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基地群

東南亞基地群

東南亞基地群:以菲律賓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為中心的東南亞基地群原為美“島鏈”中承上啟下的一環。1992年11月蘇比克灣海軍基地交還菲律賓後,美國喪失了“島鏈”中這重要一環。 

簡介

東南亞基地群東南亞基地群

東南亞基地群:以菲律賓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為中心的東南亞基地群原為美“島鏈”中承上啟下的一環。1992年11月蘇比克灣海軍基地交還菲律賓後,美國喪失了“島鏈”中這重要一環。

近年來,美國在新加坡樟宜建立海軍基地,逐步重返東南亞。素有“遠東十字路口”之稱的新加坡是國際海運樞紐,扼守馬六甲海峽,控制由中東到東亞的海上石油運輸航道,可東出太平洋,西進印度洋。戰略意義不在蘇比克灣之下。樟宜基地原來在自然條件和軍事設施上均遠遜於蘇比克灣基地,只能供維修、休整、補充燃料之用。

但美軍近年不斷投入,加以改造,同時積極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協商,爭取使美艦艇可進入這些國家的港口補給、維護。2001年3月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編隊進泊樟宜基地標誌著美軍已重返東南亞,原來蘇比克灣基地的職能已經由樟宜基地和關島基地共同承擔。

戰略調整

以新加坡樟宜基地為中心建設新基地群
樟宜新港占地86公頃,其中79公頃用於作戰基地,7公頃用於訓練基地。2001年3月23日樟宜海軍基地第一期工程完工,美國和新加坡為聯合改造擴建的深水航母碼頭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從此,這個原本是新加坡海軍單獨使用的小型軍港,便成為美軍重返東南亞的第一塊“戰略基石”。
經過擴建改造後的樟宜海軍基地可供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等在內的大型艦艇編隊進泊,並且配有功能先進的自動儲存倉庫和自動監視系統。同時,樟宜新基地還建有罕見的全自動地下彈藥庫,能夠貯藏包括大型“魚叉”飛彈在內的各種彈藥,而且彈藥的藏貯和搬運均由先進的自動化系統處理。
第二期工程訓練基地於2003年竣工,包括運動場所和娛樂設施。根據新加坡與美國簽訂的協定,竣工後的樟宜海軍基地,其外港可容納美軍航母等大型船隻靠泊,並為美軍第7艦隊及其他過往船隻提供後勤補給和維修服務。
樟宜也由此成為美海軍自撤出蘇比克灣以來在東南亞開闢的第一處航母駐泊基地。
2001年3月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編隊進泊樟宜基地標誌著美軍已重返東南亞
此外,美軍在進駐新加坡後還把建立新基地的目光“瞄準”了關島和越南的金蘭灣,並先後同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汶萊以及澳大利亞達成協定,希望租用泰國烏塔保和梭桃邑、印尼莫羅泰島和比亞克島等軍事基地,還分別在泰國灣、納土納群島建立海上浮動軍事基地和後勤補給維修基地。
一個以樟宜為中心的新的美軍基地群正在東南亞形成。
密克羅尼西亞基地群
該基地群領土由美國管轄,以關島的阿普拉港為核心,向南向北分別聯結雅浦和塞班港。關島位於西太平洋地區,北緯13.28度,東經144.45度,是夏威夷及菲律賓之間兩千多個海島中最大的一個,其面積約為549平方千米。
關島上的阿普拉海軍基地位於關島西海岸中部,是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之一。該海軍基地既是美軍在太平洋的前進指揮所,又是重要的後勤、艦艇維修補給、停泊維修基地。同時還是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唯一的核潛艇基地。
阿普拉港(基地),作為美海軍在西太平洋的主要基地之一,既是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前進指揮,也是艦艇維修補給、停泊修整基地和唯一的核潛艇基地,能保障一個航母編隊所需的裝備。
該港位於關島西側,南依奧羅特半島,北靠卡布臘斯島,入口在奧羅特和防波堤西端之間,是島上最大的天然良港。整個港口水域面積約18平方公里,呈“T”字形,分為內、外兩部分,共有碼頭39座(外港10座、內港29座)。外港水深12~14米,主要商用,共分三個錨泊區:北部是普通錨泊區、南部是海軍A錨地、東南靠近內港進口是海軍B錨地。內港水深10米左右,為海軍基地,有水深10.4米的寬闊岸壁碼頭15座,多分布在西岸,東南岸是攻擊潛艇基地。港內還有艦船修造廠,有2座乾船塢,3艘浮船塢,其中1艘起浮能力達18000噸的浮船塢可修航母以下艦隻。港內擁有千餘棟軍火庫和儲量為16萬噸的油庫。基地內還有水上飛機場1個,呈東西走向,長2500米左右,寬約400米。島的中南部還建有一個地下彈藥庫,占地約36平方公里,庫房230餘座。
位於關島中部的阿加尼亞海軍航空站也是該基地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航空站位於阿普拉港南岸的奧羅特半島,設有兩條混凝土跑道,最大容量為180架飛機,是美國航空兵在西太平洋的主要偵察和反潛基地。阿加尼亞海軍航空站駐有2個偵察機中隊和1個反潛巡邏機中隊,是美國海軍對西太平洋實施空中偵察和反潛巡邏的主要出發基地,並可為進駐關島的美軍航母艦載機提供各項保障。

