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里曼大帝

查里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蘭克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他建立了那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公元800年,由羅馬教皇加冕稱帝,號為羅馬人皇帝。他在行政、司法、軍事制度及經濟生產等方面都有傑出的建樹,並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是他引入了歐洲文明,他被後世尊稱為“歐洲之父”。

簡介

查里曼大帝查里曼大帝
帕潘三世(Pepin III)之子,於公元742年4月2日出生,儘管在出世時他的父母還沒有結婚,查里曼還是在754年和弟弟卡洛曼(Carloman)一起被教皇史蒂芬二世(Pope Stephen II) 任命為法蘭克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王權繼承人。

主要經歷

在768年帕潘死後繼承了王國大部份的土地。而倆兄弟也一直維持著表面化的和平,這一局面直到3年後卡洛曼死去。而查里曼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統治者。在接下來的28年中他一直熱衷於爭戰並且統一了西歐大部份的土地。使王國疆域西鄰大西洋,東至易北河和波西米亞,北達北海,南迄義大利中部。然而他在西班牙對穆斯林發動的最初的戰爭中卻遭到了失敗,並且還遭到了巴斯克人(Basque)從後面的突襲,這段歷史後來成為著名的“羅蘭之歌”(The Song of Roland)。在801年,查里曼終於在西班牙建立了一個省,然而也正是從此開始,他的軍隊停止了擴張的腳步,轉入防禦。
查里曼的政府也慢慢開始失去貴族們的忠誠和信賴,為了應付這一不利局面,他派出官員前往王國的各個地方。這些“特派管理者”(missi dominici)負責審問各種法律案件和宣揚國王的憲法,除此之外建立為兒童們建立學校,而這套制度在814年查里曼去世時卻因為腐敗的猖狂和當地貴族勢力的日益崛起而最終崩潰。
在800年聖誕節,教皇利奧三世(Leo III)為了感謝查里曼拯救了自己和羅馬,正式任命查里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查里曼也是一個好學的人,他懂得拉丁文和希臘文。他經常研究早期基督教會領袖奧古斯丁(Augustine) 的“神之城”,而且他的法庭也是由著名的學者組成,例如英國神學家阿爾昆(Alcuin)等。這些學者們創造了卡洛林王朝小草書體(Carolingian miniscule)——這種字型也成為現代印刷草體的基礎。
查里曼同時也很積極的參加教廷的事務。794年他在法蘭克福召開教會會議討關於論洪水賑災,過繼法律和聖像的問題。813年,查里曼將皇位傳授給他唯一還在世的兒子路易斯(Louis)。次年1月28日,查里曼在德國萊茵地區的阿肯(Aachen) 去世。1165年,對立教皇帕斯卡三世(Pascal III)在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Frederick Barbarossa)的許可下將他封為聖徒。

早年經歷

741年查爾斯大概出生在亞琛市的附近,該市後來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親是矮子王丕平,他的祖父是偉大的法蘭克領袖查爾斯·馬特爾。馬特爾在732年奪取了圖爾戰鬥的勝利,粉碎了穆斯林征服法蘭西的行動計畫。751年丕平宣稱自己為法蘭克國王,從而結束了昏庸無能的梅羅文加王朝的統治,建立起一個新王朝,今稱加洛林王朝,是根據查理曼的名字命名的。768年丕平駕崩,法蘭克王國被查爾斯和他的弟弟卡洛曼兩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這對查爾斯和法蘭克的統一來說卻是幸運降臨,使二十九歲的查爾斯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君主,該王國當時已是西班牙最強大的國家。
編輯本段

