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地

檢地是日本歷史上安土桃山時代的一次重大變革,建立起以“一職統制”和“一地一作人”為原則的近世封建土地制度。

解釋:

中世後期近世時代,領主對於農民的保有地所進行的測量調查,稱為檢地

概述

其性質很類似古代莊園制下的檢注,豐臣.德川兩政權時代,為了強化農村支配的基礎,乃實施檢地法。一五八二年(天正十年)在全國統一的背景下,乃徹底施行檢地法,史稱太閤檢地。透過檢地的實施,重新清算原有莊園制的支配關係,並制定一套新的租稅體系、以及確立對農村的支配體制。到了江戶幕府時代,修正了部份的太閤方式,訂定檢地條目。從和年間(一五九六~一六二三年)至幕末為止,這套檢地條目被適用於幕府諸藩領內。檢地的方法,首先將傳統一反﹦360步改為300步制,並將1間﹦6尺3寸(但江戶時代的石見檢地、備前檢地則定為6尺1分)、1間四方﹦1步、30步﹦1畝、10畝﹦1反,的計算法統一起來。派遣檢地役人以村為單位,將每一筆土地依照其所在(小字)、地目(農田房舍等)、面積、等級(上、中、下、下下)、生產高(分米)事先公定,在一地一作人的原則下,確認納貢責任者(名請人),登錄於檢地帳,稱為繩打。這種做法在實施過程中,曾經引起農民激烈的反抗。

檢地是日本歷史上安土桃山時代的一次重大變革。太閤檢地徹底整頓了中世末期複雜、重層的土地領有關係,廢除了“職”的體系,以石數制為槓桿,建立起以“一職統制”(即一元化的以豐臣秀吉政權為頂點、以服軍役為條件的、豐臣秀吉——屬下大名——家臣層層封授的近世封建土地領有制)和“一地一‘作人’”(即否定中間剝削,確定直接生產者小農的排他性土地占有使用權)為原則的近世封建土地制度。太閤檢地不僅剝奪“在地領主”和部分上層名主的土地所有權,而且將其一部分納人自己的家臣團、集中於城下町,同時,將其餘部分同直接生產者小農一道作為負擔年貢的作人束縛於土地上,從而實現了“兵農分離”,奠定了近世幕藩體制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