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是潮汕名果。學名番荔枝,果肉潔白,如膏似脂;果味清潤,冠飴勝蜜。樟林林檎名播遠近,尤為海外僑胞常念不忘。樟林林檎原產澳大利亞,屬番荔枝科落葉果樹,小喬木。高約5米,樹冠4米左右。每年4月開始萌發新葉、開花、坐果,9月可陸續採摘。一般植後24個月即開花結果,產量逐年提高,樹齡30年以上。性喜陽光,宜植於鬆軟沙質衝擊土。約200多年前,廣東省汕頭市澄海縣樟林旅泰華僑從國外帶來林檎樹種,種植於樟林荖巷一帶,後逐步擴大種植,成為特產。樟林地處韓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質優良,陽光充足,雨水均勻,加上當地人民多年積累的豐富栽種經驗,生產的林檎果大肉厚,鱗皮鮮艷呈粉綠色,肉質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潤甘滑,十分可口。林檎富含果糖、礦物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有水果補品之稱樟林林檎於1986年已榮獲“廣東省優稀水果優質品種獎”。

基本信息

分布範圍

樟林林檎原產澳大利亞。

形態特徵

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

高達2m,樹皮薄、灰白色,樹冠球形或扁 球形。單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6-17cm,先端尖或鈍,基部圓或闊楔形;花黃綠色,1-4朵聚生枝頂或與葉對生,花期5-6月;聚合漿果肉質近球形,徑約5-10cm,8-10月成熟時黃綠色,味甘美芳香。

生長環境

番荔枝 番荔枝

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要求年平均溫度在22 度以上,不耐寒;適生於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相關故事

潮屬所稱“林檎”,與《本草綱目》所說的林檎不同,是兩種果品。樟林林檎的學名,稱之為番荔枝。

據《嶺南雜記》載:“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殼,而非殼也。頭上有葉一宗,擘開,白瓤黑子,味似菠羅蜜。”《植物志》則認為:“番荔枝(Anona squamosa)屬番荔枝科,常綠喬木,葉互生,披針形,花綠黃色,果實為多數雌蕊集合而成。供食用,味甚佳。”

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

粵東各縣及福建南部,都有個別地方種植番荔枝,但果小蜜差,不如樟林所產。

樟林林檎,為小喬木,株高丈余,也有二丈以上者。樹冠圓廣,枝葉青翠茂盛。每年清明前後,即生新葉,繼而綻蕾開花,花淡黃綠似鷹爪。夏至即可見果。大暑之後,漸趨成熟。寒露一過,已近尾聲。霜降開始,即停結果。冬至之後,便開始落葉休眠。此為一般規律。樹齡約四十年左右,株年產百斤上下。林檎果實,青翠可愛,渾圓如珠球,以鱗大約淺者為最優。從樹上剪下之後,須經三幾天,才轉化為熟果,這時甜香四溢,其味似蜜體,無論大小,只要鱗瓣大的,便少核而清甜。果實特大的直徑可達十多公分。子實黑色如漆,堅硬如檀。在果肉和果皮之間,有一層象脂膏一樣的果醬,更加香甜柔潤,沁人心脾。因此,鄉人旅客,都不忘林檎是故鄉的佳果。

樟林的林檎,最佳者產自著巷。該巷位是於樟林北郊。因此地在清代時種植著葉,樟林華僑較多),鄉人便改種柑。1918年戊午正月初三日潮汕大地震,1922年壬戌海風潮,柑園大遭破壞,鄉人便改種林檎。樟林林檎的成片種植,大量生產,於此時開始。

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

著巷之所以能夠生產高質林檎,應與它的土壤及地理環境有關。該巷園地依山面海,黃土細砂,鬆軟疏水,下面有海蟲習層,風日俱佳,與林檎生長的要求相適應;加上果家的精心管理,所以,該地出產的林檎,清潤甘香,是樟林林檎的最佳品。

因建設需要,林檎基地有所變更。324國道近山部分,便成為林檎的新基地了。雖然地方有所遷移,但距原地不遠,故果實質量,仍可保持。

林檎蜜濃質細,有清咽潤肺之功。子核洗淨曬乾之後,搗細過篩,可殺頭虱、床虱。小孩子則用它作遊戲——“擲林檎核”。

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

說起樟林林檎還有一段趣話。林檎好吃,但不得其法而食,也會鬧出笑話。二十年代洪兆麟的軍隊、以及後來的日本侵略軍,掠奪樟林時,聽說樟林林檎之名也想一試,但不懂得果實須待成熟才可以食用,於是從樹上摘下之後,用刀剖開,像吃蘋果一樣,結果澀味滿口,一怒之下,揮刀砍樹,傳為笑柄。也有一些來潮汕辦事,當地人送他們一籃子林檎作禮物,結果,在回家路上,把那些軟的以為是爛掉的全部扔掉,剩下的帶回家用水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