征服歐洲

查爾斯登基之時,法蘭克王國主要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和瑞士以及今日荷蘭和德國的查理曼大帝
許多地區。查爾斯不失時機地開展領土擴張。此時卡洛曼的遺孀和孩子已在義大利北方的倫巴第王國避難。查理曼和他自己的倫巴第妻子蒂賽德拉塔離了婚,隨即揮軍進入義大利北部。774年倫巴第人大遭慘敗,義大利北部被併入了他的版圖,不過為了鞏固他的統治還需要四次進攻。卡洛曼的遺孀和子女都落入查理曼手中,從此再未露面。也許更重要當然也更困難的是對薩克森——德國北方一個廣大地區的征服,進攻的總數不下十八次。第一次發生在772年,最後一次在804年。反對薩克森人的戰爭打得如此持久和殘忍,宗教因素肯定是其原因的一部分。薩克森人是異教徒,查理曼堅持要讓他所統治的薩克森人改信基督教,拒絕接受洗禮和後來又改信異教的人均被判處死刑。在這些強迫改宗運動的過程中,據估計有多達四分之一的薩克森人被殺害。查理曼還出征德國南部和法國西南部,以鞏固他對這些地區的控制。為了確保帝國和東部邊界地區的安全,查理曼同阿瓦爾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阿瓦爾是一個與匈奴族有血緣關係的亞洲民族,他們占有一片廣闊的領土,即今日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查理曼最終徹底打敗了阿瓦爾軍隊。雖然薩克森和巴伐利亞以東的國家未被法蘭克人占領,但是在從德國東部到克羅地區一條寬廣的地帶上的那些國家,卻都承認法蘭克的宗主權。查理曼也努力確保他的南部邊疆的安全。778年,他對西班牙發動了一次侵略,雖未獲得成功但卻在西班牙北部建立起一個邊境國,叫做西班牙三月國,該國承認他的主權。由於查理曼許多次戰爭的勝利(法蘭克人在他的四十五年的統治期間進行了五十四次出征),成功地使西歐大部分地區都歸屬於他的統一領導之下。他的帝國實際上達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和低地國,以及義大利的一個地區和許多的邊界地區。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么廣闊的領土被一個國家控制過。在整個統治期間,查理曼一直堅持與羅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聯盟。但是在查理曼在世期間,人們顯然可以看出,總是處於支配地位的夥伴是查理曼而不是教皇。
編輯本段

重要事件

查理曼統治的高峰或至少是最著名事件於800年聖誕節發生在羅馬。這一天,教皇利奧三世把一頂皇冠戴在查爾斯的頭上,宣布他為羅馬人的皇帝。從主要方面來講,這意味著在三個多世紀前被毀滅的西羅馬帝國正在復辟,查理曼現在是奧古斯都·凱撒的合法繼承人。查理曼大帝
實際上堅持認為查理曼帝國是羅馬帝國的復辟肯定是荒唐的。第一,這兩個帝國所統治的範圍大不相同。查理曼帝國在鼎盛時期也大約只有西羅馬帝國的一半大。兩個帝國先後統治過的相同地區包括比利時、法國、瑞士和義大利北部。但是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南部和非洲北部——共同構成了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都不在查理曼的控制之下;而德國——構成了他的領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卻從未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第二,查理曼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從血統、外貌和教養來看都不是羅馬人。法蘭克人是一個條頓部落,查爾曼的母語是一種古日爾曼方言,雖然他學會了講拉丁語。查理曼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住在歐洲北部,特別是住在德國。他只對義大利做過四次訪問。他的帝國的首都不是羅馬而是亞琛,位於今日的西德,距荷蘭和比利時的邊界不遠。查理曼在政治上通常是機智敏銳,洞察秋毫,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卻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犯下了嚴重的錯誤。雖然他在大半生的戎馬生涯中統一了西歐一個廣大的地區,但是他卻認為最明智的方法是他死後把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他認為這樣做通常是避免戰爭的一劑靈丹妙藥。然而不料在他臨死之前,他的兩個兒子就先見上帝去了,結果當查理曼814年在亞琛死去時,他的三子路易接管了查理曼的整個帝國。然而路易在繼位問題希望把帝國完整留給長子羅退爾,遭到兩個弟弟路易和查理的聯合反對。經過雙方的混戰,路易的三個兒子終於於凡爾登簽署了凡爾登條約(843年),根據這項條約,法蘭克帝國被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今日法國的部分地區構成;第二部分包括德國的一個廣大地區;第三部分包括義大利北部和一個橫跨法德邊界的狹長地帶。雖然查理曼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被歐洲人估計得過高,但是他的短期影響當然是巨大的。他毀滅了倫巴第和阿瓦爾兩個國家,征服了薩克森,許多人在他發動的戰爭中喪生。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在他統治期間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文化復興時期(但在他死後就很快消失了)。查理曼的生涯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長期影響。在他死後的數百年中,德國皇帝進行了一場控制義大利的鬥爭,結果以徒勞而告終。沒有查理曼的榜樣,他們完全有可能不會那么肆意地侵犯義大利,而是集中更多精力向北或向東擴張。
編輯本段

