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愛樂樂團

柏林愛樂樂團

柏林愛樂樂團,它是德國一個音樂表演團體。1882年創立。樂團的歷任首席指揮有 F.維爾納、H.von彪羅、J.利比切克、A.尼基什、W.富特文格勒和H.von卡拉揚等。柏林愛樂樂團在聽眾的音樂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演奏曲目範圍廣泛,傳統風格的作品得心應手,尤其是演奏德、奧作曲家的作品時更是首屈一指。該團錄製了大量唱片,其中以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樂全集和K.伯姆指揮的莫扎特交響樂全集最有代表性。樂團的常任指揮和經理由選舉產生,新參加的人員須經在全體成員面前演奏,試用期滿,經全體討論合格後,才能成為樂團的正式成員。

概述

柏林愛樂樂團的森林音樂會柏林愛樂樂團的森林音樂會

柏林愛樂樂團,它是德國一個音樂表演團體。1882年創立。樂團的歷任首席指揮有 F.維爾納、H.von彪羅、J.利比切克、A.尼基什、W.富特文格勒和H.von卡拉揚等。1922 年富特文格勒接替尼基什成為終身指揮,他去世後,卡拉揚於1955年成為樂團的終身藝術指導。1990年C.阿巴多接替去世的卡拉揚成為樂團的新任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在聽眾的音樂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簡介

柏林愛樂樂團的森林音樂會柏林愛樂樂團的音樂會

20年代,該團演出了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曾在柏林轟動一時;此後又演出了莫扎特、舒曼、蕭邦、海頓等作曲家的作品,受到人們的歡迎。卡拉揚擔任常任指揮後,樂團經過他的嚴格訓練,在世界各地演出了大量古典和近代的音樂作品,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團員都是來自德國和世界各國的出類拔萃的演奏家,具有高超的演奏水平,演奏技巧精巧絕倫,具有優異的反應力和適應力。演奏曲目範圍廣泛,傳統風格的作品得心應手,尤其是演奏德、奧作曲家的作品時更是首屈一指。該團錄製了大量唱片,其中以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樂全集和K.伯姆指揮的莫扎特交響樂全集最有代表性。樂團的常任指揮和經理由選舉產生,新參加的人員須經在全體成員面前演奏,試用期滿,經全體討論合格後,才能成為樂團的正式成員。愛樂大廳在 1939~1945年期間由於戰爭被毀,由1963年新建的現代化音樂廳所替代。DG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柏林愛樂樂團》雙CD的紀念專輯,該專輯是因應本次柏林愛樂樂團亞洲巡迴演出而推出的一款專輯。柏林愛樂樂團從1895年起,改由尼基什接任常任指揮,前後達27年之久,他把這樂團訓練成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最偉大交響樂團之一,尼基什去世後,除了大戰中某一時間外,都由福爾特萬格勒擔任指揮,直到1954年,這段期間,樂團聲譽更隆。

1955年後,由卡拉揚接任終身常任指揮,樂團總員120人。進入卡拉揚時代後,演奏會活動和唱片錄音,更為積極。甚至擴大範圍,在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上,也參與歌劇公演的活動。不論是名與實,都成為世界各交響樂團之冠,備受讚揚.卡拉揚之後,由西蒙·霍特接任至今。如果跟歐洲較具傳統的樂團相比,柏林愛樂的歷史雖然較淺,但從彪羅後,擔任長期指揮的人,全是該時代最偉大的指揮界巨擘,於是建立起無比輝煌的傳統,促使他們的演奏曲目,無限擴大。尤其是,這個現代交響樂團,演奏技能精彩絕倫,表現積極,由於具備優異的、柔軟的反應力,不管任何指揮家統率它,都能發揮其實力與適應性。在碟中收錄的曲目正是今次柏林愛樂樂團巡迴演出的曲目,包括有布列茨指揮的拉威爾《鵝媽媽》、阿巴多指揮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卡拉楊指揮的海頓《交響曲第86號》和李查·史特勞斯《英雄生涯》。通過該碟大家可以與現在西蒙·霍特棒下的柏林愛樂樂團作一個對比。

