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義勇軍

東北義勇軍

東北義勇軍,亦稱東北抗日義勇軍,是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各階層民眾和東北軍、警察部隊的部分官兵紛紛自發組成的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抗日武裝力量。人數多時達三十萬人以上,活動幾遍全東北。東北義勇軍是為保衛民族獨立而戰的民眾抗日武裝,它發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它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大量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基本信息

概述

遼西戰場上的義勇軍遼西戰場上的義勇軍
東北義勇軍是主要活躍在1931年9月至1932年底,日軍發動侵占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戰爭時,當地廣大人民民眾、邊防軍和地方武裝的愛國官兵自發組成的積極抗擊日偽軍的非官方佇列。抗日義勇軍的建制不完全統一,有的稱義勇軍,有的叫救國軍、自衛軍;各分支的領導人也來自多個方面,有東北軍的軍官,有綠林豪傑,有鄉團首領,有地方紳士地主,還有北平救國會和中共滿洲省委派來的幹部。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近20萬的東北軍和警察部隊大部不戰自退,日軍在幾天之內占領遼寧﹑吉林省大片國土。值此民族危急之際,東北各階層民眾和東北軍在以黃顯聲為首的警察部隊部分愛國官兵的發起下,紛紛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進行武裝抗日,後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全中華民族利益的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該政黨就在事變發生後的22日提出在東北發動民眾武裝反日、收復失地的號召,並提出了在東北開展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後通過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等機構派出一批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到各地義勇軍開展武裝反日鬥爭。

義勇軍每支部隊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內部編制並不統一;各部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相互之間有著程度不同的聯合關係或隸屬關係;它們的軍費多靠自籌和全國各界人士的捐助;它們的裝備大多為原東北軍留下的輕武器重武器很少,甚至一小部分官兵還使用冷兵器;它們的主要作戰樣式為游擊戰。在遭受日軍蹂躪的東北進行艱苦抗戰的這些部隊,並沒有得到國民黨政府的正式承認而獲得統一的番號,沒有統一的著裝,沒有固定的根據地,被日本誣衊為“匪兵”、“土匪”。 堅持抗日的東北義勇軍,既要同日偽軍正面作戰,又要防備日偽軍的襲擊,可謂步履艱難。如果日偽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人少且裝備差的義勇軍為保存實力,往往會選擇避敵鋒芒,靈活轉移,在運動中尋找戰機。

義勇軍在駐地義勇軍在駐地
1932年夏秋是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的鼎盛時期,遼、吉、黑的廣闊土地上,到處響起了義勇軍抗日的槍聲和馬蹄聲。其中最著名的幾支義勇軍部隊是:馬占山領導的黑龍江抗日救國軍;遼南鄧鐵梅領導的東北民眾自衛軍;遼東唐聚五領導的遼寧民眾自衛軍;遼西鄭桂林、耿繼周、蘇景陽率領的東北民眾義勇軍;遼北高文斌組織的抗日義勇軍;吉東王德林的抗日救國軍。他們與保衛哈爾濱失敗後退到三江平原上的原東北軍李杜、邢占清、馮占海部組成的吉林自衛軍,1932年10月在海拉爾和呼倫貝爾起義的東北軍蘇炳文、張殿九部一道,組成了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強大陣容。

在遼寧,抗日義勇軍興起最早,發展很快,鬥爭也相當活躍。瀋陽失陷後不久,在瀋陽西部興城、北鎮、新民、黑山、大虎山、錦西等地,義勇軍紛紛抗敵,四處主動出擊,使日本侵略軍晝夜不安,終日疲於奔命。而他們最初的武器卻是繫上紅纓或紅布的長矛、青龍刀。據統計,到1932年,東北抗日義勇軍總人數發展到30萬人以上。從遼河兩岸到松花江畔,從長白山到興安嶺,整個白山黑水間到處都有抗日義勇軍的足跡。他們傳奇般的英雄故事,如一曲抗日愛國的壯歌,流傳甚廣,有口皆碑

東北抗日義勇軍,是為保衛民族獨立而戰的民眾抗日武裝。它發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大量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提名