過世

814年冬天,天氣極為寒冷,查理堅持外出打獵,感染風寒。1月28日,在首都宮中逝世,時年72歲。查理死後不久,帝國就出現了分裂。843年,他的三個孫子各自為王,帝國一分為三。東法蘭克王國成了以後的德國,西法蘭克王國成了以後的法國,東、西部之間的地區則成了以後的義大利。法蘭克人的語言也出現明顯的分化,形成了法語、德語和其他西歐國家的民族語言。
編輯本段

趣味故事

有三個關於這位大帝的有趣的故事。一是說他對教皇加冕的“謙讓”,最後在一次重要的節日活動中,教皇“出其不意查理曼大帝
”地把王冠戴在了他頭上,大帝裝作很不高興的樣子,意思是說教皇陷他於不義了。其實後來他對大帝的差事幹得還是很愜意的,而且還把這個“不義”的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孫,到他的三個孫子手裡把帝國分成了三塊,這也是打打鬧鬧一千多年的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據說現在英國的議會,新當選首相也要象查理曼大帝一樣,說一些表示自己“能力有限”,“當之有愧”之類的話,當然最後還是“卻之不恭”,“勉為其難”地當上了,任期到了一個個都還不想下來。二是說他很孝順父母,但就是把母親給他娶來的媳婦給休了,然後自己又找了一大堆妻妾,看來說他孝順是後來史者的“春秋筆法”,“為尊者諱”了,和我們中國儒家思想教育出來的史家差不多啊。他的成群的妻妾為他生的兒女們很得他的寵愛,據說每次出征都要帶著。尤其是因為對女兒的疼愛,致使女兒們都不能出嫁!三是說查理曼國王年老時愛上一位年輕貌美的日耳曼姑娘。整日沉迷美色,荒廢國事,罔顧一國之尊的威嚴,朝廷文武百官莫不憂心忡忡。然而,紅顏薄命,美少女突然意外死,朝廷顯貴反而鬆了口氣,可是卻為時不久,因為查理曼國王的愛並未因此消逝。他下令將屍體用香料防腐處理,擺在他的寢宮內與之日夜相守。國王此種與屍廝守的深情作為令杜賓主教不寒而慄,懷疑有魔咒作祟,遂有探勘屍體的念頭。結果在死屍舌頭下方發現一隻鑲嵌美麗寶石的戒指。戒指落入杜賓主教手中後,查理曼國王隨即遣人迅速埋葬屍體,而且款款深情立刻轉移到主教身上。主教為避免這尷尬的窘狀,便將戒指扔到康斯坦茨湖。查理曼國王從此醉心悠遊湖畔,生生世世不願遠離。
編輯本段

