬥。旅以上部隊在遂行防禦任務時,除了以遠程炮兵(包括戰術飛彈)、直升機和戰術空軍飛機對進攻之敵的縱深實施火力遮斷外,還常常派遣火力與機動力較強的地面部隊、空降和空中突擊部隊對敵縱深實施地面攻擊。比如,師在防禦中,通常派遣營特遣隊規模的機動部隊潛入敵縱深,首先攻擊一梯隊師的二梯隊團,爾後再打擊敵二梯隊師的團規模部隊。縱深攻擊的時機通常始於敵近戰部隊向防禦地域推進之前;並持續進行到近距離戰鬥開始之後。
3、在防禦過程中廣泛使用預備隊實施反衝擊。在防禦戰鬥中,預備隊的使用時機極為廣泛:當堅守陣地的防禦分隊傷亡過大、難以阻止敵人進攻時,通常都使用預備隊進行增援或解脫已經投入戰鬥的分隊;當進攻之敵進入預設的殲擊地域或其進攻隊形混亂、暴露出弱點時,也要使用預備隊突擊、殲滅敵軍;在即將取得決定性勝利、敵人有徵候要撤退或潰逃時,也常常使用預備隊滯敵軍或占領阻擊陣地,關閉敵軍撤退、逃跑的大門。但其主要任務是,實施反衝擊,對付進攻部隊的預備隊。美軍認為,“在攻防雙方預備隊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實施反衝擊,守方可以比其他進攻性行動發揮更大的威力。”因為此種進攻性行動是在防禦地域之內進行的,守方可為其創造攻方所無法獲得的有利條件。
二、強調近距離擊敵,但又避免逼近敵人與敵快戰
美軍把“以最小的代價完成防禦任務”視為一項重要的防禦原則。為了體現這一原則,在防禦中,美軍既強調近距離與敵交戰,又設法不逼近敵人與敵人決戰。美軍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近距離作戰又不讓敵人逼近,有以下幾點好處。
1、近距離可以充分發揮火力殲敵的效果。射擊距離的遠近不僅同命中率成正比,而且對命中後的毀傷效果也有明顯的影響,比如,坦克在3000米距離上(而不是理想的2000米以內)雖然可以擊中敵軍坦克,但首發命中率則要低得多。即使命中,對坦克炮塔和前裝甲的毀傷機率也會很低。在實戰中,煙、霧、塵都可能會構成對攻方有利的遮蔽條件,這些影響能見度的因素會嚴重降低兵器的熱、光觀瞄器材的使用效果。因此,美軍條令認為,在能見度不良的條件下,理想的射擊距離應該是1000~1500米,即使能見度較好,坦克炮的射擊距離也最好不要超過2000米。
2、不讓敵人逼近可以揚長避短。美軍條令要求,防禦分隊“不要讓敵人逼近自己”。其主要原因:一是同進攻之敵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充分發揮美軍的火力優勢。美軍是一支靠武器技術制勝的軍隊。在一定距離上,守軍的直瞄和間瞄火力乃至近距離支援飛機和直升機都能充分發揮作用,二是短兵相接有利於改變進攻之敵的不利處境。在防禦戰鬥中,攻方通常處於暴露地位,易遭攻擊和殺傷;而守方往往處於隱蔽或掩蔽的位置,不易遭受傷亡。如果短兵相接,攻方則可以部分地擺脫其不利地位,並使其火力得以有效的發揮。三是讓敵人逼近並與之交戰可能會增大美軍的傷亡。這是違背美軍“以小的代價完成防禦任務”的原則的。
3、近距離殲敵但又不讓敵人逼近的主要戰術行動。
(1)利用預設的殲擊地域殲滅敵人。殲擊地域是美軍防禦部隊在陣地之前的近距離內以火力殲滅進攻之敵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也常常被稱為“火力殲擊地域”。美軍條令要求,執行防禦任務的戰術指揮官,“不要消極地固守在陣地上,要想以火力對付進攻之敵的火力,應將敵人引人己方的殲擊地域。”所以,美軍無論採用何種防禦樣式,都首先要把設定殲擊地域作為以火力殲敵的有效手段。
