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軒

林德軒,字道盛,號伯仙。光緒三年(1877)農曆四月十六日,生於新關莫家塌,光緒十五年(1889)過繼泥沙獅子溪族伯為嗣。七至十五歲就讀私塾,課餘習武學農,喜馳馬試劍,性情溫厚,豁達大度,少時即有經世之志。曾任湘、鄂邊督辦。先後爭取湘督趙恆惕部下四個師中的唐生智、賀龍師回響北伐。 1928年1月被迫離院,轉往東亞旅社中醫治療,5月9日與世長辭,享年51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林德軒(1877~1928),字道威,號伯仙。石門新關莫家塌人,國民政府陸軍上將。

人物生平

1877年5月27日出生於石門縣新關一教師家庭。畢業於湖南弁目學堂(後稱湖南講武堂)。歷任清新軍排長、管帶、協參、標統。他身在清營,目睹清廷喪權辱國,官場腐敗,萌發反清思想,為同盟會首批會員。曾與覃振等於長沙五堆子設中外各報代辦所,秘密運銷同盟會創辦的《民報》,經費困難,便把薪金全部獻出來。

1904年9月任四川新軍協統、標統,著力整軍練武,趁機安排同盟會員到新軍所部任下級軍官,掌握軍中實權。

1911年辛亥革命後,所屬部隊改編為四川陸軍第一師第二旅。歷任川西招撫使、川南招討使。

1913年春辭職回湘。袁世凱派人將宋教仁刺殺於上海。贛、皖、粵、湘四都督奮起討賊。湘督譚延闓特委他為川滇聯絡使。後因反對袁世凱被通緝,亡命日本,在東京會見孫中山。

1914年夏加入中華革命黨。湘支部黨員共推他負湖南軍事專責。

1915年,孫中山委他為中華革命軍湖南司令長官、湖南討賊軍總司令。袁世凱派大軍入湘。他隻身到長沙,曉以大義,開展兵運工作。

1916年任湖南清鄉總司令、清鄉督辦兼全省守備隊司令,後兼任撫恤處長。

1917年7月任湖南省衛戍總司令。

1918年春,廣東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委他為湖南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他於沅陵組織湘西政府,任靖國聯軍湖南第五軍總司令,與北軍對峙達兩年。孫中山專遣章太炎為湘西勞軍使撫慰將軍及部下。

1921年,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委他為湘、贛、黔、桂軍事聯絡使及湘鄂宣慰使,手書命令“凡經軍政各事如有違抗等情,該員得就權宜相機辦理”,可見對其信任之深。

1922年以後在長沙創辦了西路公學、民本學堂、振楚學堂(後改稱兌澤中學),在澧縣、臨澧、石門、慈利等地創辦國小47所及女子工廠、職業學校、貧民工藝廠,發展地方教育事業和公益企業成效較大。

1926年1月當選為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同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他先至湘鄂,設秘密機關,爭取唐生智師、賀龍師回響北伐。他為革命積勞成疾,無錢醫治,得賀龍等友人資助才赴南京就醫。

1928年5月19日病逝,終年51歲。死後喪葬無資,得友人呈請政府批給治喪費,派員襄助喪事,建墓於石門二都天供山。1928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委員會議決:“前湘鄂邊防督辦林德軒早歷戎行,深明黨義。馳驅南北,努力國民革命,始終不渝。勞勛既彰,清操彌勵。邃聞溘逝,軫悼殊深。林德軒著追贈陸軍上將。”

個人其他信息

7歲開始讀私塾,並從縣內名武師習武,20歲應試澧州,考中武舉。21歲赴武昌府文學堂深造,22歲入湖南弁目學堂(後改講武學堂)學軍,立志救國救民,文武兼修。光緒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德軒先後在長沙、奉天任新軍排長、管帶、協參領等職。光緒三十年(1904),調任四川新軍協統。赴川途經長沙,會見華興會首領黃興、宋教仁,與之商討革命大計,隨即參加革命活動,並與劉復基、胡有華等聯絡會黨,壯大革命力量,準備武裝起義。事泄,流亡17本,會見孫中山,深受嘉勉信任。次年8月,孫中山成立同盟會,德軒為首批會員,並被派回國組建國內的東南西北五個支部之一的西(重慶)支部。9月,德軒特“軍務大臣”委員令到四川總督府報導,任新軍標統。在職期間,竭力整軍練兵,不久以成績卓著升任川西招討使、川南招撫使,同時秘密加快西支部建設,安排同盟會會員充任新軍軍官。