社會經濟

查士丁尼時期,拜占廷有發達的工商業,首都君士坦丁堡既是世界聞名的大城市,又是查理曼大帝
東西方貿易的“金橋”,四面八方的商品都集中到這裡,再轉運到世界各地。國際貿易的繁榮促進了當地工商業的發展,手工業主要是奢侈品生產和武器製造,手工業作坊多是國家管理,最大的絲織業作坊設在宮廷,專供上層統治階級享用。六王朝時期,工商業仍斷斷續續發展,到14世紀,出現一些糧食貿易中心,如帖撒羅尼加、羅得斯托等城市,農村出現僱傭勞動者,沿海大城市則出現手工工場,但拜占廷各地都有義大利人的商業據點,並享有許多特惠,拜占廷商人難以與他們競爭。根據1261年的尼非條約,熱那亞在君士坦丁堡城郊建有加拉太殖民地,這個殖民地居然成為拜占廷的國中之國,熱那亞人每年在加拉太的關稅收入居然高達20萬金幣,而拜占廷皇帝每年關稅收入不過是3萬金幣。此外,拜占廷的城市是封建主居於支配地位,他們不保護本國商人利益,而是保護義大利商人的特權,所有這些都阻礙了它新的生產方式的發展。
編輯本段

時代轉變

從查理曼大帝到新巴黎公元814年,武功赫赫,統一了大半個歐洲的查理曼大帝去世。查理曼(又稱查理)本來有三個兒子:查理;丕平;虔誠者路易。這三個兒子本來都有自己的封地,查理是紐斯特里亞國王;丕平是義大利國王,然而他們甚至比大帝本人死得更早,紐斯特里亞國王查理死於811年;義大利國王丕平死於810年(丕平曾企圖發動一次政變殺死父王自立為統治者,陰謀失敗,被貶入聖高爾修道院),剩下的一個兒子虔誠者路易繼承帝位成了皇帝。當時的法蘭克皇帝,可沒有中國皇帝那么排場。814年-8查理曼大帝
40年時在住的法蘭克皇帝路易,遠不如比他早一千多年的中國秦始皇富有並威嚴,甚至不如比他早一千五百年中國春秋時的國君,比如齊桓公體面。核心就在於,他是法蘭克皇帝,而不是羅馬皇帝,他能獲得羅馬教廷的加冕,卻不能代表教廷行使對整個歐洲的意識形態控制。一句話,他是法國早期史上的一位皇帝。法語不是拉丁文,不是歐洲語言,帝國龐大的疆域是武力奪占的,沒有文治的寸功。基督教是基督教,民族國家是民族國家,查理曼大帝本人把教士們玩得團團轉,但全歐洲的教士只聽命於羅馬教廷,並不聽命於他,也不聽命於他的兒子孫子。任何一個歐洲強國,都曾經做過像羅馬帝國一樣統一歐洲的夢。但他不應該忘記讓法國人說德語,讓德國人說義大利語,讓英國人說西班牙語,是非常困難的。武力只能得逞一時,文化才能解決長遠。歐洲的帝王,包括現在國家和領導人,只能先搞好自己的國家,再與他國協商合作,像今天的歐盟。語言文字和抵抗力遠超過了想像。虔誠者路易之後,他繼承的國土分別給了他的三個兒子:洛塔爾,日耳曼人路易,禿頭查理。他們三人互相征戰,內亂連綿,法蘭克的國家,就像中國南北朝時的十六國和唐末五代十國一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到這時為止,任何一位法蘭克統治者都需要依靠教士的文化管理和拉丁文。現代法蘭克遲遲沒有誕生。因此,任何一個武功強國,就如同古代中國北方的匈奴人一樣,王位更疊,忽強忽弱,形不成扭轉乾坤的力量。只有現代法語(即法文)的誕生,當法蘭克人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來積累國家管理經驗時,一個真正強盛的民族國家才能誕生。這一切,只有到公元十世紀的巴黎盆地,誕生了一種更納粹的法蘭西文明,才有可能。
編輯本段