歷任指揮

樂團的歷任首席指揮有F.維爾納、H.von彪羅、J.利比切克、A.尼基什、W.富特文格勒和H.V.卡拉揚等。1922年富特文格勒接替尼基什成為終身指揮,他去世後,卡拉揚於1955年成為樂團的終身藝術指導。1990年C.阿巴多接替去世的卡拉揚成為樂團的指揮。2002年西蒙拉特成為樂團新任指揮

。樂團特點

愛樂大廳在1939~1945年期間由於戰爭被毀,由1963年新建的現代化音樂廳所替代。
此外,柏林愛樂的民主管理也是一大特點。柏林愛樂實行民主管理。樂團的首席指揮需要通過樂隊成員秘密投票,並且獲得多數贊成的情況下才被認可

源起

一八八二年春,當比塞宣布要帶他那一直支薪不足的樂團乘坐火車的四等車廂到華沙演出音樂會時,團中五十四位樂手終於忍無可忍。他們決定自立門戶,把自己喚作「前比塞樂隊」。但這個新樂團成立初期經濟緊絀,直至八七年柏林音樂會代理人沃夫接手行政事務,才終於為樂團的前途打下穩固基礎。沃夫把樂團的名稱改為「柏林愛樂樂團」,把一座滾軸溜冰場重新改裝成首個「愛樂音樂廳」,同時四出為樂手找尋當時最出色的指揮。

傑出培訓師

柏林愛樂樂團的音樂會柏林愛樂樂團的音樂會

布洛接手領導柏林愛樂樂團時,已有在邁寧根組成一流宮廷樂團的輝煌往績。他在柏林掌舵只有五年,卻為樂團奠下紮實的基礎,賦予樂團自成一家的音樂素質
布洛的幾位繼任人則不同,全都在團中留了下來。尼基施於一八九五年接棒,繼續堅定影響樂團的風格達二十七年之久。他曾寫道:「可以毫無猶疑肯定說,在一流的樂團,每位成員都配得上用『藝術家』來形容。」他就是憑著這信念鼓勵柏林的樂師陶冶出「獨奏家」的心態,而這種質素成了柏林愛樂毫不含糊的標誌。
如果布洛的演繹是近乎理性分析所引發的光芒,那么,尼基施的表演便是華麗與溫暖音色的發揮,他的動作較簡潔,隨想得近乎即興。因此,他常演的曲目少不了柴可夫斯基白遼士李斯特施特勞斯馬勒的作品,尤其專注於布魯克納的樂曲。在他的帥領下,樂團在世界樂壇聲勢更盛,每位舉足輕重的獨奏家都來到柏林,要與愛樂樂團同台亮相。
尼基施於一九二二年去世時,團員一致選擇佛特溫格勒來接替。這位年輕的指揮在尼基施的成就上精益求精,他別具一格的打拍子方式,他奏樂時的激昂熱情與強大的感染力,在在要求樂師有極高的自主能力與卓越的靈敏感受力。佛特溫格勒強調偉大藝術作品應要能永垂不朽,因此尤其看重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的大師,他與柏林樂團成了貝多芬、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作品名揚四海的演繹者。同時,他又為樂團的演出曲目拓展領域,涵蓋當時的作曲家,包括荀伯克、亨德密特、浦羅歌菲夫和史達拉汶斯基的作品。隨著頻繁的出國演出,樂團在國際樂壇中建立起頂尖管弦樂團的崇高聲譽。

戰爭影響

國家社會黨(納粹黨)的專制統治為德國的文化局面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害,柏林愛樂樂團是受害者之一:統治政權推行的瘋狂種族政策,令樂團失去了多位珍貴的樂師;樂團發現自己地位孤立,無法再與國外交換獨奏家和指揮;同時,政府又有意要把德國這個代表樂團變為官方文化政策的工具。即使如此,在二次大戰期間,佛特溫格勒與樂團仍能使樂團固有的藝術內蘊倖存。
但戰後初期,樂團仍面對種種困難,由指揮更替頻仍,其困境可見一斑。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戰火剛停,樂團已在由電影院改成的泰坦尼亞宮演出第一場音樂會,由博沙特指揮,但八月,博沙特卻慘被占領軍的一個兵士誤殺。獲選接替他的是一位籍籍無名的年輕羅馬尼亞人,剛由柏林音樂學院畢業。但這選擇再次顯出樂團的判斷精明,他就是賽利貝達,憑著他活潑的性格和編排的廣泛演奏曲目,表現令人矚目。他在任至一九五二年,樂團再次由佛特溫格勒正式掌舵。

