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

林風眠

林風眠,中國畫家。原名鳳鳴。1900年11月22日生於廣東梅州市梅縣區,1991年8月12日卒於香港。出身民間藝術世家,18歲時赴上海,一年後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入第戎美術學院,後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並遊學德國柏林。留法期間與留法同學組織霍普斯會,從事現代美術活動。1925年冬回國,任北平藝術專門學校校長兼教授,後又任國民政府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1928年3月26日時任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創立了杭州國立藝術院,聘任林風眠任院長兼教授,主持學院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主任委員。50年代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1977年出國探親,兩年後定居香港。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林風眠,原名林鳳鳴,廣東梅縣人。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常務理事。是享譽世界的繪畫大師,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導者和最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國美術教育的開闢者和先驅,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6年受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邀出任中華民國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創辦中國第一個藝術高等學府暨中國美術最高學府——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任校長。後來隱居於上海淡泊名利,於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生平簡介

林風眠林風眠與吳冠中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出生在廣東省梅州(古稱嘉應州)白宮鎮閣公嶺村,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
1919年7月,中學剛畢業的林風眠收到了梅州中學的同窗好友林文錚從上海發來的信函,獲知了留法勤工儉學的訊息,遂告別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錚一同作為第六批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前往法國留學。
1921年,兩人轉入法國國立第戎美術學院學習,林風眠大受賞識,9月又轉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就讀,並得以進入被時人譽為“最學院派的畫家”柯爾蒙(Cormon)的工作室學習,並廣泛接觸各種藝術形式,以及當時歐洲藝術界認為的“東方藝術”。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
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
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創立國立藝術院(後來的中國美術學院)任校長。[1]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風眠於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
林風眠與徐悲鴻劉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這一藝術理想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後的現代繪畫的營養,與中國傳統水墨和境界相結合,並融入了個人的人生經歷。是已經接近了“東西方和諧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畫家。受到學界泰斗創辦人蔡元培的賞識與提攜,被聘任為我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學院首任院長,他主張“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廣納人才。藝術名家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王朝聞、蘇天賜等都是林風眠的學生。
林風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響,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波瀾,倡導新藝術運動,積極擔負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眾道德,進而促成社會改造與進步的重任。他銳意革新藝術教育,請木匠出身的畫家齊白石登上講台,聘請法國教授克羅多講授西畫,並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階級共享的藝術”等口號,全國藝壇為之歡呼。他提倡兼收並蓄,調和中西藝術,並身體力行,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個性化的抒情畫風,為中國現代繪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和風格典範,也是20世紀實踐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開拓精神的先驅,林風眠是傑出的藝術教育家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和現代繪畫的奠基人之一[1]。

生平履歷

要想通過一篇小文來完整地勾勒出林風眠,這無疑是不可能的。在近代的中西融合派畫家中,林風眠
是比較特別的一位——作為中國近代兩所國立藝術學府的執掌者;早年曾風風火火地提倡過“走上十字街頭”的藝術運動,而晚年卻似乎截然相反地回到藝術的“象牙塔”;加上他畫中所流露出的那種難為人道的寧靜氣息……這一切,都為他的一生添上幾許神奇的色彩。

林風眠林風眠

夢開始的地方

一條清澈的小河緩緩地流過寧靜平凡的小古鎮,每當到了岸邊槐櫸樹開花的季節,黃色的花兒就像夢中的符號一般飄落在小河中、路徑上……。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小古鎮上--廣東省梅州(古稱嘉應州)白宮鎮閣公嶺村。對於幼年的林風眠來說,當帶著他上山打石頭的祖父任其在山林草叢中玩耍時,故鄉那"並不特別美麗"的風貌卻由此賦予了他愛好自然之美的心靈。祖父林維仁曾告誡小孫子:"腳下磨出來的工夫,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老人樸素、勤勉的形象直到晚年仍深深地印在畫家的記憶中。父親林雨農也是傳統的石匠手工藝人,不過,除了會刻石頭外,父親還會在紙上畫幾筆,這讓林風眠從小就對繪畫產生了濃郁的興趣,並按著《芥子園畫譜》自習不綴。

