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溪瓷燒制技藝

潮州陶瓷製作歷史悠久。 宋代筆架山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有大量人物瓷、動物瓷的製作。宋以後,楓溪成為陶瓷生產中心並延續至今。楓溪瓷製作手法多樣。技法上有雕、塑、鏤、捏、貼、刻、劃、印、壓等多種。裝飾手法也多,人物瓷塑、動物瓷塑有寫實、誇張、變形等,光彩照人,神韻獨具。通體鏤空的藝術瓷,與捏塑瓷花結合而成通花瓷花技藝,多層次鏤空和寄貼立體瓷花,技藝卓絕。

楓溪瓷燒制技藝簡介

楓溪瓷燒制的通花瓷楓溪瓷燒制的通花瓷
2008年潮州楓溪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東潮州陶瓷製作歷史悠久,潮州楓溪境內曾發現六千多年前的貝丘遺址及陶器,還有唐宋窯址的遺蹟。宋代以後,楓溪成為中國陶瓷生產中心並延續至今。
楓溪瓷燒制的通花瓷,是潮州楓溪地區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雕貼鏤空、精巧玲瓏的陶瓷藝術品類,主要特點是在瓷坯體上雕通連續的幾何圖紋或花卉、人物、動物等形象。通花瓷經常與捏貼瓷花相結合,稱“寄花通花”。楓溪的傳統通花、瓷花陶瓷曾被譽為中國陶瓷藝林中的獨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很輝煌。由葉竹青擔任主體設計、王龍才負責主要創作的1.2米三層《友誼通花瓶》融通花、堆塑和寄貼立體瓷花、捏塑人物於一體,是當時大坯體多層通花瓷的一個突破。

楓溪瓷燒制技藝淵源

浮梁縣是唐憲宗元和年間(806年開始)才置縣的,這不但比潮州在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置州要慢二百多年,而比潮州的古稱海陽在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50)置名要慢一千八百多年!浮梁縣在唐宋間以產茶而聞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至846年,字樂天,太原人)在他晚年作的長詩《琵琶行》中也有“前日浮梁買茶去”之句。宋代的饒州(包括浮梁)也有為皇家產茶的場廠。而大規模燒制瓷器必須取土和砍樹作燃料,這似乎是皇家茶園的規制不允許的,可見宋代未必能在浮梁產茶區大量燒制瓷器。
而在潮州方面:一般人以為是北宋的熙寧、元祐間才在城東筆架山生產瓷器(其窯址在1961年9月被廣東省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從考古的發現來看:潮州先民在八千年前已生產陶器。
潮州的陶瓷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楓溪區是中國瓷都的龍頭,現有陶瓷生產企業4000多家,生產工人7萬多人,年陶瓷產值70多億元,年出口創匯3億多美元,產品遠銷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潮州陶瓷以"白如玉、細如絲、薄如紙、明如鏡"的特色而聞名,2004年,中國輕工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潮州市"中國瓷都"榮譽稱號。

楓溪瓷燒制技藝沿革

潮州陶瓷歷史悠久,素有“南國瓷都”之稱, 潮州的陶瓷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工藝日用瓷出口基地和全國最大的衛生潔具生產基地。為提高潮州陶瓷產品國際競爭力,市政府決定啟動潮州區域性品牌申報工作,打造“中國瓷都”品牌,此項工作對提高潮州陶瓷產品知名度、拓展國內外市場、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網站等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和潮州木雕、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一樣,飲譽全國。王龍才,在南國瓷鄉,堪稱多才多藝的名師,猶以瓷花、通花瓷塑研究製作見長。1978年,王龍才作為主創人員之一,參加鄧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贈送朝鮮金日成元帥的大型“友誼通花瓶”的製作。這一珍貴國禮瓷的創作和燒製成功,凝聚了楓溪陶瓷藝人的心血,被譽為瓷業全面發展的“里程碑”式標誌。
潮州楓溪,素有南國瓷鄉美譽。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土地上,一代代陶瓷藝人辛勤耕耘,人才輩出。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一級工藝美術師王龍才,就是楓溪瓷藝名家群體中的一位佼佼者。金秋,首屆中國楓溪國際陶瓷交易會適逢舉辦,這位南國瓷藝界“花魁”式人物。
1980年,王龍才獨立設計製作的“春色瓷雕大花籃”進入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陳列於廣東廳,姐妹作也被廣東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1985年《瓊囊通花瓶》在香港舉辦的“全國名家陶瓷精品展覽會”上,售價近15萬元,居全部展品之首。1986年,技藝爐火純青的王龍才,設計製作的“白玉通花瓶”,作為“楓溪堆塑系列通花瓶”領銜代表作,參加保加利亞第六屆普羅迪夫國際博覽會,榮獲金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