卡拉揚年代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佛特溫格勒與世長辭。翌年四月,柏林愛樂樂團選出的新藝術總監,是成立以來在任最長的一位,那就是卡拉揚。他與樂團緊密合作,通力以赴,琢磨出獨特又前所未有的完美精湛樂聲,那紮實根基,使樂團在國內外備受推崇,無論是音樂廳的演奏,抑或灌錄成數之不盡的唱片,都是凱歌高奏。
不單如此,卡拉揚還為樂團拓展出多個新路向。一九六七年,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成立,從此樂團擁有專屬的國際音樂節,並贏取了成為歌劇樂團的機會。接下來的新猷是開辦柏林愛樂樂團管弦樂學院,讓年輕有才華的器樂手從實踐中學習,以符合頂尖樂團的嚴格要求。新愛樂音樂廳也是在卡拉揚時代建成。自六三年十月起,樂團已以這個由沙隆設計的音樂廳為總部;一九八七年,音樂廳更於添置了一個室樂廳

開拓新聲 — 阿巴度

卡拉揚當了樂團藝術總監近三十五年後,於一九八九年七月辭世。他的繼任人可不是無名之輩,阿巴度六六年已首度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出,贏得樂師贊口不絕。他並不如幾位前任總監那樣致力培訓團員,卻是憑著十足的信念與藝術氣質而最令人難以忘懷。
阿巴度編排節目,每期音樂會都有一個主題焦點,例如:「浮士德」、「流浪者」、「音樂人人愛」等。這種觀念的現代化,正好與樂團本身重拾活力互相配合,目前樂團的成員一半就是在那個時代加入的。
一九九八年二月,阿巴度宣布於二○○一至○二樂季之後不再與樂團續約。於是在翌年六月,柏林愛樂樂團以大比數選出新的總指揮。

樂團變化

新任的樂團總指揮歷圖,是年輕一代最成功的指揮之一,他的加入,為樂團注入了新活力,也帶來了新意念,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把樂團正式轉變為受公法管轄的組織「柏林愛樂樂團基金會」,歸柏林城邦監督保護。此舉為樂團確立了最符合現代精神的架構,容許樂團有全新的創作自由與穩固的財政。德意志銀行擔任樂團的主要贊助商,讓基金會得到更進一步的支持。而另外一個支援則來自「柏林愛樂樂團之友協會」。
在二○○三至○四樂季中,柏林愛樂樂團基金會共安排了一百三十一場音樂會,其中八十六場由柏林愛樂樂團演出。除此之外,基金會更策劃了一個教育活動,名為「http://www.hudong.com/wiki/Zukunft@BPhil」。【Zukunft在德文是未來、前景之意。】這項活動對歷圖和樂團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以經由這項活動把音樂與音樂教育帶到更廣大的民眾。歷圖把這個心意說得很清楚:「Zukunft@BPhil提醒我們,音樂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需求。音樂應該是所有人一生中極重要也不可或缺的成分。」在樂團經歷了一百二十年的歷史之後,這項活動標誌著樂團擴大了自己的文化使命,如今樂團正以一貫的投入精神,全力履行這項使命。