15歲時,林風眠考取了省立梅州中學,在此期間,他和日後的好友林文錚、李金髮等一起組織了一個“探驪詩社”。切磋詩藝,並任副社長,“事出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昭明文選》是他課餘最愛讀的書。對於繪畫,他更為迷戀,當林風眠的親戚從南洋帶回來一些印有外文插圖的小舶來品,那種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畫風使得從小臨摹慣了《芥子園畫譜》的林風眠看到了另一個不同的藝術世界並心迷嚮往。當時,林風眠的繪畫成績深得繪圖教師梁伯聰的讚賞,這位我們知之甚少的老先生髮現林風眠形象記憶能力特強,圖畫過目不忘,並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創造。梁老先生認為學生畫得和自己一樣好才能得100分,而卻經常在林風眠的圖畫作業上打120分,對林風眠的欣賞有此可見。

20世紀20年代,正值中國青年學生的留洋運動熱潮,1919年7月,中學剛畢業對前途感到彷徨的林風眠收到了梅州中學的同窗好友林文錚從上海發來的信函,獲知了留法勤工儉學的訊息,對歐洲藝術有著美好憧憬的他遂告別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錚一同作為第六批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登上了法國郵輪奧德雷納蓬(AndreleBon)號,開始了他在歐洲的求學之路--實現夢想的路。

林風眠林風眠

歐洲遊學

1920年1月,奧德雷納蓬號抵達了法國的馬賽港,隨後在安排下林風眠一行進入楓丹白露市立中學進行法文補習同時以學寫招牌油漆工的收入維持生活。

1921年,林風眠和李金髮一起轉入法國國立第戎美術學院(EcoleNationaledesBeaux-Artsdeijon)這所位居法國六大國立美術學院榜眼之位的高等美術學府學習,他的才華深得校長耶西斯Yencesse)的器重。9月,在耶西斯的推薦下,林風眠和李金髮又一起轉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EcoleNationaleSuperieuredesBeaux-Arts)就讀,並得以進入被時人譽為“最學院派的畫家”柯羅蒙(Cormon)的工作室學習,幼年對西方繪畫的憧憬使林風眠一度完全沉迷於細緻、寫實的自然主義學院派畫風中——“自己是中國人,到法後想多學些中國所沒有的東西,所以學西洋畫很用功,素描畫得很細緻。當時最喜愛畫細緻寫實的東西,到博物館去也最喜歡看細緻寫實的畫。”

不久耶西斯專程來看望這位學生,這位深受現代派和“東方藝術”影響的浮雕藝術家對林風眠提出了嚴厲而誠懇的批評:“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的藝術有多么寶貴、優秀的傳統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學習呢?去吧,走出學院的大門,你到巴黎各大博物館去研究學習吧,尤其是東方博物館、陶瓷博物館,去學習中國自己最寶貴而優秀的藝術,否則是一種最大的錯誤。”同時他還告誡這位有才華的學生:“你要作一個畫家就不能光學繪畫,美術部門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藝——什麼都應該學習。要像蜜蜂一樣,從各種花朵中吸取精華,才能釀出甜蜜來。”這促使林風眠邁出藝術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重新發現“東方藝術”的魅力,並關注起現代主義藝術。從此,巴黎的羅浮宮、東方美術館、陶瓷博物館中經常出現林風眠瘦小的身影,在這些藝術殿堂里,林風眠啃著麵包、拿著畫具仔細地研究,他了解到歐洲藝術最近幾十年的巨大變化,努力地從中汲取藝術的營養。

初識蔡元培

回到法國之後,帶著新婚的浪漫,林風眠立刻投入到創作中去。他和劉既漂、吳大羽、林文錚、王代之等就組織了一個強調美術學理研究的繪畫沙龍組織--"霍普斯會","霍普斯"(Phoebus)的含義即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在歐洲古典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主宰光明、青春和藝術,無疑這一名稱具有隱喻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方向的雙重含義,正表現了青年林風眠為世人創造有生命的藝術的信念。1924年二月,"霍普斯會"聯合另一個旅法藝術團體--美術工學社(注重美術工藝製造的研究)發起成立了"中國古代和現代藝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決定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舉辦一次中國美術展覽會,並特邀當時正旅居斯特拉斯堡的蔡元培為名譽會長。5月21日,"中國古代和現代藝術展覽會"正式開幕,在這個"巴黎各大報,幾無不登載其事"的展出中,林風眠展出了包括14幅油畫和28幅彩墨畫在內總計42幅作品,並被法國《東方雜誌》記者評為"中國留學美術者的第一人"。