1931年10月下旬,在黑山縣城的一個士紳會議上,公推曾任東北軍黑山、新民、北鎮、台安4縣兵站處處長的王顯廷組建“義勇軍”。經過決議,此路義勇軍的番號為“遼西抗日救國義勇軍第一路”,至此,中國第一支正式的“義勇軍”在錦州成功建立。

在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的抗日救國的感召下,黃顯聲決定組建義勇軍,與東北軍並肩作戰。在取得張學良將軍的同意後,以遼寧省警務處的名義,制定了《抗日義勇軍編委方案》,對“義勇軍”的組織原則、程式、獎勵辦法、經費來源等都做了切實可行的規定。

義勇軍的統一命名初見於1931年11月,在北平的東北社會名流組織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將遼寧各地及熱東、蒙邊地區的義勇軍統一改稱為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

創建者

1931年9月19日瀋陽淪陷後,遼寧省警務處處長黃顯聲,目睹日本鬼子的暴行非常憤恨和痛心。為了保衛國土,他是唯一不執行蔣介石不抵抗命令的高級將領,他向王以哲表示說:“公安各個分局將盡力支持,非到不能抵抗時,絕不放棄陣地。”

黃顯聲戎裝照黃顯聲戎裝照

當日軍第二十九聯隊向瀋陽市商業區及大小西關進攻時,受到中國警察分局和公安部隊的頑強地抵抗,戰鬥異常激烈,日軍進攻市區受阻。對此,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急忙命令駐紮在遼陽的日軍第二師團長多門中將,派十六聯隊北上到瀋陽增援。由於敵軍增加了兵力,加上各公安分局的警察和公安隊的兵力分散,逐漸不支,陸續向東關公安總局及公安總隊部撤退。

9月20日,日軍繼續攻占瀋陽的北市商業街和大小西關。瀋陽的磚城,各城門,先後被日軍的坦克攻開。公安部隊的傷亡很大。由於正規軍已經全部撤走,公安部隊已成孤軍作戰,力不能支。最後,黃顯聲下令公安總局和公安總隊部的警員以及公安隊的官兵,要儘量攜帶武器彈藥,以分局、分隊為單位,由後門退出,連夜經新民到錦州集中待命。在保衛瀋陽市區的戰鬥中,中國的警察和公安隊傷亡500多人,東北名城瀋陽終於失陷。東北財產損失即達17億元以上,飛機損失262架;迫擊炮等各種炮3091門戰車26輛;步槍和手槍118206支;機關槍5864挺。這些武器都完好無損地落入日軍手中。

黃顯聲率領的警察及公安武裝部隊撤到了錦州,當即下令整編省警務處所屬公安部隊,調集全省各縣幹警補充兵力,重新編成了3個公安騎兵總隊,組成了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裝力量。黃顯聲認為僅靠現有能夠集中起來的這些力量,遠遠不足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進攻,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民眾的武裝抗日力量。在得到張學良的默許之後,黃顯聲以省警務處的名義,積極開展組織民眾參加抗日義勇軍的工作,與各地愛國人士廣泛聯繫。1931年9月27日,東北愛國人士高崇民、閻寶航、王化一、車向忱、盧廣績等人,在北京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作為該會31名執委之一的黃顯聲,對抗日救國會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同時部署各地成立武裝民團(聯莊會), 鼓勵和支持退役的及潛回家鄉的原東北軍官組建抗日義勇軍。

東北抗日義勇軍各部分布示意圖(來源:中國抗日戰爭史)東北抗日義勇軍各部分布示意圖

黃顯聲還制訂了民眾武裝的“編委方案”,方案中對民眾抗日武裝的組編程式、獎勵辦法、經費來源等都作了詳盡的規定,方案中還規定:凡能舉義抗日的民眾武裝的領導人,均授予一定的軍職和軍銜,“率武裝100人者,以上尉待之”;“率開裝騎兵250人或步兵500人以上者,當任為上校營長”;“率武裝騎兵500人或步兵1000人以上者,當任上校團長”;“不滿100人之部隊,當俟與他部隊合併,俟達定額後,派委員檢閱,然後付給編成費。”同時還計畫在遼西組編8萬義勇軍,後來隨著遼西的義勇軍廣泛興起,大大超過了原來預想的目標。黃顯聲當即委任項青山為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一路軍司令,駐盤山;委任張海天為樂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二路軍司令,駐遼中;委任蓋中華為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三路軍司令,駐台安。