殲擊地域通常設在:敵人接近路上容易造成堵塞的地點;缺少掩蔽或隱蔽條件的開闊地;周圍有良好射界、特別是便於守軍從翼側或後方射擊敵人的地形上。殲擊地域與戰鬥陣地之間的距離,有兩種說法:美軍1988年版《坦克與機步連戰鬥隊》條令說,“反裝甲火力的殲擊地域應距己方陣地1000~2500米;而下車戰鬥步兵的火力殲擊地域應考慮到所有可資利用的武器系統的火力重疊問題”。而1992年版《合成重型部隊戰術與技術》條令則說,“殲擊地域的最遠距離距前沿的坦克和步兵戰鬥車不應超過2000米;其最近距離應距武器陣地不少於800米。”美軍認為,這段距離既可使敵人遭到最大程度的殺傷,又可避免與敵決戰。如果防禦縱深較大,美軍通常在整個防禦地段內設定數個殲擊地域,以達積小勝為大勝之目的。
(2)利用假陣地占敵人。假陣地也是既能避免敵人逼近,又能有效殲滅敵人的一種手段。高技術手段的發展,給美軍的欺騙措施和製造戰術上的假象進一步創造了條件,比如,用電子信號偽裝假陣地指揮所、設定有仿真掩護手段掩護的假雷場等,甚至通過有意暴露戰鬥陣地的特徵來誘騙敵人向假陣地進行攻擊。有時為了做得更逼真,還不惜抽調一定數量的火力支援假陣地。當敵人向假陣地發起衝擊時,再依照預定的火力計畫殲滅上當之敵。
(3)採用脫離戰術及時脫離敵人。脫離戰術可以說是美軍防禦部隊的護身符。在防禦中,美軍通常都在陣地前200~400米的距離上設定一道脫離線(通常以地貌或地物為標記)。每當守軍的一系列阻滯火力仍然無法阻止住敵軍向防禦陣地衝擊時,敵人只要一越過脫離線,守軍即在最後攔阻火力的掩護下轉移至後續陣地。如此可反覆進行2~3次,以達到不讓敵人逼近,守軍能有效殺傷攻方,而攻方卻難以有效殺傷守軍的目的。
三、專打敵人側翼或後方,避免正面與敵交戰
美軍通過對坦克和各種戰鬥車輛的射擊效果分析認為,“對目標的翼側或後部射擊,可以獲得較高的毀傷率。”而從正面射擊目標,不僅效果差,而且還有反被敵人擊中的危險。因此,條令要求,在所採用的各種戰鬥行動中,都要力避與敵人正面交戰,力求從翼側或後方攻擊進攻之敵。
美軍為達到從翼側或後方攻擊敵人的目的,採取有多種措施。
1、設定多種戰鬥陣地。美軍在戰鬥陣地防禦中,無論是單兵還是班、組或車輛,都要求設定多處戰鬥陣地。主要有:一是基本戰鬥陣地,通常設於敵軍最可能利用的接近路上,是守軍最易發揚火力、可大量殲滅進攻之敵的射擊陣地。二是預備陣地,是基本陣地遭到敵火力壓制或使用基本陣地已無法從翼側射擊敵人時使用的備用陣地。三是輔助陣地,是用於控制次要接近路,特別是控制通往己方翼側或後方接近路的備用陣地。按照條令要求,每處陣地都應設在便於從翼側或後方射擊敵人的位置上,當一處陣地無法從翼側或後方射擊敵人時,即轉移至另一處陣地繼續進行戰鬥。
2、向敵軍翼側或後方隱蔽機動兵力。美軍強調,指揮官應靠前指揮,以便對整個防禦地段進行觀察。每當發現敵軍有暴露的翼側或後方時,即迅速而隱蔽地機動兵力予以攻擊。比如在地段防禦中,美軍之所以把防禦戰鬥由前沿引向防禦地段的全縱深,就是為了讓敵人暴露弱點,以便守軍從翼側或後方實施攻擊。
3、迫使敵人暴露翼側或後方。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了上述隱蔽機動兵力至敵人翼側和後方實施突然性攻擊外,美軍還常常採用以下兩種誘逼性手段迫敵暴露翼側:一種是以攔阻火力迫敵改變行進方向;另一種是以習誘逼敵人暴露翼側或後方。比?nbsp;,美軍的轉向性障礙,會迫使敵人繞行,從而將進攻隊形由迎向改為橫向,暴露其翼側或後方,為守軍殲敵創造有利條件。
四、重視戰前準備,避免打無準備之仗
在防禦戰鬥打響之前,美軍都要求部隊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包括:擬制計畫前進行推演、評估;考核下級官兵對上級意圖和各自職責的理解程度;以及進行各種形式的戰前演練。
1、周密擬制計畫。美軍非常重視防禦戰鬥計畫的擬制和論證。
其主要特點:一是全面考慮影響防禦戰鬥的各種因素。比如,在分析情況和確定行動方案時,不僅要分析敵情、地形和天候等因素,而且還要認真考慮己方部隊的各種情況和遂行任務的能力與所需用的時間等因素。在進行戰場判定和地形分析時,僅需要分析的地形就包括:無法通行、通行困難和可以通行的地形;關鍵地形、決定性地形和這些地形所具備的觀察、射擊與掩蔽條件等;機動道路、敵人可能的接近道路和最可能的接近道路等內容。經過一一分析之後,都要詳細標繪在圖上。二是通過對比性分析選擇最佳行動方案。
