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英王雞

檄英王雞

《檄英王雞》,作者:王勃,朝代:唐,體裁:駢文。《檄英王雞》為唐代詩人王勃寫的一首駢文。乾封初(666)王勃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

基本信息

原文

《檄英王雞》—— 王勃
【朝代】:唐
【體裁】:駢文
【全文】:蓋聞昴日①,著名於列宿,允為陽德之所鍾。登天垂象於中孚,實惟翰音之是取。歷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夢魂;遇風雨而膠膠,最足增人情思。處宗窗下,樂興縱談;祖逖②床前,時為起舞。肖其形以為幘,王朝有報曉之人;其狀以作冠,聖門稱好勇之士。秦關早唱③,慶公子之安全;齊境長鳴,知群黎之生聚。決疑則薦諸卜,頒赦則設於竿。附劉安之宅④以上升,遂成仙種;從宋卿之窠而下視,常伴小兒。惟爾德禽,固非凡鳥。文頂武足,五德見推于田饒;雜霸雄王⑤,二寶呈詳於嬴氏。邁種首雲祝祝,化身更號朱朱。蒼蠅惡得混其聲,蟋蟀安能竊其號。即連飛之有勢,何斷尾之足虞?體介距金,邀榮已極;翼舒爪奮,赴斗奚辭?雖季郈猶吾大夫,而樹桀隱若敵國。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於棲息之時,發憤在呼號之際。望之若木,時亦趾舉而志揚;應之如神,不覺尻高而首下。於村於店,見異已者即攻;為為鵝,與同類者爭勝。爰資梟勇,率遏張。縱眾寡各分,誓無毛之不拔;即強弱互異,信有喙之獨長。昂首而來,絕勝鶴立;鼓翅以往,亦類摶。搏擊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盡,寧猶容彼盜啼。豈必命付庖廚,不啻魂飛湯火。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之逐。於焉錫之雞幛,甘為其口而不羞;行且樹乃雞碑,將味其肋而無棄。倘違雞塞之令,立正雞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誅,不復同於彘畜;雌伏而敗類者必殺,定當割以牛刀。此檄。

【注釋】

①昴日:根據二十八宿昴日雞的說法,代指雞。
②祖逖:指“聞雞起舞”的典故。
③秦關早唱:指孟嘗君雞鳴狗盜出函關的典故。
④劉安之宅:指漢代淮南王劉安修仙得道,其家雞犬食其餘藥升天的故事。
⑤雜霸雄王:據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記載,秦穆公外出狩獵得到一隻白色的雌性雉雞,大臣說得到雌性可以稱霸,得到雄性可以稱王,後來光武帝劉秀得到了雄性。

【譯文】:

 

雞啊,在天上以昴日星君而著名於二十八宿,使太陽神所鍾愛的。在人間,你能溝通神明,顯示國運興衰的徵兆。

黎明時分,雄雞高叫,把人們從夢中叫醒。風雨之天,膠膠而鳴,誘發人的思鄉之情。宋處宗窗下的長鳴雞啊,與處宗舒心暢談,祖逖床前的雞,叫醒祖逖舞劍習武。頭戴雞帽打扮成雞形的人,那是朝廷報時間的官員,用雞冠形的頭盔作帽子,那是聖人孔門的弟子子路。秦國函谷關的夜鳴,使孟嘗君安全離境,齊人百姓家雞聲的應和,讓人們知道齊國的富裕;遇有疑問,人們用雞卜卦,遇到大赦,人們把金雞立於長桿之上。淮南王劉安之宅的雞隨劉安得道升天,宋卿房梁雞窩裡的小兒是他說不清年齡的祖宗。

雞啊,你是高德之禽鳥,決不是普通的凡鳥所能比。文有鳳冠,武有利爪,你的五種美德藉助于田饒昭示給國人。雌能稱霸,雄能稱王,你的祥瑞之氣藉助於二寶呈現給秦王。辛勤飼養你們,為你們起名的祝雞翁,使你們有了朱朱的名字。蒼蠅從此不能和你並列同類,蟋蟀也從此竊取不了你美好的名聲。

看你連續扑打縱橫躍擊的氣勢,那裡會有自斷其尾逃避決鬥的的擔心呢。身上塗有芥末,腳上武裝金鉤,你的裝備之好已到極點,兩翼張開,腳爪奮起,去與其它雞搏鬥吧。季平子和郈昭伯此時成了你的的臣下,你雄立斗樁儼然國君一樣威風。兩雄相鬥必須決出勝負,一次啄擊的勝利又怎能自誇呢。平常的訓練中養成優良的品性,在呼號爭殺中才顯示出真正神威。初時看你似木頭一般沒有反應,關鍵時刻你卻是鐵爪橫舉神志昂揚。應戰時,反應機敏神鬼莫測,衝殺中不由自主地尾巴高聳,俯首直擊。無論是在村或是在店,碰到對手就攻擊,無論生為鸛生為鵝,在同類中都要傲立群雄。憑藉梟勇好鬥的天性擊退對手的攻擊。既使力量大小懸殊,也敢勇於戰鬥,既使形勢不利,也要(用我的利喙戰鬥到底)戰鬥到底。

大勝之後,昂首挺胸,張開翅膀,儼然大鵬展翅。搏擊中撕下的對方身上的肉,成了你口中的美食,對於敗者你豈能容它有私下鳴叫的餘地,不必等到交付廚房,你的鐵口無異於滾水與烈火。捷報快迅傳出,鵝鴨為你驚呼。勝利時刻,大家爭睹你雄鷹般的矯健英姿。頒發旌旗,你依然只顧呑食對方而不害羞,用優美語言記述你的功績時,你還把它的雞肋放在嘴裡而不吐出。

沒有盡力戰鬥的雞立即拉到雞坊行刑,表現懦弱如同母雞的雞就要格殺無論,戰場投降認輸者更應斬盡殺絕。不能象其它對待其它家畜一樣可憐它們,它們的存在只能連累家族的禍根。

【創作背景】

本文創作於乾封三年(公元668年),當時王勃擔任沛王李賢的沛府修撰,當時社會風靡鬥雞活動,各位王侯鬥雞,互有勝負,一次,適逢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年輕的王勃開玩笑地寫了《檄英王雞》,討伐英王雞,以此為沛王雞助興。唐高宗李治看了文章後,發怒說:“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行諫諍,反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是交構之漸”(即認為王勃的文章使諸王矛盾。)當天就斥責了王勃,並立即下詔廢除王勃官職,當天斥出沛王府。唐朝一開國,諸王之間爭奪皇位、互相攻訐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獲得政權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經歷了類似事件,所以對此特別注意,王勃《檄英王雞文》無意中觸動了高宗這根最敏感的神經,所以被認為挑撥諸王間的關係。可見,王勃所以丟官,並非偶然,除了才高被嫉之外,主要是上層統治者爭權奪利的緊張關係造成的。

【賞評】

王勃的駢文作品名勝一時,除了家喻戶曉的《滕王閣序》之外,《檄英王雞》的價值也不可估量,是駢文的經典之作,文章用句隊長公正,而且遣詞美麗,引用眾多的典故。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文才和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

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

檄英王雞檄英王雞
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鹹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餘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