林風眠林風眠

年輕的校長

中國近代教育界領袖蔡元培於1918年所創立的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是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一所美術學校,1922年更名為北京美術專科學校,1926年改為國立藝術專門學校,增設音樂、戲劇兩系。1926年國立藝校因為學潮風波決定由學生自己投票選舉校長,由於蔡元培的鼎力推薦和前期回國的王代之的大力宣揚,林風眠以得票數第一被國民北京政府任命為國立北京藝專校長--全世界最年輕的藝術院校校長。

西子湖畔,新藝術的搖籃

1928年4月8日,國立藝術院(1929年改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在美麗的西湖羅苑補行了開學典禮。蔡元培親自到會祝賀並發表講話:“自然美不能完全滿足人的愛美欲望,所以必定要於自然美外有人造美。藝術是創造

林風眠林風眠
美的,實現美的。西湖既然有自然美,必定要再加上人造美,所以大學院在此地設立藝術院。“正如國立藝術院組織法中所述:”本院以培養專門藝術人才,倡導藝術運動,促進社會美育為宗旨。“杭州藝專的教育方針秉承了林風眠的一貫主張,”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

不過,林風眠也吸取了北京國立藝專的教訓,他認識到要辦好自己的學校,貫徹自己的教學主張,就必須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和優秀的教學隊伍,當時林風眠任校長兼教授、林文錚任教務長,克羅多任研究部導師,吳大羽為西畫系主任、潘天壽為中國畫系主任、李金髮為雕塑系主任、劉既漂為圖案系主任、王代之為藝術院駐歐洲代表;其餘象蔡威廉、潘玉良、李風白方乾民李苦禪劉開渠、姜丹書等,都是當時的骨幹。中國現代繪畫史上一所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大量優秀藝術人才的現代教育模式的藝術學院正是在這批藝壇精英分子的努力下開始成長的。

林風眠林風眠

失敗的藝術運動

林風眠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到北京時,正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面臨分崩離析之境。林風眠首先挽留欲請辭的教師班子,又特邀齊白石、法國畫家克羅多(Claudot)來校講學,希望博採眾長。1927年5月11日,由林風眠發起並組織的“北京藝術大會”在北京國立藝專正式開幕,這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一次的藝術大展。然而民眾缺乏熱情使得大會最終西化藝術流產。
藝術大會的失敗使林風眠醒悟到必須首先使廣大民眾了解接受藝術,才能求的藝術的真正發展。1928年,蔡元培創辦了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林風眠出任校長兼教授。林風眠又組織策劃成立了“藝術運動社”,創辦了相關的雜誌《亞波羅》和《雅典娜》。然而不久後,“為藝術而藝術”和“為人生而藝術”兩種觀點的爭論顯示出林風眠的“平民藝術”與當時的中國政治形勢的矛盾。“西湖一八藝社”的分裂是林風眠西化藝術運動又一次失敗的標誌。
1937年,是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杭州國立藝術院向西南轉移,並與北平藝專合併,身心俱疲的林風眠被解職離開,從此漸漸退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主流。此後他回歸畫家本位,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獨立意識的繪畫,並轉向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等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在藝術審美觀上淡化了中國畫講究的近三千年的中國傳統國畫的筆墨觀念,試圖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觀念來切入“現代中國畫”。
林風眠和徐悲鴻都認為中國藝術必須改革,必須從西方借取一些東西,來改變中國的藝術,改變人們對藝術的看法,改變中國人的民心。這是他們那代人的偉大之處。但是他們給出的藥方不同。徐悲鴻認為,中國藝術之所以在那個時代式微,就是因為和生活、現實疏遠,所以他提倡現實主義精神,他從西方引來現實主義的內涵充實中國藝術。徐悲鴻的做法是很有遠見的,認清了“美術潮流”,取得了很大的改良中國畫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後,他和社會主張的革命現實主義一道,形成了當時中國社會主流,一再受到當局政府高度重視。
而林風眠也認為,要引進西方優秀的東西改變中國,但他不認為應簡單引進西方寫實主義,而應引進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西方自由創作的主張,這些在很多歲月中都受到誤解,被視為洪水猛獸。1949年後,因被視為新派畫不合藝術審美,不受到重視,他悽然被解職而無奈離開學校。所以我們今天重新討論林風眠的時候尤其要關注林風眠這一系列的主張,真正重新去理解他的思想的核心對我們的民族藝術振興有新的一種認識。
徐悲鴻和林風眠的藥方不同,在特定時代有不同的人生命運,不應去抱怨,而應在我們這個時代去重新認識它,重新呼喚這種精神在歷史上帶來的理性的美學思考。[2]