基地部署

東南亞基地群構成V形封鎖,陸海空部隊齊備,美軍在此建立“軍事力量投放中心”的計畫正在加緊實施,關島已成為美國東亞軍事部署的核心。美軍戰略轟炸機從關島起飛,可在12小時內抵達亞太地區各國的領空。而美軍核潛艇從關島出發,到中國大陸沿海、台灣和菲律賓周邊只需2—3天。東南亞基地群構成V形封鎖,陸海空部隊齊備,美軍在此建立“軍事力量投放中心”的計畫正在加緊實施,關島已成為美國東亞軍事部署的核心。美軍戰略轟炸機從關島起飛,可在12小時內抵達亞太地區各國的領空。而美軍核潛艇從關島出發,到中國大陸沿海、台灣和菲律賓周邊只需2—3天。

在西太平洋建立一條美軍基地鏈
據美國國防部一些高級官員透露,美軍在亞太的軍事調整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美可能從韓日大規模撤軍。據悉,軍方正在考慮把在日本沖繩的2萬名海軍陸戰隊士兵遷往即將在澳大利亞建立的基地。海軍陸戰隊的調整,將不會影響到駐紮在日本的其他2.8萬名官兵。在韓國,美軍則計畫在今年10月開始從朝鮮半島非軍事區和漢城地區撤出,但五角大樓對此還沒有作最後決定,因為上述舉措很可能被平壤解讀為美軍缺乏解決朝鮮問題的決心,因此美軍可能最終達成一個折衷方案,即在縮減兵力的同時,進一步加強駐韓美軍的作戰能力。二是增加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目前,駐亞太地區10萬美軍中,超過75%的兵力部署在韓國和日本,同時,絕大多數美後勤部隊駐紮在新加坡。根據新的構想,美軍將進一步加強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軍事力量,還將爭取海軍艦隻重返越南水域停泊,陸軍進駐菲律賓。三是增強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美軍高級官員明確表示,在西太平洋建立一條連貫的美軍基地鏈,目的是幫助亞太地區的美軍加快轉型為一支規模更小而機動性更強的軍事力量,以應對新的挑戰。

美軍軍力悄悄南移,增強東南亞力量
早在布希上台之初,美國政府就開始醞釀亞太駐軍的重新部署問題。2001年7月底,美國軍方的《星條旗報》報導說,五角大樓已經準備對駐韓美軍的基地體系進行調整,關閉部分分散及不甚重要的基地設施,計畫將駐韓美軍基地的數量從41個減少到26個。當時,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美國駐日本大使館召開的記者會上說:“我們理解沖繩人民期望削減駐日美軍的願望。我們會考慮此事。”與此同時,美軍把建立新基地的目光“瞄準”了新加坡、越南的金蘭灣和自己的領地關島。美國在此前就先後同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汶萊以及澳大利亞達成協定,希望租用泰國烏塔保和梭桃邑、印尼莫羅泰島和比亞克島等軍事基地,還分別在泰國灣、納土納群島建立海上浮動軍事基地和後勤補給維修基地,從而開始了美軍軍力悄悄南移、增強東南亞力量的步驟,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體系更趨完整。

美國在世界各地尋找能迅速出兵的基地和跳板
“9·11”事件及隨之而來的美國安全戰略重大調整,使美軍的重新部署問題變得更加現實和緊迫了。“9·11”事件的發生,一方面使美國把保衛本土安全提高到安全戰略的首要地位,另一方面,面對越來越分散、隱蔽的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感到面臨的威脅越來越不確定,不清楚今後將在哪裡用兵,因此必須尋找能迅速出兵的基地和跳板。伊拉克戰爭後,駐歐洲美軍總司令瓊斯透露,五角大樓正在醞釀削減在中歐的軍隊和基地數量,將關閉或者縮小在德國的軍事基地,並不再在歐洲部署重型坦克師,取而代之的是裝備有輕型裝甲武裝的高速機動部隊和空降兵。美軍將在東歐國家設立一些軍事基地、港口、機場和訓練基地,以便將來成為快速前往中東、非洲和亞洲的“可靠跳板”。