一時間,各地愛國志士紛紛來到錦州,商討組建義勇軍事宜,黃顯聲分別給予答覆。並根據各地的武裝力量的具體情況,分別加以收編和委任,到1931年末,黃顯聲組織的義勇軍已有20多路軍,遍及遼寧各地,人數已達四五萬人。1931年11月,日本關東軍集結兵力,準備分別從瀋陽、營口、通遼三路同時向錦州進攻。黃顯聲立刻命令各地抗日義勇軍阻擊各路入侵之敵。義勇軍們充分占據有利地形,給日寇以迎頭痛擊,打退了敵軍的多次進攻。損失慘重的日軍不得不暫時放棄進攻錦州的計畫。黃顯聲在戰鬥結束後,給張學良轉救國會的電報中說:“日軍西進後,顯聲所派民團已占領皇姑屯,破壞繞陽橋,令其進退維谷,攻錦之計畫第一步失敗,擾敵工作異常收效。”並建議救國會“速派人潛往龍江、吉林以及遼寧東邊各縣,一致擾敵,到處襲擊,則日本侵略軍疲於奔命,腹背受敵,國家危亡,或能因之稍救於萬一。”抗日義勇軍的勝利,推動了抗日武裝力量的迅速成長。

誓詞

遼西的義勇軍在出發前吹集合號

起來!起來!

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

民族已危亡

山河已破碎!

留著我們的頭顱何用?

拿起刀槍,攜手並肩,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往前沖!

用我們的身軀築起長城。

拿起刀槍,攜手並肩,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往前沖!用我們的身軀築起長城。

前進啊!前進!前進!

豁出命來向前沖。

前進啊!前進!向前進!

豁出命來向前沖。

殺!殺!殺!

兵源

義勇軍中有名的“紅槍隊”義勇軍中有名的“紅槍隊”
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有工人、農民、學生、知識分子、東北軍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紳,還有遍布東北各地的綠林武裝以及民間團體紅槍會、大刀會等。1932年夏,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三十餘萬人,活動遍及東北三省及熱河省一百七十二縣中的一百零二縣和瀋陽、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迫使日軍不得不多次向東北增兵設防,以維護其殖民統治。 東北抗日義勇軍各部來源包括但不局限於:

1931年9月18日晚,“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遼寧省警務處處長黃顯聲率先率領部分警察部隊抗擊日軍,後往遼西地區將民團和地方保全部隊組成的遼寧抗日義勇軍。

1931年10月初,曾任鳳城縣警察署署長的鄧鐵梅在該縣建立的東北民眾自衛軍。

1932年1月31日,李杜等在哈爾濱成立的吉林自衛軍

1932年2月,東北軍營長王德林建立的中國國民救國軍。

1932年11月,東北軍將領馬占山撤至海倫地區後吸收各抗日武裝組成的義勇軍約5萬人。

由此,東北義勇軍成為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等省愛國軍民自動組成的抗日武裝。

支持

在義勇軍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都得到過中共滿洲省委的積極支持和援助。有中共地下黨員和黨影響的進步青年參與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通過開辦學校,培養抗日救國幹部。他們還為準備出關抗日的青年開辦軍事訓練班、報務人員訓練班,畢業後派回東北參加抗日義勇軍工作。

對於東北抗日義勇軍,張學良將軍極力支持和資助。他利用抗日救國會的名義做掩護,曾撥發出很多槍枝彈藥、被服和現款,交給救國會轉發給東北義勇軍。他還經常用白綢寫成秘密手諭,命令關外舊部與客人救國會合作,支持抗日義勇軍。像這樣積極支持東北人民民眾的客人救國鬥爭實際就是反對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東北義勇軍抗日鬥爭的堅強後盾。

