樕

樕,漢字之一。 拼音: 【sù】 筆畫: 15 部首: 木 部首筆劃: 4 釋義:a.小樹b.喻平庸

基本信息

樸樕危巢向暮時,毰毸飽腹蹲枯枝基本資料


樕
拼音:sù
注音:ㄙㄨˋ
部首:木
部外筆畫:11
總筆畫:15
五筆86:SGKW 
五筆98:SSKW 
倉頡:DDLO 
鄭碼:FFJR 
筆順編號:123412512343534 
四角號碼:47982

基本字義

● 樕
小樹
sù ㄙㄨˋ
◎ 〔朴~〕a.小樹,如“林有~~。”b.喻平庸,如“青臣~~不足齒。”

方言集匯

◎ 粵語:cuk1 sok3
◎ 客家話:[梅州腔] suk7 [海陸豐腔] suk7 [客英字典] suk7 [台灣四縣腔] suk7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樕 ·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11
《唐韻》桑谷切《集韻》《韻會》《正韻》蘇谷切,$音速。《說文》樸樕,小木也。《詩·召南》林有樸樕。 又《爾雅·釋木》樕朴,心。《郭注》心,槲樕別名。《疏》槲樕有心能濕,江河閒以作柱。

說文解字

【卷六】【木部】樕
小篆
樸樕,木。從木欶聲。桑谷切

組詞

【詞語】樸樕(樸樕)
【注音】 pǔsù ㄆㄧㄠˊ ㄙㄨˋ
【詞義】亦作“朴遫”。
1、叢木、小樹。《詩·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毛 傳:“樸樕,小木也。” 唐
樹
劉禹錫 《琴曲歌辭·習鳶操》:“樸樕危巢向暮時,毰毸飽腹蹲枯枝。” 明 何景明 《棲鳳亭》詩:“憶昨路經嶺徼來,佳植全稀多朴。”
2、喻淺陋、平庸。亦用為謙詞。 唐 杜牧 《賀平党項表》:“臣僻左小郡,樸樕散材,空過流年,徒生新地。” 章炳麟 《秦獻記》:“ 青臣 樸樕,不足齒。”
3、蓬勃茂盛貌。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五:“ 東坡 至 儋耳 ,見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樸樕叢生,土人云‘倒黏子花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槲實》:“樸樕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樹偃蹇,其葉芃芃故也。”
4、猶樸素。 明 高攀龍 《家譜·內傳》:“ 高 氏自 黃巖公 以前,朴遬農家,不習文采,殆有傳之隱懿乎?”
【詞語】樕朴
【注音】sù piáo ㄙㄨˋ ㄆㄧㄠˊ
【詞義】 即樸樕。小木名。《爾雅·釋木》:“樕朴,心。” 郭璞 註:“槲,樕別名。” 邢昺 疏:“ 孫炎 曰:‘樸樕,一名心。’某氏曰:‘樸樕,槲樹也,有心能濕……’《詩·召南》雲‘林有樸樕’,此作‘樕朴’,文雖倒其實一也。”

字型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
台灣細明體
香港明體
日本明朝體
韓國明朝體
舊字型

拼音是su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