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

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

浙江省臨海市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1963年3月11日公布),均藏於臨海東湖小瀛州內。譚綸(1520—1577),字子理,江西宜黃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三十四年任台州知府。三十七年升海道副使。當時東南沿海受到倭寇騷擾,他與戚繼光長期共事,練兵禦寇,屢建奇功,史稱“譚戚”。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臨海城東建造了譚襄敏祠,譚綸畫像碑和戚繼光表功碑原來都是立在祠內的。清鹹豐年間襯毀,譚綸畫像碑一度沒入土中,幾年後又被掘出。同治五年(1866年)復建祠,兩碑仍置於祠內。後來祠又圮,兩碑才移入今址。

概述

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戚繼光像
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明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位於城關鎮東湖。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晚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任參將,抵抗倭寇,至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新軍,作為抗倭主力。他率領“戚家軍”在東南抗倭戰爭中屢立奇功。

譚綸畫像碑和戚繼光表功碑,在臨海市博物館石刻碑林“小瀛洲”碑亭中。此二碑原立於臨海東門外譚公祠1952年1月10日移立於東嶽廟1953年9月27日又移往東湖樵雲閣。1964年移入“小瀛洲”。1963年3月11日,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譚綸(1520-1577),字子理,江西宜黃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歷任台州知府、海道副使等職。一生垂兵事三十餘年,與抗倭名將戚繼光齊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百姓在臨海城東建譚襄敏祠,譚綸畫像碑和戚繼光表功碑原立於祠中,清鹹豐年間祠毀,清同治五年(1866年)復建祠,後祠又圮,兩碑移入今址。譚綸畫像碑方首,梯形座。高2.18米,寬1.08米,厚0.13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臨海知縣黃誥等立。碑線刻譚綸坐像,篆額“前郡太守譚公畫像”,額下刻題記一篇,凡142字,主要內容為歌頌譚綸“有大功於東南”以及“勒像於堂”的經過。戚繼光表功碑方首,有梯形座。高2.30米,寬0.94米,厚0.09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立。碑額全稱“大參南塘戚公表功記”。碑文31行,滿行163字,楷書,王宗沐篆額,秦鳴雷撰文,陳錫書丹。碑文記述戚繼光在海門、太平、臨海等地大敗倭寇的功績。兩碑是研究明代東南沿海抗倭戰爭的重要史料。

譚綸畫像

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東湖譚綸畫像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臨海市東湖小瀛洲石刻碑林內。時東南沿海備受倭寇騷擾,譚綸與戚繼光長期共事,練兵禦寇,屢建奇功。當地百姓為紀念他,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縣城東建造了譚襄祠。祠內所立譚綸畫像碑高2.3米,寬1.07米,厚0.13米,碑端篆額"前郡太守譚公畫像"八字,額下刻題記一篇,內述譚綸在台州的功德以及戚繼光表功碑"勒像於堂"的經過。題記之下為譚綸畫像,像畫描線刻,譚綸居中端坐,頭戴烏紗,身著官服,頷下微須,神情端莊。左右刻二侍者,左老邁,右青壯;左捧劍,右捧印。人物的結構和比例準確,線條挺勁,刀法爽暢,神態自然。

譚綸畫像碑,嘉靖三十九年由臨海知縣黃誥和耆民楊景威等立。譚綸冠冕豸服,端坐正中,兩侍者,一持劍,一捧印,立於左右。畫像採用白描陰刻技法,線條流暢、主次分明。畫像上端題額“前郡守譚公畫像”,篆書七字,下刻題贊一篇,行書一百四十二字,敘述譚綸在台州的功德以及“勒像於堂”的經過。

譚綸是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其自幼思維敏銳,智力過人,特別愛讀《曹劌論戰》等兵書。明嘉二十三年(1544年)得中進士,初除南京禮部主事,歷職方郎中。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帶領五百將士擊退兵臨南京城下的一股倭賊。從此,以“沉毅知兵”名於朝。二十九年(1550年),浙江倭患猖獗,譚綸受命台州知府,他星夜弛赴,自募鄉兵千人,並“立束伍法,自裨將以下節節相制。分數既明,進止齊一,未久即成精銳”(《明史》卷二二二)。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進犯臨海柵浦,譚綸率軍三戰三捷,軍威大振。此後,譚綸與戚繼光、俞大猷等聯合進擊,轉戰台州沿海,屢戰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悉平。後又歷任福建、陝西、四川巡撫,繼而以兵部侍郎兼金都御史,總督兩廣、薊遼。曾與戚繼光一同訓練軍隊,整飭邊防,親自鎮守居庸關至山海關一帶,修築邊牆2000餘里,增築炮台3000座,造戰車700乘、佛郎機(火炮)5000架。因功升兵部尚書。譚綸歷事三朝,主持兵事三十年,“積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明史》卷二二二)。不僅驍勇善戰,威震沙場,更能知人善任,因才授事,抗倭戍邊屢建奇功,贏得了將士們的衷心愛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卒贈太子太保、謚襄敏。著有《譚襄敏公奏議》、《睹物寓武》等。