風眠體的誕生

1937年,林風眠在苦心經營的杭州藝專已度過了十個春秋。一年前,代表著林風眠“藝術運動”精神的《亞波羅》出到第17期終於不再出版了,對於來林風眠來說,這是他一個時期的結束,也是亞波羅精神的終結,從此,改造社會的藝術運動對於林風眠而言,已不再是他的夢想了。象徵著進取、熱情的亞波羅精神被平靜、深沉的悲劇精神所代替,這種精神的實質正如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所寫到:“因為你,雖飽經憂患,卻沒有痛苦,以同樣平靜的態度,對待命運的打擊和恩寵;能夠那么適當地調和感情和理智,不讓命運隨意玩弄於指掌之間,那樣的人才是真正幸福。”而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風眠體正是這一有如月光一般冷凝的悲劇精神的藝術反映。
尾聲

從1937直到1991林風眠去世為止,在50多年的時間裡,林風眠大多數時候過得都是半隱居式的生活,除了在藝術的探求上一如既往地投入熱情和心血外,他對其他事都顯得不那么地關心,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唯唯諾諾。經歷了過多的政治經濟事件,對於名聲和榮譽,他已看淡了。

藝術特色

林風眠林風眠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於是一位富於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後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是“中西融合”這一藝術理想的倡導者、開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林風眠是“外生性融合”,劉海粟是“內生性融合”,徐悲鴻是“內外融合”。他們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後的現代繪畫的營養,與中國傳統水墨和境界相結合,並融入了個人的人生經歷。林風眠是已經接近了“東西方和諧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畫家。受到學界泰斗蔡元培的賞識與提攜,成為中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的首任院長。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張“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廣納人才。培養出李可染吳冠中王朝聞艾青趙無極趙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藝術名家。

藝術年表

林風眠林風眠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歲先生於是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初一)出生於廣東省梅縣白宮鎮閣公嶺村。小名阿勤,取名紹瓊,後改為紹群。祖父為石匠,以雕刻墓碑為生。父親林雨農繼承祖業,兼擅繪事。母親闕亞帶,農家出身。
1904年甲辰5歲入私塾讀書,學名為鳳鳴。遵父教臨摹《芥子園畫傳》。

1907年丁未8歲入舊制初級國小讀書。

1908年(清宣統元年)已酉10歲畫《松鶴圖》中堂,為鄉中大姓購去。

1911年辛亥12歲入高級國小。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壬子13歲高級國小繼續讀書。

1913年甲寅15歲考入省立梅州中學,得中學圖畫老師梁伯聰指導。

1919年已未20歲省立梅州中學畢業。籌集資金,赴上海報名參加留法勤工儉學。12月與林文錚等乘法國郵輪赴法。

1920年庚申21歲1月抵法,先後在楓丹白露、布魯耶爾等地補習法文。同時做油漆招牌工作。得到模里西斯林姓親戚資助。

1921年辛酉22歲與李金髮一起入國立第戎美術學院學習,受院長楊西斯(Yencesse)器重。後轉入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Cormon)教授習油畫。改名為風眠。

1922年壬戌23歲繼續在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作品《秋》入選巴黎秋季沙龍。

1923年癸亥24歲偕李金髮、林文錚等遊學德國柏林。創作《摸索》等作品。遇柏林大學化學系畢業生艾麗絲馮羅達(EliseVonRoda)小姐。

1924年甲子25歲偕羅達回巴黎結婚。與林文錚等發起組織"霍普斯會"(後改為"海外藝術運動社")。任斯特拉斯堡"中國古代與現代藝術展覽籌備委員會"委員、作品42件參展。作品《摸索》《生之欲》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夫人馮羅達生一子、鏇因產褥熱去世,嬰兒亦夭折