優秀總指揮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柏林愛樂樂團的樂師投票選出西蒙.歷圖接替阿巴度為樂團的總指揮。阿巴度於前一年宣布,希望在二○○一至○二樂季於領導了樂團十二年後,可以卸下職務。在樂團成立了一百二十年之後,歷圖於二○○二年九月七日以第六任總指揮及新藝術指導的身分,指揮樂團演出第一場音樂會。
歷圖一九五五年生於英國利物浦,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藝,七四年至七七年在伯恩茅斯交響樂團和伯恩茅斯小交響樂團任助理指揮。此後他與英國多個樂團合作過,包括愛樂管弦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和倫敦小交響樂團。七九年他首度在美國亮相,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演出,並自八一至九四年擔任該團第一位首席客席指揮。
一九八○年,歷圖當上伯明罕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兼藝術總監,十年後直至九八年夏出任音樂總監。他在該團孜孜不倦的工作,又推出各項充滿新鮮意念的藝術活動,令該團穩立世界一流樂團的地位。他率團走遍全球,九八年更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的嘉賓,演出全套貝多芬交響曲。
除了伯明罕市交響樂團之外,歷圖領導過的樂團遍及歐美。他與波士頓交響樂團、費城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建立了悠久而深厚的關係,更於二○○一年五月與維也 納愛樂樂團合錄了多首貝多芬樂曲。自一九九二年十月起,他也是啟蒙時代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 以及伯明罕當代樂組的藝術總監。
一九七○年代後期,歷圖開始涉足歌劇,於七七年首次在格蘭特堡指揮演出楊納傑克的《狡猾的狐狸》。之後,指揮過的製作包括史特勞斯的《那克蘇斯島上的阿麗德奈》和《玫瑰騎士》、浦羅歌菲夫的《三隻橘柑之戀》、蓋希文的《波基與貝絲》,以及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女人皆如此》、《唐喬望尼》幾齣歌劇。歷圖首次為英國國家歌劇院執指揮棒的製作是楊納傑克的《卡佳·卡巴諾娃》,首次亮相在高文花園的歌劇是《狡猾的狐狸》。近年演過的歌劇包括楊納傑克的《馬可普洛斯事件》 (二○○○年九月於普羅旺斯 )、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依索爾》 (二○○一年於荷蘭歌劇院 )、貝多芬的《費多里奧》 (二○○一年于格蘭特堡和二○○二年於巴黎沙德萊劇院 )、華格納的《巴西華》 (二○○一年於高文花園 ),以及於二○○二年十二月在皇家歌劇院指揮演出尼古拉斯莫的《蘇菲的抉擇》。○三年他再指揮上演貝多芬的《費多里奧》 (於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及在柏林的音樂會 ),和莫扎特的《伊多內美奧》 (格倫特堡、柏林、琉森 )。
歷圖當上柏林愛樂樂團的總指揮之前,與樂團合作已有十五年之久。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他首次指揮樂團演出馬勒的《第六交響曲》,此後定期出現在樂團的指揮名冊上。截至二 00二年九月之前,他共指揮了七十五場音樂會,演過類別廣泛的曲目,包括巴赫、巴托、貝多芬、貝爾格、貝里奧、白遼士、伯恩斯坦、布列茲、布拉姆斯、狄恩、德布西、蓋希文、格列瑟、古拜杜蓮娜、赫斯、海頓、楊納傑克、李斯特、馬勒、梅湘、莫扎特、尼爾森、浦朗克、 拉赫曼尼諾夫 、拉莫、拉威爾、荀伯克、蕭斯達高維契、西貝流士、史達拉汶斯基 、蘇克、以及史曼諾夫斯基的作品。
歷圖經常安排在音樂會演出名不見經傳的樂曲, 例如一九九○年九月他 為古拜杜蓮娜的《阿利路亞》舉行首演,翌年一月指揮演出史曼諾夫斯基的《聖母悼歌》,九二年九月向柏林大眾介紹蘇克的《死神交響曲》。到了九三年十一月,他指揮上演一套組曲,取自拉莫的《波里亞後代》;而九八年二月,介紹了貝里奧的《交響曲》。在歷圖的指揮下,柏林愛樂樂團也首次演出了馬勒《第十交響曲》的庫克版本。
歷圖與 EMI唱片公司簽了獨家錄音契約,該公司為他與伯明罕市交響樂團及其他樂團合共錄製了六十多套樂曲。他的電視專輯《離家》演繹二十世紀的音樂,於一九九七年由英國電視 (第四台 )播放。他與柏林愛樂樂團合錄的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和馬勒的《第十交響曲》,不單博得全球樂迷讚賞,並贏取了葛萊美獎。 至於他在柏林愛樂音樂廳現場錄音的荀伯克《古雷之歌》,已於二○○二年四年面世 。
不久前 EMI推出了一張現場錄音唱片,是歷圖與柏林愛樂樂團於開幕音樂會上演奏馬勒的《第五交響曲》,裡面並收有 樂團於二○○三年四月在愛樂音樂廳現場錄音的貝多芬《費多里奧》。
一九九四年,歷圖獲英女皇在壽辰儀式中頒授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 (KBE),表揚他在藝術方面的貢獻。兩年後,漢堡的杜費基金會向他頒贈「莎士比亞獎」。九七年十一月,他又獲英國皇家藝術學會頒發阿爾拔獎章,表揚他對音樂的傑出貢獻,以及在教育與社區活動的熱心服務;這兩方面也會是他在柏林的重大任務。 二○○三年秋, 他又獲德國唱片業界頒授「回音古典音樂獎」中的「指揮年獎」。