譚綸畫像碑高218、寬108、厚13厘米,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臨海知縣黃誥、耆民楊景威等所立。碑自上而下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碑端,中間篆額“前郡太守譚公畫像”。第二部分為題贊,總計142字,簡述了譚綸“有大功於東南,民思其德,……因謀公像於堂,人人得以摩歸戶祝之”的前因後果。第三部分為譚綸坐像和侍者,畫面採用白描陰刻的手法,譚綸頭戴烏紗帽,身穿官服而居中端坐。左右二侍者,左年老的持劍,右年青的捧印。琢工精細而有條不紊,人像眉目清晰,姿態各異,衣褶線條流暢,實為古碑刻中的精品。

表功碑

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戚繼光表功碑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譚綸畫像同為明代抗倭實物史料。位於臨海市東湖小瀛洲石刻碑林內,碑文記載,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後,倭寇大舉侵犯浙東沿海,戚繼光在海門(今椒江)與太守譚綸合軍奮擊,大敗倭寇,並在太平(今溫嶺)新河和南灣將其全殲。四十年(1561)又在臨海花街冒雨殺敵,倭寇喪膽逃遁,尤其在臨海白水洋對倭寇的伏擊戰中,大獲全勝。碑文歌頌了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心在國家而身先士卒,勇不畏難而善謀料敵"的豐功偉績。

戚繼光表功碑題額為“大參戎南塘戚公表功記”,篆書十字,由王宗沐篆額,秦鳴雷撰文,陳錫書丹,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何寵包應鱗等五十五人立。據碑文記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後,倭寇大舉侵犯浙東沿海,戚繼光在海門(今椒江)之濱,與太守譚綸合軍奮擊,大敗之,並在太平(今溫嶺)新河和南灣,將其全殲。嘉靖四十年(1561年)又有數千名倭寇,乘“戚家軍”遠在寧海的機會,潛至新河,妄圖乘虛偷襲府城臨海,—戚繼光聞訊後火速率兵南下,在臨海東約五里的花街與倭寇相遇,冒雨殺敵,倭寇喪膽逃遁,尤其在臨海白水洋的伏擊戰中,大獲全勝,倭寇“無一人得脫”。碑文歌頌了戚繼光以身作則,號令嚴明,在抗倭戰爭中“心在國家而身先士卒,勇不畏難而謀善料敵”的豐功偉績。

戚繼光表功碑,全稱《大參戎南塘戚公表功記》。碑高220、寬94、厚9厘米,系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臨海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何寵、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包應鱗等55人所立。碑由時任廣西左布政使的臨海王宗沐篆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狀元臨海秦鳴雷撰文,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傳臚陳錫書丹。此碑碑額“大參戎南塘戚公表功記”垂直5行,行2字並列。正文21行,滿行82字,其中第6行因抬頭加2字,第9行、18行、19行均因抬頭加1字。第20行與21行之間為立碑名款,自上而下分6組排列。碑文生動地敘述了戚繼光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浙東沿海一帶兩次較大規模抗擊倭寇的戰鬥經過,歌頌了戚繼光“心在國家,而身先士卒;勇不畏難,而謀善料敵”的豐功偉績。

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其出身將門,自幼喜讀兵書,17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中武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實授都指揮僉事,領山東登州、文登、即墨三營24衛所兵馬,抗擊入侵山東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調任浙江都指揮使司僉事,司理屯田。次年,以足智幹練升都司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在龍山(今屬寧波)、縉雲、桐嶺與倭寇三戰三捷。實戰中,察知明軍作戰能力較低,難以抗倭,多次上書請求訓練新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在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譚綸的節制下,領兵救援台州。五月,殲滅入侵臨海桃渚的倭寇。九月,往義烏招募農民、礦工4000名(一說3000名),按年齡和身材配發兵器,編組訓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迭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使戚家軍聞名於世。改任台州、金華、嚴州(今建德東)三府參將後,整頓衛所武備,督造戰船,嚴守海防。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萬餘、船數百艘蜂擁至浙東象山寧海桃渚、臨海諸地,戚繼光確立“大創盡殲”的滅倭戰策,集中水陸軍先至寧海,而後依次剿除,九戰皆捷,擒斬倭寇1400餘,焚死、溺死倭寇4000餘,稱“台州大捷”,使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後奉調援閩,連破倭寇巢穴橫嶼、牛田、興化,閩境倭寇主力被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衛(今莆田東南),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此後轉戰閩粵沿海各地,終於解除東南沿海倭患。隆慶二年(1568),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16年間他整飭防務,加強戰備,修築長城上的敵台,設立武學,訓練將士,編成一支車、騎、步三者皆備的精銳部隊,使防禦鞏固,京師(今北京)安全。後被排擠,南調鎮守廣東。再後被誣陷奪職。戚繼光戎馬一生,抗倭戰功卓著。注重練兵,尤善育將,嚴明軍紀,賞罰分明。抗倭作戰中,創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靈活巧妙地打擊倭寇。鎮守薊州,修城築堡,分路設防,有力地抵禦蒙古騎兵。所撰有《止止堂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傳世,其中《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明代著名兵書,受到兵家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