直到1933年,國民政府才支持東北義勇軍,成立東北協會(1933-1948年),負責人裴毓貞,並先後將學生送往黃埔軍校,如宋長志、王多年(金防司令)等。

主要戰績

遼西的義勇軍將領遼西的義勇軍將領
1931年11月上旬,馬占山部在齊齊哈爾南嫩江橋地區打響阻擊戰。見江橋戰役

1931年12月末,黃顯聲部下的義勇軍和公安隊與日軍在錦州外圍的白旗堡、田莊台、盤山、打虎山各地輾轉血戰,曾反攻營口。

1931年12月26日,鄧鐵梅自衛軍砸開鳳城監獄大門。

1932年1月4日,耿繼周部義勇軍攻打入侵新民的日軍。

1932年1月9日,劉純啟(亮山)率三四千名義勇軍一舉殲擊日軍古賀騎兵聯隊。

1932年1月11日,高鵬振部義勇軍圍攻黑山縣五台子日軍。

1932年1月24日,遼西義勇軍攻打大凌河火車站。

1932年2月5日,耿繼周部義勇軍攻打彰武

1932年3月9日晚間,遼西義勇軍攻入瀋陽城。

1932年4月5日,鄭桂林部義勇軍攻打綏中

1935年4月,苗可秀率鐵血軍湯溝伏擊大捷。

1932年東北抗日義勇軍各部發展到約50萬人,在遼寧南部、吉林東部和黑龍江嫩江地區進行游擊戰爭。

據日偽軍方報告記載,自“九·一八”事變到1933年2月,日偽軍戰死人數為6541名,平均每月“討伐”抗日力量出動1500次,日軍屍體從中國東北經神戶運回日本,每月平均50具。日軍因此對義勇軍進行了瘋狂的報復,不幸被俘的義勇軍將士幾乎都慘遭殺害。

東北抗日義勇軍堅持抗日鬥爭十年,戰鬥2萬餘次,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偽軍6萬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義勇軍也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宣傳活動

東北抗日義勇軍 版畫·1936年 陳煙橋東北抗日義勇軍 版畫·1936年 陳煙橋

通過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組織的宣傳隊,先後派王化一、徐清遠等到天津大學,閆寶航到南京、上海宣傳有關“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抗日活動及東北義勇軍的抗日鬥爭情況。

通過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創辦的《救國旬刊》、《復國月刊》、《東北通訊》等宣傳抗日救國的刊物,喚醒全國人民支持東北人民的抗日戰爭。

簡史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抗日武裝鬥爭無統一領導和編制,各自具有相當獨立性;軍費靠自籌或全國人民捐助;主要用輕武器乃至大刀長矛,以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樣式打擊敵人。義勇軍高舉“誓死抗日救國”、“還我河山”的旗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軍展開英勇的武裝鬥爭。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興起階段(1931年9月~1932年2月)

抗日義勇軍用的武器·土槍抗日義勇軍用的武器·土槍

這一階段,各地義勇軍紛紛興起,頑強抵抗日軍的侵略。遼寧省義勇軍興起最早,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省警務處長黃顯聲率領部分警察部隊抵抗日軍,後退往遼西組織民團和地方保全部隊進行抗日鬥爭,名為民眾抗日義勇軍。10月初,鄧鐵梅在鳳城縣建立東北民眾自衛軍。此間,遼寧各地民眾紛紛建立義勇軍。設在北平(今北京)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11月將遼寧各地的義勇軍統一改稱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以路軍和支隊為基本建制單位,到12月末,共編成22路共7萬餘人。各路義勇軍與日本侵略軍戰鬥百餘次,斃傷日軍2300餘人。

吉林省義勇軍主力由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組成。東北軍團長馮占海率先抗日,爾後旅長李杜邢占清趙毅等人宣布抗日,進行了榆樹﹑五常﹑拉林和雙城(五常﹑拉林﹑雙城今屬黑龍江)阻擊戰。1932年1月31日李杜等在哈爾濱(今屬黑龍江)成立吉林自衛軍,與日軍奮戰五日撤出哈爾濱。爾後吸收哈東各縣抗日武裝,達5萬餘人,取得了團山子﹑珠河等戰鬥的勝利。2月,東北軍營長王德林成立吉林救國軍,接連攻克敦化﹑蛟河等縣城,斃傷日偽軍數百人,部隊發展到近2萬人。黑龍江省義勇軍創始於江橋抗戰。東北軍將領馬占山率部與日偽軍在齊齊哈爾南江橋一帶英勇奮戰月余,重創日軍,爾後撤至海倫地區,吸收各方反日武裝,組成義勇軍,編成10個總隊,約5萬人。至1932年2月底,東北抗日義勇軍已發展到近20萬人,在東北各地開展游擊戰,斃傷俘大量日偽軍,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發展階段(1932年3月~1932年10月)