武昌起義成功,林德軒率新軍回響。1911年11月27 13,向全國宣告四川獨立。四川省軍政各界一致推舉林德軒為四J rI省大漢軍政府臨時都督,德軒固辭。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林德軒被任命為總統府警衛旅旅長。袁世凱竊國後,德軒滿腔抑鬱,回湘任滇、川聯絡使。民國2年3月、宋教仁被刺,林德軒悲憤交集,立即召集舊部,組織義軍,準備討逆。7月,林德軒與回湘組織討袁的蔣翊武在常德成立討袁指揮所,林德軒任左路總指揮。“二次革命”失敗後,林德軒再度流亡日本。

在日本,林德軒率先加入孫中山在東京成立的中華革命黨,並被派回湖南組織討賊軍。民國4年9月,林德軒回國,一面組織民軍,一面說服北洋軍倒戈。12月,“三次革命”爆發,林德軒在長沙組織湖南義軍討袁,迫使北洋軍閥湯薌銘於次年4月放棄長沙北逃。6月,湖南參議會復會,舉德軒為都督,力辭,僅受湖南清鄉總司令職。民國6年9月,孫中山組織護法軍政府,林德軒被委任為湖南護法軍第一軍總司令,次年春改任湖南靖國軍第五軍總司令,駐常德待命。護法運動失敗後,德軒退守沅陵,成立湘西政府,待機行動。民國9年秋,林德軒去上海孫中山身邊協理革命事宜。次年4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林德軒被委任為湘、贛、黔、桂軍事聯絡員。德軒赴各省組織力量,準備北伐。lO月,復命,改任湘、鄂宣撫使。11月,受命赴韶關設北伐大本營,任軍機參事。

經歷陳炯明叛亂之後,林德軒深思:“若期革命成功,尚須實行平民教育,去掉愚昧,提高覺悟”。民國11年9月,林德軒得到孫中山的允準後回湖南辦教育。先至長沙,發動各界名流辦學,很快成立西路公學、民本學堂、振楚學堂(後為兌澤中學)。後至澧州,商同鎮守使唐榮陽,創辦九澧女師、津市半工半讀平民工廠。年底回石門,與縣長召開工、商、學各界會議,議定各區、鄉建校規劃及經費籌措方法,會後林德軒先捐出老屋,改建樓房辦學。另外,林德軒還賣掉皮袍子,貼補資金不足,樓成,鄉里人稱其為“兩裘樓”。接著,他又籌建了莫家塌、獅子溪等47所國小及縣城半工半讀平民紡織廠、工藝廠、縣女子學堂。民國13年,湖南省教育廳委任林德軒為石門中學校長。

是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9月,孫中山委任林德軒為湘鄂邊防督辦,潛赴漢口,聯絡軍政舊友,推動工農運動,準備迎接北伐。民國14年,孫中山病逝後,林德軒赴廣州,被委任為廣卅l特別第八區區黨部執行委員。次年,繼任湘鄂邊防督辦,再赴漢口,爭取唐生智師和賀龍師回響北伐。民國16年1月,林德軒積勞成疾,次年5月9日去世。期間,對蔣介石叛變革命極度憤怒,蔣介石對他的治療百般刁難。德軒去世後,原老同盟會員強烈呼籲,南京國民政府追授林德軒為陸軍上將,派員舉行國葬,建墓於石門縣二都天供山。

社會評價

一、身在清營 心懷異志

二十歲為縣學生員(秀才)次年赴武昌文學堂深造。二十二歲(1905)入湖南弁目學堂(後改稱湖南講武堂)學軍事,文武兼修,立志救國。光緒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德軒義憤填膺,懇請學堂當局武裝學生,赴京殺敵,未被採納。畢業後,受到巡撫趙爾巽的器重,選充新軍第五十標二營排長。他精練士卒,聲譽卓著,與同事林修梅均有光復之志,每對士兵訓話均鼓吹排滿思想,實行民族革命。時趙爾巽調任奉天將軍,德軒赴瀋陽任督隊管。數月後,升官帶旋升協參領,可謂一路青雲。人多為榮,然德軒不以為然,嘗以不能自行其志為恨。光緒三十年被調往四川任協統(旅長),赴川途徑長沙,時值從日本歸國的覃振趣談同盟會事,復與復興會首領黃興、宋教仁商討革命大計,並與劉堯徵、胡有華、楊照績聯絡會黨,壯大革命力量,在長沙五口堆設中外各報代派所,籍避官吏耳目,實則運銷民報,成為密謀革命機關。事泄,與黃興亡命日本,謁見孫中山,深受器重和信任,次年八月,孫中山在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決定在國內設東(上海)、南(香港)、西(重慶)、北(青島)、中(漢口)五個支部。德軒首批加入同盟會,被派回國組建西支部。9月,德軒持軍務大臣委令到四川部督府報到,任新軍標統(團長)。在職期間,他整軍練武,深孚眾望,不久以成績卓著升任川西招討使、川南招討使,同時秘密加快西支部建設,安排同盟會同志充任新軍軍官,為起義打下基礎。