歷史功績

查理曼帝國生產組織基本形式是封建莊園。國王及其臣下,教俗封建貴族都有許多莊園分布全國各地。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產單位,一切生產主要為領主及其服役人等查理曼大帝幾乎統治了整個西歐領土
提供生活資料,其次也為生產者提供有限的生產與生活資料。在莊園裡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者大都是農奴或依附農民。莊園的土地一般分為兩部分:最好的土地為領主的自營地,另一部分是農民的份地。領主自營地由服役的農民耕作,每周通常服役2~3天,最多4天,收穫全部歸領主所有。服役農民除為領主無償耕作外,還要負擔砍柴、築路、修宅、運輸等各種雜役。此外,農民還必須向領主交納各種實物和名目繁多的其他費用。教會的什一稅也是農民的沉重負擔。由於教俗封建主的殘酷剝削,農民的處境極為困苦,因此經常爆發農民起義。查理曼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不僅文治武功顯赫,而且也注意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興辦學校,聘請知名學者講學。蒐集和抄寫古代拉丁文和希臘文的手稿,抄寫的文字是用所謂加洛林小草書體,這是一種清秀優美的拉丁字母,後來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設立圖書館,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臘羅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還邀請歐洲最好的建築師、雕刻家和畫家,為帝國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對於恢復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在位這一時期的文化成就被後世譽為“加洛林文藝復興”。世俗政權與教會的結合是查理曼政權的重要特徵。加強與教會的結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查理曼以教會保護人的姿態,極力維護和提高羅馬教會的權益。他每征服一地都強化基督教勢力,如征服薩克森人後強迫他們皈依基督教。不僅重用主教、修道院長,分封他們土地,讓他們參與國家政要,還極力維護羅馬教皇的統治地位。795年教皇立奧三世以陰謀手段登上教皇寶座,遭到羅馬一些大貴族的反對。立奧派使者赴法蘭克王國向查理曼求救,並把彼得大殿的鑰匙和羅馬城的旗幟呈獻查理,以示臣服與忠誠,得到查理的支持,從而保住了地位。799年4月,立奧三世又被羅馬貴族廢黜,隻身逃離羅馬。800年,查理曼把立奧三世救出,並親自送回羅馬,扶其復位。因此這一年聖誕節,感恩圖報的立奧三世為查理加冕,授予他“偉大的羅馬人皇帝”稱號。自此,法蘭克王國遂成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的統治為歐洲新興的封建制度的創立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後來的西歐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由於當時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帝國內部缺乏經濟文化聯繫,基礎很不牢固;所以,雖然查理曼實行采邑分封的願意是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其結果卻導致封建割據。因此,查理曼死後不久,帝國分裂。843年,查理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在此基礎上形成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編輯本段