抗日義勇軍用的武器·長槍抗日義勇軍用的武器·長槍

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帝國主義為穩定其殖民統治,不斷對義勇軍進行討伐。義勇軍主動出擊,打破討伐,部隊迅速發展壯大。遼寧省義勇軍迅速發展到58路25萬餘人。5月,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為了加強領導,將其劃分為五個軍區。第一軍區,總指揮彭振國,活動於遼河以西和熱河東部地區10餘縣。第二軍區,總指揮王化一(由李純華代),活動於渾河以南,遼河以東的遼南地區10餘縣。第三軍區,總指揮為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唐聚五,活動於遼東地區20餘縣。第四軍區,總指揮劉振東,活動於遼北地區10餘縣。第五軍區總指揮高文彬,活動於遼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10餘縣。各路義勇軍頻繁出擊,破鐵路﹑炸橋樑,攻克錦西﹑綏中﹑興城﹑通遼(今屬內蒙古)﹑康平﹑莊河﹑岫巖﹑新賓﹑柳河﹑輝南﹑海龍(柳河﹑輝南﹑海龍,今屬吉林)﹑清源﹑撫順縣城,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控制了廣大地區,給日偽軍以很大打擊。8月下旬,第21﹑第24路義勇軍襲擊瀋陽城,一度占領東塔機場,震驚了日偽軍。

吉林省義勇軍發展到15萬餘人。3月,吉林自衛軍在阻擊日軍進犯的夾信子﹑桶子溝﹑會發恆(今屬黑龍江)等戰鬥中,斃傷俘日偽軍3000餘人。4月初,該部5萬餘人從依蘭(今屬黑龍江)出發,分兵三路反攻哈爾濱,右路軍兵鋒逼近哈爾濱;中路和左路進抵珠河附近,戰鬥月余,斃傷日偽軍數千人,後因依蘭失守,遂轉至梨樹(今屬黑龍江雞西)一帶開展游擊戰。此時,馮占海部建立吉林救國軍,在反攻吉林﹑攻占拉林﹑收復榆樹等戰鬥中,部隊發展到7萬餘人。王德林領導的吉林救國軍於3月在鏡泊湖地區連續組織四次伏擊戰,並取得安圖﹑敦化等戰鬥勝利,部隊擴展到6萬餘人。全省義勇軍與日偽軍交戰數百次,攻克城鎮30餘座,占據吉東13縣廣大地區。

黑龍江省民眾抗日救國義勇軍總司令部5月在海倫成立,馬占山任總司令,共8萬餘人。該部在呼海路(呼蘭至海倫)﹑齊克路(齊齊哈爾至克山)沿線,頻頻出擊,在松浦鎮﹑克山﹑安達﹑海倫等戰鬥中,重創日偽軍。9月,海滿護路軍總司令蘇炳文宣布抗日,成立東北民眾救國軍,所部3萬餘人在富拉爾基一帶與日軍激戰月余。10月,馬占山率部反攻齊齊哈爾,斃傷日偽軍1300餘人,使日偽軍驚恐不安。

1932年夏秋是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的鼎盛時期,總兵力發展到約50萬人,在102個縣內進行戰鬥,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的殖民統治。

餘部堅持鬥爭階段(1932年11月~1939年12月)

日軍為消除蓬勃發展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對其的威脅,於1932年冬集中6萬餘兵力進行大討伐。東北抗日義勇軍頑強作戰,雖在局部地區獲得一些戰果,但由於孤立無援又缺乏堅強統一的領導,大部敗散。東北義勇軍約7萬人轉入熱河,由張學良收編為7個軍團。在熱河抗戰中,該部配合東北軍繼續抵抗,後敗退察哈爾(今屬河北﹑山西﹑內蒙古),一部加入馮玉祥領導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遼西戰場上的義勇軍避敵鋒芒,靈活轉移,在運動中尋找戰機