宣統三年(1911)五月,清政府假借鐵路國有名義 ,將民辦川漢、粵漢築路權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激起湘、鄂、粵、川等省人民的反對,川省尤為激烈。六月,川漢鐵路股東代表在成都開會,成立保路同志會。清廷令川督趙爾豐入成都挾制新軍鎮壓“保路同志會”。德軒康慨陳詞:“新軍所以御外侮,非殘殺無辜請願之民眾者,果其下令,某則不敢奉行。”川督趙爾豐洞悉其情,恐激民變,亦不敢造次。同年十月,武昌起義成功,德軒率軍回響。十一月二十七日向全國宣告四川獨立。全省軍政界一致推舉林德軒為四川省大漢軍政府臨時都督,德軒固辭,即推蒲殿俊充任。林部隊改編為四川陸軍第一師第二旅,德軒歷任川西招撫使、川南招撫使。十二月,德軒赴南京參加十七省軍政代表大會。大會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德軒被任命為總統府警衛旅旅長。

二、追隨孫中山,救國救民

民國元年(1912)二月,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六月,袁下令裁撤南方起義軍隊,撤消南京留守府。德軒滿腔鬱憤,乃於二年春辭職回湘,正值宋案1發生,國人始知袁賊逆跡不可容忍,贛、皖、粵、湘奮起討賊,湖南都督譚延闓,知德軒熟悉川事,特委為川、滇聯絡使。袁世凱的國務總理熊希齡2早年與林情誼甚洽,知德軒在川,遂屢電林北上供職,林不為所動。七月,孫中山在東京發表《二次革命宣言》,派蔣翊武3回湘組織討袁,林德軒在常德設立討袁指揮所,蔣任湖南討袁軍總司令,德軒任左路總指揮。不久,贛、皖失守,湘亦不支,湯薌銘銜袁世凱令入長沙,大肆殘殺,還密探得創義者五十餘人姓名,呈報於京,袁密令懸賞通緝。熊希齡得知,遂密函德軒。民國二年冬,德軒再度流亡日本。

民國四年(1915)二月,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德軒率先加入,和軍事骨幹羅劍仇、林精一等一同被派回湖南組織討賊軍,德軒被委為中華革命軍湖南司令長官,他一面組織民軍,一面說服同情民軍的北方軍倒戈,隊伍隨之壯大。十二月,蔡鍔4在雲南誓師起義討袁,“三次革命”爆發,德軒在長沙指揮義軍討袁,並令羅劍仇、彭邦棟統率湘南義軍攻占衡陽、寶慶,林精一、邱炳南統率湘西義軍攻占永順、大庸,殲滅盤踞沅陵的北洋軍。由於德軒運籌帷幄,湖南各路義軍節節勝利,勢如破竹,迫使北洋軍閥湯薌銘於次年四月棄長沙北逃。六月,湖南參議會復會,舉德軒為都督,德軒堅辭不就,譚延闓充任,德軒僅受湖南清鄉總司令,後又委為湖南清鄉督辦兼任警備司令。

民國六年(1917)革命黨見譚延闓越來越向右轉,遂派賀龍刺譚,未遂被捕,交警察廳廳長唐榮陽處決。德軒聞訊,急電唐榮陽不準執行,並星夜赴長,與譚交涉。鑒於德軒的威望,又握有軍權,譚延闓妥協,釋放了賀龍。德軒送賀龍幾十條槍,要他到湘西組織隊伍革命。不久,段祺瑞部傅良佐督湘。德軒知他不與民黨相容,將好槍千餘支秘密運往湘西,伺機而動。不久,劉建藩、林修梅在零陵宣布獨立,段軍大舉進攻,德軒暫留長沙,“潛謀議其後”。適逢與德軒有舊誼、同盟會會員段軍商震、車震兩旅長駐常德,觀望不戰,又值段軍前方受挫,兩旅派員謁德軒,願意收編,並自願先行繳械以示其誠,一下子得人槍萬餘。長沙紳、商、學界公推德軒為衛戌總司令,是年九月,孫中山至廣州,召開非常國會,組織護法軍政府,領導護法運動,委林德軒為湖南護法軍第一軍總司令,德軒往湘鄂邊招集舊隊,出其藏槍,很快拉起了數千人隊伍。次年春,改任湖南靖國軍第五軍總司令,駐常德待命。時常澧鎮守使王正雅受命於北軍,與德軒相持,激戰數月,民國七年(1918)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北軍使陳復初率一師來攻。德軒與田品詔、張子濟、胡瑛、周剛范合力將其擊退。這時、岳陽、長沙戰敗,衡陽陷落。北軍另遣勁旅萬餘人西襲常德,德軒見地勢孤懸,乃率隊退守沅陵。是時,張敬堯據長沙,而譚延闓等又在湖南創設政府,地勢隔絕,政令不通,德軒遂在阮陵組織湘西政府,與北軍對峙。然湘西地瘠人貧,部隊給養至難,經年無餉,士兵常以玉米、甘薯為食,夜露地藉草而眠。孫中山憐懷德軒,聞其部隊資糧不濟,時派員慰勞有加,繼委綏靖鎮總兵。不久,張繼堯潰敗,譚延闓入長沙,全省統一,湘西政府撤銷。