歷屆導師

馮·彪洛

彪洛接手領導柏林愛樂樂團時,已有在邁寧根組成一流宮廷樂團的輝煌往績。他在柏林掌舵只有五年,卻為樂團奠下紮實的基礎,賦予樂團自成一家的音樂素質。
彪洛的幾位繼任人則不同,全都在團中留了下來。尼基什於一八九五年接棒,繼續堅定影響樂團的風格達二十七年之久。他曾寫道:“可以毫無猶疑肯定說,在一流的樂團,每位成員都配得上用‘藝術家’來形容。”他就是憑著這信念鼓勵柏林的樂師陶冶出“獨奏家”的心態,而這種質素成了柏林愛樂毫不含糊的標誌。

阿瑟·尼基什

如果布洛的演繹是近乎理性分析所引發的光芒,那么,尼基什的表演便是華麗與溫暖音色的發揮,他的動作較簡潔,隨想得近乎即興。因此,他常演的曲目少不了柴可夫斯基、柏遼茲、李斯特、施特勞斯、馬勒的作品,尤其專注於布魯克納的樂曲。在他的率領下,樂團在世界樂壇聲勢更盛,每位舉足輕重的獨奏家都來到柏林,要與愛樂樂團同台亮相。

富特文格勒

尼基什於1922年去世時,團員一致選擇富特文格勒來接替。這位年輕的指揮在尼基什的成就上精益求精,他別具一格的打拍子方式,他奏樂時的激昂熱情與強大的感染力,在在要求樂師有極高的自主能力與卓越的靈敏感受力。富特文格勒強調偉大藝術作品應要能永垂不朽,因此尤其看重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的大師,他與柏林樂團成了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作品名揚四海的演繹者。同時,他又為樂團的演出曲目拓展領域,涵蓋當時的作曲家,包括勛伯格、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隨著頻繁的出國演出,樂團在國際樂壇中建立起頂尖管弦樂團的崇高聲譽。二戰結束後,由於政治原因,富特文格勒曾經短暫離任(其職由其副手切利比達克臨時接任),但富特文格勒已經為樂團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樂團的風格仍然得到了保留。