在遼寧的義勇軍餘部繼續戰鬥,鄧鐵梅﹑苗可秀白君實部屢挫屢起,堅持至1939年1月。王鳳閣部千餘人,堅持至1937年5月,失敗後,該部一些人加入了東北抗日聯軍。

熱河省義勇軍興起較晚,但在熱河淪陷後堅持戰鬥時間較長。孫永勤部5000餘人開闢了熱河南部游擊區,1935年5月被日偽軍6000人包圍,苦戰數日突圍,餘部堅持戰鬥。藍天林部3000餘人,堅持至1937年春。李天德部千餘人堅持至1939年春。王文福部從1932年6月開始,多次粉碎日偽軍的討伐,堅持到抗戰勝利。

吉林﹑黑龍江省的義勇軍約有4萬人隨馬占山﹑李杜﹑王德林﹑蘇炳文等人退至蘇聯境內,後轉回新疆,餘部仍堅持戰鬥。在吉林,李延祿部改編為抗日救國游擊軍,後來發展為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周保中部改編為綏寧反日同盟軍,後來發展為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高玉山劉東山部堅持到1934年,餘部參加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謝文東李華堂汪亞臣部1936年分別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8﹑第9﹑第10軍,姚振山王蔭武部1937年秋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序列,堅持到1941年。在黑龍江,中西部地區義勇軍餘部5000餘人,分散活動到1935年秋;東部地區4000餘人,曾多次與趙尚志領導的游擊隊聯合襲擊日偽軍,後來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祁致中部1937年10月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

日軍大討伐之後,在東北繼續戰鬥的義勇軍最初有6萬人。他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功績永載史冊。

歷史評價

遼西戰場上的義勇軍密切監視日偽軍的動向

東北義勇軍是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淪陷初期以舊軍隊為基礎的自發抗日武裝力量,人數最多時曾達五十萬人,活動地區幾遍於全東北。東北義勇軍的興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及時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穿了日本帝國主義偽造民意、樹立偽滿傀儡政權的陰謀。因此,東北義勇軍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並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視和讚揚。當時在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和包圍之下,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擊之下,在裝備、訓練各方面相形見絀的情勢之下,東北義勇軍不顧一切,揭竿而起,以血肉和敵人相拼,這種民族正氣,愛國精神,是永遠值得歌頌敬佩的。

無可諱言,東北義勇軍也有許多嚴重的弱點,主要原因是大多數領導人物是舊軍官,在政治上是落後的。他們之間派別繁多,非但不能團結一致,而且意見分歧,甚至往往互相火併;他們所率領的部隊成分複雜,有的紀律很壞,往往抗敵不足,擾民有餘。這樣,他們就不僅沒有能夠擔負起領導民眾進行抗日鬥爭的任務,而且嚴重地危害民眾的利益,從而影響了廣大民眾支持義勇軍的積極性。由於東北義勇軍存在著這些弱點,他們雖然在東北淪陷初期曾經風起雲湧,盛極一時,並予日寇以相當的打擊,但是在敵軍全面進攻、各個擊破的壓力之下,為時年余,便陷於土崩瓦解,煙消雲散。有些領導人物如丁超程志遠王之佑等甚至出賣民族利益,變節降敵。

英勇就義的義勇軍戰士英勇就義的義勇軍戰士
義,大義,民族大義。勇,敢。無論他們原來乾過什麼或者正在乾什麼,只要敢於拿起槍炮對付敵人,他們就不可能是孬種。東北抗日義勇軍是中國人民在推翻封建主義最後一個朝代之後第一次真正的對外敵侵略做出的反應,象徵著新時期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威嚴。無論結局如何,他們都是勝利的,他們在用實際行動播撒著抗日火種。他們是一群可愛的中華兒女,他們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感染著後人繼承他們尚未完成的事業。無數血的史實反覆證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優良種從來都沒有在別族前低過一頭,從來都沒有卑躬屈膝過,表現出可殺不可辱的民族氣節。

東北義勇軍的英勇戰鬥,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敢於抵禦外侮的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東北抗日義勇軍是後來中國共產黨執行統一戰線政策的雛形,是毛澤東在遵義決定北上抗日 首選的聯合對象。東北義勇軍振奮了民族精神,推動了東北抗日鬥爭的發展,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序幕,並為建立東北抗日武裝統一戰線和創建東北抗日聯軍提供了條件和經驗,對中國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基礎性的貢獻。