1925年乙丑26歲參加"巴黎國際裝飾藝術和現代工業博覽會",並任評選委員。4月與國立第戎美術學院雕塑系同學愛麗絲˙法當(AliceVattant)小姐結婚。

1926年丙寅27歲回國任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校長、教授,兼任孝務長及西畫系主任。創作油畫《民間》,發表《東西方藝術之前途》一文。

1927年丁卯28歲5月組織發起"北京藝術大會"。7月辭去校長等職。後應蔡元培之聘,赴南京任中華民國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撰《致全國藝術界書》長文。創作油畫《人道》。女兒林蒂娜(Dino)出生。

1928年戊辰29歲作品參加在南京舉辦的首都第一屆美術展覽。在杭州蔡元培創建國立藝術院(後改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即中國美術學院前身),聘任林風眠為首任院長、教授,主持工作。蔡元培先生親自到校祝賀並講話。8月,倡議成立"藝術運動社"。

1929年已巳30歲4月,作品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主持"西湖博覽會"藝術館籌備工作8月,在上海舉行的藝術運動社首屆展覽會中展出油畫《人類的痛苦》等作品。

1930年庚午31歲應邀與潘天壽等人赴日本考察日本高等藝術教育。在日本東京舉辦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作品展覽。

1934年甲戌35歲創作油畫《悲哀》

1935年丙子37歲出版論文集《藝術叢論》。編譯出版《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藝術》一書。

1936年丁丑38歲作品參加在南京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抗戰爆發,帶領學校內遷。

1937年戊寅39歲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合併,改稱國立藝術專科學術學校。任主任委員。後辭職返上海。

1938年已卯40歲由上海輾轉到重慶,任國民黨政治部設計委員。在重慶南岸舊倉庫潛心作畫。

1941年辛巳42歲改任國民黨政治部宣傳委員。繼續潛心作畫。其間畫過抗日宣傳畫。

1945年乙酉46歲作品參加"現代繪畫聯展"。重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教授。

1946年丙戌47歲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復員杭州,繼續任教。在上海法文協會舉辦個人畫展。

1947年丁亥48歲辭去教職,居家作畫。《藝術叢論》再版。作家無名氏撰《林風眠--東方文藝復興的先驅者》一文。

林風眠林風眠
1948年戊子49歲重回學校任教,主持"林風眠畫室"。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醜50歲曾被學校解聘,鏇即復職。

1950年庚寅51歲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繼續任教職。

1951年辛卯52歲移居上海。

1952年壬辰53歲辭去教職,定居上海作畫。

1953年癸巳54歲參加全國第二界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

1954年甲午55歲任上海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居家作畫。

1955年丙申57歲夫人、女兒獲準出國,定居巴西。獨居上海作畫。

1958年戊戌59歲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組織的下鄉勞動。出版《印象派的繪畫》及《林風眠畫輯》。

1959年已亥60歲赴舟山、黃山等地寫生。

1960年庚子61歲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赴京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1960年7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主席:何香凝;副主席:蔡若虹 劉開渠 葉淺予 吳作人潘天壽 傅抱石;秘書長:華君武。他被選為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1961年辛丑62歲作品參加"上海花鳥畫展"。漫畫家米谷撰《我愛林風眠的畫》一文。

1962年壬寅63歲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辦"林風眠畫展"在京、滬兩地展出。

1963年癸卯64歲赴新安江等地參觀。

1964年甲辰65歲中共中央文委在香港主辦"林風眠繪畫展覽"。赴景德鎮創作瓷盤畫。

1965年丙午67歲"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毀去部分作品。被抄家。

1968年戊申69歲被拘留在上海市公安局第一看守所。

1972年壬子73歲12月28日獲釋。

1973年甲寅75歲作品《山區》受批判,被定為"黑面"。

1977年丁巳78歲獲準出國探親,寓居香港。由香港中僑國貨公司舉辦畫展。

1978年戊午79歲赴巴西探親。義女、學生馮葉赴香港照料日常生活。

1979年已未80歲《林風眠畫集》上海出版。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辦"林風眠繪畫展"。9月至10月,應邀在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舉辦大型"林風眠繪畫展"。席德進在台灣編著出版《改革中國畫的先驅----林風眠》。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分會主席。

