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提耶毗那派

柏提耶毗那派(Pratyabhijnā)也叫做體察派,是一個哲學學派,創始人是索瑪難陀。這一學派的基本立場是認為主、客皆為至尊、非人格意識之顯現。

柏提耶毗那派(Pratyabhijnā)也叫做體察派,它和非悉檀多濕婆哲學(non-Saiddhāntika Saivism)有著莫大的關係。後者是在十到十一世紀期間發展起來的。[3]對於柏提耶毗那派,要想在此處全面描述其複雜的系統是不適當的。簡言之,作為一個哲學學派,它的創始人是索瑪難陀(Somānanda,ca. 900-950),他寫了一本《濕婆的洞見》(the "Vision of Siva",Sivadrsti [SD])。他的後繼者優缽羅提婆(Utpaladeva)發展了他的學說,他的作品有《體察箴言》(the "Verses on Recogntion",Isvarapratyabhijnā-karikā [ISK]),他還加了自注。此在傳統里,後世註解該書的人也還不少,尤其是阿毗那婆笈多(Abhinavagupta)對此所做的兩部大疏頗負盛名,它們是《濕婆經釋》(the vimarsinī ,ISV)和《濕婆經廣釋》(the vivrttivimarsinī, ISVV) 。阿毗那婆笈多有個學生名叫克什摩羅闍(Ksemarāja),他寫了一部極其雄辯的著作來概括柏提耶毗那派的教義。這部書的名字叫《柏提耶毗那之獻禮》(Pratyabhijnāhrdaya,PH),此書流布甚廣,影響巨大,尤其是在南印度。這一學派的基本立場是,認為主、客皆為至尊、非人格意識(caitanya, samvit, cit)之顯現。我們在這一學派的文獻裡面能看到其表達之瑰麗與明快,在這樣的朗現中所要表達的是,這個世界就是至尊意識的顯示。由此,克什瑪羅奢提出,那至尊者的本性就是意識(cidātmā),它是這個宇宙的原因,其固有本質即可顯相凝形。[4]另外一個表達是這樣的:這個宇宙就是清淨意識的凝形與積澱,正如糖乃來自甘蔗汁的漸漸凝結。[5]有情乃一個全體,在其中精縮了意識構成的宇宙全體,正如一株無花果樹可以精縮於一粒種子之中。[6]就象這種情況一般,整個宇宙乃是每一現象(ābhāsa)之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