後事

在日軍強大兵力的進攻下,缺乏統一領導而又成分複雜的義勇軍,堅持到1933年下半年即大部陷於瓦解,只有少部分繼續堅持鬥爭,成為後來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部分。 1934年3月,根據中共珠河中心縣委的指示,趙尚志召集“愛民”、“青林”、“北來”、“七省”、“友好”等十多個反日義勇軍首領開會。在會上,珠河游擊隊提出,在不投降、不賣國、反日到底,沒收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一切財產和土地充作戰費,保護民眾利益、武裝民眾共同反日抗戰、允許民眾性反日組織的自由等條件下,義勇軍與各抗日隊伍共同抗日。會上共同決定成立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一致推舉趙尚志為總司令。

紀念

紀念廣場

在瀋陽龍泉古園於2011年9月落成的東北義勇軍紀念廣場,歷時兩年建成,占地近百畝,緣山而建,以複製的當年東北軍北大營營門為起點,以《義勇軍進行曲》暨國歌牆為頂點。其間以200餘米長的地碑形式,按時間順序,鐫刻了自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14年的東北抗日大事記。

紀念展館

開原市八棵樹鎮下窩棚村的“抗日英雄紀念館”是楊守義家的三間老房子:窗戶沒玻璃,釘著塑膠布,泥土地面凹凸不平,唯一的家具是個油漆脫落的舊炕櫃。後屋,有30幅手繪的展板,有人物肖像,也有場景圖。從1991年開始,楊守義收集史實資料,為幾十年前在家鄉大地上奮起抗日的義勇軍將領欒法章等人籌建紀念館。他按照父親在他頭腦里繪製的記憶圖,先是從附近的村落開始尋訪,然後再根據得到的線索擴大尋訪範圍。幾年時間,楊守義僅在外地尋訪到的80歲以上的知情者就達300多人,所積攢的車票裝滿了厚厚的幾個信封。此間,為了籌錢,他曾三次賣血,賣掉了家裡的毛驢,還把12畝地租了出去。妻子、兒女不理解,鄉鄰們認為他“不著調”,可他卻一根筋似地做著自己的事。最終,他燕子銜泥般在自家後院建起了曾讓他魂牽夢縈的紀念館。也是從那時開始,楊守義成了掌握當地義勇軍材料的“土專家”。

建在綏中縣沙河鎮礬石村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由3位村民發起創建。李文喜是發起人,另兩位是曾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的孔大強和當地才子、國小副校長陶國慷。佇立在紀念館中,讓人有種回家的感覺。

相關藝術

東北義勇軍的行動深深感動著中國有良知的藝術工作者,後來他們創作出許多相關的文藝作品。

歌謠

“天狗咬,蜂子蜇,座山雕打的惡,楊麻子不用說。”綏中地區民間口口相傳的歌謠精煉地反映出當年義勇軍將士的豪傑氣概。這裡的“天狗”指的是鄭天狗,原名鄭桂林。

歌曲

只怕不抵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電影

《風雲兒女》(1935)

《松花江上》(1947)

《國歌》(2009)

《抵抗!抵抗!》(2011)

電視劇

《中國地》[電視劇]

詩歌

日軍在遼寧凌源殺害所謂“賊馬”的義勇軍戰士的頭顱“拋頭顱”

北風捲地白草折,九月關東即飛雪。

扶桑車馬動地來,故國山河痛殘缺。

將軍拔劍斫地起,怒髮衝冠目眥裂。

誓師殺賊血淚凝,搴旗斬將雄心熱。

朔風撲面面如割,甲冑沾膚膚似切。

警馳夜起雪滿衣,叱吒風雲敵氣折。

只知敵愾滅同仇,何惜身軀裹馬革。

君不聞張巡許遠守睢陽,唐祚因之未傾跌。

又不見漫天烽火遍關東,抗日英雄今猶烈。

嗚呼男兒,速起殺賊!

作者簡介

楊第甫,曾任湖南省人大秘書長,嶽麓詩社名譽社長。著有詩集《心潮集》。

題解

詩寫於一九三二年。東北義勇軍是東北人民自發組織起來的地方抗日武裝,初分散在各地。後來接受中共領導,最後參加了東北抗日聯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