卡拉揚

1954年11月,富特文格勒與世長辭。翌年四月,柏林愛樂樂團選出的新藝術總監,是成立以來在任最長也是對樂團影響最為深遠的一位大師,那就是人稱“指揮皇帝”的卡拉揚。他與樂團緊密合作,通力以赴,琢磨出獨特又前所未有的完美精湛樂聲,那紮實根基,使樂團在國內外備受推崇,無論是音樂廳的演奏,抑或灌錄成數之不盡的唱片,都是音樂珍品。
不單如此,卡拉揚還為樂團拓展出多個新路向。1967年,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成立,從此樂團擁有專屬的國際音樂節,並贏取了成為歌劇樂團的機會。接下來的新猷是開辦柏林愛樂樂團管弦樂學院,讓年輕有才華的器樂手從實踐中學習,以符合頂尖樂團的嚴格要求。新愛樂音樂廳也是在卡拉揚時代建成。自1963年10月起,樂團已以這個由沙隆設計的音樂廳為總部;1987年,音樂廳更於添置了一個室樂廳。但是,卡拉揚在任的最後階段,與樂團中的一些藝術家發生對立,起因是卡拉揚執意聘請單簧管手梅耶夫人成為樂團的首席單簧管。而樂團大多數樂手認為梅耶夫人的音色並不能很好的和樂團其他聲部相融。而事態最後發展成了樂團民主的運動。樂團希望樂團的最高權利應該是全團團員大會而不是音樂總監和終身指揮卡拉揚。這次事件直接導致這位“指揮皇帝”與柏林愛樂的決裂,並於1989年辭去了柏林愛樂的任職。而卡拉揚晚期更多的則是和柏林愛樂齊名的維也納愛樂合作,在這一時期,兩者錄製了很多的唱片,最著名的就是柴可夫斯基,布魯克納,和德沃夏克的作品。總體來說卡拉揚對柏林愛樂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在他的任內,柏林愛樂一舉成為空前絕後的世界第一交響樂團,並一直把其霸主地位保持到了今天。

阿巴多

1989年7月,卡拉揚猝然離世。幾個月後,全樂團成員集體投票選出了卡拉揚的

,義大利指揮大師克勞迪奧·阿巴多。阿巴多在1966年就已首度指揮過了柏林愛樂,並歷任斯卡拉歌劇院藝術總監,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藝術總監,並和另外一個世界第一樂團--維也納愛樂有著長時期的合作。阿巴多上任後,對樂團的曲目的行政管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保持卡拉揚時期側重的德奧曲目方面,上演了大量的現代派作品。使得柏林愛樂成為真正無所不能的樂團。而在樂團管理方面,阿巴多較卡拉揚更顯得民主,親切。全團團員大會成為樂團的最高權利機構,並決定樂團的重大的決議。而藝術總監則負責音樂季曲目安排和一些行政工作。而在聘用新樂手時,必須要經過樂團各聲部首席的審核。
在音色方面,阿巴多棒下的柏林愛樂較之卡拉揚時期顯得更佳靈動,透亮。阿巴多時對柏林愛樂的貢獻主要有:保持了卡拉揚時期柏林愛樂的高水準和國際聲望,並在音色上面有了更多的改變。其次,拓寬了柏林愛樂的曲目,特別是對馬勒和一些現代派作品的詮釋。另外,確定了柏林愛樂常規音樂季的三大音樂會,既每年5月份的歐洲音樂會,6月份的夏季森林音樂會,和12月份的新年音樂會。
1998年2月阿巴多因為積勞成疾導致胃癌,並宣布於2001-2002音樂季之後不再擔任樂團首席指揮

西蒙·拉特爵士

新任的樂團總指揮西蒙·拉特,是年輕一代最令人不安的指揮之一,他的加入,為樂團注入了新活力,也帶來了更重的危機,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把樂團正式轉變為受公法管制束縛的組織“柏林愛樂樂團基金會”,歸柏林城邦監督"保護"。此舉為樂團確立了最符合"現代精神"的架構,容許樂團有全新的創作自由與穩固的財政。德意志銀行擔任樂團的主要贊助商,讓基金會得到更進一步的支持。而另外一個支援則來自“柏林愛樂樂團之友協會”。
在2003至2004樂季中,柏林愛樂樂團基金會共安排了一百三十一場音樂會,其中僅八十六場由柏林愛樂樂團演出。除此之外,基金會只策劃了一個教育活動,名為“Zukunft@BPhil”(“Zukunft”在德文是未來、前景之意)。這項活動對拉特和樂團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以經由這項活動把音樂與音樂教育帶到更廣大的民眾。拉特把這個心意說得很清楚:“Zukunft@BPhil提醒我們,音樂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需求。音樂應該是所有人一生中極重要也不可或缺的成分。”在樂團經歷了一百二十年的歷史之後,這項活動標誌著樂團擴大了自己的文化使命,如今樂團正以一貫的投入精神,全力履行這項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