1982年壬戌83歲夫人在巴西逝世。

1983年甲子85歲赴日本東京參加馮葉畫展開幕式。

1986年丙寅87歲應日本西武集團之邀在日本東京舉辦畫展。其後於1990年又舉辦一次。

1987年戊辰89歲為中國美術學院建校六十周年題寫"永保青春"。赴泰國、韓國旅遊。

1988年已巳90歲應邀在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林風眠九十回顧展"。"林風眠藝術研討會"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林風眠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1991年辛未92歲8月12日在香港港安醫院逝世,終年92歲。

故居紀念館

林風眠林風眠
林風眠故居位於杭州植物園大門旁的林隱路3號,為西式二層獨立小樓。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是中國現代最早的綜合性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創立於1928年3月26日(民國十八年)。由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學家、科學家蔡元培(1868-1940)在杭州市西子湖畔創辦,是中國的最高美術學府。1928年,創辦人蔡元培之聘,林風眠為我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1934年在玉泉馬嶺山下建造擁有客廳、臥室、畫室、露台、地下室和草地的西式私寓,除抗戰時隨學校遷往四川外,致意住到1951年才離杭赴滬,在杭州度過了風華正茂的輕壯年.杭州西湖為他提供了繪畫素材和藝術靈感,並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品性和畫風.書畫家苗子在《西子湖戀情》一文中曾經說過,我總是把西湖同林先生聯繫起來,把孤山的林和靖和林先生聯繫起來.西湖給人的印象是青春的,林先生即使逾九十,他的作品,無論是雅淡調子,還是濃艷調子,也都是青春……是不是杭州這一段時光給林先生留下了一生印象呢?我不敢說.可是林先生的為人和創作,的確令人想起"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來.

1999年11月22日,為紀念林風眠百年誕辰,按原樣整修後,闢為林風眠故居紀念館.該館分上、下兩層,樓下陳列室展示了林風眠生平事跡和遺物.樓上為畫室,有床、畫桌、文房四寶和一幅五十年代林風眠在畫室的照片.四壁掛著《雞冠花》、《紅葉小鳥》、《屈原》、《柳》《裸女》、《秋林》等不同時期的代表作想像奇特,色彩絢麗,是林風眠探索中西藝術融合的佳作.

代表作品

有《宮女與花瓶圖》、《春晴》等。晚年林風眠客居香港,深居簡出,憑記憶重畫在“文革”中毀掉的作品,幾乎一直畫到生命的終點。他一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整理畫冊,更談不上出版全集,以致今天市場上林風眠畫作贗品不計其數。林風眠雖與徐悲鴻、劉海粟齊名,他的作品卻因真偽難辨價格遠遠落後。

著作

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捐贈

林風眠先生曾為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美術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赴港前將其在上海時創作的一百零五幅作品存放於上海中國畫院,不久又將這批存畫全部捐獻國家。

作品介紹

林風眠《人生百態-尋求》

《人生百態-尋求》

約80年代紙本彩墨

68×68cm馮葉收藏

林風眠在晚年中除了他所一貫表現出的幽雅清麗、詩情畫意般的"風眠"體外,還有一些探索著"想再變一變"的畫風。這些作品直接表達出作者對人生苦難、善惡衝突的思索。就象這幅作品,是一系列組畫之一,色調沉重鬱悶,人物造型誇張,給觀者以一種悲鬱的深層思考,如果說他早期的作品中所表現的是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話,那么他晚期的這些作品中則更多了對社會人生的透徹理解。

林風眠《收割》

1958年紙本彩墨《收割》

68×67cm上海美術家協會

在以後的歲月里,由於政治環境的影響,林風眠的現代抽象主義畫風並沒有繼續實驗下去,他不得不採用一些折中的辦法,在主題上運用符合當時標準的題材,將抽象的因素融入具象的表現方法中,同時擯棄了西方現代藝術中一些過於張揚和攻擊性的東西,形成了獨特柔美的東方抒情現代主義風格,象這件作品雖然畫的是農家收割的情景,但畫面流露出卻是一股溫情脈脈的韻致。

《清溪》

林風眠的作品《清溪》林風眠的作品《清溪》

西方繪畫對林風眠的影響滲透在其作品的每個角落,他十分講究畫面的處理,畫面效果和作品意境卻又體現了東方詩意,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審美趣味,反映出其另闢蹊徑的獨到藝術感悟力。林風眠沒有使用傳統的筆墨,用了一種活潑而富有力度的線條,傳達了一種生命活力和音樂般的韻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