歷史評價

查理曼在政治上通常是機智敏銳,洞察秋毫;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卻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犯下了嚴重的錯誤。雖然他在大半生的戎馬生涯中統一了西歐一個廣大的地查理曼大帝
區,但是他卻認為最明智的方法是他死後把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他認為這樣做通常是避免戰爭的一劑靈丹妙藥。然而不料在他臨死之前,他的兩個長子就先見上帝去了,結果當查理曼814年在亞琛死去時,他的三子路易接管了查理曼的整個帝國。然而路易在繼位問題上所作出的決斷還不如他的父親:他也希望把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經過某種鬥爭,路易的三個兒子終於簽署了凡爾登條約(843年),根據這項條約,法蘭克帝國被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今日法國的部分地區構成;第二部分包括德國的一個廣大地區;第三部分包括義大利北部和一個橫跨法德邊界的寬闊地帶。現在有些人估計查理曼的影響比我所估計的要大些。他們說他恢復了羅馬帝國;重新統一了西歐,把薩克森併入西歐。為西歐隨後的大部分歷史定了格調,保衛了西歐,使其免受外來危脅;制定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大概的邊界;傳播了基督教,教皇為他加冕。從此,開始了歐洲國家與教會之間許多世紀的長期鬥爭的階段。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非常言過其實。首先,所謂的聖羅馬帝國實際上根本不是羅馬帝國的復辟,而是查理曼接管的法蘭克王國的繼續。假如查理曼確實成功地完成了西歐的統一,那么這種統一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在查理死後還不到三十年,他的帝國就崩潰了,而且隨後從未得到恢復。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目前的邊界實際上與查理曼或路易都毫無關係。義大利的北部邊界基本上與阿爾卑斯山脈的地理邊界相吻合。法德邊界基本上是沿一條語言邊界,而這條語言邊界反過來又大體上與舊羅馬帝國的北部邊界相吻合。把傳播基督教的任何真正的功勞歸於查理曼是完全不合理的。基督教在查理曼統治以前幾個世紀中一直通過歐洲向北傳播,此後又傳播了幾個世紀。查理曼強迫薩克森改宗,除了完全是一種可怕的道德行為外,絲毫沒有別的必要。不用屠殺手段,英國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也改信了基督教,而且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通過說服而不是動用武力,各個斯堪的納維亞民族也改變了宗教信仰。那么查理曼的軍事勝利成功地捍衛了西歐,使其免受外來襲擊,這種說法對不對呢?不對。在整個第九世紀期間,歐洲北海岸和西海岸遭到了北歐海盜即斯堪的納維亞人的一系列掠奪性的襲擊。與此同時,馬扎爾的騎兵從東方入侵歐洲,穆斯林的襲擊者騷擾大陸的南部。這是歐洲史上最不安全的時期之一。行政當局和教會之間爭權奪勢的鬥爭是歐洲史上的一種僵持不化的特徵,甚至在非屬於查理曼王朝所統治的地區也是如此。這樣的鬥爭實際是由中世紀教會的遠大目標所決定的,沒有查理曼也會出現(雖然也許會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現)。他在羅馬加冕是一個有趣的事件,但是算不上是導致全部鬥爭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說服一個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或印度人相信查理曼近乎同秦始皇、成吉思汗或阿育王這樣的人物一樣重要。實際上如果把查理曼與中國的隋文帝相比,似乎就很容易看出中國皇帝是兩者中比較重要的人物。隋文帝實現的中國統一有一種持久的影響,而查理曼對西歐的統一幾乎還沒有持續到一代人的時間。雖然查理曼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被歐洲人估計得過高,但是他的短期影響當然是巨大的。他毀滅了倫巴第和阿瓦爾兩個國家,征服了薩克森,許多人在他發動的戰爭中喪生。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在他統治期間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文化復興時期(即加洛林文藝復興)。查理曼的生涯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長期影響。在他死後的數百年中,德國皇帝進行了一場控制義大利的鬥爭,結果以徒勞而告終。沒有查理曼的榜樣,他們完全有可能不會那么肆意地侵犯義大利,而是集中更多精力向北或向東擴張。還有查理曼所開創的聖羅馬帝國,也確實是持續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但是在這一階段的許多時期內,神聖羅馬帝國的實權很小,而德國的實權被許多小諸侯國掌握著)。查理曼最重要的成就也許就是他征服了薩克森,把這個重要的地區引入了歐洲文明的主流。這是一項與儒略·凱撒對高盧的征服相類似的成就,但是不完全那么重要,因為薩克森實在是一個較小的地區。
編輯本段