美軍在實施預有準備防禦時,一般都要預先擬制多套行動方案。然後再根據敵軍可能採取的進攻行動,對每種方案進行兵棋推演;找出各方案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再進行對比性分析、評估,然後才由作戰主官選定量佳方案。即使是這樣篩選出來的方案也仍然不是最後使用的方案,仍然還要根據不斷更新的敵情和指揮、參謀人員到現場的勘察結果予以完善和修訂,最後才能形成一份正式的防禦戰鬥計畫(或命令)下發執行。
2、嚴格進行戰前檢查。美軍把戰前檢查當作發現問題並及時採取補救辦法所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條令指出,“最關心士兵的營長是督促士兵做好戰鬥準備的營長。”因此,當防禦分隊按照計畫完成兵力部署和構築好防禦工事之後,指揮官都要對所負責的防禦地段進行嚴格的戰前檢查。檢查的內容:一是檢查人員。對下級軍官,主要是查其是否了解了自己的任務和上級的意圖;對士兵,主要查其是否了解了所要占領的位置和射擊的方法、時間、目標等。二是檢查武器裝備。包括武器的可用程:度、彈藥是否準備充足、配置位置是否安全合理等。三是檢查防禦配系。包括各種陣地位置是否合理、工事構築是否符合要求。為了確保防禦戰鬥的順利進行,戰術指揮官一般要親自乘車到戰地進行檢查,甚至自己充當進攻之敵沿每條可能的接近路向防禦陣地運動,觀察有無死角。與此同時,陣地上的守軍還要檢查是否能夠充分發揚火力。
3、認真進行戰前演練。戰前演練通常與戰前檢查結合進行。美軍在作戰計畫付諸實施之前,都要進行不同形式的預演。按照條令,根據時間的充裕程度,防禦分隊應該依照以下順序選擇戰前預演的方式;①實兵演練;②指揮所演習;③沙盤作業;④即使是在時間較少的情況下也要儘可能搞一搞圖上作業。美軍認為,進行戰前預演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使參戰的官兵熟悉行動計畫;二是有利於部隊通過模擬實戰熟悉、適應戰場環境,增強分隊之間的協同與配合能力;三是可以提前發現防禦方案的缺陷和不足並採取彌補措施;四是可以增強守軍官兵奪取防禦戰鬥勝利的信心。參加過海灣戰爭的美軍指揮官回憶說,進入戰場之後,當發現所遂行的戰鬥任務正是自己戰前訓練中所演練過的內容之後,就立刻覺得信心十足,可以穩操勝券了。

步兵連(排)進攻戰鬥基本原則

進攻戰鬥,是軍隊主動進擊敵人的作戰,是作戰基本類型之一。步兵連通常在上級編成內擔任第一梯隊,在主要方向上擔任主攻,或在輔助方向上實施助攻;也可擔任第二梯隊(預備隊),主要用於增強突擊力量,發展第一梯隊的戰果;有時也擔任穿插或破障分隊。擔任主攻的步兵連,可以得到1個82無坐力炮排、1個高射機槍排、1個重機槍排、
1個82迫擊炮排和1個噴火班的加強;擔任助攻的步兵連,可以得到1~2個重機槍班、2~3個無坐力炮班的加強。連還可能得到坦克、炮兵、反坦克飛彈、工兵等分隊的支援。一般情況下,連進攻的正面500~700米。
擔任主攻任務的排可得到無坐力炮1~2個班、重機槍1~2個班、噴火器1~2個組的加強。提的進攻正面通常為150~200米。
連(排)為完成進攻戰鬥任務,應掌握以下基本原則:
(一)周密組織,充分準備
迅速周密地進行戰鬥準備是保證不失時機殲滅敵人的重要條件。指揮員受領任務後,應從最困難、最複雜的情況出發,深入進行戰鬥準備。既要抓住重點,簡化程式,霽求襯效,又要嚴守秘密,嚴密偽裝,加強防護。必須在上級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準備。有時為了不失時機即使準備不充分,也應按命令先投入戰鬥,然後邊打邊組織,邊打邊準備。
(二)集中兵力,選敵弱點實施主要攻擊
