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花

欒花

為無患子科植物欒樹的花。圓錐花序頂生,大,長25~40厘米。

【欒華的功效介紹】:

欒華 (《本經》)

【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欒樹的

【植物形態】

欒樹(《正字通》),又名:木欒(《夢溪筆談》),石欒樹、黑葉樹、木欄牙、山茶葉、軟棒。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可達10米。
小枝暗黑色,被柔毛。
單數羽狀複葉互生,有時呈2回或不完全的2回羽狀複葉;小葉7~15,紙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5厘米,寬2.5~3.5厘米,基部鈍形或截頭形,先端短尖或短漸尖,邊緣鋸齒狀或分裂,有時羽狀深裂達基部面呈2回羽狀複葉。
圓錐花序頂生,大,長25~40厘米;花淡黃色,中心紫色;萼片5,有小睫毛;花瓣4,被疏長毛;雄蕊8,花絲被疏長毛;雌蕊1,花盤有波狀齒。
蒴果長橢圓狀卵形,邊緣有膜質薄翅3片。
種子圓形,黑色。
花期7~8月。
果期10月。
多生於雜木林或灌木林中。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四川、陝西、甘肅、山西等地。

【化學成分】

果實含甾醇皂甙黃酮甙花色甙鞣質聚糖醛酸
皂甙中分出了欒樹皂甙A和B。
乾燥種子含水分9.4%,粗蛋白17.5%,卵磷脂磷酸0.045%,澱粉7.0%,灰分9.0%,脂類20.9%。
種仁含油38%,皂化後分出甾醇和棕櫚酸。
葉含沒食子酸甲酯,對多種細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性味】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功用主治-欒華的功效】①《本經》:主目痛淚出傷毗,消目腫。
②《唐本草》: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
【宜忌】《本草經集注》:決明為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