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國

有稱萊國,萊國商代以前,萊國的統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等縣,東部直到黃縣沿海地區。

概述

姜太公初封齊國,建都營丘(今昌樂縣境內),離萊都較近,萊候曾多次率眾爭奪營丘.春秋時期,隨著齊國的強大,齊國打敗萊國,占有今平度縣以西的領士,萊公被迫遷都黃縣,稱東萊.戰國時,東萊亦被齊國吞併。

歷史變遷

萊國在商代以前,統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縣附近。東部可以到達黃縣的沿海地區。姜太公剛剛受封於齊國,建都營丘,位於今臨淄齊都鎮。因為距離萊都較近,萊國候屢次進犯營丘。春秋時期,在齊國強大之後打敗了萊國,侵占了位於今平度縣西邊的領士。因此,萊公迫不得已遷都黃縣,叫做東萊。戰國時期,前567年,東萊被齊國滅亡。

文獻記載

左傳》載:襄公二十五年(前548),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後,齊大夫崔杼(崔武子)前去弔唁,見棠公之妻棠姜貌美,欲娶其為妻。因崔杼與之同姓,通婚有忌,但崔仍然強娶。後齊莊公與棠姜私通,被崔杼發現,崔杼與慶封怒弒齊莊公。後崔杼又被慶封所滅,棠姜自殺。棠邑除,其地並於齊。萊民遷至郳邑(今山東龍口)後,史稱東萊,後被齊吞併,分其田,萊亡。從有記載的歷史看,萊國最晚在商代就已存在,立國不少於500年。
1951年在山東黃縣東南的南埠一座春秋早期墓葬中出土一批青銅器,其中六件說明姜姓紀國和萊國是存在通婚的。
由以上兩個萊國與姜姓通婚的例子說明萊國不可能姓姜,因為同姓不通婚。
萊侯與姜太公爭邊界
萊國最初建國的年代如今已經無法考證。最早的記載表明,西周初年萊國便已經存在。當時周王朝剛剛滅商而立,為屏藩周室,立即大興封邦建國。其時封在山東地區的兩個主要國家,一個是當朝首輔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的魯國,另一個便是遠在東邊的齊國,受封的人正是周滅商的頭號功臣姜太公。
姜太公剛剛到達齊國便遭遇到一個下馬威,這就是《史記·齊世家》中記載的“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西周初年時,萊國勢力已經很大,“萊逼營丘”的事實壓迫得這位戰功卓著的姜太公不得不做出遷都的決定。
一般認為姜太公管轄範圍內的營丘在臨淄以東的彌河流域,就是今天壽光一帶。當時萊侯的兵鋒已經直指彌河流域,對齊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姜太公初到受封的地方,根基不穩,只好避開萊夷的鋒芒遷都別處。從這一次齊國和萊夷較量的情況來看,考古人員認為兩方勢力範圍的界限應該在彌河一線,彌河以東相當大的地方是萊國的地盤。
因為史料的缺乏,現代山東東部地區可以確定的國家只有一個就是萊國,但是考古人員認為商周時期膠東地區應該還有很多小的名不見經傳的方國。膠東半島在先秦時期的一部地理書記《禹貢》中被稱為“萊夷”或“嵎夷”———夷是當時中原王朝對周邊地區小國或部族的泛稱,萊夷就是以“萊”為名號的夷人,嵎夷則指的就是膠東濱海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