集中兵力實施主要攻擊是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則。指揮員應根據上級意圖、任務、敵情和地形等情況,力求將攻擊點選在與敵要害相關的翼側、後方或兩個不同建制單位的接合部,選在敵兵力、火力、工事和障礙物較薄弱的方向和部位。連(排)通常實施一點攻擊。當敵障礙較少,縱深較淺時,連也可實施兩點攻擊。在戰鬥中,要關於根據戰鬥進展情況,靈活而適時地將兵力和火力集中使用於具有決定意義的時機和目標上,以造成兵力對比優勢,保持強有力的突擊力量。
(三)迅速隱蔽接敵,突然發起攻擊
迅速隱蔽接敵,是保證突然攻擊的前提。步兵分隊應晝利用夜暗、不良天氣、有利地形,選擇隱蔽的運動路線接敵。在接敵過程中,應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同時,要採取嚴密偽裝、迷盲等反偵察措施,保障分隊迅速隱蔽地占領戟出發陣地。
出敵不意的發起攻擊,可使敵意志沮喪、防禦體系和指揮混亂。連(排)應力求在敵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突然發起攻擊。攻擊時機,無論選在黃昏、拂曉、午夜或者晝間,均應力避敵人發現。
(四)堅決勇猛,近戰殲敵
堅決勇猛,近戰殲敵,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為順利實施近戰,連(排)應在各兵種的支援配合下,迅速隱蔽地接近敵人,敢於與敵膠著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削弱其技術兵器的威力,靈活機動,迅速果敢地殲滅敵人。
(五)穿插分割,各個殲敵
穿插分割,是達成各個殲滅敵人的基本戰術手段。連(排)突入敵陣地後,應利用敵間隙和薄弱部位,大膽穿插分割,並力求以一路插向敵側後,斷敵退路,阻敵增援,造成圍殲態熱。戰鬥中,要充分發揮小群多路的威力,將敵割裂成數塊,為各個殲滅敵人創造有利條件。
(六)主動配合,密切協同
各分隊在統一的意圖和計畫下,按任務(目標)、時間、地點,協調一致地行動,是充分發揮整體威力,奪取戰鬥勝利的重要保證。協同的原則是:以步兵分隊或坦克分隊為主,以執行主要任務的分隊為主,各兵種分隊應積極支援步兵(坦克)分隊的戰鬥行動,步兵分隊則應主動協助各兵種分隊克服困難。戰鬥中,指揮員必須樹立整體觀念,充分發揮各兵種分隊的特長,保持順暢的通信聯絡,不間斷地協調各分隊的動作。各分隊既要嚴格遵守協同規定,積極完成自己的任務,又要根據戰鬥情況變化,主動配合,互相支援。
(七)堅定靈活地指揮
堅定靈活的指揮,對戰鬥勝利具有重要意義。戰鬥指揮的基本要求是:力求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在客觀物質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勝利可能變為現實。連(排)指揮員在確定戰鬥行動時,應根據上級意圖、本分隊的任務和戰鬥發展變化情況,準備多種行動方案,採取不同方法,從整體利益出發,使局部符合全局要求。同時,又要注意掌握關節,始終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關鍵性的動作上,當戰鬥情況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時,即使遇到某些困難或暫時的挫折,也要堅決貫徹既定決心。當情況發生根本性變化時,應上級意圖下,勇於負責,機斷行事,及時定下新的決心,靈活變換戰術,不失電動機地殲來敵人。戰鬥中,要關於運用各種通信手段,實施不間斷的指揮。

返回中古時代的戰爭

進入其他戰術條目:
投射部隊戰術
騎兵戰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