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廠村

十年來,這個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經從350元提高到現在的3千5百元。 十年前,村民在山地上種的全是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成,山上的幾十棵柿子樹也是自生自長,無人管理,當時的人均年收入還不到350元。 ”如今,柴廠村大小40多條山溝已經建成了50多個山地果園,7萬多棵柿子樹成了農民的搖錢樹,光柿子的產值就從過去的不足5萬元提高到現在的60多萬元。

介紹

河北省易縣的柴廠村10年前人均年收入只有350元。從那時起,柴廠村開始學習韓國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林果業和生態旅遊。十年來,這個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經從350元提高到現在的3千5百元。柴廠村是河北比較典型的深山區,山場面積占到全村面積的75%。十年前,村民在山地上種的全是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成,山上的幾十棵柿子樹也是自生自長,無人管理,當時的人均年收入還不到350元。1996年,中國農學會借鑑韓國的新村運動,在中國開展“科教興村”活動,柴廠村成了第一個試點村。柴廠村有山有水,有發展林果業的天然優勢,但同時地下豐富的鐵礦金礦,當時在產業選擇上幹部和民眾都犯了難。河北易縣縣委書記劉立明:“有的想發展礦產業,礦產業收入高,掙錢比較快,但也有的堅持發展林果業,在這個方面,我們重點考慮了長遠發展,生態發展,考慮到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青山綠水,留下更多更好的發展空間。”產業方向定了,但在村民那里並沒有得到積極回響。村民梁建國回憶說,開始的時候,專家授課都沒有多少人去聽,村委不得不對聽課的村民進行補貼,聽課的村民每人每天補貼15塊錢。柴廠村村民梁建國:“我是96年第一個接觸專家的,專家幫著指導,包括剪枝、施肥、打藥,就說你這棵柿樹,我就保證你今年產四十斤,明年我就能讓你產四百斤,結果就是這樣,所以,老百姓看著我這樹以後,果農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如今,柴廠村大小40多條山溝已經建成了50多個山地果園,7萬多棵柿子樹成了農民的搖錢樹,光柿子的產值就從過去的不足5萬元提高到現在的60多萬元。現在的柴廠村除了林果業外,還大力發展苗木業和旅遊業,村裡有十幾個大學生畢業後在北京、天津開了苗木公司,把家裡的林果輸送到了大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