民國九年(1920)夏,德軒赴粵晉見孫中山,次年四月,孫中山召開非常國會,大會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委德軒為湘、贛、黔、桂軍事聯絡員,德軒奔赴各省組織力量,準備北伐,十月復命,改任湘鄂宣慰使。十一月,受命赴韶關設北伐大本營,任軍機參事。民國十一年(1922)六月陳炯明叛亂,林德軒在槍林彈雨中尋找孫中山,知孫安然脫險,林幸喜萬分:“總統無恙,中國有幸。”

三、回歸故鄉,為民辦實業

經過陳炯明叛亂之後,德軒深思:“若期革命成功,非從民眾培植不為功。”遂抵滬晉見孫中山,陳述已見,孫中山允請。德軒回歸湘西故里,從事教育實業,以培湘鄂革命基礎。九月,德軒至長沙,發動各界名流辦校,很快成立了西路公學、民本學堂、振楚學堂(後為兌澤中學)。十月至澧州,商同鎮守使唐榮陽,創辦九澧女師、津市半工半讀平民工廠。年底回縣,與縣長趙恆然召開工商學各界會議,議定各區鄉建設規劃及經費籌措辦法。會後,德軒率先捐出老屋,改建樓房辦校。樓成,德軒賣掉兩件皮袍子支付老師工資,故鄉里稱“兩裘樓”。接著又籌建了莫家塌、獅子溪等四十七所國小及縣城半工半讀平民紡織廠、工藝廠、縣女子學堂。並以上海、廣州新學的樣板改革學制,數年之間,大見成效。民國十三年,省教育廳委任林德軒為石門中學校長。

是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改組國民黨。九月,孫中山委德軒為湘、鄂邊督辦。他潛赴漢口,聯絡軍政舊友,推動工農革命,準備迎接北伐。

四、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民國十四年(1925)3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德軒捧讀遺囑,淚隨聲咽。念北行無裨實際,欲承其志,仍須努力革命,遂赴粵投靠廖仲凱、胡漢民,被委為廣州特別區第八區區黨部執行委員。不久,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參加了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後繼任湘、鄂邊防督辦。1926年夏蔣介石大舉北伐。德軒由海道先至湘鄂,再赴漢口,設秘密機關,以為回響,遊說湘鄂諸省附吳佩孚之軍加入革命。他先後爭取湘督趙恆惕部下四個師中的唐生智、賀龍師回響北伐。

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德軒因積勞成疾,懇辭督辦職務,在寓醫治。四月十二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德軒聞訊,萬分憤怒,導至病情惡化。六月廿六日賀龍至寓所探視,建議速轉外地治療,並給醫療費兩仟大洋。德軒乘輪至南京入鼓樓醫院。由於蔣介石對德軒治療多方刁難,醫院治療馬虎,至使病情更趨嚴重。1928年1月被迫離院,轉往東亞旅社中醫治療,5月9日與世長辭,享年51歲。

德軒死後,囊匣空虛,競收殮無資。賴同盟會同志強烈呼籲,南京國民政府迫於壓力,方派員、出資為林德軒舉行國葬,並追認他為陸軍上將。

評價

天啟革命,吾道大光。於鑠林君,鷹揚於湘。

是自清世,亦文亦武。乃董戌行,顯跡蜀土。

奉持大義,功成不居。解組民志,譽溢湘閭。

權奸篡國,遠遁東瀛。惟我總理,一見傾心。

始授密計,委以討賊。衡陽響義,伊為公力。

何謀不興,何役不從,殷殷其勞,款款其忠。

固步艱難,勤勞未已。北伐告成,哲人其萎。

前路方長,德音不匱。如公生平,可以無愧。

這是國民黨元老、國民黨監察院院長於佑任在他的戰友林德軒逝世以後,寫的一首古風,高度總結和評價了林德軒革命的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