在中東地區,美軍已經悄悄進行駐軍的重新部署工作。鑒於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種種表現,美國五角大樓決定大幅度減少其在中東的駐軍數量。從4月開始,駐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的美空軍紛紛開始撤離。根據計畫,美最終將會在波斯灣保留約1萬人的駐軍和100多架飛機,僅為伊拉克戰爭前美國在該地區軍事力量的一半。今後,美國在中東地區承擔主要任務的,將是剩下的航空母艦和其他水面艦艇,以及在巴林的海軍第五艦隊的4500名官兵。在上述背景下,亞太地區的重新部署在所難免。阿富汗戰爭後,美國利用反恐戰爭的有利時機,將觸角伸向了高加索和中亞地區,先後在多個獨立國協國家設立了13個新軍事基地,這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將軍事基地建在亞洲內陸。因此,不管美國官方目前如何表態,亞太地區的軍力重新部署已是大勢所趨,只是具體的方案可能還在同有關國家進行磋商。根據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構想,美國將最終建立一支可以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吉爾吉斯斯坦、菲律賓、新加坡、非洲之角和東歐大量基地之間輪流駐守的強大高機動性軍隊。

戰略目的

東南亞基地群東南亞基地群

調整同傳統盟國關係,包圍並威懾潛在對手
美國全球軍力的重新部署,以及將亞太地區重心南移並建立東南亞軍事基地鏈的構想,絕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國在“9·11”後軍事戰略調整並實行軍隊轉型的重大步驟,是美國新時期全球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舉措具有“一石多鳥”的戰略目的。

首先是應對現實挑戰。“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美國認識到,自己面臨的真正威脅來自恐怖活動,而恐怖活動產生的溫床主要集中在中東、中亞和東南亞地區。薩達姆政權垮台後,美在中東地區的最大威脅得以消除,中亞和東南亞則成為重中之重。與此同時,這兩個地區民族宗教矛盾複雜,並有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大國爭奪激烈,關係微妙。在東南亞地區,還存在著南海海域和島礁之爭,台灣海峽也有潛在的軍事衝突危險,被美國看作是不穩定因素較多的地區。所以,美在亞太軍力的重新部署首先是為了增強前沿存在,應對現實挑戰。
其次是調整同傳統盟國的關係,並結交新盟友。近年來,美日、美韓關係因駐地美軍一再違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韓日兩國屢屢發生抗議駐地美軍的示威遊行和請願活動,反美情緒在兩國國內蔓延。所以,美軍事專家建議,應該由戰鬥力不斷加強的韓國軍隊擔負起更多的防禦任務,美軍只需加強韓國幾個關鍵據點的防禦。沃爾福威茨更是強調,美軍的這些調整,將不會沖淡美國對韓日的安全承諾,相反將減輕美軍存在對當地政治勢力的刺激,消除日本和韓國境內不斷增長的反美情緒。

此外,菲律賓、越南、澳大利亞和一些中亞、東歐國家紛紛表示,歡迎美軍前往當地駐紮,以便通過美軍基地來實現經濟和安全效益雙豐收。對美國來說,通過駐軍不僅可以將這些新基地作為平台,在未來戰爭中更快更直接地調動部隊,增強美軍的反應能力,而且可以結交新盟友,並對傳統盟國暗含警告。

最後是包圍並威懾潛在對手。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曾經構築了以3個基地群為主的基地體系,即以日本橫須賀基地為中心的東北亞基地群,以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為中心的東南亞基地群,以關島為中心的密克羅尼西亞基地群。冷戰時期,這3個基地群遙相呼應,為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兵力部署和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依託,形成了對蘇聯和中國的圍堵之勢。冷戰後,美撤出菲律賓的兩個基地後,美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出現空白。“9·11”事件為美國打著反恐旗號重返東南亞並開闢新基地提供了新機遇。美國戰略調整從來都不是單一目標,而是多重目標,美國正在醞釀的亞太地區新的軍事部署也是威懾潛在對手的重要舉措,對中國也將形成潛在的、事實上的包圍態勢,給台灣問題的解決增加新的不確定因素。對此,我們必須保持警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