其他

聖騎士(Paladin)又或叫聖戰士、聖武士、聖堂武士等,其實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指當年跟隨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東征西討的十二位(如加上查理曼大帝就是十三位)戰士。之所以叫聖騎士的原因是:「聖」是因為他們的故事廣為流傳在基督教的正史里,而查理曼大帝又是基督教的忠實衛道者,他們的事跡也多是發生在基督教國家與撒拉森人(Saracen,中世紀入侵歐洲的阿拉伯人)的戰爭中,其中加雜了很多有關神話魔法、愛情等的故事…而「騎士」之由來,是因為別看這些人之中有的善於弓箭,有的善於陸上打鬥,有的善於馬上戰鬥,有的善於魔法,有的善於妖術但卻都是受封的騎士呢!十二聖騎士的故事出現在查理曼大帝的傳說之中,那是公元800年前後的事情。之所以有12位聖騎士,是取自基督教中耶穌的十二門徒中的12,實際上是指查理曼大帝的近位部隊和近身待臣等。最常見的12聖騎士有:1.最偉大的騎士羅蘭德(Roland,義大利版),或稱奧蘭度(Orlando,法國版),查理曼大帝的遠親;2.名聲僅次於羅蘭德的蒙特班(Montalban)的野蠻人李拿度(Rinaldo或朗拿特Renault),羅蘭德的遠親;3.大主教托賓(Turpin),僅次於梅林(Merlin)的魔法師;4.魔法師和妖人馬拉吉吉(Malagigi);5.被六仙女祝福的丹麥王子奧吉爾(Ogier);6.不列坦尼國王(KingofBrittany),所羅門;7.英格蘭美男子艾斯佗弗(Astolpho);8.那墨(NAMO或那密Nami),法華利亞公爵(DukeofFavaria);9.撒克森人斐蘭巴拉斯(Fierambras或Ferumbras);10.森林之塔的領主,最偉大的騎士之一,弗羅雷斯馬特(Florismart);11.羅蘭特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奧利弗(Oliver)12.背叛者加尼隆(Ganelon或蓋恩Gan)。當然,在其它的神話中也有另一批聖騎士的名字:艾文(Ivon)、艾弗利(Ivory)、奧多(Otton)、拜倫格爾(Berengier)、安賽斯(Anseis)、格爾恩(Gerin)、吉瑞爾(Gerier)、安傑利爾(Engelier)、參孫(Samson)和吉拉德(Gerard)。撲克牌中的紅心K便是這位查理一世。
編輯本段

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大帝
作 者:(美國)蘇珊·班菲爾德(SusanBanfield)(美國)阿瑟·施萊辛格(ArthurM.Schlesinger.jr)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時間:2010年01月ISBN:9787500845928開本:16開定價:22.00元
內容簡介
《查理曼大帝》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及其野蠻史)乃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或野蠻)積澱的結果,是歷來各個民族的人民都參與其中的人類共業。但是每個人在其中的作用和貢獻及其影響卻各不相同。我們總是會希望了解歷史上所有的人,但實際上往往只能是了解其中少數特別突出的人、個別的人,因為這些人足以代表或集中反映了他們的時代及其特色。
作者簡介
蘇珊·班菲爾德(SusanBanfield)撰寫教科書和其他書籍,作晶內容t要為歷史與語言方面。畢業於耶魯(Yale)學院和哥倫比亞(Columbia)大學,曾多次造訪法國,深愛法國歷史和文化。在本叢書中還撰寫有《聖女貞德》、《戴高樂》。阿瑟·施萊辛格(ArthurM.Schlesinger,jr)(1917-2007)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因其父也為著名歷史學家,為有所區別,人稱小施萊辛格。畢業於哈佛、劍橋大學。1945年29歲時因《傑克遜時代》獲普利茲歷史獎;1966年因《一千天:甘迺迪在白宮》第二次獲普利茲獎。曾先後擔任過甘迺迪和詹森總統的特別顧問。
圖書目錄
一套開拓視野、有助歷史反思的書(推薦序一)傳達進步的歷史觀(推薦序二)左圖右史,圖文兩證(推薦序三)不論是福是禍,領袖能改變歷史(原文版序)1.恪遵父志2.年輕時代3.戰場失利4.擴建帝國5.定都亞琛6.教育文化7.羅馬皇帝8.豐功偉績大事年表延伸閱讀索引圖片索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